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筆業務是跟鏢局合作某些業務,剛剛開始洽談。
錦繡行的業務領域較廣,主營是茶葉、藕、化妝品,副業則是一切賺錢的行當。
錢三貴是董事長,錢華是總經理,蔡和是帳房,錢亦繡說是旁聽,實則擔任創意總監。開完了董事會,錢華就負責全麵實施。
錢華真是個人才,他能全盤領悟主子的精神,並極好地實施出來。錢亦繡有些想法不好太明白地提出來,就說一半留一半,再裝裝「小懵懂」請錢華解解惑,想表達的意思也就傳達出去了。
錢華一直知道小主子早慧,通過更深入的了解,才吃驚地發現,小主子不隻早慧,想法還挺稀奇古怪,卻又絕對實用。
為了表彰錢華,讓他對工作更加充滿熱情,給他漲了薪,又把魏氏和錢曉風都調去了縣城。錢曉雷做為錢亦錦的書僮去私塾上了學,正式進駐了小院東廂。錢曉雨也做了程月的大丫頭兼繡花助理,還給她和黃鐵定了親,隻等及茾成親。
因為這段時間特別忙,錢三貴大半的時候都住在縣城的宅子裏。又因為小娘親離不開錢亦繡,錢亦繡偶爾去了縣城下晌還必須趕迴家。
一晃到了八月初十,錢三貴滿麵春風地從縣城迴來,還帶了縣衙的兩個官差,他們是來這裏劃地的。汪裏正聽說後,趕緊跑來陪著官差忙乎。
東從她家院子東院牆再往東推進五十米,北至花溪村北邊齊平,南至距石溪山腳二十米,往西延伸,除去她家原來的十幾畝地,劃了一百畝地出來。
又在這塊地的對麵,挨著洪河的那片地段,買了五十畝地。中間隔著一條東西延伸的道路。
這片地是黃華領著人事先勘探好了的,越往西邊去的荒地就越要差些,有些地方都挖下去一米多深了,還是沙石土質。這樣的地買來也沒有多少用。
地劃好後,由黃鐵陪著官差迴縣衙辦契。契書上的名字是誰,汪裏正自始至終沒看到。
錢三貴的說法是,這地是他家跟別人家合著買下種藕的,大半錢財是別人家的,他們家錢出的少,就要出力氣。
錦繡行的鋪子也不敢說是買的,隻說租的。開錦繡行的錢和買宅子及下人的錢,又說是跟霧溪茶行一起做了筆生意,賺了些銀子。
這就是發橫財的苦衷,有錢不敢讓別人知道。總不能說賣珍珠、賣茶葉、賣人參掙了大錢吧。
隻有等到錦繡行賺大錢了,才敢把發橫財的錢拿出來正大光明地用。錢亦繡暗樂,錦繡行不止是她家掙錢的地方,還是她家洗/錢的地方。
事情辦好後,錢三貴請錢老頭夫婦、錢大貴父子、錢二貴父子、萬大中父子來家裏吃晚飯喝酒。
錢三貴又暗示他們,這片荒地極便宜,因為「荒蕪」,每畝才賣一兩五錢銀子,別處的荒地每畝至少要賣二兩銀子。
他家已經勘探過,這片土地下麵並不如表麵這麽貧瘠,挖塘造山,把好的土地翻出來,塘可養魚養藕,山可種果樹。
錢老頭也覺得,動員兩個兒子多買些荒地。
聽著父親和三弟的勸,錢大貴猶豫不絕,說道,「我也知道這個理兒,但前期投入太大。還不敢說造山種果樹的事,隻說買地要花錢,挖塘要花錢,買魚苗買藕種也要花錢。關鍵是咱們不懂養魚和養藕,不知道花了這麽多錢,會有多少收益。算下來,還是買田地劃算,心裏也踏實。」
錢二貴更不願意。他好不容易賣點心賺了些錢,都投到荒地裏,若是打了水漂多可惜。
萬二牛想都沒想,直接點頭,說明天就找汪裏正劃地。
錢三貴相信孫女和猴哥,想那珍珠賣了那麽多錢,茶葉更是連皇上都喝了,茶仔還跟國公府合作種茶樹,那裏的蓮藕肯定錯不了。但這話不能明說,他又實在想讓哥哥們多掙些錢。
便拍著胸脯說,「買吧,我已經讓人去學著侍種藕和喂魚了,到時候也能教教你們。等藕和魚養出來了,由錦繡行負責找客源,不僅在縣城賣,還會拉去省城賣,不會讓你們虧著。」
錢大貴聽了,才點頭答應,也不敢多買,說先買五畝試試。錢滿川如今在縣城長了見認,說跟著三叔肯定沒錯,買十五畝。
錢二貴一畝都不想買,錢滿河極力堅持,還是決定買了十畝。
南邊已經沒有好地了,他們就在挨著洪河的地段,三房那二十畝荒地的西邊買了二十五畝。萬大中家又在大房、二房的西邊買了二十畝。
現在農忙,勞動力少。隻有三房花高價請了少數的二十幾個人在幹活,等秋收過後再多請些人來挖塘。而其他幾家都要等到秋收後再請人。
完成了錦繡行和宅子的裝修工作後,蔡、蘇兩房下人也迴了花溪村。蔡老頭接了原來錢華的班,算是家裏的總管,還要負責看門。蘇銘跟著黃鐵一起,管著挖塘造山的一些事宜,及蒙溪村那八十畝地的一些管理工作。蘇二武、蘇三武侍弄湖裏的蓮藕和魚,兼著趕車及家裏的護院工作。
蘇銘媳婦何氏管家裏的廚房,做飯,買菜都她做。蔡小花主要服侍錢滿霞,再幫著家裏幹些洗衣、打掃衛生的事。
除了錢華、魏氏、錢曉風,蔡和兩口子帶著小女兒蔡小葉,蘇大武仍然留在縣城。魏氏和丁氏負責錦繡行的衛生和做飯,同時還要負責打掃縣城宅子裏的衛生,主子去了兼搭著服侍。
錦繡行的工作在有效推進著,又有錢華那樣稱職的總經理,錢亦繡也就撂開了手。她又開始想怎樣改變居住環境。
她已經跟三貴爺爺、吳氏奶奶、正太小哥哥達成一致,自家小院子前到村口的那片荒地暫時不要動。因為小娘親天天要眺望等候,若是把那片地挪作它用,改變了江哥哥迴家的路,小娘親那不得哭死過去。
三貴爺爺和吳氏奶奶原想在小院子的東邊重新修個四合院,自家幾個人搬過去住新房,這個院子給下人們住,幾十兩銀子就夠了,也能早些住新房子。
錦繡行的業務領域較廣,主營是茶葉、藕、化妝品,副業則是一切賺錢的行當。
錢三貴是董事長,錢華是總經理,蔡和是帳房,錢亦繡說是旁聽,實則擔任創意總監。開完了董事會,錢華就負責全麵實施。
錢華真是個人才,他能全盤領悟主子的精神,並極好地實施出來。錢亦繡有些想法不好太明白地提出來,就說一半留一半,再裝裝「小懵懂」請錢華解解惑,想表達的意思也就傳達出去了。
錢華一直知道小主子早慧,通過更深入的了解,才吃驚地發現,小主子不隻早慧,想法還挺稀奇古怪,卻又絕對實用。
為了表彰錢華,讓他對工作更加充滿熱情,給他漲了薪,又把魏氏和錢曉風都調去了縣城。錢曉雷做為錢亦錦的書僮去私塾上了學,正式進駐了小院東廂。錢曉雨也做了程月的大丫頭兼繡花助理,還給她和黃鐵定了親,隻等及茾成親。
因為這段時間特別忙,錢三貴大半的時候都住在縣城的宅子裏。又因為小娘親離不開錢亦繡,錢亦繡偶爾去了縣城下晌還必須趕迴家。
一晃到了八月初十,錢三貴滿麵春風地從縣城迴來,還帶了縣衙的兩個官差,他們是來這裏劃地的。汪裏正聽說後,趕緊跑來陪著官差忙乎。
東從她家院子東院牆再往東推進五十米,北至花溪村北邊齊平,南至距石溪山腳二十米,往西延伸,除去她家原來的十幾畝地,劃了一百畝地出來。
又在這塊地的對麵,挨著洪河的那片地段,買了五十畝地。中間隔著一條東西延伸的道路。
這片地是黃華領著人事先勘探好了的,越往西邊去的荒地就越要差些,有些地方都挖下去一米多深了,還是沙石土質。這樣的地買來也沒有多少用。
地劃好後,由黃鐵陪著官差迴縣衙辦契。契書上的名字是誰,汪裏正自始至終沒看到。
錢三貴的說法是,這地是他家跟別人家合著買下種藕的,大半錢財是別人家的,他們家錢出的少,就要出力氣。
錦繡行的鋪子也不敢說是買的,隻說租的。開錦繡行的錢和買宅子及下人的錢,又說是跟霧溪茶行一起做了筆生意,賺了些銀子。
這就是發橫財的苦衷,有錢不敢讓別人知道。總不能說賣珍珠、賣茶葉、賣人參掙了大錢吧。
隻有等到錦繡行賺大錢了,才敢把發橫財的錢拿出來正大光明地用。錢亦繡暗樂,錦繡行不止是她家掙錢的地方,還是她家洗/錢的地方。
事情辦好後,錢三貴請錢老頭夫婦、錢大貴父子、錢二貴父子、萬大中父子來家裏吃晚飯喝酒。
錢三貴又暗示他們,這片荒地極便宜,因為「荒蕪」,每畝才賣一兩五錢銀子,別處的荒地每畝至少要賣二兩銀子。
他家已經勘探過,這片土地下麵並不如表麵這麽貧瘠,挖塘造山,把好的土地翻出來,塘可養魚養藕,山可種果樹。
錢老頭也覺得,動員兩個兒子多買些荒地。
聽著父親和三弟的勸,錢大貴猶豫不絕,說道,「我也知道這個理兒,但前期投入太大。還不敢說造山種果樹的事,隻說買地要花錢,挖塘要花錢,買魚苗買藕種也要花錢。關鍵是咱們不懂養魚和養藕,不知道花了這麽多錢,會有多少收益。算下來,還是買田地劃算,心裏也踏實。」
錢二貴更不願意。他好不容易賣點心賺了些錢,都投到荒地裏,若是打了水漂多可惜。
萬二牛想都沒想,直接點頭,說明天就找汪裏正劃地。
錢三貴相信孫女和猴哥,想那珍珠賣了那麽多錢,茶葉更是連皇上都喝了,茶仔還跟國公府合作種茶樹,那裏的蓮藕肯定錯不了。但這話不能明說,他又實在想讓哥哥們多掙些錢。
便拍著胸脯說,「買吧,我已經讓人去學著侍種藕和喂魚了,到時候也能教教你們。等藕和魚養出來了,由錦繡行負責找客源,不僅在縣城賣,還會拉去省城賣,不會讓你們虧著。」
錢大貴聽了,才點頭答應,也不敢多買,說先買五畝試試。錢滿川如今在縣城長了見認,說跟著三叔肯定沒錯,買十五畝。
錢二貴一畝都不想買,錢滿河極力堅持,還是決定買了十畝。
南邊已經沒有好地了,他們就在挨著洪河的地段,三房那二十畝荒地的西邊買了二十五畝。萬大中家又在大房、二房的西邊買了二十畝。
現在農忙,勞動力少。隻有三房花高價請了少數的二十幾個人在幹活,等秋收過後再多請些人來挖塘。而其他幾家都要等到秋收後再請人。
完成了錦繡行和宅子的裝修工作後,蔡、蘇兩房下人也迴了花溪村。蔡老頭接了原來錢華的班,算是家裏的總管,還要負責看門。蘇銘跟著黃鐵一起,管著挖塘造山的一些事宜,及蒙溪村那八十畝地的一些管理工作。蘇二武、蘇三武侍弄湖裏的蓮藕和魚,兼著趕車及家裏的護院工作。
蘇銘媳婦何氏管家裏的廚房,做飯,買菜都她做。蔡小花主要服侍錢滿霞,再幫著家裏幹些洗衣、打掃衛生的事。
除了錢華、魏氏、錢曉風,蔡和兩口子帶著小女兒蔡小葉,蘇大武仍然留在縣城。魏氏和丁氏負責錦繡行的衛生和做飯,同時還要負責打掃縣城宅子裏的衛生,主子去了兼搭著服侍。
錦繡行的工作在有效推進著,又有錢華那樣稱職的總經理,錢亦繡也就撂開了手。她又開始想怎樣改變居住環境。
她已經跟三貴爺爺、吳氏奶奶、正太小哥哥達成一致,自家小院子前到村口的那片荒地暫時不要動。因為小娘親天天要眺望等候,若是把那片地挪作它用,改變了江哥哥迴家的路,小娘親那不得哭死過去。
三貴爺爺和吳氏奶奶原想在小院子的東邊重新修個四合院,自家幾個人搬過去住新房,這個院子給下人們住,幾十兩銀子就夠了,也能早些住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