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幽州烽火起,師兄弟對壘
三國第一後勤大師,蕭何算什麽? 作者:蓮花落地成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顧南行照看,劉永自然是得以安然成長。畢竟,這孩子身體天然就不錯,又嚴加保護,更是沒問題。
相比於自己兒子的待遇,劉備所要麵對的生活可就風險高多了。
因為公孫瓚既然已經知道劉備軍打算與自己一戰,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哪怕是了解了劉備大軍之後,知道劉備軍不管是步騎人數都超過公孫瓚所部,公孫瓚也絲毫沒有想要退讓的意思。
反而是刮地三尺,組織了一支更龐大的軍隊在涿郡集結,要與劉備軍展開一場決戰。
在公孫瓚眼裏,劉備是不如自己的,不管是用兵還是勇武,不過是交了好運,才能有如今的地位。否則劉備的一切都應該是他公孫瓚的!
這也讓公孫瓚近乎瘋狂的,在劉備將自己帶來的兵馬和田豫牽招所部集中到廣陽郡之後,在涿郡集結起了一支包含四萬步卒和一萬騎兵的大軍。
沒錯,公孫瓚從張燕手中借了一萬士兵,從鮮卑人手上招募了五千騎兵。不管是賊軍還是外族,公孫瓚看不起他們,可是需要的時候也不排斥借用他們一下。
隻不過,這樣一支大軍,對於本就經營不善的涿郡來說,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不論是張燕的部下,還是鮮卑騎兵都會毫無心理負擔的掠奪百姓。
涿郡因此一片混亂,到處是逃難的士民,留下來的人也無不期待劉備盡快前來。
麵對這種情況,幽州老兵們大多數義憤難平,劉備也想要盡快平息涿郡動亂,便率軍從廣陽出征,向著涿郡方向前進。
此時已經是五月二十,對牽招和田豫所部的訓練已經是基本完成,騎兵的整訓也基本完成。
這樣,劉備擁有總數為三萬人的步兵,以及四千弓騎兵和三千輕騎兵。
雖然數量上少於公孫瓚的五萬大軍,但是質量上卻要優越不少。再加上有劉虞提供了足夠的糧草,保持了良好的軍紀,隻能說與公孫瓚軍實力是旗鼓相當。
因此,當劉備出廣陽向涿郡進發的時候,公孫瓚就急不可耐的聚集他的五萬大軍,也向廣陽方向進軍。
他很清楚,自己如今在涿郡不受歡迎的程度,想要維持他的統治,就必須要讓那些世家豪族恐懼,讓他們不敢和自己作對。而這就依賴於他在戰場上的勝利,唯有勝利能夠讓這些家夥繼續服從。
否則,他的統治隨時可能土崩瓦解,自己也被人給獻祭出去。
所以,劉備軍難得的遇到了願意與自己正麵野戰的敵人。而且,對方還絲毫不在乎讓劉備軍決定戰場,就是直接進攻過來。
對於這個優勢,劉備也沒有放棄,他刻意選擇了一片山穀作為主戰場,這裏地形相對複雜對訓練程度更高的劉備軍更加有利。
要知道,這片山穀是一個喇叭形狀,一邊是一座小山,山脊綿延成為喇叭的一翼,另一邊是一片樹林,綿延構成喇叭的另一翼。而沿著林線不遠,那是一條淺淺的小溪,從喇叭底部流向喇叭的開口處。
而劉備軍就部署在喇叭口的地方,卡住這個南北交通的節點,與公孫瓚軍展開對峙,並準備交戰。
公孫瓚沒有猶豫,也沒有考慮過通過繞路再與劉備軍相持,直接選擇與劉備軍決戰。在到達的當天就向劉備軍下了戰書。
在戰書上,公孫瓚稱劉備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數次奪取他揚名天下的機會,如今更是背信棄義,進攻自己。他公孫瓚是可忍孰不可忍,要在戰場上討個公道,讓劉備用血來償債。
劉備讀了之後,沒有諮詢任何人,就開始寫起了迴信。
這題頭雖然還是恩兄公孫瓚,但是其中所講,那都是針對公孫瓚所作所為的。不管是截留朝廷稅款,不恤民力……總之突出一點,我現在是來勸你改邪歸正的,你若是不服,那我就隻能在戰場上勸你改邪歸正了。
這封迴信可是把公孫瓚氣得暴跳如雷,但是反正都要打了,戰場上見真章也就是了。
於是,劉備和公孫瓚這對師兄弟在這片籍籍無名的山穀展開了一場大戰。隻不過在很久之後,這個山穀就被稱之為了青龍澗,也不知是什麽原因。
至少現在,這山穀裏兩軍布置都看不出來一點龍的樣子。
在這片頗為複雜的區域裏,兩軍都選擇了沿著小溪將部隊分開布置的策略。
劉備軍在小溪靠近森林一側的是大軍的左翼,由田豫指揮一萬步軍作為基幹,步兵們分成了前中後三列,以保證能夠綿延維持戰線穩定。同時,在其後方藏著趙雲率領的一千突騎,構成了隊形的第四列,用於關鍵時刻決勝。
而另一邊,靠山更寬闊的一側,劉備親自指揮兩萬步兵構成了中軍,依舊是為了匹配敵軍的數量,用了常用的三列陣法。
右翼則是關羽指揮六千騎兵,牽招負責直接統領四千弓騎兵與敵軍周旋。
相比於劉備軍頗為中規中矩的布陣,公孫瓚的布陣就展示出了他對勝利的渴望。
在公孫瓚的右翼,他足足布置了三萬兵力,把從張燕處借來的黑山軍放在第一線,自己親信在後麵用兩萬人壓陣,力求一舉用數量優勢打垮劉備軍的左翼。
而中軍他隻留了兩萬人,作為與劉備軍中軍相持的力量。
他自己則是親自指揮自己的左翼騎兵精銳白馬義從,讓鮮卑騎兵作為前鋒先去試探進攻劉備軍左翼的騎兵。
等到時機成熟,隻要他的騎兵就可以直接以絕對優勢進場,摧垮劉備軍。
這兩翼齊飛,圍攻劉備中軍的戰術,在接戰之前劉備就看出來了。
對此,劉備對典韋笑道:“我這師兄是有多看不起我?這點人馬要擋住我們?兩翼齊飛,怕是要兩翼俱折啊!”
劉備看到公孫瓚布陣之後頗為欣喜,那邊公孫瓚看到劉備中規中矩的布陣也是大喜過望,覺得自己這一戰定能夠成功。
於是,雙方就都開始敲響戰鼓,開始了這一場大戰。
相比於自己兒子的待遇,劉備所要麵對的生活可就風險高多了。
因為公孫瓚既然已經知道劉備軍打算與自己一戰,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哪怕是了解了劉備大軍之後,知道劉備軍不管是步騎人數都超過公孫瓚所部,公孫瓚也絲毫沒有想要退讓的意思。
反而是刮地三尺,組織了一支更龐大的軍隊在涿郡集結,要與劉備軍展開一場決戰。
在公孫瓚眼裏,劉備是不如自己的,不管是用兵還是勇武,不過是交了好運,才能有如今的地位。否則劉備的一切都應該是他公孫瓚的!
這也讓公孫瓚近乎瘋狂的,在劉備將自己帶來的兵馬和田豫牽招所部集中到廣陽郡之後,在涿郡集結起了一支包含四萬步卒和一萬騎兵的大軍。
沒錯,公孫瓚從張燕手中借了一萬士兵,從鮮卑人手上招募了五千騎兵。不管是賊軍還是外族,公孫瓚看不起他們,可是需要的時候也不排斥借用他們一下。
隻不過,這樣一支大軍,對於本就經營不善的涿郡來說,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不論是張燕的部下,還是鮮卑騎兵都會毫無心理負擔的掠奪百姓。
涿郡因此一片混亂,到處是逃難的士民,留下來的人也無不期待劉備盡快前來。
麵對這種情況,幽州老兵們大多數義憤難平,劉備也想要盡快平息涿郡動亂,便率軍從廣陽出征,向著涿郡方向前進。
此時已經是五月二十,對牽招和田豫所部的訓練已經是基本完成,騎兵的整訓也基本完成。
這樣,劉備擁有總數為三萬人的步兵,以及四千弓騎兵和三千輕騎兵。
雖然數量上少於公孫瓚的五萬大軍,但是質量上卻要優越不少。再加上有劉虞提供了足夠的糧草,保持了良好的軍紀,隻能說與公孫瓚軍實力是旗鼓相當。
因此,當劉備出廣陽向涿郡進發的時候,公孫瓚就急不可耐的聚集他的五萬大軍,也向廣陽方向進軍。
他很清楚,自己如今在涿郡不受歡迎的程度,想要維持他的統治,就必須要讓那些世家豪族恐懼,讓他們不敢和自己作對。而這就依賴於他在戰場上的勝利,唯有勝利能夠讓這些家夥繼續服從。
否則,他的統治隨時可能土崩瓦解,自己也被人給獻祭出去。
所以,劉備軍難得的遇到了願意與自己正麵野戰的敵人。而且,對方還絲毫不在乎讓劉備軍決定戰場,就是直接進攻過來。
對於這個優勢,劉備也沒有放棄,他刻意選擇了一片山穀作為主戰場,這裏地形相對複雜對訓練程度更高的劉備軍更加有利。
要知道,這片山穀是一個喇叭形狀,一邊是一座小山,山脊綿延成為喇叭的一翼,另一邊是一片樹林,綿延構成喇叭的另一翼。而沿著林線不遠,那是一條淺淺的小溪,從喇叭底部流向喇叭的開口處。
而劉備軍就部署在喇叭口的地方,卡住這個南北交通的節點,與公孫瓚軍展開對峙,並準備交戰。
公孫瓚沒有猶豫,也沒有考慮過通過繞路再與劉備軍相持,直接選擇與劉備軍決戰。在到達的當天就向劉備軍下了戰書。
在戰書上,公孫瓚稱劉備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數次奪取他揚名天下的機會,如今更是背信棄義,進攻自己。他公孫瓚是可忍孰不可忍,要在戰場上討個公道,讓劉備用血來償債。
劉備讀了之後,沒有諮詢任何人,就開始寫起了迴信。
這題頭雖然還是恩兄公孫瓚,但是其中所講,那都是針對公孫瓚所作所為的。不管是截留朝廷稅款,不恤民力……總之突出一點,我現在是來勸你改邪歸正的,你若是不服,那我就隻能在戰場上勸你改邪歸正了。
這封迴信可是把公孫瓚氣得暴跳如雷,但是反正都要打了,戰場上見真章也就是了。
於是,劉備和公孫瓚這對師兄弟在這片籍籍無名的山穀展開了一場大戰。隻不過在很久之後,這個山穀就被稱之為了青龍澗,也不知是什麽原因。
至少現在,這山穀裏兩軍布置都看不出來一點龍的樣子。
在這片頗為複雜的區域裏,兩軍都選擇了沿著小溪將部隊分開布置的策略。
劉備軍在小溪靠近森林一側的是大軍的左翼,由田豫指揮一萬步軍作為基幹,步兵們分成了前中後三列,以保證能夠綿延維持戰線穩定。同時,在其後方藏著趙雲率領的一千突騎,構成了隊形的第四列,用於關鍵時刻決勝。
而另一邊,靠山更寬闊的一側,劉備親自指揮兩萬步兵構成了中軍,依舊是為了匹配敵軍的數量,用了常用的三列陣法。
右翼則是關羽指揮六千騎兵,牽招負責直接統領四千弓騎兵與敵軍周旋。
相比於劉備軍頗為中規中矩的布陣,公孫瓚的布陣就展示出了他對勝利的渴望。
在公孫瓚的右翼,他足足布置了三萬兵力,把從張燕處借來的黑山軍放在第一線,自己親信在後麵用兩萬人壓陣,力求一舉用數量優勢打垮劉備軍的左翼。
而中軍他隻留了兩萬人,作為與劉備軍中軍相持的力量。
他自己則是親自指揮自己的左翼騎兵精銳白馬義從,讓鮮卑騎兵作為前鋒先去試探進攻劉備軍左翼的騎兵。
等到時機成熟,隻要他的騎兵就可以直接以絕對優勢進場,摧垮劉備軍。
這兩翼齊飛,圍攻劉備中軍的戰術,在接戰之前劉備就看出來了。
對此,劉備對典韋笑道:“我這師兄是有多看不起我?這點人馬要擋住我們?兩翼齊飛,怕是要兩翼俱折啊!”
劉備看到公孫瓚布陣之後頗為欣喜,那邊公孫瓚看到劉備中規中矩的布陣也是大喜過望,覺得自己這一戰定能夠成功。
於是,雙方就都開始敲響戰鼓,開始了這一場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