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崇信、呂溫奉旨來河南府,探張讓之意,未見端倪。
遂崇信遊玩洛陽城,深交副都督柴同。
呂溫留府見張讓,退去左右,謂曰:“今朝中,奸賊李平用事,知候爺素於宣王友善,欲害侯爺。
此次雖無果,未必心死,恐複有奸計也。
侯爺手握兵權,賊不能害之,且不可大權托他人也。”
張讓躬身行禮,曰:“呂大人之言,是矣。”
三日後崇信、呂溫辭張讓,歸長安,見唐王複命。
唐王曰:“可有異常舉動乎?”
呂溫曰:“英侯安分守紀,效忠皇上,必無反意,皇上無慮也。”
崇信曰:“臣雖未見其逆端,然,張讓已知吾等去意,早有所備,虛實難測也。”
唐王退二人,複傳裴延齡,李平至兩儀殿議之,曰:“張讓早會朕意,未見有罪也。二卿有何見解?”
裴延齡曰:“臣以為,皇上以議東遼之事,詔張讓進京。張讓忠心於皇上,必依旨來京。反之,若有二心,必不來也。”
唐王笑曰:“卿言有禮。”遂唐王下一道聖旨,速往河南府。
正是:
陰風不散花凋零,冷月寒氣落冰霜。
宮廷險惡恩情薄,君王少義輕生死。
天下之事,安久生亂,亂久而治,必是百花齊放,各有遭際。卻說荊城,山南東道節度使,段府,門外來一路小隊人馬,軍中護一輦車,車馬未停,一少年自車內,一躍而下,往府內奔走,口中叫曰:“本王來也。”
此少年乃,劍南道節度使程雍之子,程虎是也,年方九歲。
程雍同山南節度段敏皆為唐朝舊臣,紅門之將,二人有八百之交,來往友好。二府公子常聚玩耍,短則八九日,長者一二月,居段府不歸也。
程虎入院,有段府公子,段風烈,副將王嶽之子,王寶。
二子迎來,段風烈喜曰:“等候甚久矣。”扯袖抓手,複曰:“今日有何玩法。”
三人之中程虎頭腦機智,段風烈性如烈火,身高力大,雖年長兩歲,然聰惠不如程虎,王嶽次之,力不如段風烈,智不及程虎。
故此問程虎也。
程虎曰:“今日不同往日,曆來府中奔走,騎馬射箭,收複州郡。然缺山少水,玩耍不盡興,吾入城時見城門之西,有一高丘,去此處玩耍,必爽快也。”
段風烈笑曰:“正是、正是。”
程虎複曰:“吾入見伯父、伯母,請之。後騎馬提兵刃,攜帶食物去,耍至日落歸來。”段風烈、王嶽擊掌大笑,曰:“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遂二子甚急,左右牽扯程虎之手,擁入內廳,見段敏夫婦。
程虎扣拜曰:“小侄拜見伯父、伯母,祝願伯伯、伯母有喬鬆之壽,百花之容。”
段風烈,王寶在側行禮而立。
段敏笑曰:“賢至起身,父母可好,府中無事乎?”
程虎起身對曰:“家中安好,隻是父親言,今國中多變,不能來會伯父也。”
段敏曰:“是矣。”
段風烈扯程虎衣袖。夫人黃氏觀之,笑曰:“程兒、風兒、小寶速去耍吧。”
程虎曰:“吾兄長三人欲出府,往西門外戲耍,望伯父、伯母許之。”
段敏曰:“去則不可盛事。”
劉氏曰:“落日之前須迴府。”三子行禮,曰:“謹遵教誨。”
遂三子肩挎包裹,各自騎馬,手持兵器,飛出段府。
三子出城來西門外土丘下,止馬跳下馬,卸下包裹,置一處。
三人走上高丘,四處觀望,土丘有三丈之高,寬有四五百米。
段風烈問曰:“賢弟如何玩法。”
程虎曰:“聽父親與人言論,當今天子不明,奸賊梁王李平掌權,殘害中良,魚肉百姓。今日我等不玩征討反賊,掃平四夷。
改變往日之風,不為朝廷效力,要占山為王,扶弱濟貧,替天伐罪,誅殺梁王李平,當綠林好漢,自封逍遙王。”
段風烈曰:“何人擋大王,何人為大臣?”
城虎曰:“兄長封為小霸王,吾為逍遙王,此丘為泰山,吾於兄長占泰山為王。王嶽為梁王李平,率官兵來伐吾山寨。”
段風烈、王嶽從其言,各自複上馬,分為兩陣,段風烈、程虎騎馬立丘上,王嶽候丘下,分為兩陣。
詩曰:
虎豹雖小食牛氣,將門子弟有異誌。
看淡仕途匡正義,占山為王效古風。
青鬆明月成對飲,鳳簫寶劍飛龍舞。
鐵衣颯颯百尺冰,愁雲暮雪四季花。
段風烈手赤木棍,騎良駒名為清風駒。
程虎手握木斧,騎烏黑馬。王嶽手舉木刀,騎紅馬。三人兵器,皆橡木所製也。
程虎大叫曰:“殺奸賊梁王李平,成王拜將,指日可待,何人出戰?”
段風烈叫曰:“本王親往,朱奸賊。”
言畢催馬而下,來戰王寶。
王寶大叫曰:“本王奉旨討賊也,荒山草寇,休狂,殺。”
催馬迎段風烈,二子揮舞木具,口中大叫,爭奪土丘,上下來往奔馳,過了三五迴合,段風烈心火燃燒,頭腦發熱,忘了戲耍,迎王寶來,一棍敲飛王嶽大刀,交錯之機,扯下馬來,隨之躍身而下,抬腳便踢,正中其腹,含怒而出,盡了全力。
惜哉,王寶小腹破裂,當場斃命也。
段風烈見其不起,方迴過神來,觀之,已無氣息也。
程虎立丘頂,拍掌觀戰,見王寶落馬不起,以為傷之,下丘來察看,王寶死矣。
段風烈問曰:“今何如是好?”
程虎思頃刻,曰:“若迴段府見伯父,伯父易怒,恐兄命不保也,不如隨我歸劍南,見吾父親,使父親求情,此事必無大害也。”
段風烈懼其父,依言曰:“然,速走,恐來追捕。”
遂二小取包裹,慌忙上馬,向西南奔馳而去。
正是:
木蕭蕭落花飛雪,馬嘶嘶冷風殘月。
日慘慘愁雲暮雨,夜茫茫星光璀璨。
且說段府,夫人黃氏候三子,落日不歸,謂段敏曰:“三子至夜無歸,莫是遇何事故也。”
段敏曰:“必是貪玩,忘時也。夫人莫慮,吾遣人尋來。”
遂命府院總管段平往西門外尋之。
段平領命,率十餘人,出洛陽西門尋之,在土丘下得見王嶽屍體,尋不見二子,命左右舉火把探查,見有二馬蹄印,向西南去之。
段平上馬向南追出十裏不見蹤跡,不得二子,迴馬複來土丘,載王嶽屍體,速歸段府,報段敏曰:“老爺土丘下,隻見王嶽屍體,不見少爺,王公子。
探其印跡,似有二人,騎馬向西南方向去也,小人追之未得也。”
段敏忙來觀之,見腹傷乃拳腳所擊,非刀劍利器之傷。
怒曰:“逆子,畢傷了人命,懼吾怪罪,必是隨程虎逃去劍南也。”
黃夫人憂心二子,落淚哭泣。
段敏曰:“夫人無慮也,二子做錯事,恐吾不饒他,必往劍南,投靠賢弟程雍也。吾寫封書信,遣往王劍南道,使賢弟照料便是,過段時日必送歸也。”
夫人方,心少安之。
遂段敏後葬王嶽,多賠銀兩,此事了結。
一則寫書寄往箭南,二則複出數十人,往西南方向,尋覓二子蹤跡,此事且不表。
卻說二子,恐有追兵,催馬飛馳,直奔東南,落日方止馬,後觀不見有人來。
下馬解包裹,取水,幹糧食之。
休息一個時辰,複上馬,官道奔走,未料夜色中行使,走錯路口,迷失方向而不知,縱馬往南行去。不知走了幾日,一日二子來一大山腳下,程虎觀其左右,方知走錯也。
二子不知身在何處,下馬取水飲之,坐路中休息,思去路。
未過一柱香,隻見自南麵一同令少年騎青牛,身披白袍,手搖竹扇,身後背小竹筐,悠閑行來,盞茶時至二子身前,止牛而立,互相觀之。
程虎見有人來,大喜起身行禮,曰:“兄此地人否,行個方便,吾二人迷路至此,此地何處,山何名也?”
少年笑曰:“此不難。”
言畢,自身後朱筐中,去地圖展開觀之,曰:“此地川漢交界,此山命為臥虎山是也。二兄何處人,欲往何處?”
程虎曰:“吾家住劍南,名程虎。此吾兄段風烈,山南道段府之人。
吾二人數日前,洛陽城外戲耍,占山為王,打死一人,恐伯父責伐,逃往劍南,不料夜裏走錯了路,行至此。”
程虎手指段風烈示之。
少年亦喜滑落青牛,還禮曰:“二兄莫非,劍南節度程雍伯父,山南節度段敏伯父公子乎?”
段風烈聞言起身曰:“正是。”
程虎疑之,曰:“莫非,兄乃自家兄弟乎?”
少年笑曰:“正是,吾乃墨中徐府,徐原之子,徐美祖是也。”
此徐氏亦是唐室舊臣,忠良之後,其祖輩秦、程、羅、徐氏、段氏、張氏、殷氏、尉遲皆一朝之臣,八百之交,生死兄弟,隻因唐室率弱,各自離散奔走也。
程虎,段風烈大喜牽左右手,曰:“此地遇兄,真乃美事,兄欲往何處?隨我二人往劍南遊玩,其不爽快。”
徐美祖曰:“我此出府,欲走名山大海,尋訪聖賢名師,習高深學文,日後為王相之佐,豈可半途荒廢也。
二兄既有異誌何必府中享樂,虛度韶華,此非英雄所為也。
不如居此臥虎山,濟貧扶弱,誅殺奸邪,為民除害,豈非善也。”
段風烈叫曰:“徐兄所言正是。”
程虎曰:“徐兄一語點醒夢中人。此山正應我名,今後真大王也。”
徐美祖曰:“二兄就此別過,日後小弟在來拜山也。”
程虎、段風烈曰:“後會有期。”
徐美祖複上青牛,搖扇而去。
二子上山為王,使人傳往二府報安,自此居臥虎山不歸也。
正是:
一時性急傷人命,惶恐驚奔夜迷路。
天緣湊巧遇美祖,上山稱王賣官道。
且說河南府,禦使徒奔,一道聖旨,飄落英候府。張讓迎入正廳,跪拜接旨。
禦使宣旨曰:“奉天呈運,皇帝詔曰,薛南東征日久,成敗未定,張卿見朕旨意,即刻起身,速來京城,朝議國事,不可遲延也。”
張讓領旨,請禦使入別室用餐,自來後院見夫人。
張讓夫人為袁氏,生有一子,年方六歲,名為張桓楚。
袁氏見張讓玉麵,未有昔日之光彩,問曰:“侯爺何事,麵有浮塵之色也。”
張讓曰:“皇上有禦旨,招吾入京議國事。我來辭夫人也。”
袁氏驚曰:“前有大臣來探,今招將軍入京,滿朝文武,有上千之眾也,何勞外臣入京議之。此乃調虎離山之計,欲害將軍也,將軍萬不可去。”
張讓笑曰:“夫人之言雖在禮,然不往,必以為我有反意也。況且,我若不束手就擒,長安誰能拿我。夫人且莫慮之。”
袁氏不敢複言。
遂張讓使柴同看守洛陽城,隨禦史同往長安。
快馬飛馳,不日入長安城,歇光祿寺。
次日唐王傳張讓,入兩儀殿見之。
張讓拜倒在地,曰:“外臣張讓,拜見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唐王曰:“張卿平身。”
張讓起身立側。
唐王取三章奏折,視張讓曰:“朕此次招卿來,一側薛南東征數年,未有書信,朕甚憂之。
二則朕聞風聲,河南有兵戈之患,故宣卿進京也。卿忠於宣王乎?”
張讓觀那奏折,前兩章乃李平、裴延齡所奏,第三章乃副都督柴同所奉,皆言張讓有反意也。
張讓跪拜,正色曰:“皇上明察,臣祖自太宗皇帝之時起,效忠唐室,九代紅門之將,先朝舊臣也,豈敢有反意也。
臣忠於皇上,宣王乃國之儲君,臣豈敢不尊也。故臣之忠者國也,非私利也。”
唐王信其言,曰:“愛卿請起,朕自不信讒言,故招卿來見也。大軍東征數年不歸,何如?”
張讓謝恩,起身曰:“此必左右誤皇上也,皇上欲知實情,暗使親身侍衛,前往遼地,一探便知也。”
唐王喜曰:“愛卿之言有禮。愛卿迴館休之,三日後,自行歸河南府,朕不送也。”
遂張讓拜謝而出,住光祿寺。
第三日早,張讓歸河南,行之南門,思曰:今歸河南,不知何年複來,不如借此機會,探望宣王後,歸之不遲,也不枉宣王昔日之恩也。
遂調馬行往太廟,見街上來往百姓,思起前事,於諸兄弟征戰殺場,蕩平南越。
又想薛府凋零,孤女流失,甚憐之。
正是:
門庭冷落風傷情,歲月久遠無複返。
故人迴首木凋零,今人多怨愁眉梢。
且說梁王李平,見唐王未有,殺張讓之意,使人探張讓行蹤,欲領兵半路劫殺,又恐不敵張讓,另思毒計未果,侍官來報曰:“張讓入太廟見宣王也。”
李平、裴延齡速入宮,見唐王。
唐王曰:“二卿急見朕何事?”
李平曰:“張讓私見宣王,恐舉異事也。皇上不可縱去也,可為蛟龍入海,猛虎歸山,後悔無極。”
裴延齡曰:“皇上其不聞湯囚於夏台,天子歸而夏亡,文王困於羑裏,紂王釋而滅商,天授越於吳,吳王不納而越所吞之。
皇上且不可,一時仁慈,走了禍患,速誅之。”
唐王問言複疑之,思曰:寧可錯殺,不可留患。
遂下旨曰:“二卿且迴,朕自有計較。”
二人退去,唐王秘傳陳宏,曰:“汝往南門,如此、、、如此不可有失!”
陳宏領旨而出。
卻說張讓,入太廟見宣王。
宣王觀之,大驚曰:“將軍何故至此?”
張讓笑曰:“殿下莫驚惶,小將此來,乃皇上所招之。商議國事,今日複歸洛陽。自上次離別,數年未見殿下,故來探望也,殿下可好。”
宣王曰:“無雖拘太廟,性命無憂也。長安是非之地,風雨無常,招將軍來,必無好事也,速歸之,即刻速去,一刻不能逗留,他日天晴雲散之時,複會之,速去。”
張讓見宣王勸之甚急,恐賊黨察覺,有害於宣王,謂宣王曰:“殿下若長安不能容身,可往河南府,卑職就此去也。”
遂拜辭宣王,走出太廟,上馬行往東門,未走多時,至城門下,方欲出城,隻見內宮陳宏,阻道路,曰:“侯爺,且慢去,皇上思侯爺來往辛苦,特使小人來,賞三杯禦酒,為侯爺送行。侯爺受酒,複去不晚。”
張讓以為然,心無戒備,下馬受三杯酒,連幹而盡。
未料此酒,使鴆鳥羽毛所浸泡,含有劇毒也。張讓迴身欲登案上馬,不能跌倒在地,惜哉,紅門名將也,正當壯年,入賊奸計,東門內中毒身亡。
此乃唐王聽李平、裴延齡之言,複起疑心,使陳宏奉毒酒來東門候之。
詩曰:
一片丹心效唐室,征戰南北立功勳。
疏於謹慎陷賊計,德宗多疑鴆英侯。
南門城高寒露白,煙花亂巷落飛絮。
六朝晚秋暮蕭條,哀草悲恨門庭曲。
陳宏見張讓倒地,上前查看,張讓已死,遂迴宮複旨曰:“報皇上,事已了結也。”
唐王複傳李平曰:“反賊張讓已死,河南府何人可守之。”
李平受賄柴同,為其說唐王曰:“兒臣之見,河南府副都督柴同,可信任也,此人有才智,唯效忠皇上。有此人坐守,河南道無憂也。”
遂唐王從其言,柴同為河南節度,下詔書遣往洛陽。
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遂崇信遊玩洛陽城,深交副都督柴同。
呂溫留府見張讓,退去左右,謂曰:“今朝中,奸賊李平用事,知候爺素於宣王友善,欲害侯爺。
此次雖無果,未必心死,恐複有奸計也。
侯爺手握兵權,賊不能害之,且不可大權托他人也。”
張讓躬身行禮,曰:“呂大人之言,是矣。”
三日後崇信、呂溫辭張讓,歸長安,見唐王複命。
唐王曰:“可有異常舉動乎?”
呂溫曰:“英侯安分守紀,效忠皇上,必無反意,皇上無慮也。”
崇信曰:“臣雖未見其逆端,然,張讓已知吾等去意,早有所備,虛實難測也。”
唐王退二人,複傳裴延齡,李平至兩儀殿議之,曰:“張讓早會朕意,未見有罪也。二卿有何見解?”
裴延齡曰:“臣以為,皇上以議東遼之事,詔張讓進京。張讓忠心於皇上,必依旨來京。反之,若有二心,必不來也。”
唐王笑曰:“卿言有禮。”遂唐王下一道聖旨,速往河南府。
正是:
陰風不散花凋零,冷月寒氣落冰霜。
宮廷險惡恩情薄,君王少義輕生死。
天下之事,安久生亂,亂久而治,必是百花齊放,各有遭際。卻說荊城,山南東道節度使,段府,門外來一路小隊人馬,軍中護一輦車,車馬未停,一少年自車內,一躍而下,往府內奔走,口中叫曰:“本王來也。”
此少年乃,劍南道節度使程雍之子,程虎是也,年方九歲。
程雍同山南節度段敏皆為唐朝舊臣,紅門之將,二人有八百之交,來往友好。二府公子常聚玩耍,短則八九日,長者一二月,居段府不歸也。
程虎入院,有段府公子,段風烈,副將王嶽之子,王寶。
二子迎來,段風烈喜曰:“等候甚久矣。”扯袖抓手,複曰:“今日有何玩法。”
三人之中程虎頭腦機智,段風烈性如烈火,身高力大,雖年長兩歲,然聰惠不如程虎,王嶽次之,力不如段風烈,智不及程虎。
故此問程虎也。
程虎曰:“今日不同往日,曆來府中奔走,騎馬射箭,收複州郡。然缺山少水,玩耍不盡興,吾入城時見城門之西,有一高丘,去此處玩耍,必爽快也。”
段風烈笑曰:“正是、正是。”
程虎複曰:“吾入見伯父、伯母,請之。後騎馬提兵刃,攜帶食物去,耍至日落歸來。”段風烈、王嶽擊掌大笑,曰:“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遂二子甚急,左右牽扯程虎之手,擁入內廳,見段敏夫婦。
程虎扣拜曰:“小侄拜見伯父、伯母,祝願伯伯、伯母有喬鬆之壽,百花之容。”
段風烈,王寶在側行禮而立。
段敏笑曰:“賢至起身,父母可好,府中無事乎?”
程虎起身對曰:“家中安好,隻是父親言,今國中多變,不能來會伯父也。”
段敏曰:“是矣。”
段風烈扯程虎衣袖。夫人黃氏觀之,笑曰:“程兒、風兒、小寶速去耍吧。”
程虎曰:“吾兄長三人欲出府,往西門外戲耍,望伯父、伯母許之。”
段敏曰:“去則不可盛事。”
劉氏曰:“落日之前須迴府。”三子行禮,曰:“謹遵教誨。”
遂三子肩挎包裹,各自騎馬,手持兵器,飛出段府。
三子出城來西門外土丘下,止馬跳下馬,卸下包裹,置一處。
三人走上高丘,四處觀望,土丘有三丈之高,寬有四五百米。
段風烈問曰:“賢弟如何玩法。”
程虎曰:“聽父親與人言論,當今天子不明,奸賊梁王李平掌權,殘害中良,魚肉百姓。今日我等不玩征討反賊,掃平四夷。
改變往日之風,不為朝廷效力,要占山為王,扶弱濟貧,替天伐罪,誅殺梁王李平,當綠林好漢,自封逍遙王。”
段風烈曰:“何人擋大王,何人為大臣?”
城虎曰:“兄長封為小霸王,吾為逍遙王,此丘為泰山,吾於兄長占泰山為王。王嶽為梁王李平,率官兵來伐吾山寨。”
段風烈、王嶽從其言,各自複上馬,分為兩陣,段風烈、程虎騎馬立丘上,王嶽候丘下,分為兩陣。
詩曰:
虎豹雖小食牛氣,將門子弟有異誌。
看淡仕途匡正義,占山為王效古風。
青鬆明月成對飲,鳳簫寶劍飛龍舞。
鐵衣颯颯百尺冰,愁雲暮雪四季花。
段風烈手赤木棍,騎良駒名為清風駒。
程虎手握木斧,騎烏黑馬。王嶽手舉木刀,騎紅馬。三人兵器,皆橡木所製也。
程虎大叫曰:“殺奸賊梁王李平,成王拜將,指日可待,何人出戰?”
段風烈叫曰:“本王親往,朱奸賊。”
言畢催馬而下,來戰王寶。
王寶大叫曰:“本王奉旨討賊也,荒山草寇,休狂,殺。”
催馬迎段風烈,二子揮舞木具,口中大叫,爭奪土丘,上下來往奔馳,過了三五迴合,段風烈心火燃燒,頭腦發熱,忘了戲耍,迎王寶來,一棍敲飛王嶽大刀,交錯之機,扯下馬來,隨之躍身而下,抬腳便踢,正中其腹,含怒而出,盡了全力。
惜哉,王寶小腹破裂,當場斃命也。
段風烈見其不起,方迴過神來,觀之,已無氣息也。
程虎立丘頂,拍掌觀戰,見王寶落馬不起,以為傷之,下丘來察看,王寶死矣。
段風烈問曰:“今何如是好?”
程虎思頃刻,曰:“若迴段府見伯父,伯父易怒,恐兄命不保也,不如隨我歸劍南,見吾父親,使父親求情,此事必無大害也。”
段風烈懼其父,依言曰:“然,速走,恐來追捕。”
遂二小取包裹,慌忙上馬,向西南奔馳而去。
正是:
木蕭蕭落花飛雪,馬嘶嘶冷風殘月。
日慘慘愁雲暮雨,夜茫茫星光璀璨。
且說段府,夫人黃氏候三子,落日不歸,謂段敏曰:“三子至夜無歸,莫是遇何事故也。”
段敏曰:“必是貪玩,忘時也。夫人莫慮,吾遣人尋來。”
遂命府院總管段平往西門外尋之。
段平領命,率十餘人,出洛陽西門尋之,在土丘下得見王嶽屍體,尋不見二子,命左右舉火把探查,見有二馬蹄印,向西南去之。
段平上馬向南追出十裏不見蹤跡,不得二子,迴馬複來土丘,載王嶽屍體,速歸段府,報段敏曰:“老爺土丘下,隻見王嶽屍體,不見少爺,王公子。
探其印跡,似有二人,騎馬向西南方向去也,小人追之未得也。”
段敏忙來觀之,見腹傷乃拳腳所擊,非刀劍利器之傷。
怒曰:“逆子,畢傷了人命,懼吾怪罪,必是隨程虎逃去劍南也。”
黃夫人憂心二子,落淚哭泣。
段敏曰:“夫人無慮也,二子做錯事,恐吾不饒他,必往劍南,投靠賢弟程雍也。吾寫封書信,遣往王劍南道,使賢弟照料便是,過段時日必送歸也。”
夫人方,心少安之。
遂段敏後葬王嶽,多賠銀兩,此事了結。
一則寫書寄往箭南,二則複出數十人,往西南方向,尋覓二子蹤跡,此事且不表。
卻說二子,恐有追兵,催馬飛馳,直奔東南,落日方止馬,後觀不見有人來。
下馬解包裹,取水,幹糧食之。
休息一個時辰,複上馬,官道奔走,未料夜色中行使,走錯路口,迷失方向而不知,縱馬往南行去。不知走了幾日,一日二子來一大山腳下,程虎觀其左右,方知走錯也。
二子不知身在何處,下馬取水飲之,坐路中休息,思去路。
未過一柱香,隻見自南麵一同令少年騎青牛,身披白袍,手搖竹扇,身後背小竹筐,悠閑行來,盞茶時至二子身前,止牛而立,互相觀之。
程虎見有人來,大喜起身行禮,曰:“兄此地人否,行個方便,吾二人迷路至此,此地何處,山何名也?”
少年笑曰:“此不難。”
言畢,自身後朱筐中,去地圖展開觀之,曰:“此地川漢交界,此山命為臥虎山是也。二兄何處人,欲往何處?”
程虎曰:“吾家住劍南,名程虎。此吾兄段風烈,山南道段府之人。
吾二人數日前,洛陽城外戲耍,占山為王,打死一人,恐伯父責伐,逃往劍南,不料夜裏走錯了路,行至此。”
程虎手指段風烈示之。
少年亦喜滑落青牛,還禮曰:“二兄莫非,劍南節度程雍伯父,山南節度段敏伯父公子乎?”
段風烈聞言起身曰:“正是。”
程虎疑之,曰:“莫非,兄乃自家兄弟乎?”
少年笑曰:“正是,吾乃墨中徐府,徐原之子,徐美祖是也。”
此徐氏亦是唐室舊臣,忠良之後,其祖輩秦、程、羅、徐氏、段氏、張氏、殷氏、尉遲皆一朝之臣,八百之交,生死兄弟,隻因唐室率弱,各自離散奔走也。
程虎,段風烈大喜牽左右手,曰:“此地遇兄,真乃美事,兄欲往何處?隨我二人往劍南遊玩,其不爽快。”
徐美祖曰:“我此出府,欲走名山大海,尋訪聖賢名師,習高深學文,日後為王相之佐,豈可半途荒廢也。
二兄既有異誌何必府中享樂,虛度韶華,此非英雄所為也。
不如居此臥虎山,濟貧扶弱,誅殺奸邪,為民除害,豈非善也。”
段風烈叫曰:“徐兄所言正是。”
程虎曰:“徐兄一語點醒夢中人。此山正應我名,今後真大王也。”
徐美祖曰:“二兄就此別過,日後小弟在來拜山也。”
程虎、段風烈曰:“後會有期。”
徐美祖複上青牛,搖扇而去。
二子上山為王,使人傳往二府報安,自此居臥虎山不歸也。
正是:
一時性急傷人命,惶恐驚奔夜迷路。
天緣湊巧遇美祖,上山稱王賣官道。
且說河南府,禦使徒奔,一道聖旨,飄落英候府。張讓迎入正廳,跪拜接旨。
禦使宣旨曰:“奉天呈運,皇帝詔曰,薛南東征日久,成敗未定,張卿見朕旨意,即刻起身,速來京城,朝議國事,不可遲延也。”
張讓領旨,請禦使入別室用餐,自來後院見夫人。
張讓夫人為袁氏,生有一子,年方六歲,名為張桓楚。
袁氏見張讓玉麵,未有昔日之光彩,問曰:“侯爺何事,麵有浮塵之色也。”
張讓曰:“皇上有禦旨,招吾入京議國事。我來辭夫人也。”
袁氏驚曰:“前有大臣來探,今招將軍入京,滿朝文武,有上千之眾也,何勞外臣入京議之。此乃調虎離山之計,欲害將軍也,將軍萬不可去。”
張讓笑曰:“夫人之言雖在禮,然不往,必以為我有反意也。況且,我若不束手就擒,長安誰能拿我。夫人且莫慮之。”
袁氏不敢複言。
遂張讓使柴同看守洛陽城,隨禦史同往長安。
快馬飛馳,不日入長安城,歇光祿寺。
次日唐王傳張讓,入兩儀殿見之。
張讓拜倒在地,曰:“外臣張讓,拜見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唐王曰:“張卿平身。”
張讓起身立側。
唐王取三章奏折,視張讓曰:“朕此次招卿來,一側薛南東征數年,未有書信,朕甚憂之。
二則朕聞風聲,河南有兵戈之患,故宣卿進京也。卿忠於宣王乎?”
張讓觀那奏折,前兩章乃李平、裴延齡所奏,第三章乃副都督柴同所奉,皆言張讓有反意也。
張讓跪拜,正色曰:“皇上明察,臣祖自太宗皇帝之時起,效忠唐室,九代紅門之將,先朝舊臣也,豈敢有反意也。
臣忠於皇上,宣王乃國之儲君,臣豈敢不尊也。故臣之忠者國也,非私利也。”
唐王信其言,曰:“愛卿請起,朕自不信讒言,故招卿來見也。大軍東征數年不歸,何如?”
張讓謝恩,起身曰:“此必左右誤皇上也,皇上欲知實情,暗使親身侍衛,前往遼地,一探便知也。”
唐王喜曰:“愛卿之言有禮。愛卿迴館休之,三日後,自行歸河南府,朕不送也。”
遂張讓拜謝而出,住光祿寺。
第三日早,張讓歸河南,行之南門,思曰:今歸河南,不知何年複來,不如借此機會,探望宣王後,歸之不遲,也不枉宣王昔日之恩也。
遂調馬行往太廟,見街上來往百姓,思起前事,於諸兄弟征戰殺場,蕩平南越。
又想薛府凋零,孤女流失,甚憐之。
正是:
門庭冷落風傷情,歲月久遠無複返。
故人迴首木凋零,今人多怨愁眉梢。
且說梁王李平,見唐王未有,殺張讓之意,使人探張讓行蹤,欲領兵半路劫殺,又恐不敵張讓,另思毒計未果,侍官來報曰:“張讓入太廟見宣王也。”
李平、裴延齡速入宮,見唐王。
唐王曰:“二卿急見朕何事?”
李平曰:“張讓私見宣王,恐舉異事也。皇上不可縱去也,可為蛟龍入海,猛虎歸山,後悔無極。”
裴延齡曰:“皇上其不聞湯囚於夏台,天子歸而夏亡,文王困於羑裏,紂王釋而滅商,天授越於吳,吳王不納而越所吞之。
皇上且不可,一時仁慈,走了禍患,速誅之。”
唐王問言複疑之,思曰:寧可錯殺,不可留患。
遂下旨曰:“二卿且迴,朕自有計較。”
二人退去,唐王秘傳陳宏,曰:“汝往南門,如此、、、如此不可有失!”
陳宏領旨而出。
卻說張讓,入太廟見宣王。
宣王觀之,大驚曰:“將軍何故至此?”
張讓笑曰:“殿下莫驚惶,小將此來,乃皇上所招之。商議國事,今日複歸洛陽。自上次離別,數年未見殿下,故來探望也,殿下可好。”
宣王曰:“無雖拘太廟,性命無憂也。長安是非之地,風雨無常,招將軍來,必無好事也,速歸之,即刻速去,一刻不能逗留,他日天晴雲散之時,複會之,速去。”
張讓見宣王勸之甚急,恐賊黨察覺,有害於宣王,謂宣王曰:“殿下若長安不能容身,可往河南府,卑職就此去也。”
遂拜辭宣王,走出太廟,上馬行往東門,未走多時,至城門下,方欲出城,隻見內宮陳宏,阻道路,曰:“侯爺,且慢去,皇上思侯爺來往辛苦,特使小人來,賞三杯禦酒,為侯爺送行。侯爺受酒,複去不晚。”
張讓以為然,心無戒備,下馬受三杯酒,連幹而盡。
未料此酒,使鴆鳥羽毛所浸泡,含有劇毒也。張讓迴身欲登案上馬,不能跌倒在地,惜哉,紅門名將也,正當壯年,入賊奸計,東門內中毒身亡。
此乃唐王聽李平、裴延齡之言,複起疑心,使陳宏奉毒酒來東門候之。
詩曰:
一片丹心效唐室,征戰南北立功勳。
疏於謹慎陷賊計,德宗多疑鴆英侯。
南門城高寒露白,煙花亂巷落飛絮。
六朝晚秋暮蕭條,哀草悲恨門庭曲。
陳宏見張讓倒地,上前查看,張讓已死,遂迴宮複旨曰:“報皇上,事已了結也。”
唐王複傳李平曰:“反賊張讓已死,河南府何人可守之。”
李平受賄柴同,為其說唐王曰:“兒臣之見,河南府副都督柴同,可信任也,此人有才智,唯效忠皇上。有此人坐守,河南道無憂也。”
遂唐王從其言,柴同為河南節度,下詔書遣往洛陽。
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