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平日裏飛揚跋扈的軍長、師長、旅長們感覺到背後一陣發麻,冷汗也不自覺地流了下來。rnn
他們能當官當到這個檔次,腦子沒有一個遲鈍的。
王亮開槍後,進來拖走康師傅屍體的憲兵很好的印證了他們的判斷,王亮是老頭子派下來搞整治的。
不然憲兵為什麽管都不管王亮,直接把康師傅拖出去之後就把門又關上來了呢?
很顯然,這是有人事先給這些憲兵打了招唿。
剛才王亮說的話也很令人值得揣摩,“戰時嚴厲處分”,這個詞提起來就讓人感到害怕。
這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隻要看你不順眼,就可以崩了你,因為這是在戰爭時期,而你,恰恰身份有特殊。
有了這一槍,軍官們似乎換了個人似的,坐的板板正正的,不再說一句話,隻等著王亮繼續開講。
槍打出頭鳥,有了康師傅這個先例,軍官學員們可不想再重蹈覆轍了。
都是拖家帶口的,他們懂得惜命。
“好咱們繼續上課,今天我要給你們講的課題名字是是預測未來戰爭及其走向,占據先機。”王亮的題目一出口,就激起了眾人好奇心。
不得不說,這個題目夠新穎,夠大膽。
誰敢盲目猜測估計未來,在座的恐怕沒人敢拍著胸脯說出來,因為他們誰也不能想到日本一個屁大的點的地方能把大半個中國給占了,也沒想到中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而王亮敢,因為王亮了解這些。
王亮講這個課題的目的就是把未來戰爭的走向告訴這些在座的軍官們,這些人將來都是抗日戰場上的活躍力量,有了自己的分析,即便他們不采納,但當曆史奇跡般的按照自己所說的推進的時候也會為之震驚。
“咱們先談一下正在進行的淞滬會戰,關於在淞滬地區主動進攻日軍海軍陸戰隊的問題。,“八一三”淞滬戰役是由於咱們的軍隊主動打擊駐紮在上海日軍海軍陸戰隊而引起發生的,並擴大到了後來的規模。那麽,如果統帥部不作出這個主動進攻的戰略布署而隻在華北地區抗擊日軍的進攻的話,這個淞滬戰役是否能得到避免呢?又是否可以在一個時期內不發生呢?”王亮發問。
王亮的問題完全超出了常理,教條化思維的軍官們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如果說問一點專業性的問題,或許這些軍官能夠答的上來,但是涉及到自我發揮和問題分析上,軍官明顯在這方麵有些欠缺。
這不是一個時代的缺陷,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缺陷。
即便是到了今天,中國人的思維還是不夠擴散,不夠有想法,估計這就是被高考體製下的應試害的,但是這個問題又無法得到解決,畢竟國情擺在那裏。
見沒人主動迴答,王亮便繼續開講了:“我認為日本大本營和日軍參謀本部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根據戰略方麵的考慮,決定隻對中國的平津和華北方向使用較大規模的兵力以一舉打擊此地區的中隊,而在原則上不對華中和華南地區用兵。”
當王亮把自己的觀點拋出來之後,軍官學員們一片嘩然,終於有人按捺不住要發問了。
“教官,這怎麽可能?日本人對上海的圖謀絕對不是臨時起意,應該是蓄謀已久。不然咱們的淞滬會戰也不會打的如此慘烈了。”一個上校軍官站起來反駁道。
王亮笑了笑,示意這個軍官坐下,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王亮很高興,這說明學員們已經開始思考了。
“我可以為大家讀一份絕密文件:1937年7月11日,日本的參謀本部與軍令部之間簽署以下的陸海軍協定,現摘要如下。
一、作戰指導方針:1.力求將作戰地域限定於平津地區,在華中、華南原則上不行使武力。但不得已時,應於青島,上海附近保護僑民。2.對華中、華南方麵,主要由海軍負責警戒。3.在華中、華南情況惡化需要保護帝國僑民時,僅限於青島及上海附近,由陸海軍的必要兵力協同擔當之。”這份文件是王亮從艾國民那裏搞到的,也不知道這小子是怎麽剽竊來的,按理說這是日本大本營的高度機密。
王亮接著又分析道:“而事實正是如此,7月19、20日間,動員以國內三個師團為基幹之兵力,集中於華北,並於8月下旬集中完畢。我可以大膽猜測,日本人的作戰目的是待集中後,一舉擊潰中,並占領保定,獨流鎮以北。不考慮山東作戰,根據情況,可向青島及上海派遣部份兵力。此項作戰,應限定於保護僑民及占領機場。”
軍官學員們都饒有興趣地聽著這個比自己小了不少的教官的大膽分析,在以往看來,這種觀點絕對是異端,但是讓王亮這麽一分析,軍官們倒是覺得很有道理。
他們不得不讚歎,這個教官絕對不是草包,有兩把刷子,開始對王亮重新審視起來。
見大家都盯著自己,王亮便繼續講道:“日本之所以做出決定向上海派遣兩個師團的戰略決策,我個人認為其原因有三個,一個原因是由於在日本政界和軍界中,許多人都狂熱地認為中國渙散不堪一擊,隻要強大的日軍大舉用兵於華北並攻占華北及平津地區,中國政府就會在經濟上屈服並尋求妥協,從而日本便會輕易地實現夢想多年並暗中實施多年的而仍未實現的“華北五省自治”或是更高的夢想目標“日滿華一體”,以徹底實現曆屆日本政府尋求已久的中國殖民化目標。”
“另一個原因則是由於英美兩國在華中和華南地區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為了避免與英美等國發生衝突,原則上不對華中、華南用兵。”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由於日本的第一號假想敵人為蘇聯,為了時刻做好與蘇聯的戰爭,在將來不分散兵力以用兵於遠東地區,而隻將進攻方向和主要兵力,用於華北地區。”未完待續。
他們能當官當到這個檔次,腦子沒有一個遲鈍的。
王亮開槍後,進來拖走康師傅屍體的憲兵很好的印證了他們的判斷,王亮是老頭子派下來搞整治的。
不然憲兵為什麽管都不管王亮,直接把康師傅拖出去之後就把門又關上來了呢?
很顯然,這是有人事先給這些憲兵打了招唿。
剛才王亮說的話也很令人值得揣摩,“戰時嚴厲處分”,這個詞提起來就讓人感到害怕。
這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隻要看你不順眼,就可以崩了你,因為這是在戰爭時期,而你,恰恰身份有特殊。
有了這一槍,軍官們似乎換了個人似的,坐的板板正正的,不再說一句話,隻等著王亮繼續開講。
槍打出頭鳥,有了康師傅這個先例,軍官學員們可不想再重蹈覆轍了。
都是拖家帶口的,他們懂得惜命。
“好咱們繼續上課,今天我要給你們講的課題名字是是預測未來戰爭及其走向,占據先機。”王亮的題目一出口,就激起了眾人好奇心。
不得不說,這個題目夠新穎,夠大膽。
誰敢盲目猜測估計未來,在座的恐怕沒人敢拍著胸脯說出來,因為他們誰也不能想到日本一個屁大的點的地方能把大半個中國給占了,也沒想到中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而王亮敢,因為王亮了解這些。
王亮講這個課題的目的就是把未來戰爭的走向告訴這些在座的軍官們,這些人將來都是抗日戰場上的活躍力量,有了自己的分析,即便他們不采納,但當曆史奇跡般的按照自己所說的推進的時候也會為之震驚。
“咱們先談一下正在進行的淞滬會戰,關於在淞滬地區主動進攻日軍海軍陸戰隊的問題。,“八一三”淞滬戰役是由於咱們的軍隊主動打擊駐紮在上海日軍海軍陸戰隊而引起發生的,並擴大到了後來的規模。那麽,如果統帥部不作出這個主動進攻的戰略布署而隻在華北地區抗擊日軍的進攻的話,這個淞滬戰役是否能得到避免呢?又是否可以在一個時期內不發生呢?”王亮發問。
王亮的問題完全超出了常理,教條化思維的軍官們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如果說問一點專業性的問題,或許這些軍官能夠答的上來,但是涉及到自我發揮和問題分析上,軍官明顯在這方麵有些欠缺。
這不是一個時代的缺陷,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缺陷。
即便是到了今天,中國人的思維還是不夠擴散,不夠有想法,估計這就是被高考體製下的應試害的,但是這個問題又無法得到解決,畢竟國情擺在那裏。
見沒人主動迴答,王亮便繼續開講了:“我認為日本大本營和日軍參謀本部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根據戰略方麵的考慮,決定隻對中國的平津和華北方向使用較大規模的兵力以一舉打擊此地區的中隊,而在原則上不對華中和華南地區用兵。”
當王亮把自己的觀點拋出來之後,軍官學員們一片嘩然,終於有人按捺不住要發問了。
“教官,這怎麽可能?日本人對上海的圖謀絕對不是臨時起意,應該是蓄謀已久。不然咱們的淞滬會戰也不會打的如此慘烈了。”一個上校軍官站起來反駁道。
王亮笑了笑,示意這個軍官坐下,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王亮很高興,這說明學員們已經開始思考了。
“我可以為大家讀一份絕密文件:1937年7月11日,日本的參謀本部與軍令部之間簽署以下的陸海軍協定,現摘要如下。
一、作戰指導方針:1.力求將作戰地域限定於平津地區,在華中、華南原則上不行使武力。但不得已時,應於青島,上海附近保護僑民。2.對華中、華南方麵,主要由海軍負責警戒。3.在華中、華南情況惡化需要保護帝國僑民時,僅限於青島及上海附近,由陸海軍的必要兵力協同擔當之。”這份文件是王亮從艾國民那裏搞到的,也不知道這小子是怎麽剽竊來的,按理說這是日本大本營的高度機密。
王亮接著又分析道:“而事實正是如此,7月19、20日間,動員以國內三個師團為基幹之兵力,集中於華北,並於8月下旬集中完畢。我可以大膽猜測,日本人的作戰目的是待集中後,一舉擊潰中,並占領保定,獨流鎮以北。不考慮山東作戰,根據情況,可向青島及上海派遣部份兵力。此項作戰,應限定於保護僑民及占領機場。”
軍官學員們都饒有興趣地聽著這個比自己小了不少的教官的大膽分析,在以往看來,這種觀點絕對是異端,但是讓王亮這麽一分析,軍官們倒是覺得很有道理。
他們不得不讚歎,這個教官絕對不是草包,有兩把刷子,開始對王亮重新審視起來。
見大家都盯著自己,王亮便繼續講道:“日本之所以做出決定向上海派遣兩個師團的戰略決策,我個人認為其原因有三個,一個原因是由於在日本政界和軍界中,許多人都狂熱地認為中國渙散不堪一擊,隻要強大的日軍大舉用兵於華北並攻占華北及平津地區,中國政府就會在經濟上屈服並尋求妥協,從而日本便會輕易地實現夢想多年並暗中實施多年的而仍未實現的“華北五省自治”或是更高的夢想目標“日滿華一體”,以徹底實現曆屆日本政府尋求已久的中國殖民化目標。”
“另一個原因則是由於英美兩國在華中和華南地區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為了避免與英美等國發生衝突,原則上不對華中、華南用兵。”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由於日本的第一號假想敵人為蘇聯,為了時刻做好與蘇聯的戰爭,在將來不分散兵力以用兵於遠東地區,而隻將進攻方向和主要兵力,用於華北地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