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見有人動搶,剛要出手奪迴,卻被杜林按住,輕輕的搖了搖頭,因為杜林曾在之前洪州那次拍賣會上見過這位老者,這也是一位收藏家,外號叫“金爺”。
“這何止是貴重,這簡直就世間罕有的珍品啊!”那老者捧著盒子,眼睛差點就掉到盒子裏去了,“這是一套製作於明初時期的女性金製發飾,又稱‘頭麵’,一個‘頂簪’,左右各一個‘草蟲兒’,左右各兩個‘花頭簪’,一個‘挑心’,一個‘前分心’,一個‘後分心’,一個‘花鈿’,加上‘左掩鬢’、‘右掩鬢’,還有一對耳環,一共是十五件,這要是放在古代,少說也是個一品大員嫁閨女才能戴得起的物件啊,而且做工極為精細,保存的品相又如此之好,簡直是獨一無二的,這位小兄弟,哎,這不是杜老弟嗎?”
那位老者這才把眼睛從盒子裏“拔”出來,看清了眼前這套“頭麵”的主人是誰。
“我當是哪個杜醫生呢,這不就是杜老弟你嘛,如果這套頭麵是你拿出來的那就更沒有什麽異議了,你手裏樣樣都是世所罕見的珍品。怎麽樣,杜老弟,開個價,把這套頭麵讓給老哥我怎麽樣?”
這位老者為了收藏也真是沒誰了,明明歲數比莫愛華還大上十幾歲,為了套近乎,卻偏偏要和杜林論哥們兒。
“金爺,我這可是送給莫家公子的賀禮,您看……”杜林為難道,他這麽說其實是想提醒老者,人家正在辦喜事,我這是賀禮,你要買人家的賀禮,是不是不太合適啊?
也不知這位老者是沒明白還是故意裝糊塗,竟然轉頭去問莫愛華,“小莫,這套物件你金叔叔我相中了,怎麽樣?能不能讓給我,價錢隨你開。”
“金叔叔,您這也太為難我了。”莫愛華一臉難色道。
旁邊人一聽,杜林管莫愛華叫“二伯”,莫愛華管老者叫“叔叔”,老者管杜林叫“老弟”,排的這叫什麽輩兒啊?
“金爺,金爺!”杜林見這位老者還是不肯放棄,便打起了圓場,“你看這樣成不成?我那還有一套二十二件的頭麵,品相比這套還好,要不然這套您先放一放,我家那套您改日有時間去掌掌眼,瞧著好您就拿走,行不行?”
“真的?”
“比真金還真。”杜林一本正經地答道。
“那……好吧。”金爺一臉不舍地把盒子交給了莫愛華,“小莫啊,啥時候你這套物件不喜歡了,記得告訴金叔啊。”
“一定一定,金叔叔放心。”莫愛華連連點頭。
“你那個大長盒子裝的是什麽?”
金爺眼尖,一眼看到了皮克手裏還有一個盒子。
“那個不是金製品,那是一幅字。”杜林趕緊申明一下,省得老頭惦記。
“哦,那玩意兒沒勁。”說完便背著手向外踱去。
等金爺離開,杜林和莫愛華二人才暗自鬆了口氣。
這位金爺在收藏圈內沒人叫他的本名,全都叫他的外號——“金不換”,此人是東江省乃至華夏收藏界的一位名人,之所以是“名人”,還有“金不換”這麽個外號,並不是說他收藏的金製品有多麽豐富和珍貴,而是因為這位金爺對金製古董有一種近乎於病態的執念,隻要是他看上的古舊金製品,千方百計,不問代價也要弄到手,
偏偏他還有個特別能掙錢又特別孝順的大老板兒子,隻要是老爹想買什麽古董,他掏錢特別痛快。
而且他還隻進不出,那些金製品隻要進了他的藏品庫,你給他什麽都不換,久而久之,“金不換”這個名號便叫響了。
金爺剛走,周圍看熱鬧的賓客又議(八)論(卦)了起來。90文學網
“這金爺可不是一般人物,他能看上眼的東西那肯定是好東西,看來這位小醫生有點能耐啊。”
“那可不好說,這東西各花入各眼,金爺喜歡不一定就值錢嘛,一套金首飾能值幾個錢,十幾二十萬罷了。”
“人家也說了,這個是給莫家少爺結婚的賀禮,還有一個是給莫先生的壽禮呢?”
沒有理會這些人的議論,杜林將那個長條盒子從皮克手裏拿過來,打開蓋子,從裏麵抽出一個三尺長的卷軸。
“皮克,來幫個忙。”
“哦,好。”
皮克把空盒子夾在腋下,空出手來抓住卷軸的一頭,杜林將卷軸展開,一幅行書書法展現在眾人麵前。
莫愛華眼前一亮,兩步湊到卷軸前,動作和剛才的金爺如出一輒,狠不得把眼睛塞到字裏行間去。
這是一幅寬三尺長六尺的作品,書寫的內容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行路難》(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這幅行書作品,下筆如行雲流水,收放有度、運筆簡潔,筆劃中透著悲天憫人的傷感,與這首《行路難》的詩意不謀而合,好字,好字!題款是‘本真’?本真是誰?我怎麽想不起來呢?”莫愛華摸著下巴,搜腸刮肚的迴想哪位書法大家有“本真”這麽個別號?
“莫二伯不用費腦筋了,這個本真是寫這幅字的人的法號。”
“法號?這位大師是出家人?”
“莫二伯也是收藏圈的人,不知道您是否聽說,有人在海外發現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寶藏一事?”
“略有耳聞……”莫愛華恍然大悟,驚奇的問道,“你是說,這是……這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墨寶?”
“不錯,朱允炆出家後的法號,正是‘本真’,”杜林點點頭說道,“這也是他晚年時,自覺複辟無望,看透了生死富貴,借李白的詩,言他自己的心誌,寫了這樣一幅字。”
“這何止是貴重,這簡直就世間罕有的珍品啊!”那老者捧著盒子,眼睛差點就掉到盒子裏去了,“這是一套製作於明初時期的女性金製發飾,又稱‘頭麵’,一個‘頂簪’,左右各一個‘草蟲兒’,左右各兩個‘花頭簪’,一個‘挑心’,一個‘前分心’,一個‘後分心’,一個‘花鈿’,加上‘左掩鬢’、‘右掩鬢’,還有一對耳環,一共是十五件,這要是放在古代,少說也是個一品大員嫁閨女才能戴得起的物件啊,而且做工極為精細,保存的品相又如此之好,簡直是獨一無二的,這位小兄弟,哎,這不是杜老弟嗎?”
那位老者這才把眼睛從盒子裏“拔”出來,看清了眼前這套“頭麵”的主人是誰。
“我當是哪個杜醫生呢,這不就是杜老弟你嘛,如果這套頭麵是你拿出來的那就更沒有什麽異議了,你手裏樣樣都是世所罕見的珍品。怎麽樣,杜老弟,開個價,把這套頭麵讓給老哥我怎麽樣?”
這位老者為了收藏也真是沒誰了,明明歲數比莫愛華還大上十幾歲,為了套近乎,卻偏偏要和杜林論哥們兒。
“金爺,我這可是送給莫家公子的賀禮,您看……”杜林為難道,他這麽說其實是想提醒老者,人家正在辦喜事,我這是賀禮,你要買人家的賀禮,是不是不太合適啊?
也不知這位老者是沒明白還是故意裝糊塗,竟然轉頭去問莫愛華,“小莫,這套物件你金叔叔我相中了,怎麽樣?能不能讓給我,價錢隨你開。”
“金叔叔,您這也太為難我了。”莫愛華一臉難色道。
旁邊人一聽,杜林管莫愛華叫“二伯”,莫愛華管老者叫“叔叔”,老者管杜林叫“老弟”,排的這叫什麽輩兒啊?
“金爺,金爺!”杜林見這位老者還是不肯放棄,便打起了圓場,“你看這樣成不成?我那還有一套二十二件的頭麵,品相比這套還好,要不然這套您先放一放,我家那套您改日有時間去掌掌眼,瞧著好您就拿走,行不行?”
“真的?”
“比真金還真。”杜林一本正經地答道。
“那……好吧。”金爺一臉不舍地把盒子交給了莫愛華,“小莫啊,啥時候你這套物件不喜歡了,記得告訴金叔啊。”
“一定一定,金叔叔放心。”莫愛華連連點頭。
“你那個大長盒子裝的是什麽?”
金爺眼尖,一眼看到了皮克手裏還有一個盒子。
“那個不是金製品,那是一幅字。”杜林趕緊申明一下,省得老頭惦記。
“哦,那玩意兒沒勁。”說完便背著手向外踱去。
等金爺離開,杜林和莫愛華二人才暗自鬆了口氣。
這位金爺在收藏圈內沒人叫他的本名,全都叫他的外號——“金不換”,此人是東江省乃至華夏收藏界的一位名人,之所以是“名人”,還有“金不換”這麽個外號,並不是說他收藏的金製品有多麽豐富和珍貴,而是因為這位金爺對金製古董有一種近乎於病態的執念,隻要是他看上的古舊金製品,千方百計,不問代價也要弄到手,
偏偏他還有個特別能掙錢又特別孝順的大老板兒子,隻要是老爹想買什麽古董,他掏錢特別痛快。
而且他還隻進不出,那些金製品隻要進了他的藏品庫,你給他什麽都不換,久而久之,“金不換”這個名號便叫響了。
金爺剛走,周圍看熱鬧的賓客又議(八)論(卦)了起來。90文學網
“這金爺可不是一般人物,他能看上眼的東西那肯定是好東西,看來這位小醫生有點能耐啊。”
“那可不好說,這東西各花入各眼,金爺喜歡不一定就值錢嘛,一套金首飾能值幾個錢,十幾二十萬罷了。”
“人家也說了,這個是給莫家少爺結婚的賀禮,還有一個是給莫先生的壽禮呢?”
沒有理會這些人的議論,杜林將那個長條盒子從皮克手裏拿過來,打開蓋子,從裏麵抽出一個三尺長的卷軸。
“皮克,來幫個忙。”
“哦,好。”
皮克把空盒子夾在腋下,空出手來抓住卷軸的一頭,杜林將卷軸展開,一幅行書書法展現在眾人麵前。
莫愛華眼前一亮,兩步湊到卷軸前,動作和剛才的金爺如出一輒,狠不得把眼睛塞到字裏行間去。
這是一幅寬三尺長六尺的作品,書寫的內容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行路難》(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這幅行書作品,下筆如行雲流水,收放有度、運筆簡潔,筆劃中透著悲天憫人的傷感,與這首《行路難》的詩意不謀而合,好字,好字!題款是‘本真’?本真是誰?我怎麽想不起來呢?”莫愛華摸著下巴,搜腸刮肚的迴想哪位書法大家有“本真”這麽個別號?
“莫二伯不用費腦筋了,這個本真是寫這幅字的人的法號。”
“法號?這位大師是出家人?”
“莫二伯也是收藏圈的人,不知道您是否聽說,有人在海外發現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寶藏一事?”
“略有耳聞……”莫愛華恍然大悟,驚奇的問道,“你是說,這是……這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墨寶?”
“不錯,朱允炆出家後的法號,正是‘本真’,”杜林點點頭說道,“這也是他晚年時,自覺複辟無望,看透了生死富貴,借李白的詩,言他自己的心誌,寫了這樣一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