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專家趴在屏幕上認真的觀察著丁老的臉,發現確實如此。
“好吧,那下一步就如何控製血管炎的症狀和因免疫力低下造成的感染了。”
之前一直都沒有說清楚為什麽會出現腦部膿腫,或者說腦部膿腫到底和係統性血管炎有什麽關係。其實還是要從根兒上說起,這個“根兒”就是前麵說到的“巨細胞動脈炎”,這種病不算罕見,但大都出現在老年人身上,和其它大部分老年病一樣,說白了,就是身上零件差不多到使用年限了。
巨細胞動脈炎繼而發展成了“係統性血管炎”,前者與這種病的關係,就像是自來水管網中某一片區的管線出了問題,和整個管網到處都在出問題的關係一樣。
這種病無法治愈,隻能通過藥物維持,控製病情發展,爭取在患者在被別的病殺死之前,至少別死在這個病上麵。
係統性血管炎具體症狀就是患者全身隨機某一處血管突然產生炎性病變,有的是在某個器官特別是血管比較多的內髒,比如腎髒,有的是在皮膚表麵的毛細血管,出現紅斑、紫癜、水皰等等炎性症狀。
大家可能知道,所謂“炎症”,實際上是人體的免疫係統在和外來細菌病毒之間的一場“戰爭”,發生炎症的地點就是“戰場”,人體發燒發熱就好像上是戰場上的“戰火”,而局部的紅腫或病變,大家可以理解為是雙方士兵的屍體堆積形成的。
丁老的年紀大了,經不住這兩夥大軍在他身體裏打戰爭,所以醫生需要想辦法了,治療的方法主要是兩種藥,一種是激素類藥物,大家可以把這個東西想像成空軍轟炸,而且是地毯式無差別的轟炸,把細菌和病毒一股腦幹掉,成本低,傷害小,缺點是容易有漏網之魚。
既然派了空軍轟炸,那就要把免疫大軍調迴來,這就需要另一種藥物——免疫抑製類藥物,就像是宋高宗給嶽飛的十二道金牌一樣,強行命令免疫大軍撤下來迴營休息。
而恰在這時,因為免疫大軍放假了,其它病菌就趁虛而入了,也就是是丁老腦部的膿腫。
看到這裏你可能要問,為什麽非得要用免疫抑製類藥物呢?如果免疫力還在的話,膿腫不就可以避免了嗎?
這個也是沒辦法的事,兩種病趕到一起了,隻能這麽治。
我不是說免疫係統不好,免疫係統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這種情況下,不借助外力,免疫係統會在幹掉細菌病毒之前,先把患者自身幹掉。
所以想控製係統性血管炎,就必須得用免疫抑製藥物,不然會被自身免疫力殺死,可同時也要承擔被其它細菌感染的風險。
如果不用免疫抑製藥物,患者不必擔心被感染,因為在被感染之前,已經死於高燒引起的休克了。
這說起來十分矛盾,也非常糾結,但這就是醫生們的無奈,兩者相害取其輕,一切以對患者最有利的選擇為原則,做出最合理的診斷。
醫生在業務上有兩大難。
第一難是斷症難。
隻要能準確的判斷病症,西醫對於所有叫得上名的病,都有一套“標準治療方案”,但關鍵你怎麽準確判斷病症呢?同樣是肚子疼,可能是腸炎,可能是膽結石,甚至還可能是心梗引起的“輻射痛”,你說怎麽判斷?隻能靠做各種檢查。
可以說,離開了各種檢查數據的支持,西醫根本看不了病!我們不是總抱怨去醫院看病檢查費太高嗎?其實,這是沒辦法的事兒,你隻有做了這些檢查,醫生才能看出你得的到底是啥病,而且十分坑爹的是,當你做完了這些檢查,你會發現,醫生通過這些檢查結果來診斷病症,用的竟然還是排除法!
就拿上麵說的肚子疼來說,你做完各種檢查,拿著一摞檢查報告單去找醫生。醫生看一眼心電圖,“嗯,正常,不是心梗的‘輻射痛’。”
再看一眼腹部b超,“嗯,也沒有膽結石。”
再看一眼血常規,“唉呀,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數、嗜酸性粒細胞數都有異常,可能有細菌感染。”
再看一眼大便常規,“黃色水樣,行了,可以確診了,急性腸炎,細菌性的。”
提筆開處方,“下一個!”
你要是不相信這個結果,你可以不去藥局開藥,偷偷拿著檢查結果去另一家醫院,找另一位醫生,讓他根據同樣的檢查結果,再給你開一個處方,你會發現,兩個醫生開的處方大體都是一樣的。因為西藥的成分單純,用藥原理簡單明確,一般不同的西醫針對同一個病選擇的用藥差別不會太大。
中醫則不然,一副中藥由很多味藥組成,每一味藥含有很多成分,煎煮過程中又會發生複雜反應,中藥的作用過程是及其複雜的,所以同樣的一個方子,會衍生出很多種變化,這種變化是非常複雜的。而更複雜的是中醫的辨證論治過程,中醫的辨證,要因人、因時、因地製宜,需要考慮患者的症狀、體征,包括舌苔、脈象,乃至當地氣候、患者體質甚至是季節變化等等因素,如此複雜的過程,變數也很多。而不同的中醫由於個人學習經曆、從醫經驗、傳承流派的不同,必然有不盡相同的判斷。
所以說,無論中西醫,最難的都是診斷。
第二難便是選擇難。
對於較為複雜的病症,比如一個患者身上出現了多種病症,又或者病症之間互相關聯,互相影響,那麽醫生就需要做出一個選擇,先治哪種病?後治哪種病?
這次丁老的病就是一個最佳例子,為了治療係統性血管炎而導致患者的免疫力低下,而免疫力低下又造成了患者腦部膿腫,腦部膿腫壓迫了患者的腦幹,導致患者生命垂危。
西醫來治,那麽肯定是要先治膿腫,解除膿腫對腦幹的威脅,因為大家都知道腦幹是人生命的總開關,一旦腦幹受到損傷,那麽就萬事皆休,什麽都不用治了。
等消除了膿腫之後,感染的危險還在,所以在中醫看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如果是中醫來治,那麽肯定是先從病根兒上入手,也就是係統性血管炎。但如果真要這麽治,沒等係統性血管炎治好,腦部的膿腫已經把患者殺死了。
這就是為什麽我國始終要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治標,救急救難救命,中醫治本,溯源定因去根。所以這次中央保健專家組派來的幾名專家中,雖然大部分都是西醫,但是也有兩位中醫(實際上是三位,但廉步堯能算嗎?),這兩位中醫的主要任務是,等專家組的西醫們將丁老搶救過來之後,根據丁老的身體狀況,研究出一個中醫養生滋補的用藥和食療方案,以保證丁老身體迅速恢複健康,最關鍵的是要保證,丁老能夠在半個月以後,出席全國特種兵比武大會。
現在,西醫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係統性血管炎還是按照之前的方案,由軍部後勤委員會保健處的保健醫生們繼續治療,因為丁老體內幾乎沒有任何免疫力,需要格外注意一下丁老生活環境周圍的環境衛生和丁老個人的飲食起居,防止病毒或細菌再次感染。
後續調養身體的重擔落在了這兩位中醫的身上,正當這兩位中醫專家摩拳擦掌,準備好好的為丁老研究一個養生保健方案時,中央保健委員會一紙任命狀,在專家組內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好吧,那下一步就如何控製血管炎的症狀和因免疫力低下造成的感染了。”
之前一直都沒有說清楚為什麽會出現腦部膿腫,或者說腦部膿腫到底和係統性血管炎有什麽關係。其實還是要從根兒上說起,這個“根兒”就是前麵說到的“巨細胞動脈炎”,這種病不算罕見,但大都出現在老年人身上,和其它大部分老年病一樣,說白了,就是身上零件差不多到使用年限了。
巨細胞動脈炎繼而發展成了“係統性血管炎”,前者與這種病的關係,就像是自來水管網中某一片區的管線出了問題,和整個管網到處都在出問題的關係一樣。
這種病無法治愈,隻能通過藥物維持,控製病情發展,爭取在患者在被別的病殺死之前,至少別死在這個病上麵。
係統性血管炎具體症狀就是患者全身隨機某一處血管突然產生炎性病變,有的是在某個器官特別是血管比較多的內髒,比如腎髒,有的是在皮膚表麵的毛細血管,出現紅斑、紫癜、水皰等等炎性症狀。
大家可能知道,所謂“炎症”,實際上是人體的免疫係統在和外來細菌病毒之間的一場“戰爭”,發生炎症的地點就是“戰場”,人體發燒發熱就好像上是戰場上的“戰火”,而局部的紅腫或病變,大家可以理解為是雙方士兵的屍體堆積形成的。
丁老的年紀大了,經不住這兩夥大軍在他身體裏打戰爭,所以醫生需要想辦法了,治療的方法主要是兩種藥,一種是激素類藥物,大家可以把這個東西想像成空軍轟炸,而且是地毯式無差別的轟炸,把細菌和病毒一股腦幹掉,成本低,傷害小,缺點是容易有漏網之魚。
既然派了空軍轟炸,那就要把免疫大軍調迴來,這就需要另一種藥物——免疫抑製類藥物,就像是宋高宗給嶽飛的十二道金牌一樣,強行命令免疫大軍撤下來迴營休息。
而恰在這時,因為免疫大軍放假了,其它病菌就趁虛而入了,也就是是丁老腦部的膿腫。
看到這裏你可能要問,為什麽非得要用免疫抑製類藥物呢?如果免疫力還在的話,膿腫不就可以避免了嗎?
這個也是沒辦法的事,兩種病趕到一起了,隻能這麽治。
我不是說免疫係統不好,免疫係統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這種情況下,不借助外力,免疫係統會在幹掉細菌病毒之前,先把患者自身幹掉。
所以想控製係統性血管炎,就必須得用免疫抑製藥物,不然會被自身免疫力殺死,可同時也要承擔被其它細菌感染的風險。
如果不用免疫抑製藥物,患者不必擔心被感染,因為在被感染之前,已經死於高燒引起的休克了。
這說起來十分矛盾,也非常糾結,但這就是醫生們的無奈,兩者相害取其輕,一切以對患者最有利的選擇為原則,做出最合理的診斷。
醫生在業務上有兩大難。
第一難是斷症難。
隻要能準確的判斷病症,西醫對於所有叫得上名的病,都有一套“標準治療方案”,但關鍵你怎麽準確判斷病症呢?同樣是肚子疼,可能是腸炎,可能是膽結石,甚至還可能是心梗引起的“輻射痛”,你說怎麽判斷?隻能靠做各種檢查。
可以說,離開了各種檢查數據的支持,西醫根本看不了病!我們不是總抱怨去醫院看病檢查費太高嗎?其實,這是沒辦法的事兒,你隻有做了這些檢查,醫生才能看出你得的到底是啥病,而且十分坑爹的是,當你做完了這些檢查,你會發現,醫生通過這些檢查結果來診斷病症,用的竟然還是排除法!
就拿上麵說的肚子疼來說,你做完各種檢查,拿著一摞檢查報告單去找醫生。醫生看一眼心電圖,“嗯,正常,不是心梗的‘輻射痛’。”
再看一眼腹部b超,“嗯,也沒有膽結石。”
再看一眼血常規,“唉呀,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數、嗜酸性粒細胞數都有異常,可能有細菌感染。”
再看一眼大便常規,“黃色水樣,行了,可以確診了,急性腸炎,細菌性的。”
提筆開處方,“下一個!”
你要是不相信這個結果,你可以不去藥局開藥,偷偷拿著檢查結果去另一家醫院,找另一位醫生,讓他根據同樣的檢查結果,再給你開一個處方,你會發現,兩個醫生開的處方大體都是一樣的。因為西藥的成分單純,用藥原理簡單明確,一般不同的西醫針對同一個病選擇的用藥差別不會太大。
中醫則不然,一副中藥由很多味藥組成,每一味藥含有很多成分,煎煮過程中又會發生複雜反應,中藥的作用過程是及其複雜的,所以同樣的一個方子,會衍生出很多種變化,這種變化是非常複雜的。而更複雜的是中醫的辨證論治過程,中醫的辨證,要因人、因時、因地製宜,需要考慮患者的症狀、體征,包括舌苔、脈象,乃至當地氣候、患者體質甚至是季節變化等等因素,如此複雜的過程,變數也很多。而不同的中醫由於個人學習經曆、從醫經驗、傳承流派的不同,必然有不盡相同的判斷。
所以說,無論中西醫,最難的都是診斷。
第二難便是選擇難。
對於較為複雜的病症,比如一個患者身上出現了多種病症,又或者病症之間互相關聯,互相影響,那麽醫生就需要做出一個選擇,先治哪種病?後治哪種病?
這次丁老的病就是一個最佳例子,為了治療係統性血管炎而導致患者的免疫力低下,而免疫力低下又造成了患者腦部膿腫,腦部膿腫壓迫了患者的腦幹,導致患者生命垂危。
西醫來治,那麽肯定是要先治膿腫,解除膿腫對腦幹的威脅,因為大家都知道腦幹是人生命的總開關,一旦腦幹受到損傷,那麽就萬事皆休,什麽都不用治了。
等消除了膿腫之後,感染的危險還在,所以在中醫看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如果是中醫來治,那麽肯定是先從病根兒上入手,也就是係統性血管炎。但如果真要這麽治,沒等係統性血管炎治好,腦部的膿腫已經把患者殺死了。
這就是為什麽我國始終要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治標,救急救難救命,中醫治本,溯源定因去根。所以這次中央保健專家組派來的幾名專家中,雖然大部分都是西醫,但是也有兩位中醫(實際上是三位,但廉步堯能算嗎?),這兩位中醫的主要任務是,等專家組的西醫們將丁老搶救過來之後,根據丁老的身體狀況,研究出一個中醫養生滋補的用藥和食療方案,以保證丁老身體迅速恢複健康,最關鍵的是要保證,丁老能夠在半個月以後,出席全國特種兵比武大會。
現在,西醫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係統性血管炎還是按照之前的方案,由軍部後勤委員會保健處的保健醫生們繼續治療,因為丁老體內幾乎沒有任何免疫力,需要格外注意一下丁老生活環境周圍的環境衛生和丁老個人的飲食起居,防止病毒或細菌再次感染。
後續調養身體的重擔落在了這兩位中醫的身上,正當這兩位中醫專家摩拳擦掌,準備好好的為丁老研究一個養生保健方案時,中央保健委員會一紙任命狀,在專家組內掀起了不小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