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血衣之名
三國第一後勤大師,蕭何算什麽? 作者:蓮花落地成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爾看何處?”
關羽怒喝一聲,青龍偃月刀以劈山之勢從頭斬下。管亥心神一震,舉刀去擋。可這失了先機又如何擋得住關羽這一刀?
好在管亥還有武藝在身,憑借著本能,把刀變成了盾牌貼在身上是勉強擋住這一擊,可他手中刀也廢了。
這樣他哪還敢抵擋關羽和隨之而來的更多騎兵?那是拔馬便走,直接衝進了四處冒火的大營就消失不見。
關雲長微撚長髯倒也沒追。
後來張飛倒是問過:“二哥,你當時咋就沒追上去一刀剁了他?”
關羽答:“此戰某借了大軍燒營之勢,如此戰場上依舊未能竟全功。天意如此。”
顧南行覺得也確實可能是天意,讓未來劉備有機會收服這麽一員猛將。隻不過,這幹啥都推到天意頭上,作為他本人是真的有點不適應。
可是,這管亥作為頭領逃跑了,這一戰自然也就徹底大局已定。甚至城中龔景大人也派出了郡兵幫忙圍剿黃巾殘軍。
一天之間,這支萬餘人的黃巾軍就土崩瓦解,首腦被殺,光俘虜就抓了七八千人。
這個太守龔景雖然在曆史上沒留下名字,很可能是東漢末年用錢向靈帝買官的豪族之一。但是,他一眼就看出了劉備等人的結交價值,把他們兄弟四人全都請到上座來。
聽到鄒靖說了此戰的過程之後,整個人都變得更加殷勤。
且不說這一頓飯雖然按照顧南行的標準還不夠好吃,但是確實已經是漢代的頂格標準了。豬牛羊,雞鴨魚,當時人能想到的都已經按照高規格做好了。
龔太守不僅表示一定要為劉備表功,到時候在履職的時候也會盡力推薦,甚至還歡迎劉備到時候在他管轄的地界也開設如同桃園一樣的莊園。可以說是誠意十足。
就這還沒完,龔太守還要送四兄弟一人幾個歌姬。劉備堅辭不受,說兄弟四人尚且在軍中,豈能帶女眷?最後,龔太守隻得作罷,一人送了一些金子了事。
這宴會足足持續到子時才算是結束。劉備等四人隻能踏著月色迴營。路上,張飛倒是先發現了劉備的異常。
“大哥,今天我軍大勝,龔太守又這麽慷慨,你咋臉色就這麽難看呢?”
“是啊,龔太守確實慷慨,宴會的水平也很高。可是,三弟啊,你想過沒有,就給我們這些賞賜,能夠養活多少人呢?”
“百金,足夠養活一個村子,讓五百人衣食無憂。”
關羽突然開口,麵色凝重,倒是讓劉備一愣。但馬上,他又接了下去。
“確是如此,若是這些都能夠到災民手上,若是各郡太守能愛惜民眾,又何至於黃巾四起天下大亂?”
四人沉默了一小會兒,顧南行念了一句:“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然也!”關羽聽到這話眼前一亮,似乎是遇到了知音一般。
“唉,苛賦雜役,民不聊生。非匡扶社稷,不能改之!”劉備倒是一直樂觀。
“他日我若有所成就,必嚴明法度,整肅風氣,還大漢朗朗乾坤。”
“大哥說的對,俺都聽大哥的。”
張飛說完,顧南行和關羽自然也是隨聲附和。這倒是激起了劉備的興致,讓他講起了自己所想象中的國家該是什麽樣子。這麽一聽,顧南行才真正意識到,這位以仁德和將軍身份馳名未來的劉玄德在盧植那裏也不是沒讀書,他學得其實相當多。
劉備借著講春秋,尤其是《公羊傳》,詳細的闡發了自己的想法。其核心就是明法度,要以規矩來約束天下萬民,上至皇親國戚世家豪門,下至販夫走卒遊俠流民,都要遵守法度。
看上去和法家有點像,但是實際上卻與法家完全不同,強調的是儒家的中庸精神。嚴格執行法律,並不意味著要製定苛嚴的法律,而是取其中道,讓這些法令更好的達到百姓安居樂業的目標而已。
劉備一邊講的是天花亂墜,另一邊也一直看著顧南行。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他們倆都是大儒馬融的徒孫一輩,可以正經交流學問的。
隻不過,這對於顧南行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畢竟他在李衍那裏並沒有學幾年,也缺乏足夠的積累。以往他隻是簡單的說想要輔佐劉備,等到劉備一統天下,他就負責當個富貴閑人就好。
畢竟,在這個時代裏,一個強大的王朝建立起來,那之後的混亂時代也就不會發生。他一介普通人,又何必去想那麽遠呢?
千載曆史悠悠,他顧南行又不是聖人,怎麽能管得了那麽遠?但是劉備既然提起,他就不得不迴答一下。這也讓他以一種古代人不太會有的思維方式,自下而上的去思考這個問題。
畢竟,大多數古人的思維方式,都是從上到下。不管是從三代談起,還是古代明君賢相,總是有一個解決方法,或者說正確的做法為核心,然後想怎麽樣在現實中應用這個辦法。就像是施行“仁政”,先有目標才有具體的做法。
顧南行就把這個過程反過來,先引用孟子的話:“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然後,討論這些生民麵對的問題是什麽,怎麽讓他們感受到“仁德”。
這就把問題帶入到了顧南行熟悉的層麵,一個他通過自己的眼睛和自己曆史知識足以了解到範疇內了。
東漢末年,這天下之內生民之所以生活的如此艱辛,實際上也確實是有三座大山。
第一個就是世家,這是在顧南行讀過的三國小說裏反複提到的。世家大族的土地阡陌相連,而普通百姓是無立錐之地。這些沒有足夠土地的農民豐年還可以靠給世家大族做工過活,可一旦年景不好要麽賣身,要麽做匪徒是別無他法。
第二個就是盤剝,漢代田稅三十稅一,但是丁口稅和各種徭役很多。官員們可不管什麽爾俸爾祿,皆民脂民膏。他們花了大價錢買了官,自然就要收迴成本。世家大族不僅隱匿丁口,更是勢力龐大,那這些稅負隻能落在平民頭上。那更加加速了平民破產,必然帶來流民問題。
第三個則是戰亂,且不說如今盜匪聚嘯山林,兵災戰禍爆發的時候。就是當年匈奴連年入侵,也讓許多平民是家破人亡。而一如前述,平民沒有塢堡,戰火一來,要麽投靠世家大族,要麽自己也成為兵匪或者流民。
就這樣動亂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各地動亂規模越來越大,但是朝廷卻越來越沒錢應對這些動亂。最終隻能是走向末路!
關羽怒喝一聲,青龍偃月刀以劈山之勢從頭斬下。管亥心神一震,舉刀去擋。可這失了先機又如何擋得住關羽這一刀?
好在管亥還有武藝在身,憑借著本能,把刀變成了盾牌貼在身上是勉強擋住這一擊,可他手中刀也廢了。
這樣他哪還敢抵擋關羽和隨之而來的更多騎兵?那是拔馬便走,直接衝進了四處冒火的大營就消失不見。
關雲長微撚長髯倒也沒追。
後來張飛倒是問過:“二哥,你當時咋就沒追上去一刀剁了他?”
關羽答:“此戰某借了大軍燒營之勢,如此戰場上依舊未能竟全功。天意如此。”
顧南行覺得也確實可能是天意,讓未來劉備有機會收服這麽一員猛將。隻不過,這幹啥都推到天意頭上,作為他本人是真的有點不適應。
可是,這管亥作為頭領逃跑了,這一戰自然也就徹底大局已定。甚至城中龔景大人也派出了郡兵幫忙圍剿黃巾殘軍。
一天之間,這支萬餘人的黃巾軍就土崩瓦解,首腦被殺,光俘虜就抓了七八千人。
這個太守龔景雖然在曆史上沒留下名字,很可能是東漢末年用錢向靈帝買官的豪族之一。但是,他一眼就看出了劉備等人的結交價值,把他們兄弟四人全都請到上座來。
聽到鄒靖說了此戰的過程之後,整個人都變得更加殷勤。
且不說這一頓飯雖然按照顧南行的標準還不夠好吃,但是確實已經是漢代的頂格標準了。豬牛羊,雞鴨魚,當時人能想到的都已經按照高規格做好了。
龔太守不僅表示一定要為劉備表功,到時候在履職的時候也會盡力推薦,甚至還歡迎劉備到時候在他管轄的地界也開設如同桃園一樣的莊園。可以說是誠意十足。
就這還沒完,龔太守還要送四兄弟一人幾個歌姬。劉備堅辭不受,說兄弟四人尚且在軍中,豈能帶女眷?最後,龔太守隻得作罷,一人送了一些金子了事。
這宴會足足持續到子時才算是結束。劉備等四人隻能踏著月色迴營。路上,張飛倒是先發現了劉備的異常。
“大哥,今天我軍大勝,龔太守又這麽慷慨,你咋臉色就這麽難看呢?”
“是啊,龔太守確實慷慨,宴會的水平也很高。可是,三弟啊,你想過沒有,就給我們這些賞賜,能夠養活多少人呢?”
“百金,足夠養活一個村子,讓五百人衣食無憂。”
關羽突然開口,麵色凝重,倒是讓劉備一愣。但馬上,他又接了下去。
“確是如此,若是這些都能夠到災民手上,若是各郡太守能愛惜民眾,又何至於黃巾四起天下大亂?”
四人沉默了一小會兒,顧南行念了一句:“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然也!”關羽聽到這話眼前一亮,似乎是遇到了知音一般。
“唉,苛賦雜役,民不聊生。非匡扶社稷,不能改之!”劉備倒是一直樂觀。
“他日我若有所成就,必嚴明法度,整肅風氣,還大漢朗朗乾坤。”
“大哥說的對,俺都聽大哥的。”
張飛說完,顧南行和關羽自然也是隨聲附和。這倒是激起了劉備的興致,讓他講起了自己所想象中的國家該是什麽樣子。這麽一聽,顧南行才真正意識到,這位以仁德和將軍身份馳名未來的劉玄德在盧植那裏也不是沒讀書,他學得其實相當多。
劉備借著講春秋,尤其是《公羊傳》,詳細的闡發了自己的想法。其核心就是明法度,要以規矩來約束天下萬民,上至皇親國戚世家豪門,下至販夫走卒遊俠流民,都要遵守法度。
看上去和法家有點像,但是實際上卻與法家完全不同,強調的是儒家的中庸精神。嚴格執行法律,並不意味著要製定苛嚴的法律,而是取其中道,讓這些法令更好的達到百姓安居樂業的目標而已。
劉備一邊講的是天花亂墜,另一邊也一直看著顧南行。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他們倆都是大儒馬融的徒孫一輩,可以正經交流學問的。
隻不過,這對於顧南行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畢竟他在李衍那裏並沒有學幾年,也缺乏足夠的積累。以往他隻是簡單的說想要輔佐劉備,等到劉備一統天下,他就負責當個富貴閑人就好。
畢竟,在這個時代裏,一個強大的王朝建立起來,那之後的混亂時代也就不會發生。他一介普通人,又何必去想那麽遠呢?
千載曆史悠悠,他顧南行又不是聖人,怎麽能管得了那麽遠?但是劉備既然提起,他就不得不迴答一下。這也讓他以一種古代人不太會有的思維方式,自下而上的去思考這個問題。
畢竟,大多數古人的思維方式,都是從上到下。不管是從三代談起,還是古代明君賢相,總是有一個解決方法,或者說正確的做法為核心,然後想怎麽樣在現實中應用這個辦法。就像是施行“仁政”,先有目標才有具體的做法。
顧南行就把這個過程反過來,先引用孟子的話:“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然後,討論這些生民麵對的問題是什麽,怎麽讓他們感受到“仁德”。
這就把問題帶入到了顧南行熟悉的層麵,一個他通過自己的眼睛和自己曆史知識足以了解到範疇內了。
東漢末年,這天下之內生民之所以生活的如此艱辛,實際上也確實是有三座大山。
第一個就是世家,這是在顧南行讀過的三國小說裏反複提到的。世家大族的土地阡陌相連,而普通百姓是無立錐之地。這些沒有足夠土地的農民豐年還可以靠給世家大族做工過活,可一旦年景不好要麽賣身,要麽做匪徒是別無他法。
第二個就是盤剝,漢代田稅三十稅一,但是丁口稅和各種徭役很多。官員們可不管什麽爾俸爾祿,皆民脂民膏。他們花了大價錢買了官,自然就要收迴成本。世家大族不僅隱匿丁口,更是勢力龐大,那這些稅負隻能落在平民頭上。那更加加速了平民破產,必然帶來流民問題。
第三個則是戰亂,且不說如今盜匪聚嘯山林,兵災戰禍爆發的時候。就是當年匈奴連年入侵,也讓許多平民是家破人亡。而一如前述,平民沒有塢堡,戰火一來,要麽投靠世家大族,要麽自己也成為兵匪或者流民。
就這樣動亂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各地動亂規模越來越大,但是朝廷卻越來越沒錢應對這些動亂。最終隻能是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