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戰亂之後,曆經二十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多是千裏無人之地。


    為了恢複農業生產,鞏固明王朝的統治。從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平陰、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桐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史稱“明朝大移民”。


    現今老營村的張氏先祖和其它一些姓氏的先祖,正是隨著當年的移民大軍一路輾轉結伴同行,最後到了當時兗州府下轄的鄒縣境內(鄒縣於1992年10月撤銷,改成鄒城市)。等大家走到鄒縣老縣城東北方向約十公裏的地方,自己便主動選擇停留了下來。


    原來大家看到此處:東北是低緩俯伏的臥虎山,西北是蜿蜒起伏的九龍山,正南是盼顧有情的朱雀山;東麵有發源於黃山山峪,迂迴彎曲的小清河,西麵有發源於白馬古泉,清澈澄凝的白馬河;正是藏風聚氣、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


    於是大家在此處草建村落,由於距離九龍山較近,而且九龍山的名氣又比較大,故而始稱九龍營。九龍營建成之後,與正南方向的羅漢廟、西南方向的韓莊子、東北方向的鳳凰官莊以及正西方向的荒王陵軍營,遙相唿應互為犄角。大家從此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形成了一個較大的村子。


    但是等到了明朝後期,隨著明王朝的日益衰落,朝廷乏力,以致匪患四起,在山東境內各地土匪流寇肆意橫行,屢屢劫掠鄉民村寨。


    為保一方平安,九龍營便和周圍的羅漢廟、韓莊子、鳳凰官莊,以及早已沒落的王陵軍營,合聚九龍營,並成了一個較大的村莊,後改稱老營,一直沿襲至今。今天的老營村,後又行政分為老營南村和老營北村。


    村莊合並之後,雖然人數眾多,但是仍舊各憑門戶而居,一旦土匪流寇攻來終難抵禦大股土匪流寇的侵擾。時有村中賢達鄉紳張至臻、張至秀兄弟首倡,聯合本村和附近村子的鄉紳村民,在得到官府認可之後,共同捐資修建了這座堅固的防禦寨樓——官樓。


    因為在當時這座官樓是曲阜城南鄒縣城北最為高大堅固的寨樓,而且曲阜縣城的名氣又相對較大,故而當地人習慣叫做南官樓。


    官樓的具體位置,位於現在的老營南村衛生室東北方向約三十米的位置。官樓整體呈長方櫃體形狀,一共五層,總高度約十三米。樓基東西約十八米南北約十六米,樓內有一古井,現仍存在於村中的一戶人家家中。


    樓體整體幾乎近似上下垂直,周圍沒有什麽花哨的邊簷裝飾。牆體全是以巨石、青磚,混以三合土壘砌而成。牆體底部厚度約一米二,從底部往上依次遞減,到頂部垛口的厚度僅約有三四十厘米。


    官樓的頂部南北兩麵各有十三個垛口,東西兩麵各有十個垛口。據說,垛口後麵常年堆滿了大量的碎石瓦礫,以作隨時防禦之用。


    官樓的各層僅在南麵留一門洞,其他方向隻在三層之上留有一些不規則的瞭望口和箭孔。官樓的第一層略高,約四米。門洞高一米,寬約七十厘米,正常人必須彎腰進出。


    第一層的門洞不僅安有堅固的石門,可以在裏麵關閉。而且在門洞前的一米多點的地方還豎有一塊石碑狀巨石,高約兩米,寬約一米五,厚度約二十五厘米。不僅如此,這塊巨石的底部還被深埋在地下。


    如此設計,正好保護了門洞的正前方的直接攻擊,這在冷兵器時代是一個很好的防禦設施。


    從下麵往上,各層的高度和門洞大小依次遞減。到第五層時,高度已不足兩米,門洞則更為狹小,僅容一人勉強爬行進出。官樓的樓梯被設計在了內部,為木結構。


    另外,在官樓的頂層專門設有一個鍾樓,內有一口大鍾,高約一米五六,直徑約七八十厘米,材質為鐵。大鍾的頂部刻有明顯的隸書老營二字,現今下落不明,不知所蹤。


    官樓當初建成之日,附近十裏八鄉的民眾俱來慶賀,就在那時候,自發的成立了現在依舊存在的老營古集。每到農曆的遇四逢九,附近十裏八鄉的村民便自覺都到這裏進行農副產品交易。


    據說老營古集是這附近成立時間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集市。一直以來,老營古集不僅有菜市、布市、糧市,還有雞市、羊市、豬市、牛市和家什市等等。隻是近些年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貿易形式日新月異,這種古老的集市日漸式微。


    但是直到今天老營古集依舊存在,隻不過是部分功能已經慢慢消失了。正是官樓吸引並保護了前來交易的商販,對當地的經濟繁榮也無形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官樓在明清民國的戰亂中展示了巨大的防禦功能,有效的抵禦了多次的土匪流寇的襲擾進攻,沉重的打擊了強盜者的囂張氣焰。其中有碑文記載的最出名的一次,是在明末清初的一次流寇強攻。


    據說當時流寇多達千餘人,整整強攻了兩天兩夜,甚至拆下村裏的門板鋪上棉被當做巨型盾牌,輪番攻擊。最終隻損毀了官樓東南角的部分牆體,連炸帶挖出了一個高約三米寬約四米深度達六七十厘米的大洞,還好沒能打穿堅厚的牆體。


    到最後,附近聞訊而來的官兵和鄉勇衝破外圍攔截趕來支援時,流寇不得已扔下數百具屍首趁黑夜倉皇逃竄。


    1938年1月5日,日軍第十師團一部攻占了鄒縣縣城。民族敗類來東甫認賊作父,組織了“鄒縣臨時治安維持會”。6月7日,偽山東公署又委派組成了以王襄宸為首的偽鄒縣公署。在之後的抗日戰爭中,老營官樓再次起到了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


    曾幾何時,在日軍的炮火下,官樓的二層和三層都被炸開了直徑約兩米的大洞,但官樓依然屹立不倒。官樓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兇殘和狠毒,至今當地的老人想起那段往事,還都是氣憤填膺,誓言子孫後代要向日本人討還血債。


    官樓不僅是當地百姓的庇護所和膽氣所在,也是當地的地標性建築。由於在那個時代附近沒有什麽高樓大廈,這座高聳的官樓就成了一個明顯的地理標識。


    據說,當時很多因為戰亂或者其它原因失散在外的當地百姓,後來大都是根據對官樓的依稀記憶終於得以尋迴了故鄉。


    由於官樓數百年來飽受戰亂的摧殘,以及數次的地震損毀,再加上年久失修,慢慢也就變成了一座危樓。


    在八十年代,經有關部門批準,由老營村委組織人員對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官樓進行了拆除。現在官樓舊址僅存古井一口,和一些殘破的青磚碎石,在那裏見證著曾經的輝煌存在。


    古樓雖逝,但先人留下的保衛家園,渴望幸福的美好願望永存。直至今日,依然激勵著生活在文修武偃物阜民安中的現代人們更加的努力奮鬥……


    海晏河清,時和歲豐,這才是老營人永遠的“官樓夢”!


    另注:


    一,官樓的始建功德碑,原先存在於現老營南村東南方向,約五百米處的孫家井子古井附近。石碑方正約四十厘米,石材略呈淡黃色,字數百餘字。但由於年代久遠風吹日曬,其中可辨識僅十餘字,分別是“張至臻張至秀昆仲”“羅漢廟”“韓莊子”。現此碑不知所蹤。


    二,那塊明末清初的抗擊流寇碑,原存於官樓地基附近,現也不知所蹤。


    三,官樓頂部的那口古鍾,一般說是鐵質,也有人說是銅質。據說原存於附近居民家中,現今也早已不知所蹤。後亦有人說曾被移入孟廟,但目前並沒有確鑿證據。而現在孟廟中僅存的那口上麵刻有“重臣千秋,皇帝萬歲”銘文的大鍾,據考證為金大安三年(1211)所鑄,原先在鄒城重興寺內,後來才移入孟廟保存。鄒城重興寺,原名法興寺,始建於北宋初年,元(後)至元年間改名為重興寺。在重興寺的遺址處,現仍存一座重修於明崇禎年間的八角九層十簷的磚塔,也就是現在鄒城古塔小區內的重興塔。


    四,當年親自參與拆除官樓的人員,現今胡xx、袁xx、劉xx等等大部分老人都已過世,僅剩下翟xx寥寥幾位老人仍舊健在。


    五,羅漢廟故址,現老營南村正南約五百米處。


    韓莊子故址,現老營南村西南約七百米處。


    鳳凰官莊故址,現老營北村東北二百米處。


    九龍營故址,現老營南村中心位置附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元璞隨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元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元璞並收藏元璞隨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