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正陽送王氏九十裏,久立原地,目送而沒,方調馬歸來,見吳姬。
吳姬曰:“汝歸錦帳之時至也。”
遂正陽隨吳姬離了龍鳳山,行往錦帳,至錦帳十裏,隻見一路兵馬截道而至,吳姬觀之,非桑傑而誰。
此乃桑傑自,走了吳姬母子,心患之,常有惡夢,夢中夜深阿日善,提刀入帳,來斬其首。故進出親信不離身,遠近遣人,日日探望,吳姬蹤跡。
這日探馬來報,吳姬南麵而至。
遂桑傑率五千弓箭手迎來,欲射殺之。
吳姬謂正陽曰:“此賊便是,汝殺父仇人,桑傑是也。”
正陽催馬上前答話,桑傑見正陽身披黃羅袍,手握镔鐵槍,騎血紅馬,威風淩厲,似阿日善馬,懼不敢近,二十丈之處,止馬而立。
正陽目中燒怒火,鼻孔冒青煙。
正是:
千年之恨似難解,萬年之仇猶未雪。
冰雪摧殘五更寒,銷魂斷橋故人去。
正陽觀桑傑叫曰:“鼠輩,聽仔細,吾乃阿日善之子也,正陽是也,我念汝數年也。鼠輩速不下馬謝罪,待何時?”
其聲如雷貫耳,桑傑頭腦轟鳴,不敢戰之。
躲入軍中,令左右曰:“速射之。”
士卒依令而射,竹箭如蝗蟲,往正陽身上射落,正陽舞長槍,身外猶如扣鐵桶,箭不能傷其身,皆掉落彈飛。
此時自西麵,一騎火速而至。
可謂救命之火也。此來人乃薛紅葉是矣。
薛紅葉學藝大成,依師名下山,探父薛南,複至此也。
火焰駒猶如火球,滾入軍中,撞到數人。
薛紅葉揮鼎氣刀,左右數砍,頃刻之間,四五十人喪命,猶如天神下凡。
士卒大懼,皆逃散而去。
正陽觀之,薛紅葉麵落紅紗,遮廬山麵目,一對柳葉眉,係愛恨情愁,一雙丹鳳眼,藏深不可測。
頭戴蓮花冠,身披鳳凰甲,手提巨刃鼎氣刀,正坐鱷魚雕鞍,火焰駒映射紅光,騰雲駕霧一般。
正是:
仙女下凡蓮花魂,貌美如花三界無。
武藝高強第一人,道法玄妙定乾坤。
正陽心慕之,思曰:天仙,未有此女之風也?
正陽躬身行禮,謝曰:“謝仙子相救之恩,若有差遣,正陽不敢辭也。”
薛紅葉不受,來見吳姬,下馬行禮,自懷中取書舉之,曰:“小女薛紅葉,參見夫人,吾師有書,贈夫人也”
吳姬取書視之。
書曰:
吾乃九天玄女是也。
正陽,薛紅葉二人,有千世之緣,上天恩賜,眾仙蟠桃會所定也。
今日今時,吉也。賢夫人,萬不可錯過,速行禮數,以定名分。
吳姬大喜拜謝天地。
桑傑見事不好,欲走。
正陽截其路曰:“汝欲何往,那妖道何在?”
桑傑曰:“事後遁去,聞來自南海,不知去向也。”
正陽曰:“我於汝武決高下,汝若能勝我,性命可活也?”
桑傑咬牙堅心,以為鹿死誰手未知也。
遂舉彎刀直衝正陽來,亦催馬迎之,至一丈之內,正陽搖槍便刺,長槍白光一閃,指至胸前,桑傑抬刀擋,受正陽大力,人馬搖晃,欲交錯而過。
正陽伸右手,自桑傑腰布抓起,麵朝下,置鞍橋,輕按之。
一聲輕響,桑傑口吐鮮血,四隻軟弱無力,正陽棄之於地。
桑傑胸骨碎,傷及肺腑,掙紮不能起身也。
錦帳眾族長,聞聲而至,見吳姬,大喜前來行禮。
吳姬來往之事,言於眾人,引正陽於眾人相識。
族人方知,桑傑所為也。
眾人悅服,吳姬之德,正陽武藝,遂拜正陽為縱約長,繼其父之位,族人包子為總管。
吳姬又命左右作玉器,出財寶,以備新人之用。
使正陽、薛紅葉拜天地與眾神,結為夫妻,殺羊宰牛,宴賞族人。
薛紅葉亦見正陽,英雄蓋世,心悅之。
正是:
十世修德作夫妻,三生魂夢結姻緣。
形影相伴雙飛翼,榮辱與共同船度。
英雄美人,夫妻恩愛,自不必言。
二日正陽率眾祭拜阿日善,斬桑傑之首,祭之。
吳姬落淚曰:“深隱育子,十餘年矣。今日愚妻帶孩兒來,大仇得報,宿怨嚐之。老爺九泉之下,無憂母子也。”
正陽攜薛紅葉跪拜,泣曰:“不孝逆子正陽,遲來拜見,孩兒之罪也。孩兒上山入海,生擒妖道,剖其心,祭慰父親仙靈也。”
薛紅葉曰:“父親安息,妖道必不出孩兒之手也,日後以血祭慰矣。”
正陽複祭侍女瓊兒,家將顏氏。族人思阿日善之德,無不落淚。
詩曰:
修身養性結因果,善惡有償天地正。
四月春風水草長,秋天十月牛羊肥。
蝗蟲成患葉殘食,蒼蠅狗苟擾人夢。
天意難測多雲雨,自此八方起幹戈。
卻說王氏,車馬行月餘,一日至長安城,薛南不入城,東門外辭王氏,自歸古籍,山西龍門縣,自此不聞天下事,此不表。
單言王氏,入城至王府,宣王親迎之。
流離多年,今日得見,喜極而泣,思念之情,自不必再言。
可謂夫婦團聚,府院皆歡。
然,明月乃路人所喜而小人憎之。
誰知,笑聲未絕,禍起蕭牆。
宣王府一片祥和氣氛,歡娛景色。
李平聞之,甚恨之,複聚黨羽,議論除東宮之謀,而未得矣。
唐王自韓子琪離世,多有心神不寧,若有所失,疑之。
早朝蹬殿,謂眾臣曰:“近幾日朕深慮國事,心神恍惚,未得常安,諸卿何解之?”
無有諫者。
李平得計,出班奏曰:“長安東南六十裏,有南海觀音寺,聞菩薩靈驗非常,父王可使東宮,代父王之身,入住觀音寺,念七日之經,祈禱國之氣運,聖心自安也。”
唐王曰:“善。”
郜國宮主曰:“觀音寺臣每年前往祭拜,寺內侍者,供奉,皆女子也,東宮入寺多有不便。兒臣隻見,王氏素有賢德,可代東宮執事也。”
唐王曰:“韓卿之意何如?”
上官問月曰:“微臣以為,公主所言甚有禮。”
唐王喜之,下旨曰:“韓卿之言是也,傳朕旨意,明日王氏行往觀音寺,代朕念經祈禱,齋戒七日,解朕之憂,退朝。”
百官皆散。郜國宮主見唐王喜上官問月,有交結之心,走至上官問月之側,曰:“吾聞韓大人喜下琪,真乎?”
問月曰:“小人略懂三兩步爾,不足道哉。”
郜國公主曰:“韓大人往吾府,下棋何如?”
問月曰:“小人豈敢違命。”
唐王有寵郜國公主,上官問月早有,親近之心,今合意耳。
遂上官問月入公主府,郜國公主出黃金,美女贈之,上官問月曰:“金銀,美色吾所厭之。”不受。
郜國公主退而下棋,故有交。
詩曰:
楊柳迎合傾溪水,畫鳥顧盼鳴啾啾。
樹欲靜而風不止,羽毛翩翩欲從風。
金銀珠玉照人心,水中勞月空無處。
君子涉世誌不曲,妖魔鬼怪莫能侵。
卻說王氏奉旨,往觀音寺,辭別宣王。宣王送至府門,曰:“李誦無用之人,不能保賢妻安危也。
此去是兇是吉,皆難預料,賢妻慎之。”
王氏曰:“王爺莫憂之,愚妻經曆許多險境,已為平常,生死皆淡然從之,徒勞心神,無益也。”
遂登車而行,路中無事,至觀音寺。
主持子韻迎王氏。
王氏視禦旨,曰:“王氏叨擾清靜也,望大師恕之。”
子韻曰:“賢妃光顧殘寺破瓦,畢寺蓬蓽生輝,此乃子韻之辛也。”
王氏曰:“主持言過也,吾奉旨念經祈福,遵守清規戒律,不敢有褻瀆之心,望主持為我圖之。”
子韻曰:“子韻必當親為。”
遂請王氏入內閣。
王氏沐浴齋戒,祭拜觀音菩薩,靜坐念經,祈福國運。
且說李平,不除宣王,歹意不止,遂古計重使,獻計離宣王,出長安城,途中設伏殺之,未料郜國公主舉王氏。
不得宣王,李平散朝迴府,恨恨不悅,思曰:早知如此,舉薦關公廟事成也,又思王氏真乃賤命也,事事由她,害我屢次不成功,既如此結果了便是。
遂密傳李恆龍、李恆貴兄弟二人,曰:“二子,往觀音寺,潛入寺內,尋王氏殺之。”二人奉命而行,連夜行往觀音寺。
正是:
夜來風雨三更寒,寺院淨地惹塵埃。
海棠驚魂東窗下,珍珠滾落迎黎明。
李桓龍、李恆貴率眾,至觀音寺,身裹夜行衣,手提寶劍,潛入後院,至王氏寢室外,使劍插入門縫,砍斷門栓、緩緩開門而入。
李恆龍在前,李恆貴隨後,室內微弱月光投射。
李桓龍視之,見王氏臥榻而眠,便提劍直至床榻前,舉劍欲砍,右側劍光一閃,刺來一劍,李桓龍文陰氣襲來,驚慌轉身觀之,已晚矣,來劍自前胸穿過,後背透出,死於非命。
偷襲著亦裹黑衣,蒙麵,戴鬥笠,乃韓聰也。
上官問月知李平舉宣王必有詭計,故遣韓聰,遮麵目,暗護王氏也。
李恆貴大驚上前交戰韓聰,未過十迴合,李恆貴傷左手,破窗而出。
榻臥之人,乃主持子韻是也,子韻忙入內室,請出王氏。
王氏謝韓聰曰:“多謝將軍救命之恩,不知將軍姓名何稱?”
韓聰行禮曰:“王妃日後自聞之,吾奉命行使,此地不可久留,賊人恐率兵複至,王妃可速迴長安。”
正說間,見室外火光突起,李桓貴縱火燒之,韓聰護王氏破門而出,賊眾逃散而去。王氏歎曰:“七日之期,未滿如何?”
韓聰曰:“坐而待死,不如麵聖力爭之。”
王氏曰““依將軍之言。”
遂韓聰護王氏,星夜迴長安,上書請罪,唐王免之。
李恆貴傷逃,迴見李平。
李平問曰:“去是何如?”
對曰:“夜刺王氏,未料暗有強人守護,兄長死於其手,吾亦傷之,死命逃出矣。”
李平大怒,次日欲遣弓箭手,探兵來報,王氏已歸王府。
李平使人,請裴延齡至府,謂曰:“皇上日漸衰老,若不早圖之,他日皇上百歲,傳位李誦,吾等命何處,難料也。”
裴延齡曰:“宣王萬事謹慎,難有短處,欲用事,非王氏不可。”
李平曰:“王氏未滿七日之經,逃迴長安也。”
裴延齡曰:“此一罪也,然無害李誦,皇上所厭惡者,詛咒之術也,王爺可使人傳蜚語,移禍李誦。
借百姓口,謠傳市井,皇上聞之,必心疑之,大事成也。”
李平依其言,出重金通宣王府,護院小吏李渾,攜布偶,入東宮藏之。複使人傳,流言蜚語。
正是:
滄海平地七尺浪,空穴來風三尺劍。
流言蜚語滿天飛,雪花飄絮片片寒。
西北風起之,長安南門,月有食之。
又複起謠言,裴延齡啟奏唐王曰:“啟奏皇上,臣聞市井流言甚惡,危及國家,臣未敢不奏也。”
唐王曰:“傳何言?”
裴延齡曰:“皇上赦臣無罪,方敢言之。”
唐王曰:“卿盡言所聞,無罪也。”
裴延齡言其詞。
詞曰:
歲月流光最恆久,人生不過百餘年。
宣王立嗣二十載,東宮錦榻坐底穿。
唐王衰老無意讓,華山雖高蒼白頭。
王妃晝夜拜月神,詛咒布偶無長久。
唐王怒曰:“此流言真乎,出自何人之口?”
裴延齡曰:“未知何人所寫,皇上可使禦史,察之,微臣豈敢妄言也,”
唐王下旨曰:“禦史崇信前往街市,察看虛實,速迴旨。”
崇信領旨而出,一個時辰後,迴旨曰:“果有此事,不得其人也。”
宣王出班啟奏,曰:“皇上明察此事,必奸人陷害兒臣。”
唐王曰:“常德山何在!”
常德山上前行禮。
常德山曰:“微臣在。”
唐王下旨曰:“汝帶朕令劍,率五百禦林軍搜查宣王府,若得不祥之物,拿王氏至金殿。
常德山接令劍,率兵複圍宣王府,直內院來,王氏見疑之,恐複降大禍矣。
故坦然而立,謂常德山曰:“常將闖王府何故?”
常德山出令劍曰:“汝自知也,吾奉旨搜察宣王府,抗旨者,立斬之。”
遂常德山使禦林軍搜,府院前後,挖坑鑿地,後花園大樹下,得黃袍布偶,裝束如皇帝,頭部前胸個插數十枚銀針。
王氏見之,麵色白紙,知其陷害也。
常德山令王氏曰:“皇上有旨,押王氏至金殿,速行之。”
王氏無言,隨常德山來金殿。常德山舉龍袍布偶,唐王觀之甚惡,棄於丹犀下。
叫曰:“李誦、王氏,朕待汝等不薄,居東宮之位,委托社稷,不料暗藏禍心,行醜惡之事,欲害朕篡位也,罪不可赦!”
宣王跪拜泣曰:“皇上明察,兒臣克盡職守,謹慎修德,豈敢有此反臣行徑,悖逆之心也,此乃小人陷害兒臣也。”
王氏亦拜之,曰:“愚媳王氏未行汙詛之事也。前日奉旨入觀音寺祈福,夜遇刺客,今複有此禍端,此必奸賊內外勾結,欲陷害儲君也,皇上明察。”
李平啟奏曰:“王氏抗旨,未全七日,托故迴府,宣王居東宮之位,不思為皇上分憂,反長有怨言,行弑君之事,此死罪也。
今事敗而巧辯之,欲脫罪也”
裴延齡曰:“子謀弑父,若不與國法處決,何以封天下眾眾之口。”
陸質、王丕、司隸校尉韓泰、少丞韓曄等,一杆忠臣出班啟奏,力保宣王。
陸質曰:“皇上息怒,今日之事自商周至秦漢,常有小人行此醜惡,殘害忠良也。
吳姬曰:“汝歸錦帳之時至也。”
遂正陽隨吳姬離了龍鳳山,行往錦帳,至錦帳十裏,隻見一路兵馬截道而至,吳姬觀之,非桑傑而誰。
此乃桑傑自,走了吳姬母子,心患之,常有惡夢,夢中夜深阿日善,提刀入帳,來斬其首。故進出親信不離身,遠近遣人,日日探望,吳姬蹤跡。
這日探馬來報,吳姬南麵而至。
遂桑傑率五千弓箭手迎來,欲射殺之。
吳姬謂正陽曰:“此賊便是,汝殺父仇人,桑傑是也。”
正陽催馬上前答話,桑傑見正陽身披黃羅袍,手握镔鐵槍,騎血紅馬,威風淩厲,似阿日善馬,懼不敢近,二十丈之處,止馬而立。
正陽目中燒怒火,鼻孔冒青煙。
正是:
千年之恨似難解,萬年之仇猶未雪。
冰雪摧殘五更寒,銷魂斷橋故人去。
正陽觀桑傑叫曰:“鼠輩,聽仔細,吾乃阿日善之子也,正陽是也,我念汝數年也。鼠輩速不下馬謝罪,待何時?”
其聲如雷貫耳,桑傑頭腦轟鳴,不敢戰之。
躲入軍中,令左右曰:“速射之。”
士卒依令而射,竹箭如蝗蟲,往正陽身上射落,正陽舞長槍,身外猶如扣鐵桶,箭不能傷其身,皆掉落彈飛。
此時自西麵,一騎火速而至。
可謂救命之火也。此來人乃薛紅葉是矣。
薛紅葉學藝大成,依師名下山,探父薛南,複至此也。
火焰駒猶如火球,滾入軍中,撞到數人。
薛紅葉揮鼎氣刀,左右數砍,頃刻之間,四五十人喪命,猶如天神下凡。
士卒大懼,皆逃散而去。
正陽觀之,薛紅葉麵落紅紗,遮廬山麵目,一對柳葉眉,係愛恨情愁,一雙丹鳳眼,藏深不可測。
頭戴蓮花冠,身披鳳凰甲,手提巨刃鼎氣刀,正坐鱷魚雕鞍,火焰駒映射紅光,騰雲駕霧一般。
正是:
仙女下凡蓮花魂,貌美如花三界無。
武藝高強第一人,道法玄妙定乾坤。
正陽心慕之,思曰:天仙,未有此女之風也?
正陽躬身行禮,謝曰:“謝仙子相救之恩,若有差遣,正陽不敢辭也。”
薛紅葉不受,來見吳姬,下馬行禮,自懷中取書舉之,曰:“小女薛紅葉,參見夫人,吾師有書,贈夫人也”
吳姬取書視之。
書曰:
吾乃九天玄女是也。
正陽,薛紅葉二人,有千世之緣,上天恩賜,眾仙蟠桃會所定也。
今日今時,吉也。賢夫人,萬不可錯過,速行禮數,以定名分。
吳姬大喜拜謝天地。
桑傑見事不好,欲走。
正陽截其路曰:“汝欲何往,那妖道何在?”
桑傑曰:“事後遁去,聞來自南海,不知去向也。”
正陽曰:“我於汝武決高下,汝若能勝我,性命可活也?”
桑傑咬牙堅心,以為鹿死誰手未知也。
遂舉彎刀直衝正陽來,亦催馬迎之,至一丈之內,正陽搖槍便刺,長槍白光一閃,指至胸前,桑傑抬刀擋,受正陽大力,人馬搖晃,欲交錯而過。
正陽伸右手,自桑傑腰布抓起,麵朝下,置鞍橋,輕按之。
一聲輕響,桑傑口吐鮮血,四隻軟弱無力,正陽棄之於地。
桑傑胸骨碎,傷及肺腑,掙紮不能起身也。
錦帳眾族長,聞聲而至,見吳姬,大喜前來行禮。
吳姬來往之事,言於眾人,引正陽於眾人相識。
族人方知,桑傑所為也。
眾人悅服,吳姬之德,正陽武藝,遂拜正陽為縱約長,繼其父之位,族人包子為總管。
吳姬又命左右作玉器,出財寶,以備新人之用。
使正陽、薛紅葉拜天地與眾神,結為夫妻,殺羊宰牛,宴賞族人。
薛紅葉亦見正陽,英雄蓋世,心悅之。
正是:
十世修德作夫妻,三生魂夢結姻緣。
形影相伴雙飛翼,榮辱與共同船度。
英雄美人,夫妻恩愛,自不必言。
二日正陽率眾祭拜阿日善,斬桑傑之首,祭之。
吳姬落淚曰:“深隱育子,十餘年矣。今日愚妻帶孩兒來,大仇得報,宿怨嚐之。老爺九泉之下,無憂母子也。”
正陽攜薛紅葉跪拜,泣曰:“不孝逆子正陽,遲來拜見,孩兒之罪也。孩兒上山入海,生擒妖道,剖其心,祭慰父親仙靈也。”
薛紅葉曰:“父親安息,妖道必不出孩兒之手也,日後以血祭慰矣。”
正陽複祭侍女瓊兒,家將顏氏。族人思阿日善之德,無不落淚。
詩曰:
修身養性結因果,善惡有償天地正。
四月春風水草長,秋天十月牛羊肥。
蝗蟲成患葉殘食,蒼蠅狗苟擾人夢。
天意難測多雲雨,自此八方起幹戈。
卻說王氏,車馬行月餘,一日至長安城,薛南不入城,東門外辭王氏,自歸古籍,山西龍門縣,自此不聞天下事,此不表。
單言王氏,入城至王府,宣王親迎之。
流離多年,今日得見,喜極而泣,思念之情,自不必再言。
可謂夫婦團聚,府院皆歡。
然,明月乃路人所喜而小人憎之。
誰知,笑聲未絕,禍起蕭牆。
宣王府一片祥和氣氛,歡娛景色。
李平聞之,甚恨之,複聚黨羽,議論除東宮之謀,而未得矣。
唐王自韓子琪離世,多有心神不寧,若有所失,疑之。
早朝蹬殿,謂眾臣曰:“近幾日朕深慮國事,心神恍惚,未得常安,諸卿何解之?”
無有諫者。
李平得計,出班奏曰:“長安東南六十裏,有南海觀音寺,聞菩薩靈驗非常,父王可使東宮,代父王之身,入住觀音寺,念七日之經,祈禱國之氣運,聖心自安也。”
唐王曰:“善。”
郜國宮主曰:“觀音寺臣每年前往祭拜,寺內侍者,供奉,皆女子也,東宮入寺多有不便。兒臣隻見,王氏素有賢德,可代東宮執事也。”
唐王曰:“韓卿之意何如?”
上官問月曰:“微臣以為,公主所言甚有禮。”
唐王喜之,下旨曰:“韓卿之言是也,傳朕旨意,明日王氏行往觀音寺,代朕念經祈禱,齋戒七日,解朕之憂,退朝。”
百官皆散。郜國宮主見唐王喜上官問月,有交結之心,走至上官問月之側,曰:“吾聞韓大人喜下琪,真乎?”
問月曰:“小人略懂三兩步爾,不足道哉。”
郜國公主曰:“韓大人往吾府,下棋何如?”
問月曰:“小人豈敢違命。”
唐王有寵郜國公主,上官問月早有,親近之心,今合意耳。
遂上官問月入公主府,郜國公主出黃金,美女贈之,上官問月曰:“金銀,美色吾所厭之。”不受。
郜國公主退而下棋,故有交。
詩曰:
楊柳迎合傾溪水,畫鳥顧盼鳴啾啾。
樹欲靜而風不止,羽毛翩翩欲從風。
金銀珠玉照人心,水中勞月空無處。
君子涉世誌不曲,妖魔鬼怪莫能侵。
卻說王氏奉旨,往觀音寺,辭別宣王。宣王送至府門,曰:“李誦無用之人,不能保賢妻安危也。
此去是兇是吉,皆難預料,賢妻慎之。”
王氏曰:“王爺莫憂之,愚妻經曆許多險境,已為平常,生死皆淡然從之,徒勞心神,無益也。”
遂登車而行,路中無事,至觀音寺。
主持子韻迎王氏。
王氏視禦旨,曰:“王氏叨擾清靜也,望大師恕之。”
子韻曰:“賢妃光顧殘寺破瓦,畢寺蓬蓽生輝,此乃子韻之辛也。”
王氏曰:“主持言過也,吾奉旨念經祈福,遵守清規戒律,不敢有褻瀆之心,望主持為我圖之。”
子韻曰:“子韻必當親為。”
遂請王氏入內閣。
王氏沐浴齋戒,祭拜觀音菩薩,靜坐念經,祈福國運。
且說李平,不除宣王,歹意不止,遂古計重使,獻計離宣王,出長安城,途中設伏殺之,未料郜國公主舉王氏。
不得宣王,李平散朝迴府,恨恨不悅,思曰:早知如此,舉薦關公廟事成也,又思王氏真乃賤命也,事事由她,害我屢次不成功,既如此結果了便是。
遂密傳李恆龍、李恆貴兄弟二人,曰:“二子,往觀音寺,潛入寺內,尋王氏殺之。”二人奉命而行,連夜行往觀音寺。
正是:
夜來風雨三更寒,寺院淨地惹塵埃。
海棠驚魂東窗下,珍珠滾落迎黎明。
李桓龍、李恆貴率眾,至觀音寺,身裹夜行衣,手提寶劍,潛入後院,至王氏寢室外,使劍插入門縫,砍斷門栓、緩緩開門而入。
李恆龍在前,李恆貴隨後,室內微弱月光投射。
李桓龍視之,見王氏臥榻而眠,便提劍直至床榻前,舉劍欲砍,右側劍光一閃,刺來一劍,李桓龍文陰氣襲來,驚慌轉身觀之,已晚矣,來劍自前胸穿過,後背透出,死於非命。
偷襲著亦裹黑衣,蒙麵,戴鬥笠,乃韓聰也。
上官問月知李平舉宣王必有詭計,故遣韓聰,遮麵目,暗護王氏也。
李恆貴大驚上前交戰韓聰,未過十迴合,李恆貴傷左手,破窗而出。
榻臥之人,乃主持子韻是也,子韻忙入內室,請出王氏。
王氏謝韓聰曰:“多謝將軍救命之恩,不知將軍姓名何稱?”
韓聰行禮曰:“王妃日後自聞之,吾奉命行使,此地不可久留,賊人恐率兵複至,王妃可速迴長安。”
正說間,見室外火光突起,李桓貴縱火燒之,韓聰護王氏破門而出,賊眾逃散而去。王氏歎曰:“七日之期,未滿如何?”
韓聰曰:“坐而待死,不如麵聖力爭之。”
王氏曰““依將軍之言。”
遂韓聰護王氏,星夜迴長安,上書請罪,唐王免之。
李恆貴傷逃,迴見李平。
李平問曰:“去是何如?”
對曰:“夜刺王氏,未料暗有強人守護,兄長死於其手,吾亦傷之,死命逃出矣。”
李平大怒,次日欲遣弓箭手,探兵來報,王氏已歸王府。
李平使人,請裴延齡至府,謂曰:“皇上日漸衰老,若不早圖之,他日皇上百歲,傳位李誦,吾等命何處,難料也。”
裴延齡曰:“宣王萬事謹慎,難有短處,欲用事,非王氏不可。”
李平曰:“王氏未滿七日之經,逃迴長安也。”
裴延齡曰:“此一罪也,然無害李誦,皇上所厭惡者,詛咒之術也,王爺可使人傳蜚語,移禍李誦。
借百姓口,謠傳市井,皇上聞之,必心疑之,大事成也。”
李平依其言,出重金通宣王府,護院小吏李渾,攜布偶,入東宮藏之。複使人傳,流言蜚語。
正是:
滄海平地七尺浪,空穴來風三尺劍。
流言蜚語滿天飛,雪花飄絮片片寒。
西北風起之,長安南門,月有食之。
又複起謠言,裴延齡啟奏唐王曰:“啟奏皇上,臣聞市井流言甚惡,危及國家,臣未敢不奏也。”
唐王曰:“傳何言?”
裴延齡曰:“皇上赦臣無罪,方敢言之。”
唐王曰:“卿盡言所聞,無罪也。”
裴延齡言其詞。
詞曰:
歲月流光最恆久,人生不過百餘年。
宣王立嗣二十載,東宮錦榻坐底穿。
唐王衰老無意讓,華山雖高蒼白頭。
王妃晝夜拜月神,詛咒布偶無長久。
唐王怒曰:“此流言真乎,出自何人之口?”
裴延齡曰:“未知何人所寫,皇上可使禦史,察之,微臣豈敢妄言也,”
唐王下旨曰:“禦史崇信前往街市,察看虛實,速迴旨。”
崇信領旨而出,一個時辰後,迴旨曰:“果有此事,不得其人也。”
宣王出班啟奏,曰:“皇上明察此事,必奸人陷害兒臣。”
唐王曰:“常德山何在!”
常德山上前行禮。
常德山曰:“微臣在。”
唐王下旨曰:“汝帶朕令劍,率五百禦林軍搜查宣王府,若得不祥之物,拿王氏至金殿。
常德山接令劍,率兵複圍宣王府,直內院來,王氏見疑之,恐複降大禍矣。
故坦然而立,謂常德山曰:“常將闖王府何故?”
常德山出令劍曰:“汝自知也,吾奉旨搜察宣王府,抗旨者,立斬之。”
遂常德山使禦林軍搜,府院前後,挖坑鑿地,後花園大樹下,得黃袍布偶,裝束如皇帝,頭部前胸個插數十枚銀針。
王氏見之,麵色白紙,知其陷害也。
常德山令王氏曰:“皇上有旨,押王氏至金殿,速行之。”
王氏無言,隨常德山來金殿。常德山舉龍袍布偶,唐王觀之甚惡,棄於丹犀下。
叫曰:“李誦、王氏,朕待汝等不薄,居東宮之位,委托社稷,不料暗藏禍心,行醜惡之事,欲害朕篡位也,罪不可赦!”
宣王跪拜泣曰:“皇上明察,兒臣克盡職守,謹慎修德,豈敢有此反臣行徑,悖逆之心也,此乃小人陷害兒臣也。”
王氏亦拜之,曰:“愚媳王氏未行汙詛之事也。前日奉旨入觀音寺祈福,夜遇刺客,今複有此禍端,此必奸賊內外勾結,欲陷害儲君也,皇上明察。”
李平啟奏曰:“王氏抗旨,未全七日,托故迴府,宣王居東宮之位,不思為皇上分憂,反長有怨言,行弑君之事,此死罪也。
今事敗而巧辯之,欲脫罪也”
裴延齡曰:“子謀弑父,若不與國法處決,何以封天下眾眾之口。”
陸質、王丕、司隸校尉韓泰、少丞韓曄等,一杆忠臣出班啟奏,力保宣王。
陸質曰:“皇上息怒,今日之事自商周至秦漢,常有小人行此醜惡,殘害忠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