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郜國公主遣使成都,信使晝日急行,連換數馬,一日入成都,舉書於世子李純。


    李純觀之。


    書曰:


    郜國公主親筆,寄賢世子李純文案。


    皇上病危,朝中李密、裴延齡二賊勾結,總攬大權,廢宣王歸府,自封儲君,掠奪東宮,有篡位之行。


    吾深受皇恩,每思於此,長悲痛不已,有心欲除奸賊,清掃君側。然才智甚微,力不足耳。望世子速起義兵,擊長安,征討二賊,吾為之內應,國賊可滅,社稷可安。


    否,社稷未知何處矣,望世子速至。


    李純喜,欲起兵,執書入後院,見王氏奉書,曰:“朝中有變,郜國公主招孩兒起兵入長安,母親之意,何日出兵為上?”


    王氏觀之,謂曰:“郜國常懷異誌,不足信也。汝亦非大將之才,去無益處,反而枉送性命,待正兒歸成都,此事方可商議,必無差錯也。”


    李純謝曰:“孩兒遵旨。”遂李純候正陽待之。


    且說正陽離江陵,行往成都,一日至一高嶺,名曰度賢嶺。


    山林隱逸,瀑布直下,小溪曲折,水秀怡人。


    詩曰:


    白簾幕影落千尺,瓊崖疊嶂綠幽幽。


    茂林修竹巒蒼茫,走獸臥道青天長。


    靈鳥彩蝶獻歌舞,獼猴白鹿各自閑。


    縱攬山河姑蘇台,吳城風雨胥門開。


    正陽賞山色至頂,見有一處平坦之地,一青衣漢子,席地而坐,獨自飲酒,身側臥君子劍,身後插一杆方天戟,上拴良駒,皎雪驄。


    正陽疑之,牽馬上前問曰:“壯士,何故此地,獨飲之?”


    青衣人曰:“度人耳。”


    正陽曰:“度何人?


    ”青衣人曰:“度天下人。”


    正陽曰:“何為度天下人?”


    對曰:“反過度賢嶺者,吾必度之。奸邪之輩度輪迴,聖賢之士度山嶺,此為度天下人也。”


    正陽笑曰:“吾非奸詐之徒,而賢愈不足,何度?”


    青衣人聞言細觀正曰:“武藝決之,若吾勝,汝陪吾留此山,若汝勝吾,吾任憑,汝差遣。”


    正陽曰:“善。”


    遂各自上馬,通報姓名,青衣人名曰漢崢,鄰縣之人,慕英雄而好結交,故每日來守此嶺,與人比武待之。


    聞正陽之名,有心視正陽之藝,舉方天戟來戰,正陽搖金槍,催馬迎之。


    至一丈之內,正陽抬槍直刺,漢崢護心鏡,閃光而至,漢崢揮方天戟擋之。


    戰馬交叉而出,複來戰,漢崢舞方天戟連刺數戟,正陽皆揮槍一一擊退之。


    漢崢竭力使戟,不能傷正陽之分毫。


    二將纏鬥山頂,其廣處不過,一箭之地,戰馬三五丈迴轉,踏沿而走,山石崩飛。


    如此,來往三十迴合,漢崢力衰矣。


    戰馬交錯之機,正陽使槍杆敲擊其左肩,漢崢知已敗,躍下馬,跪拜正陽馬前,曰:“吾慕將軍久矣,今遇此山,乃天使小人,見將軍也。


    小人願隨將軍左右,執鞭牽馬,效犬馬之勞也。”


    正陽忙躍下戰馬,扶漢崢曰:“將軍之言過矣,今後兄弟相稱,足矣。”


    漢崢觀正陽身後楚雲,複拜曰:“若主公不納,漢崢羞絕此地也。”


    正陽曰:“將軍獻金玉之心,正陽敢不從命。”


    遂三將席地而坐,把酒歡飲。自此正陽護命之將全也。


    梅花飄雪疏芳容,青衣羅裳月中天。


    把瓚談笑江湖事,鳳麟龍甲多風流。


    度賢嶺,正陽、楚芸、漢崢,痛飲達旦,下山趕路,數日入成都,李純出府門迎之,觀正陽讚曰:“賢弟時隔數月,風采更勝,可謂天下英雄之表率也。”


    正陽曰:“兄丈之言過矣,吾一介武夫,焉敢辱沒,天下英雄耳。”


    遂正陽入府,換服來後院見王氏,王氏室門懸望。


    正陽上前拜之,曰:“逆子,累母親顧盼傷神,罪深矣。”


    王氏喜曰:“吾兒行路多日,莫勞身體,速起。”


    牽正陽之手入內,坐身側,尋問訪賊之事。


    正陽一路所經,皆言之。


    李氏笑曰:“吾兒機緣深厚,濟世安民者,非兒為誰?”


    李純進酒席,王氏上坐,左右有李純、正陽入席,飲酒議事。


    李純使郜國公主書,正陽觀之。


    王氏曰:“郜國遣書招之,正兒之意何如?”


    正陽曰:“此乃興唐之兆,機不可失也。


    裴延齡、李密二賊忌賢疾能,構事以來,人憂忿恨,莫知尊處。


    兄長起義兵,聲討二賊,名正言順,民心所望。


    漢中吾所有,兵出,可直抵長安成下,襲其無備,取之如反掌耳。


    郜國隨有異誌,而不敢動也。


    事定之後,革弊簡能,匡複朝政,以輔主上,安國存家,功之大者也。”


    李純聞言,起身拜正陽曰:“聽賢數言,愚兄受教也。”


    正陽起身還禮,曰:“兄言重也,愚弟豈敢收之。”


    李純複謂曰:“賢弟用卒多少,所備何物。”


    對曰:“五萬精兵足也,明日出兵。”


    遂正陽寫一封書信,使張桓楚送往臥虎山。


    次日舉兵出成都,直取長安,此事不表。


    瀟湘夜雨重簾幕,巫山晨霧落紅霞。


    星河淡月春深淺,雲上弦管鳳凰台。


    且說張桓楚出成都,日夜奔走,行三日至臥虎山,登白虎寨,見秦極諸將,行禮奉書曰:“二哥有書。”


    秦極大喜,拆封觀之。


    書曰:


    愚弟正陽謹上,大哥虎案,辭別眾兄弟日久也。歲月之思,山水之望甚念之。


    今天下紛紛,四塞動蕩。奸臣作亂,社稷傾危。


    黎民愁苦,遙望賢主。


    吾輩七尺男兒,其可視而不見,聽而未聞,苟且度日,褻瀆風月。


    遇弟舉世子李純,起兵於成都,直取長安。執二賊之罪,以清君側耳。


    潼關,用兵必取之地,長安之門戶,可拒天下諸侯。


    大哥得書之日,率眾往潼關,取而守之。潼關不失,弟無後顧之憂也。


    兄弟相會有期,正陽拜上。


    秦極遣人報正陽,依令行使,必獻潼關也。


    遂秦極諸將複議,取潼關之策。


    徐美祖曰:“潼關守將乃李密之子李承嗣是也,此人胸無大誌,庸俗之輩,必無所備。我等出奇不意,少眾速行,飾商賣貨,潼關可入也。”


    秦極曰:“四弟之言甚妙。”


    遂秦極舉火,燒白虎寨,以免小人居之,擄掠過往。


    複選五百精兵,率虎將下山,小路奔走,日夜兼行,數日入潼關,直叩總兵府。


    潼關,守將李承嗣,囚禁突厥數載,得釋迴國,誌氣消退,不聞政事,隻顧餘生享樂,無心慮兵戈之禍。


    秦極率眾直闖總兵府,門兵驚叫曰:“何人,擅闖總兵府。”


    段風烈一腳踢飛守兵,直入內府,來尋李承嗣。


    李承嗣內廳飲酒,宴舞未散,聞外有兵刃之聲,以為左右吵鬧,大怒手提寶劍跑出,欲斬之。


    門口正遇段風烈至,李承嗣憚之。


    段風烈舉棍便擊,李承嗣麵門,李承嗣忙抬劍上擋,刀棍交匯,叮一聲輕響,劍斷兩半而落,熟銅棍餘力擊其頂,李承嗣麵朝下,趴臥倒地,未複起,段風烈抬右腳,使力跺其背,脊骨數斷,悶哼一聲,一命歸西。


    府眾皆散馬,秦極取令符,使段風烈、徐美祖守總兵府,捉拿李承嗣家眷,關入大牢。


    自率程虎、張桓楚入校場,命張桓楚守門,帶程虎躍上點將台,手持令劍,命侍官,擊鼓聚兵將,咚咚、、鼓聲大作,十萬兵卒,聚至台下。


    秦極謂侍官曰:“校場守將何在?”


    侍官報曰:“醉酒未醒。”


    掌兵之將,乃裴延齡長子裴渝。此乃李密、裴延齡知潼關之緊要,非腹心之人,不能萬全,故使二子守之。


    未料不戰而破,豈非笑哉!秦極下令曰:“諸兵將聽令,吾乃唐室舊臣,紅門之後,秦極是也。奉宣王之命接受潼關,違我吾令者,軍法處置。”


    眾聞宣王之令,皆從之。


    有數人欲走,張桓楚搖槍數刺,反手之間,刺死於門內,遂無敢逃者。


    裴渝睡醒披甲出,侍官來報,曰“將軍不好,宣王遣將劫校場也。”


    裴渝大怒,提刀上馬來救之。


    裴渝身披金盔金甲,手提秀榮刀,騎白龍駒。張桓楚截其去路,叫曰:“何人,私闖校場重地,速下馬請罪,可免死!”


    裴渝見張桓楚年幼,輕之,曰:“儒子猖獗,自尋死耳。”


    裴渝舉刀來,直取張桓楚,戰馬交錯,揮刀斬之,張桓楚抬槍上擊,刀彈出。戰馬奔出十丈,張桓楚迴驍驦馬,直取裴渝,至一丈之內,抬槍便刺,白光一閃,槍至小腹,裴渝忙拿刀擋之,力不足,長槍刺入小腹,收槍。


    裴渝落馬而死。秦極複令曰:“何人有異誌?”


    眾兵曰:“謹遵將軍號令。”


    遂秦極安撫兵將,使人探內外局勢,坐守潼關候之。


    詩曰:


    帝都多寶君王懼,地域險要築通關。


    一夫當關萬夫疲,諸侯用兵所必爭。


    煙霞落城風塵起,遙聞金戈鐵馬聲。


    封門絕客鎖山河,華夏男兒莫等閑。


    神舟搖蕩,潮流縱橫。遼軍日夜兼行,出青龍穀,度銀狼關,一日至雁門關。


    焦文龍傳先鋒關劉乾,曰:“此行軍,誌在速襲長安也,山路行之,南繞雁門關。”


    劉乾遵令,兵走廣武口,入雁門峽穀,翻越東陘關。


    探馬報雁門關總兵張思溫,遼兵入侵。


    張思溫披銳持槍,欲出關截遼兵。其子張懷玉阻之,曰:“不可出戰也,父親勢單力薄,如何抵擋,遼兵虎狼之師,不如閉關守之”


    張思溫正色曰:“使反賊任意進出,膽怯而不戰,守關之將何用之。


    今天下紛擾,國家有累卵之危,正是忠臣效節之時也。


    汝堅守關口,保邊關不失,亦可謂忠臣孝子也。”


    張懷玉揮淚而別,張思溫率三千兵,南口截遼兵。


    張思溫觀遼兵先鋒,劉乾頭戴虎頭盔,披赤銅甲,手提青銅大刀,騎棗紅駒。


    張思溫叫曰:“遼賊何往,視中原無人乎?”


    劉乾見唐將遲暮之年,班鬢蒼桑,年過六旬,身披銀盔銀甲,手握銀槍,騎灰鬃馬。


    怒曰:“老將自來送死耳。”


    劉乾催馬直取張思溫,戰馬交觸,劉乾高舉大刀,一聲大叫,罩張思溫麵門砍落,張思溫橫槍上擋,叮一聲響,長槍斷為兩半。


    戰馬交錯,劉乾伸左手,自張思溫甲布抓起,分離馬鞍,高舉投之於地,惜哉,張思溫身碎而死。


    遼兵自張思溫身上,踐踏而過。劉乾馬不停蹄,南行入代州,直奔長安。


    晨寒未去風傷春,草拂木遭敗零落。


    一縷英魂登華台,明月皎潔輕浮雲。


    卻說正陽率兵出成都,過南鄭,入漢中,一日至長安城,西門外五裏紮營。


    正陽登竹台觀長安城,前次救王氏事急,未得見賞,今細觀之。


    讚歎其美。


    複作書命侍官,射入長安城。


    詩曰:


    長安九道晚霞紅,金龍天闕攀附鳳。


    閣樓望月千昭門,東風伺窺金鑾殿。


    衛鄭之女充後宮,燕趙之姬舞瓊台。


    珠寶美人聚一城,世間富貴莫能及。


    長安城,李密聞李純起兵,大懼,請裴延齡議之。


    裴延齡獻計曰:“唐王歸天已早晚之間也,殿下堅守長安,李純不得入,待唐王歸西,殿下即大統,君臣之分以定,招而撫之,義兵自解耳。”


    李密曰:“老師之言甚善。”


    日夜窺唐王生死而待之。


    不日聞義兵至,使韋溫為大司馬,韋元為副,率兵守城不戰。守城兵得正陽書,奉李密,李密觀之。


    書曰:


    吾乃王妃義子,正陽是也。執書李密、裴延齡。


    韓非曰:賢之為人臣,北麵委質,無有二心。


    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


    古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製之。


    為人臣者,譬之若手。


    上以修頭,下以修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鋣傳體,不敢弗搏戚,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裏之感。


    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然,汝等有負皇恩,心懷二誌,謀劃篡逆,天下皆知。


    今世子舉義兵,匡複朝正,安保社稷也。汝二人得書,速出城請罪,死罪可免。


    李密觀書,汗流股栗,不知所措。


    裴延齡曰:“事已立之,騎虎之勢,必不得下,勉之。”


    李密從之。


    手撕書碎落,無複信。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室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月醉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月醉書生並收藏唐室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