http://.biquxs.info/
</p>
關於第十二章故事簡要:司馬顒和司馬穎敗亡後,匈奴貴族劉淵趕迴部族之中,其見中原大亂,便在部眾的擁戴下,追遵三國時期的蜀漢皇帝劉禪位先祖,建立漢趙政權。
要知道劉淵所創建的國家,國號實際上是漢,直到其後世子孫劉曜繼位後,才改國號為趙,為了區分之前的劉邦所創建的西漢,劉秀所創建的東漢,以及劉備所創建的蜀漢,後世史家將其命名為劉漢,漢趙,前趙,為方便起見,我隻稱其為漢趙政權。
從劉淵追遵劉禪為先祖,就可以看到,樂不思蜀的蜀漢末代皇帝劉禪並非一個庸才,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不堪,如果大家想要了解三國演義與真實曆史的差別,可以去查看相關資料和講座,我不在多說,借著劉淵匈奴貴族的身份,咱們就說一說侵擾我國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匈奴。
匈奴作為我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在我國曆史上存在了大約上千年,其興起於陰山山麓,屬於黃種人無疑.在西漢初年,在一位偉大的部族頭領冒頓單於的帶領下,打敗了草原各個部落,成為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作為遊牧民族,匈奴部眾的生活習慣與方式跟我們中原地區的漢族先民並不一致,其披發左衽,而漢族先民則是束發右衽,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披頭散發,左側衣襟壓在右側衣襟上,而我們的漢代先民則是把頭發盤在頭頂,右側衣襟壓在左側衣襟上。
因為我們先民自認為文化禮儀高於遊牧民族,所以曆朝曆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唿往往使用侮辱之詞。
實際上匈奴的這個稱唿,也是一個蔑稱,他們究竟到底自稱什麽,因為匈奴人並沒有文字,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好在現在出土了商代的甲骨文,從中我們可以獲悉,商代的先民對他們的稱唿叫做龍方,這個名字就非常的有意思了。
據傳說匈奴與我們民族同源,是夏王朝被商湯攻滅之際,夏王室的部分子孫北逃到蒙古草原的後裔,那麽從甲骨文上的龍方的記述來看,這個傳說也許是真的。
當我們探尋匈奴的起源之時,說到了我們的原始社會,實際上遊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區分就是因為當原始人類根據環境和地域的因素,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人類族群。
中原王朝的先民其實也是經曆過了遊牧民族的階段的,隻不過因為環境和地域的因素,讓他們很快的進入到了定居生活,而遊牧民族則因為蒙古草原更適合於放養牛羊牲畜,所以居於蒙古草原的人類就保持了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模式,其實也就是說,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比較原始的,所以很艱苦,並不像我們現在所想的那麽自由和浪漫。
因為我們中原的定居民族生活比較安定和富足,所以文化禮儀製度方麵發展的要比遊牧民族快很多,所以我們的先民就逐漸的對同為兄弟的遊牧民族產生了優越感,開始瞧不起他們了。
但實際上遊牧民族也有自身的特點,因為他們以牛馬為伍,騎兵戰力上要比我們定居民族強大很多,而且遷徙性比較大,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非常強。
當匈奴在冒頓單於稱霸了北方草原之後,便開始南下侵擾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並且一度使得西漢王朝對匈奴稱臣納貢。
但是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之後,國力開始強大,漢武帝時,多次派兵出擊匈奴,取得大勝,使得匈奴本不穩固的部落聯盟趨於瓦解。
匈奴也隻能算得上是稱霸北方草原,因為它並不是單個民族的稱唿,其主體應該就是我們夏代先民的後裔,而冒頓單於打敗周圍其他的草原部落,實質上也隻建立了一個由草原各部落組成的聯盟。當麵對西漢王朝的不斷出擊北方草原,其後世的匈奴單於無力抵抗,整個部落聯盟也為之解體,匈奴的主體分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其他小部落也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這些小部落就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還有三國時期的烏桓等等,這些以後再說,現在咱們主要還是說匈奴的事情。
南匈奴靠近中原王朝,所以當麵對強盛的西漢王朝,南匈奴便選擇了歸順,並且幫助西漢王朝共同打擊北匈奴,北匈奴走投無路,北方是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難以生存,東邊則是曾經臣服於匈奴的鮮卑部族,但此時已經脫離匈奴,開始發展壯大,南方就是南匈奴和中原王朝,所以,北匈奴隻得向西奔逃,曆經數百年的遷徙,來到了歐洲大陸,並且連續打敗歐洲的各個王國,北匈奴的首領阿提拉因此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北匈奴也就留在了歐洲,其後裔就是現在的匈牙利人。
當東漢王朝建立之時,南匈奴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南匈奴的曆代單於皆以和親為榮,並被東漢皇帝賜姓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南匈奴曆經上百年的和平時期,人口增長迅猛,而北方的草原已經被後起之秀鮮卑族所占據,為生存所迫,南匈奴部眾隻好大批的南遷,開始走向定居生活,並且很多人已經開始融入到了漢民族之中,當時主持東漢朝政的曹操忌憚匈奴人口過多,將南遷的匈奴部眾,劃分為五部分別安置於不同的地方,這也就是五部匈奴的來曆。
而繼續生活於北方草原的南匈奴人與新興的鮮卑族人開始了融合,這些匈奴人也就被稱為了匈奴鐵弗部,在我看來匈奴人也好,鮮卑人也罷,都是遊牧民族,而且都是黃種人,隻不過古代的先民對於血統看得過重。鐵弗部屬於匈奴,那麽我猜測很有可能是當時留在北方草原的匈奴部落的小首領迎娶了鮮卑族的女性,鐵弗部部眾應該還是匈奴人。關於民族的融合問題,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誰也不可能說的很清楚,這也隻是我本人的一些想法。
隨著三國歸晉之後,南遷的匈奴人也就自然而然的依附了西晉王朝,但當西晉王朝內部變亂不斷之時,南遷的匈奴部眾卻在和平的發展環境下,人口愈發的繁盛,而且因為風俗習慣等問題,已經與當地的漢族先民有融合,也有衝突,這時,南遷的匈奴人便有了自主立國的想法,當在西晉王朝中為官的匈奴單於的後人劉淵返迴匈奴部眾之中,那麽匈奴的部眾也就終於有了一個可以依附的領袖,而此時西晉王朝的內部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劉淵建立一個屬於自己民族的國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劉淵建國繞不開生活在中原大地的漢人,實際上劉淵能夠定國號為漢,尊奉劉禪為先祖,說明了內遷的匈奴人漢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我甚至認為當時的匈奴人很有可能已經隻是存在於對民族的認識是屬於匈奴,其生活習慣與方式已經跟漢民族的百姓很接近了,而且劉淵起兵,依附人數眾多,裏麵應該還是有很多的漢族百姓為生活所迫參加了劉淵的軍隊。
因為古人並沒有民族的概念,當遊牧民族大量人口內遷之後,勢必與漢民族在一起生活,遊牧民族的文化與定居民族的文化交織在一起,而遊牧民族卻在文明程度上遠沒有定居民族先進,那麽遊牧民族就要向定居民族學習,而同樣,定居民族也會吸取遊牧民族的長處,從而對自己的文化進行改進,這就使得我們的中華文化如此絢爛多彩,而且十六國時期之後的漢族先民與之前的漢族先民的風俗習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這肯定是時代的進步,所以說十六國時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曆史時期,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去談及這段曆史,一是,該段曆史非常紛亂,二是認為這段曆史是我們先民的屈辱曆程,在我看來,這段曆史完全不等同於八國聯軍入侵,因為有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的介入,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才繁盛至今,十六國的這段曆史,隻是民族融合的一個趨勢,是帶有明顯的進步性質的,對於外來的文化,隻有兼容並包,海納百川才可以長久存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隻能是自取滅亡。
當匈奴貴族劉淵振臂高唿,創建了漢化的匈奴族政權,那麽匈奴人融入漢族先民的腳步自然而然的加快了,漢趙的建立也敲響了西晉王朝的喪鍾,隨著劉淵收留的羯人石勒攻城略地之時,關東大地已經不再屬於西晉王朝,而以複興漢王朝為己任的劉淵,如何還能記得自己是一個草原上的健兒,也隻有當他拿起弓箭,跨上戰馬,帶領部眾討伐奄奄一息的西晉王朝時,他興許可能還記得自己是一個匈奴的單於。
</p>
關於第十二章故事簡要:司馬顒和司馬穎敗亡後,匈奴貴族劉淵趕迴部族之中,其見中原大亂,便在部眾的擁戴下,追遵三國時期的蜀漢皇帝劉禪位先祖,建立漢趙政權。
要知道劉淵所創建的國家,國號實際上是漢,直到其後世子孫劉曜繼位後,才改國號為趙,為了區分之前的劉邦所創建的西漢,劉秀所創建的東漢,以及劉備所創建的蜀漢,後世史家將其命名為劉漢,漢趙,前趙,為方便起見,我隻稱其為漢趙政權。
從劉淵追遵劉禪為先祖,就可以看到,樂不思蜀的蜀漢末代皇帝劉禪並非一個庸才,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不堪,如果大家想要了解三國演義與真實曆史的差別,可以去查看相關資料和講座,我不在多說,借著劉淵匈奴貴族的身份,咱們就說一說侵擾我國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匈奴。
匈奴作為我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在我國曆史上存在了大約上千年,其興起於陰山山麓,屬於黃種人無疑.在西漢初年,在一位偉大的部族頭領冒頓單於的帶領下,打敗了草原各個部落,成為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作為遊牧民族,匈奴部眾的生活習慣與方式跟我們中原地區的漢族先民並不一致,其披發左衽,而漢族先民則是束發右衽,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披頭散發,左側衣襟壓在右側衣襟上,而我們的漢代先民則是把頭發盤在頭頂,右側衣襟壓在左側衣襟上。
因為我們先民自認為文化禮儀高於遊牧民族,所以曆朝曆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唿往往使用侮辱之詞。
實際上匈奴的這個稱唿,也是一個蔑稱,他們究竟到底自稱什麽,因為匈奴人並沒有文字,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好在現在出土了商代的甲骨文,從中我們可以獲悉,商代的先民對他們的稱唿叫做龍方,這個名字就非常的有意思了。
據傳說匈奴與我們民族同源,是夏王朝被商湯攻滅之際,夏王室的部分子孫北逃到蒙古草原的後裔,那麽從甲骨文上的龍方的記述來看,這個傳說也許是真的。
當我們探尋匈奴的起源之時,說到了我們的原始社會,實際上遊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區分就是因為當原始人類根據環境和地域的因素,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人類族群。
中原王朝的先民其實也是經曆過了遊牧民族的階段的,隻不過因為環境和地域的因素,讓他們很快的進入到了定居生活,而遊牧民族則因為蒙古草原更適合於放養牛羊牲畜,所以居於蒙古草原的人類就保持了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模式,其實也就是說,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比較原始的,所以很艱苦,並不像我們現在所想的那麽自由和浪漫。
因為我們中原的定居民族生活比較安定和富足,所以文化禮儀製度方麵發展的要比遊牧民族快很多,所以我們的先民就逐漸的對同為兄弟的遊牧民族產生了優越感,開始瞧不起他們了。
但實際上遊牧民族也有自身的特點,因為他們以牛馬為伍,騎兵戰力上要比我們定居民族強大很多,而且遷徙性比較大,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非常強。
當匈奴在冒頓單於稱霸了北方草原之後,便開始南下侵擾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並且一度使得西漢王朝對匈奴稱臣納貢。
但是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之後,國力開始強大,漢武帝時,多次派兵出擊匈奴,取得大勝,使得匈奴本不穩固的部落聯盟趨於瓦解。
匈奴也隻能算得上是稱霸北方草原,因為它並不是單個民族的稱唿,其主體應該就是我們夏代先民的後裔,而冒頓單於打敗周圍其他的草原部落,實質上也隻建立了一個由草原各部落組成的聯盟。當麵對西漢王朝的不斷出擊北方草原,其後世的匈奴單於無力抵抗,整個部落聯盟也為之解體,匈奴的主體分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其他小部落也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這些小部落就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還有三國時期的烏桓等等,這些以後再說,現在咱們主要還是說匈奴的事情。
南匈奴靠近中原王朝,所以當麵對強盛的西漢王朝,南匈奴便選擇了歸順,並且幫助西漢王朝共同打擊北匈奴,北匈奴走投無路,北方是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難以生存,東邊則是曾經臣服於匈奴的鮮卑部族,但此時已經脫離匈奴,開始發展壯大,南方就是南匈奴和中原王朝,所以,北匈奴隻得向西奔逃,曆經數百年的遷徙,來到了歐洲大陸,並且連續打敗歐洲的各個王國,北匈奴的首領阿提拉因此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北匈奴也就留在了歐洲,其後裔就是現在的匈牙利人。
當東漢王朝建立之時,南匈奴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南匈奴的曆代單於皆以和親為榮,並被東漢皇帝賜姓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南匈奴曆經上百年的和平時期,人口增長迅猛,而北方的草原已經被後起之秀鮮卑族所占據,為生存所迫,南匈奴部眾隻好大批的南遷,開始走向定居生活,並且很多人已經開始融入到了漢民族之中,當時主持東漢朝政的曹操忌憚匈奴人口過多,將南遷的匈奴部眾,劃分為五部分別安置於不同的地方,這也就是五部匈奴的來曆。
而繼續生活於北方草原的南匈奴人與新興的鮮卑族人開始了融合,這些匈奴人也就被稱為了匈奴鐵弗部,在我看來匈奴人也好,鮮卑人也罷,都是遊牧民族,而且都是黃種人,隻不過古代的先民對於血統看得過重。鐵弗部屬於匈奴,那麽我猜測很有可能是當時留在北方草原的匈奴部落的小首領迎娶了鮮卑族的女性,鐵弗部部眾應該還是匈奴人。關於民族的融合問題,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誰也不可能說的很清楚,這也隻是我本人的一些想法。
隨著三國歸晉之後,南遷的匈奴人也就自然而然的依附了西晉王朝,但當西晉王朝內部變亂不斷之時,南遷的匈奴部眾卻在和平的發展環境下,人口愈發的繁盛,而且因為風俗習慣等問題,已經與當地的漢族先民有融合,也有衝突,這時,南遷的匈奴人便有了自主立國的想法,當在西晉王朝中為官的匈奴單於的後人劉淵返迴匈奴部眾之中,那麽匈奴的部眾也就終於有了一個可以依附的領袖,而此時西晉王朝的內部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劉淵建立一個屬於自己民族的國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劉淵建國繞不開生活在中原大地的漢人,實際上劉淵能夠定國號為漢,尊奉劉禪為先祖,說明了內遷的匈奴人漢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我甚至認為當時的匈奴人很有可能已經隻是存在於對民族的認識是屬於匈奴,其生活習慣與方式已經跟漢民族的百姓很接近了,而且劉淵起兵,依附人數眾多,裏麵應該還是有很多的漢族百姓為生活所迫參加了劉淵的軍隊。
因為古人並沒有民族的概念,當遊牧民族大量人口內遷之後,勢必與漢民族在一起生活,遊牧民族的文化與定居民族的文化交織在一起,而遊牧民族卻在文明程度上遠沒有定居民族先進,那麽遊牧民族就要向定居民族學習,而同樣,定居民族也會吸取遊牧民族的長處,從而對自己的文化進行改進,這就使得我們的中華文化如此絢爛多彩,而且十六國時期之後的漢族先民與之前的漢族先民的風俗習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這肯定是時代的進步,所以說十六國時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曆史時期,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去談及這段曆史,一是,該段曆史非常紛亂,二是認為這段曆史是我們先民的屈辱曆程,在我看來,這段曆史完全不等同於八國聯軍入侵,因為有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的介入,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才繁盛至今,十六國的這段曆史,隻是民族融合的一個趨勢,是帶有明顯的進步性質的,對於外來的文化,隻有兼容並包,海納百川才可以長久存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隻能是自取滅亡。
當匈奴貴族劉淵振臂高唿,創建了漢化的匈奴族政權,那麽匈奴人融入漢族先民的腳步自然而然的加快了,漢趙的建立也敲響了西晉王朝的喪鍾,隨著劉淵收留的羯人石勒攻城略地之時,關東大地已經不再屬於西晉王朝,而以複興漢王朝為己任的劉淵,如何還能記得自己是一個草原上的健兒,也隻有當他拿起弓箭,跨上戰馬,帶領部眾討伐奄奄一息的西晉王朝時,他興許可能還記得自己是一個匈奴的單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