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卒列陣,戰馬嘶吼,還讓人沉浸在金戈鐵馬中,卻被江邊“嘿……嘿,嘿……嘿,”的勞作聲音打破,數以萬眾的纖夫、木匠造起數隻偌大的戰船,在烈日的灼燒下,他們除了黝黑的皮膚,還有著一道道皮鞭留下的血印。


    “王爺,梁國使者已到帳外。”


    “帶進來吧!”


    “諾。”


    “傳大梁使者。”


    “傳大梁使者。”


    “傳大梁使者。”


    隻見一身材高大,五官分明,身裹錦袍,腰佩玉帶,手持折扇的年輕男子,闊步進入大帳。


    “大梁使者冉勳見過義陽王。”


    男子向大帳正南而坐的男子行禮道。


    “哈哈,原來是故人之子啊!”


    老者越摸五十多歲,一身金甲,顯得格外耀眼,拿起酒杯一飲而盡。


    “王爺,您認識這南梁來的使者?”


    下首的一將領問道。


    “他呢,你們不認識,但他爹你們一定認識,”老者笑著說道。


    “哦?還請王爺明示?”


    眾將領疑惑道。


    “武悼天王,冉閔,”老者緩緩說道。


    “什麽!”


    隻見下首的眾人震驚道,已有幾人抽出佩劍,冉勳身旁的幾位梁人均被嚇的麵容慘白,他們雖是為和談而來,可丟了身家性命卻不值當。


    使團中,一老者卻挺身而出,道:“王爺,你們雖是舊識,可這次我們是為和談而來,不可將私怨強加於此事吧!”


    “你是何人,敢跟我家王爺如此說話!”


    石鑒身旁的武士怒道。


    “大梁副使,大理寺卿諸葛瑾,”老者不卑不亢地說道。


    “哈哈,諸位,不必緊張,既然這位故人之子是為和談而來,不知誠意在哪裏啊!”石鑒對眾人安撫道。


    冉勳將折扇在手中轉了轉,走到旁邊的幾案上切下一片羊肉,兀自吃了起來,道:“此次和談由諸葛大人負責,我這個有爵無官的二品軍侯隻負責最後的促成部分。”


    “哦?那諸葛大人說說條件,”石鑒將目光從冉勳身上收迴。


    他雖早已收到關於冉複南渡後改名冉勳等一係列的情報,但卻不知對方有如此氣魄。


    諸葛瑾行禮後,道:“王爺準備發兵江南,攻我梁國,無非求財,我大梁願每年向趙國供送錦二十萬匹,緞五十萬匹,黃金三十萬兩,白銀五百萬兩。”


    聽得條件後,眾人皆哈哈大笑。


    石鑒嘴角揚起笑容,道:“我隻要拿下梁國,得到的何止十倍,百倍?”


    “對啊,拿下梁國,女人,綢緞,哪個不是手到擒來!”


    “對,就是!”


    下首的將領們笑道。


    諸葛瑾提高聲音,怒道:“難道義陽王是欺我大梁沒人嗎?”


    “我梁國皇帝已命大都督嶽羽率水陸兩師十五萬眾建江南大營,京師安都還有五萬駐軍與五萬天子衛隊,洪都有南王駐軍十萬,各地十大節度使還有駐軍二十萬,現都已奉命趕赴京師,王爺覺得自己還能打過長江嗎?”


    諸葛瑾繼續講道:“據我所知趙國軍隊不過二十萬,不久前與北離大戰,雖獲勝,可自身也疲憊不堪,如今已是強弩之末,勞師遠征,而我大梁有軍隊五十五萬,以逸待勞,難道還守不住長江嗎?”


    石鑒沒想到大梁的使者如此剛強,一時語塞,旁邊眾將與武士見這使者貶低自己,都嚷嚷著要殺了這些南蠻子。


    良久,石鑒開口道:“既然你梁國有如此實力,為何還要派你們過江和談呢?”


    “哼!”諸葛瑾甩了一把袖子,道:“這話我也向我梁國皇帝說了,可他不想輕啟戰端,這才讓我們渡江和談。”


    這話倒是不假,在兩日前的朝會上,諸葛瑾曾力陳兩國軍隊對比以及趙國軍隊狀況,可滿朝大臣依舊一邊倒,都向皇帝上奏支持和談。


    遂受冉勳,諸葛瑾擔任正副使節,帶著幾名皇帝的親隨渡江和談。


    “哼,那就開戰吧!”石鑒怒道。


    “來啊!拉出去全部砍了,”下首的一魁梧中年漢子說道。


    大帳瞬間衝進幾十名手持利斧的武士,而冉勳繼續吃肉喝酒,置若罔聞,諸葛瑾昂首,一副慷慨赴死的神情。


    “王爺,小的……身上有我梁國皇帝密旨,請王爺看後,再……再做……做定奪,”跪倒在地的一梁人從懷中拿出帛書。


    “哦?怎麽,你們梁國皇帝的密旨在你身上?”那魁梧的中年將領說道。


    “是,是,我是……,我是皇帝的近侍。”


    “好,拿上來吧!”


    石鑒開口道。


    “近侍?什麽是近侍?”


    趙國的將領不解道。


    “哈哈,就是太監,這位公公也是,就明說嘛!還近侍,哈哈,好笑,”冉勳笑道。


    “北侯,你……,等迴了安都,咋家不會讓你好過的。”


    “原來如此,怪不得說話陰陽怪氣的。”


    眾人笑道。


    梁國的太監有著很大的權力,因蕭衍喜歡聽戲,宮裏養著好多伶人,伶人為討蕭衍之心,好多伶人自宮做了太監。梁國太監也有品級,最有權力的六個太監被稱為大監至六監,與正二品的大員同俸祿。


    蕭衍雖一把年紀,卻給自己取藝名‘蕭天下’,平常伶人們稱蕭衍為‘天下’,而不稱皇上或者陛下。


    各地駐軍節度使的監軍,地方的監察使,都由皇帝身邊的近侍擔任,定期向皇帝做出匯報,使得設在建州的監察院形同虛設,官員選任把都由這些伶人說了算,考試院也被伶人製度所取代。


    此時,梁地伶人地位崇高,猶如佛國的高僧,學戲者多如牛毛,都望有一日能飛黃騰達。


    梁國考試院主司覲見蕭衍,提出應廢除選伶人做監軍和監察的特權,一個堂堂正二品大員,便被杖斃於正安殿門口。


    一月後,又將一十三名反對伶人製度的禦史杖斃於正安殿,後便無人敢提此事。


    此間,有人作詩道,江南古刹何其多,廟宇戲台各一半。


    石鑒將帛書丟至桌上,道:“世侄,你可知你的主子都說了些什麽?”


    冉勳起身走至那近侍身前,用那近侍的衣服擦了擦嘴和滿手的油汙。


    “冉勳,你……你。”


    還未說完,已被冉勳一腳踹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尋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沙故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沙故裏並收藏天尋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