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來者正是燕之名士高漸離,卻說那日高漸離與荊軻巧遇成名,三人一見傾心,為助成名義氣,發難樊於期,高漸離周旋之下,樊於期落荒而逃。後二人與成名分別,荊軻餘怒未消,遍告江湖,放出話去,若尋得樊於期定將他碎屍萬段。樊於期聽聞風聲嚇得膽髒俱裂,躲起來不敢露麵。過了數日,荊軻想樊於期畢竟自己師弟,再則高漸離從中勸導,荊軻殺意已消。高漸離識得荊軻心思,走漏消息給樊於期,希望他歸來誠心認錯,以求荊軻原諒,三人重歸於好。樊於期雖然聽得隻言片語,還道其中有詐,遲遲不肯現身,高漸離苦尋不至。一月來,高漸離多方打探,才得知樊於期下落,前來相勸。
卻說樊於期那日走後,尋思雖然暫得活命,深知師兄荊軻脾性,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還會找己算帳。權衡之下,躲得了一日便是一天,總得找個好去處。
樊於期藝成下山之後,於燕落腳,多次行刺李牧未果,心中鬱悶。平日裏閑著無事,經高漸離引薦,於王宮中謀份差事,識得一位王爺。這王爺見樊於期一身好功夫,重金誠意相邀,在王府中作一名護法,保護王府安全。這王爺有一獨子,打小嬌生慣養,寵溺有加,若有什麽需求,無不滿足。這世子頗愛拳腳功夫,往常也請過不少師傅,學得一招半式,大多花拳繡腿,又見樊於期招式新穎,非得再次學藝。受王爺所托,樊於期興致之餘,倒也下了血本,盡力傳授這小王爺些許本領。
且說這王爺不是別人,正是立姓遇到那位王爺。雖說是王爺不假,卻沒有實權,隻是一個虛銜空職。當朝燕王喜在位,又有太子丹環伺,這王爺和燕王喜雖同一曾祖,但從那時起祖上逐漸被孤立,雖繁衍至今,早已沒落,不受燕王待見。燕王喜念他同宗同族,平日裏還算安分,沒什麽野心,喊他一聲表兄,封他為壽王爺,安一處宅院,又派遣些許官兵守衛。這壽王爺倒也知足,樂於享受,養些家丁奴仆,招些歌姬舞女,日子逍遙快活。朝中那些王公貴族敬他王爺,給他三分薄麵,倒也禮讓與他,平常也有來往。
壽王爺名定,卻說這日小王爺外出,少時有人報信小王爺有難,姬定驚慌之餘,心想這薊都城居然有人膽敢對小王爺出手,正巧樊於期外出,急命鄒將軍領兵前去增援。待愛子喪命,捉得立姓,痛心之下,夥同鄒將軍便欲對立姓下手,正逢高漸離求見。姬定尋思這高漸離雖非善類,朝中畢竟有些勢力,往後還要照麵,不宜與他結怨,把路封死,且看他有何見教,這便等他到來。
卻說高漸離命途多舛,也不為過,高漸離自幼喪父,跟隨母姓,幼時隨母到處漂泊。待到年長七八歲時,也懂人情冷暖,幾番詢問母親,高母仍是隱瞞,終不肯透露生父是誰。高漸離幼時孤僻,卻酷愛音律,天賦極高,顛沛曲折之時,機緣巧合之下,於韓國之地遇一高人,暫且落腳下來。這人亦是精通古今樂器,見高漸離心之至誠,將一身技藝傾囊相授,隻得三月,高漸離融會貫通,雖高母好生款待,誠意挽留,這高人欣慰之餘,飄然而去,姓名行蹤終未可知。後高母攜漸離再次遷徙,奔走至燕。不知怎地,高母與燕國王貴扯上關係,流言緋緋,俱說這高漸離乃是王子之後,高母乃權貴之妻,當年燕國遭逢國難,宮中貴族盡遭屠戮,隻有少數得以逃命,下落不明。雖然此後有大將撫平戰亂,重修社稷,燕王廣招親故,卻鮮有人歸國,此為燕王心中憾事。高漸離血緣既明,才藝出眾,燕王厚禮以待,封以高官厚爵,高漸離隻是推辭,隻得一侍郎。有鑒人品於此,又是王室之後,宮中貴族大多於他交好。
高漸離既已發跡,認得一表舅,乃是高母遠房堂弟,由高母從中周旋,雖兩家疏遠多年,高漸離敬為長輩。這表舅名高昌,既已有了靠山,又有生意頭腦,於薊都城西開一家酒店,多年經營,搞得風生水起,門麵豪華氣派,來往不是達官顯赫,便是王公貴族,與之交往密切。高漸離雖看不得表舅作風,礙於母親情麵,又沒有犯法殺人,便不常常理會,任由其發展,這家酒館便是立姓大開殺戒之地了。幾年後高母病逝,高漸離悲痛不已,守喪期滿,終覺周身淒涼,心中想念幼時師父,安頓好家中一切,隻身前往韓國,意欲再訪恩師,以了多年夙願。
高漸離再迴故土,遍訪恩師不至,卻遭罹難,險些喪命。且不說高漸離如何受難,隻說他於絕望之時,遇一秦人,名作桓齮,這桓齮十分賞識高漸離,救他性命,又慷慨助他歸燕,不想種下福報,高漸離銘記此恩,日後加倍償還。
不提桓齮結怨李牧,更名學藝,又得罪師兄荊軻。樊於期既已潛逃,東躲西藏數日,已知李牧已死,當真喜憂參半,喜得是李牧已死,多年大仇得報,憂得是李牧死於他人之手,未能親手了結他,未免遺憾。欣慰惆悵之餘,又念秦王周國通緝,尋思自身難保,這樣躲藏下去也不是辦法,盤算之下,城裏王府倒是可去之處,一則自己好歹也算世子師父,總歸有些情麵;二來王府重地,荊軻就算知曉行蹤,由王爺庇護,也不至於膽大妄為,喪心病狂,前來問罪。饒是如此,樊於期編造借口,說明來由,囑咐王爺姬定切莫泄露行蹤,姬定滿口應承,樊於期暫時得以安全。
高漸離一月來到處打聽樊於期下落,憑深厚關係人脈,早知樊於期行蹤,早前荊軻怒氣未消,數次詢問,高漸離隻是敷衍隱瞞,並不全然相告。後說服荊軻消了殺意,曲邀樊於期仍不肯露麵,高漸離也有些生氣,數次親自登門拜訪王府姬定,姬定都借口推塞打發高漸離,遲遲不放樊於期。
高漸離尋思樊於期荊軻都是兄弟一場,這樣下去如何能行,必須找出樊於期不可,於是這日華冠禮服,篤定心意,又前來興師問罪。
高漸離來時路上,將至王府,但見行人匆匆,路人紛紛,旁聽得知姬王爺世子身死,倒是始料未及,驚歎何人如此膽大包天,居然刺殺王爺世子。高漸離於平常也聽到過這世子品行不端,驕橫跋扈,常常調戲良家女子,隻是年紀輕輕就已死命,倒是有些可惜了。
高漸離有聞於此,心想姬王爺正逢喪子之痛,不易過分招惹,不覺已至王府門前,徘徊良久,心想既來之則安之,就算尋不得樊於期蹤影,權當吊唁慰問世子了。
高漸離既已說明來意,那守衛士兵便去通報,不一會兒,士兵折返迴來,道:“王爺有請”!
高漸離心想這次王爺倒是爽快,道:“好,煩請帶路”。
士兵道:“請跟我來”,引高漸離進了王府庭院。
高漸離跟隨那門衛進了府門,先是繞過一座高台,拐過幾處廂房,又入了月門,直入王府後花園。放眼望去,但見那花園中青青翠翠,山水羅列,雖是假山,雕刻開鑿十分逼真,那山上有幾處泉水從大石中冒出,又合流一處,傾泄而下,直入下麵小河,河水清澈見底,水中魚遊嬉戲,好不快活。已聞花香沁心,耳聽鶯歌燕語,及至拂過整片花草園,已然腳踏湖中涼亭,一路走來,隻覺心曠神怡,意亂情迷。
高漸離無心賞玩這些美景,隻覺心煩,道:“王爺在哪,怎麽還沒到”?
士兵尋思時間差不多了,道:“快了,前麵就是”。
高漸離心下嘀咕:以前自己來過王府,沒走這裏呀,問士兵道:“你是不是帶錯路了”!
士兵道:“不會,先生莫急,就在那邊,請隨我來”。
高漸離心中不樂,卻也無奈,隻得繼續跟著那士兵溜達,終走完湖中小徑,這才重迴地麵,又隨那士兵七轉八轉,出了後花園,高漸離一看四周,心中罵道:這不是轉了一圈,又繞迴來了嗎?又暗暗尋思:這士兵帶我消遣許久,遲遲不肯去見王爺,莫非其中有什麽貓膩。正走神間,拐了牆角甬道,迎麵正遇三五士兵,綁縛鞭打一人而來,認得領頭乃是鄒將軍,隻得三五行步,二人便已照麵。
</p>
來者正是燕之名士高漸離,卻說那日高漸離與荊軻巧遇成名,三人一見傾心,為助成名義氣,發難樊於期,高漸離周旋之下,樊於期落荒而逃。後二人與成名分別,荊軻餘怒未消,遍告江湖,放出話去,若尋得樊於期定將他碎屍萬段。樊於期聽聞風聲嚇得膽髒俱裂,躲起來不敢露麵。過了數日,荊軻想樊於期畢竟自己師弟,再則高漸離從中勸導,荊軻殺意已消。高漸離識得荊軻心思,走漏消息給樊於期,希望他歸來誠心認錯,以求荊軻原諒,三人重歸於好。樊於期雖然聽得隻言片語,還道其中有詐,遲遲不肯現身,高漸離苦尋不至。一月來,高漸離多方打探,才得知樊於期下落,前來相勸。
卻說樊於期那日走後,尋思雖然暫得活命,深知師兄荊軻脾性,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還會找己算帳。權衡之下,躲得了一日便是一天,總得找個好去處。
樊於期藝成下山之後,於燕落腳,多次行刺李牧未果,心中鬱悶。平日裏閑著無事,經高漸離引薦,於王宮中謀份差事,識得一位王爺。這王爺見樊於期一身好功夫,重金誠意相邀,在王府中作一名護法,保護王府安全。這王爺有一獨子,打小嬌生慣養,寵溺有加,若有什麽需求,無不滿足。這世子頗愛拳腳功夫,往常也請過不少師傅,學得一招半式,大多花拳繡腿,又見樊於期招式新穎,非得再次學藝。受王爺所托,樊於期興致之餘,倒也下了血本,盡力傳授這小王爺些許本領。
且說這王爺不是別人,正是立姓遇到那位王爺。雖說是王爺不假,卻沒有實權,隻是一個虛銜空職。當朝燕王喜在位,又有太子丹環伺,這王爺和燕王喜雖同一曾祖,但從那時起祖上逐漸被孤立,雖繁衍至今,早已沒落,不受燕王待見。燕王喜念他同宗同族,平日裏還算安分,沒什麽野心,喊他一聲表兄,封他為壽王爺,安一處宅院,又派遣些許官兵守衛。這壽王爺倒也知足,樂於享受,養些家丁奴仆,招些歌姬舞女,日子逍遙快活。朝中那些王公貴族敬他王爺,給他三分薄麵,倒也禮讓與他,平常也有來往。
壽王爺名定,卻說這日小王爺外出,少時有人報信小王爺有難,姬定驚慌之餘,心想這薊都城居然有人膽敢對小王爺出手,正巧樊於期外出,急命鄒將軍領兵前去增援。待愛子喪命,捉得立姓,痛心之下,夥同鄒將軍便欲對立姓下手,正逢高漸離求見。姬定尋思這高漸離雖非善類,朝中畢竟有些勢力,往後還要照麵,不宜與他結怨,把路封死,且看他有何見教,這便等他到來。
卻說高漸離命途多舛,也不為過,高漸離自幼喪父,跟隨母姓,幼時隨母到處漂泊。待到年長七八歲時,也懂人情冷暖,幾番詢問母親,高母仍是隱瞞,終不肯透露生父是誰。高漸離幼時孤僻,卻酷愛音律,天賦極高,顛沛曲折之時,機緣巧合之下,於韓國之地遇一高人,暫且落腳下來。這人亦是精通古今樂器,見高漸離心之至誠,將一身技藝傾囊相授,隻得三月,高漸離融會貫通,雖高母好生款待,誠意挽留,這高人欣慰之餘,飄然而去,姓名行蹤終未可知。後高母攜漸離再次遷徙,奔走至燕。不知怎地,高母與燕國王貴扯上關係,流言緋緋,俱說這高漸離乃是王子之後,高母乃權貴之妻,當年燕國遭逢國難,宮中貴族盡遭屠戮,隻有少數得以逃命,下落不明。雖然此後有大將撫平戰亂,重修社稷,燕王廣招親故,卻鮮有人歸國,此為燕王心中憾事。高漸離血緣既明,才藝出眾,燕王厚禮以待,封以高官厚爵,高漸離隻是推辭,隻得一侍郎。有鑒人品於此,又是王室之後,宮中貴族大多於他交好。
高漸離既已發跡,認得一表舅,乃是高母遠房堂弟,由高母從中周旋,雖兩家疏遠多年,高漸離敬為長輩。這表舅名高昌,既已有了靠山,又有生意頭腦,於薊都城西開一家酒店,多年經營,搞得風生水起,門麵豪華氣派,來往不是達官顯赫,便是王公貴族,與之交往密切。高漸離雖看不得表舅作風,礙於母親情麵,又沒有犯法殺人,便不常常理會,任由其發展,這家酒館便是立姓大開殺戒之地了。幾年後高母病逝,高漸離悲痛不已,守喪期滿,終覺周身淒涼,心中想念幼時師父,安頓好家中一切,隻身前往韓國,意欲再訪恩師,以了多年夙願。
高漸離再迴故土,遍訪恩師不至,卻遭罹難,險些喪命。且不說高漸離如何受難,隻說他於絕望之時,遇一秦人,名作桓齮,這桓齮十分賞識高漸離,救他性命,又慷慨助他歸燕,不想種下福報,高漸離銘記此恩,日後加倍償還。
不提桓齮結怨李牧,更名學藝,又得罪師兄荊軻。樊於期既已潛逃,東躲西藏數日,已知李牧已死,當真喜憂參半,喜得是李牧已死,多年大仇得報,憂得是李牧死於他人之手,未能親手了結他,未免遺憾。欣慰惆悵之餘,又念秦王周國通緝,尋思自身難保,這樣躲藏下去也不是辦法,盤算之下,城裏王府倒是可去之處,一則自己好歹也算世子師父,總歸有些情麵;二來王府重地,荊軻就算知曉行蹤,由王爺庇護,也不至於膽大妄為,喪心病狂,前來問罪。饒是如此,樊於期編造借口,說明來由,囑咐王爺姬定切莫泄露行蹤,姬定滿口應承,樊於期暫時得以安全。
高漸離一月來到處打聽樊於期下落,憑深厚關係人脈,早知樊於期行蹤,早前荊軻怒氣未消,數次詢問,高漸離隻是敷衍隱瞞,並不全然相告。後說服荊軻消了殺意,曲邀樊於期仍不肯露麵,高漸離也有些生氣,數次親自登門拜訪王府姬定,姬定都借口推塞打發高漸離,遲遲不放樊於期。
高漸離尋思樊於期荊軻都是兄弟一場,這樣下去如何能行,必須找出樊於期不可,於是這日華冠禮服,篤定心意,又前來興師問罪。
高漸離來時路上,將至王府,但見行人匆匆,路人紛紛,旁聽得知姬王爺世子身死,倒是始料未及,驚歎何人如此膽大包天,居然刺殺王爺世子。高漸離於平常也聽到過這世子品行不端,驕橫跋扈,常常調戲良家女子,隻是年紀輕輕就已死命,倒是有些可惜了。
高漸離有聞於此,心想姬王爺正逢喪子之痛,不易過分招惹,不覺已至王府門前,徘徊良久,心想既來之則安之,就算尋不得樊於期蹤影,權當吊唁慰問世子了。
高漸離既已說明來意,那守衛士兵便去通報,不一會兒,士兵折返迴來,道:“王爺有請”!
高漸離心想這次王爺倒是爽快,道:“好,煩請帶路”。
士兵道:“請跟我來”,引高漸離進了王府庭院。
高漸離跟隨那門衛進了府門,先是繞過一座高台,拐過幾處廂房,又入了月門,直入王府後花園。放眼望去,但見那花園中青青翠翠,山水羅列,雖是假山,雕刻開鑿十分逼真,那山上有幾處泉水從大石中冒出,又合流一處,傾泄而下,直入下麵小河,河水清澈見底,水中魚遊嬉戲,好不快活。已聞花香沁心,耳聽鶯歌燕語,及至拂過整片花草園,已然腳踏湖中涼亭,一路走來,隻覺心曠神怡,意亂情迷。
高漸離無心賞玩這些美景,隻覺心煩,道:“王爺在哪,怎麽還沒到”?
士兵尋思時間差不多了,道:“快了,前麵就是”。
高漸離心下嘀咕:以前自己來過王府,沒走這裏呀,問士兵道:“你是不是帶錯路了”!
士兵道:“不會,先生莫急,就在那邊,請隨我來”。
高漸離心中不樂,卻也無奈,隻得繼續跟著那士兵溜達,終走完湖中小徑,這才重迴地麵,又隨那士兵七轉八轉,出了後花園,高漸離一看四周,心中罵道:這不是轉了一圈,又繞迴來了嗎?又暗暗尋思:這士兵帶我消遣許久,遲遲不肯去見王爺,莫非其中有什麽貓膩。正走神間,拐了牆角甬道,迎麵正遇三五士兵,綁縛鞭打一人而來,認得領頭乃是鄒將軍,隻得三五行步,二人便已照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