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第八十一章豎子成名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人百姓為避戰亂,隨晉室南遷留居江南,東晉大將劉裕便是南遷百姓之後。雖然其先祖乃漢高祖劉邦之幼弟楚王劉交,但是到劉裕出生之時,已曆經五百餘年,家道早已敗落,與尋常百姓之家無異。
劉裕出身微賤,實乃寒門子弟,然而東晉朝政皆為世家大族把持,劉裕此等出身本無望入仕,但其家鄉京口(今江蘇鎮江)乃東晉精銳之師北府兵駐地,當地百姓皆以從軍為活,劉裕成年後,亦隨族人一同參軍謀生。
劉裕身長八尺,儀表堂堂,且心有大誌,勤學苦練,在軍中效力,如魚得水。而此時東晉王朝偏安江南,已曆經十帝,統治江南半壁江山近百餘年,在位的皇帝司馬德宗毫無治國才能,昏聵平庸,宛如其先祖晉惠帝司馬衷,以至於國家政局危機四伏,皇室宗族與世家大族在朝中爭權奪勢,勢如水火,朝堂之上烏煙瘴氣,而江南各地守將見皇帝暗弱,朝中亂象叢生,更是擁兵自重,根本無視朝廷號令,東晉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公元399年末,南遷士人後裔孫恩趁東晉朝堂一片混沌之際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叛亂,東南沿海各地士人亦起兵響應,一時間江南大地狼煙四起,孫恩部眾增至十餘萬,威逼建業,聲勢浩大,東晉朝野震驚,主持朝政的宗室大臣司馬元顯不得不動用國中精銳北府兵前往平叛,曆時三年,終將孫恩之亂平息,孫恩投海自盡。
在平定孫恩起義過程中,劉裕作戰勇猛,每戰必身先士卒,且其有勇有謀,屢戰屢勝,戰功赫赫,不斷因功升遷,且甚得北府兵統帥劉牢之賞識,成為劉牢之麾下諸將之一。劉裕為將後,治軍嚴整,嚴明法紀,當時諸軍將領皆縱兵搶掠,唯有劉裕嚴格約束麾下兵士,其所部每至一地,秋毫無犯,甚得江南百姓擁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公元402年,盤踞荊州的世家大族族長桓玄見孫恩統率義軍逼近東晉都城建業,東晉朝廷危如累卵,便於荊州起兵叛亂,順江東下,直奔建業,主持東晉朝政的宗室大臣司馬元顯隻得親率北府兵迎戰,而北府兵統帥劉牢之於淝水之戰時便在桓氏家族手下為將,與桓氏家族向來交好,竟然不顧劉裕等將佐反對,率北府兵倒戈相向,以至於桓玄率軍進占建業,誅殺權臣司馬元顯,囚禁東晉皇帝司馬德宗,並自立為大楚皇帝,史稱桓楚。
桓玄稱帝後,忌憚北府兵精銳,想讓其為己所用,便對北府兵統帥劉牢之采用明升暗降之法,將其調離京口,鎮守會稽,並派遣自己堂兄桓修為北府兵統帥,駐紮京口,劉牢之恐怕桓玄恩將仇報,便想起兵再叛,但部下不願背負罵名而紛紛離散,劉牢之心灰意冷,自縊而亡。
桓玄篡位,逼死恩帥劉牢之,身在京口北府兵大營中的劉裕心中不服,但自知實力弱小,隻能暫時接受桓玄所受官職,與北府兵統帥桓修虛與委蛇。但劉牢之統領北府兵多年,甚得軍心,劉牢之亡故,北府兵將士皆為其抱不平,劉裕借機串聯兵士,籠絡軍心,伺機改旗易幟,恢複晉室。
公元404年2月,劉裕見時機成熟,便借打獵之機,聚集北府兵將士一千七百餘人,入營誅殺北府兵統帥桓修,北府兵將士共推劉裕為統帥,於京口起事,以恢複晉室之名,傳檄四方,桓玄篡晉,不得人心,江南各地守將紛紛起兵響應,諸路義軍共推北府兵統帥劉裕為盟主,討伐大楚皇帝桓玄,且桓玄所帶兵馬多為北府兵出身,見劉裕統領北府兵高舉義旗,亦盡皆歸附,數月之間,桓玄主力盡損,劉裕領兵攻入建業,桓玄隻得率殘兵敗將逃迴荊州,但兵敗如山倒,桓玄部眾離散甚多,其隻得逃往梁州,於途中被部下所殺,劉裕率部眾迎請東晉皇帝司馬德宗複位。
此時劉裕已成東晉朝廷之中流砥柱,其不斷領兵出擊,平定江南各地割據勢力,曆經數年征戰,終使東晉之半壁江山恢複安定,同時,東晉朝政大權也逐漸掌握於劉裕手中。
公元410年初,東晉大將劉裕領兵北伐,滅亡南燕,其在東晉朝中聲望更盛,劉裕又曆經數年對政敵打擊和征伐,已然成為東晉朝廷的無冕之皇,劉裕見自己實力雄厚,威望甚高,逐漸萌生對東晉朝廷的不臣之心。
公元417年,劉裕再次領兵北伐,並且擊敗北魏,滅亡後秦,收複洛陽、長安等地,東晉舉國上下對其讚譽無以複加。雖然劉裕領兵退迴建業,關中盡被胡夏所占,但其在朝中地位仍然顯赫無比,改朝換代盡在劉裕掌握之中。
若知東晉國運如何,天下大勢終向何方,請看下章。
</p>
第八十一章豎子成名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人百姓為避戰亂,隨晉室南遷留居江南,東晉大將劉裕便是南遷百姓之後。雖然其先祖乃漢高祖劉邦之幼弟楚王劉交,但是到劉裕出生之時,已曆經五百餘年,家道早已敗落,與尋常百姓之家無異。
劉裕出身微賤,實乃寒門子弟,然而東晉朝政皆為世家大族把持,劉裕此等出身本無望入仕,但其家鄉京口(今江蘇鎮江)乃東晉精銳之師北府兵駐地,當地百姓皆以從軍為活,劉裕成年後,亦隨族人一同參軍謀生。
劉裕身長八尺,儀表堂堂,且心有大誌,勤學苦練,在軍中效力,如魚得水。而此時東晉王朝偏安江南,已曆經十帝,統治江南半壁江山近百餘年,在位的皇帝司馬德宗毫無治國才能,昏聵平庸,宛如其先祖晉惠帝司馬衷,以至於國家政局危機四伏,皇室宗族與世家大族在朝中爭權奪勢,勢如水火,朝堂之上烏煙瘴氣,而江南各地守將見皇帝暗弱,朝中亂象叢生,更是擁兵自重,根本無視朝廷號令,東晉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公元399年末,南遷士人後裔孫恩趁東晉朝堂一片混沌之際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叛亂,東南沿海各地士人亦起兵響應,一時間江南大地狼煙四起,孫恩部眾增至十餘萬,威逼建業,聲勢浩大,東晉朝野震驚,主持朝政的宗室大臣司馬元顯不得不動用國中精銳北府兵前往平叛,曆時三年,終將孫恩之亂平息,孫恩投海自盡。
在平定孫恩起義過程中,劉裕作戰勇猛,每戰必身先士卒,且其有勇有謀,屢戰屢勝,戰功赫赫,不斷因功升遷,且甚得北府兵統帥劉牢之賞識,成為劉牢之麾下諸將之一。劉裕為將後,治軍嚴整,嚴明法紀,當時諸軍將領皆縱兵搶掠,唯有劉裕嚴格約束麾下兵士,其所部每至一地,秋毫無犯,甚得江南百姓擁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公元402年,盤踞荊州的世家大族族長桓玄見孫恩統率義軍逼近東晉都城建業,東晉朝廷危如累卵,便於荊州起兵叛亂,順江東下,直奔建業,主持東晉朝政的宗室大臣司馬元顯隻得親率北府兵迎戰,而北府兵統帥劉牢之於淝水之戰時便在桓氏家族手下為將,與桓氏家族向來交好,竟然不顧劉裕等將佐反對,率北府兵倒戈相向,以至於桓玄率軍進占建業,誅殺權臣司馬元顯,囚禁東晉皇帝司馬德宗,並自立為大楚皇帝,史稱桓楚。
桓玄稱帝後,忌憚北府兵精銳,想讓其為己所用,便對北府兵統帥劉牢之采用明升暗降之法,將其調離京口,鎮守會稽,並派遣自己堂兄桓修為北府兵統帥,駐紮京口,劉牢之恐怕桓玄恩將仇報,便想起兵再叛,但部下不願背負罵名而紛紛離散,劉牢之心灰意冷,自縊而亡。
桓玄篡位,逼死恩帥劉牢之,身在京口北府兵大營中的劉裕心中不服,但自知實力弱小,隻能暫時接受桓玄所受官職,與北府兵統帥桓修虛與委蛇。但劉牢之統領北府兵多年,甚得軍心,劉牢之亡故,北府兵將士皆為其抱不平,劉裕借機串聯兵士,籠絡軍心,伺機改旗易幟,恢複晉室。
公元404年2月,劉裕見時機成熟,便借打獵之機,聚集北府兵將士一千七百餘人,入營誅殺北府兵統帥桓修,北府兵將士共推劉裕為統帥,於京口起事,以恢複晉室之名,傳檄四方,桓玄篡晉,不得人心,江南各地守將紛紛起兵響應,諸路義軍共推北府兵統帥劉裕為盟主,討伐大楚皇帝桓玄,且桓玄所帶兵馬多為北府兵出身,見劉裕統領北府兵高舉義旗,亦盡皆歸附,數月之間,桓玄主力盡損,劉裕領兵攻入建業,桓玄隻得率殘兵敗將逃迴荊州,但兵敗如山倒,桓玄部眾離散甚多,其隻得逃往梁州,於途中被部下所殺,劉裕率部眾迎請東晉皇帝司馬德宗複位。
此時劉裕已成東晉朝廷之中流砥柱,其不斷領兵出擊,平定江南各地割據勢力,曆經數年征戰,終使東晉之半壁江山恢複安定,同時,東晉朝政大權也逐漸掌握於劉裕手中。
公元410年初,東晉大將劉裕領兵北伐,滅亡南燕,其在東晉朝中聲望更盛,劉裕又曆經數年對政敵打擊和征伐,已然成為東晉朝廷的無冕之皇,劉裕見自己實力雄厚,威望甚高,逐漸萌生對東晉朝廷的不臣之心。
公元417年,劉裕再次領兵北伐,並且擊敗北魏,滅亡後秦,收複洛陽、長安等地,東晉舉國上下對其讚譽無以複加。雖然劉裕領兵退迴建業,關中盡被胡夏所占,但其在朝中地位仍然顯赫無比,改朝換代盡在劉裕掌握之中。
若知東晉國運如何,天下大勢終向何方,請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