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田淩沒講完繼續講:“家裏剩四石糧,有一石是稻種,二鬥玉米種,三鬥粟種。”


    其他人更沉默,除了種子就沒了,還吃什麽。


    顏迴玝不甘寂寞:“你們難道就光種田、不種地嗎?”


    田淩應道:“種,我家佃了四畝半旱地,種菜、粟,還有棉花、苧麻。除了交租,菜基本夠吃。棉麻一年能織四五匹布,貼補家裏開銷。”


    顏迴玝譏笑:“火氏布帛那麽便宜,你們還織什麽布?真是犯賤。”


    逸公子、祝圉公、襄王等無數人看著他,恆王也不想說話。買布和賣布也是兩迴事。


    顏思行緩過勁兒,必須給兒子幫腔:“火氏高檔錦緞價廉物美,低檔布帛經濟實惠;老百姓織布,確實是浪費人力物力。”


    外麵有人進來迴稟,黃桑娘到了。


    大殿內一時氣氛詭異,關於火氏、布帛等的碰撞,估計將迎來第一個*。


    聖上下旨,讓黃桑娘休息一陣,再來麵聖。眾人愈發各種猜測。


    內官宣旨:“田淩輔助抵禦盜寇有功,特封為良士。”


    良士是民爵,正八品,享受免丁稅、田賦減半等權利。正九品是公士,可免丁稅。正七品戎士,則丁稅、田賦等全免,還有其他一些權利。


    大殿內騷動,說是抵禦盜寇有功,終究是個農民,還真的封了民爵。


    內官隻管繼續:“詔梅善全上前。”


    梅善全三十多歲,個頭中等,一雙眼睛不大,一身石青色細布長袍,看著氣質還不錯。走到玄陛下大禮參拜,有些激動。


    聖上說道:“平身,梅善全,火氏布帛經濟實惠,你對此有何看法?”


    梅善全站得畢恭畢敬,答得有板有眼:“草民惶恐,就說田淩他家。京師糧價一石約五錢銀子,但我們那賣出去,去年糧價是一百八十文。田淩家賣了八石糧食,共一千四百四十文。鹽一鬥五十文,他家大概要十鬥,就是五百文。菜油一升二十文,他家至少需要三十升,就是六百文。醬醋茶等再節約,至少也要一百文。他家有小孩,村裏紅白喜事隨禮等,至少還要二百文。”


    田淩補充道:“一年還得給我爺爺一百文。”


    梅善全繼續:“這還是好的,若遇上他成親或什麽大事,五兩銀子不一定夠,這就隻能東借西湊,然後年年還債。所以,火氏布帛再經濟實惠,他家也買不起。”


    逸公子說道:“各種盤剝多如雞毛,無異於殺雞取卵;逼的老百姓窮的叮當響,購買力接近於零;火氏的布白送,他做衣服的針線還要花錢。”


    襄王問道:“那他家織的布賣給誰?”


    梅善全應道:“賤賣給鄰裏鄉親。火氏的布這幾年不停降價,老百姓沒辦法,揮淚吐血跳河價、隻能比火氏更賤,才能換幾個錢。火氏如果再降,有人就別活了。”


    趙梓杞疑問:“你意思火氏布帛賣的便宜,還不好了?”


    梅善全應道:“火氏做生意肯定要賺錢,他賺了錢肯定就有人賺不到錢。”


    顏迴玝大智:“荒謬!他們織布本就是浪費人力物力,早就該罷手,去做別的。”


    逸公子應道:“不錯,織布勞民傷財。不如讓他們來替你做員外郎,一年俸祿四百八十兩銀子,喂你們顏家一窩老鼠不夠,但是夠他們織八輩子的布。”


    顏迴玝大怒,顏家其他人皆怒,逸公子是故意跟他們對著幹。


    其他人無語,有聰明的則皺眉,火氏整的這個事,顏家還這麽積極,這都是事兒。


    聖上示意,內官宣旨:“梅善全輔助抵禦盜寇、平定一方有功,特封為恆潤縣男,賞黃金百兩。詔烈山岩上前。”


    梅善全趕緊謝恩走人,最好別被火氏或顏家盯上。


    烈山岩出來,個子不高,性情穩健;他娘去世不久,所以身上還帶著一點孝;走到玄陛下大禮參拜,有幾分大氣從容。


    聖上說的:“平身,聽聞令堂仁慈和善,不幸遇難,朕心憫之。”


    烈山岩再次跪下,趴地上哽咽:“草民謝聖上隆恩。”


    聖上說道:“逝者已矣,你要節哀,向前看。對於百姓困頓,你有何見解?”


    烈山岩站起來,平複情緒,從容迴稟:“草民惶恐,草民準備多養幾頭牛、再養一些豬。以後不再免費幫農民耕地,他們沒錢就要幫草民幹活、或者打豬草來換。豬肉對窮人跟補藥差不多,他們吃了肉,身體好,幹活有力氣,田就能種好。種出更多糧食,隻要糧食不降價,就能賣出更多的錢,慢慢就會好起來。”


    老遼王問道:“你以前都免費幫農民耕地?”


    昭王代為迴答:“他是清晏縣有名的大善人,做的善事數不清。”


    不少人肅然起敬,雖說很多地方民風淳樸,但真正的善人不多,值得聖上給他立牌坊。


    軒王道貌岸然的問道:“你這樣就能讓老百姓過好?”


    烈山岩應道:“當然先要降低租稅、吏治清明,沒有盜寇、奸人作亂,還要天照應;但聖上聖明,這些不用草民操心,草民隻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襄王提問:“農民每家每戶都會養豬,你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烈山岩看一眼逸公子,鎮定應道:“農民自己都沒得吃,豬養兩三年才六七十斤,瘦的也沒什麽肉。草民家裏養的豬,一年就能長到一百多斤,不僅有肉,還有油,養一年也正好吃。農民若是將自家的豬草之類給草民,草民再折算成豬肉給他們,不僅比他們自己養豬劃算,草民也不會侵占他們利益。”


    襄王也看一眼逸公子,猛然醒悟,最後一句才是關鍵。


    火氏的布便宜,但擠占了農民的利益。烈山岩要養豬,是將農民做不好的事集中做得更好。一點點做得更好,最後自然沒有不好的道理。


    這就是規模經濟和效率的問題。


    火氏產布、喬氏產糧,都是規模經濟,能提高效率,但和小農經濟就是產生衝突。


    農民被壓榨之後,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也沒什麽選擇餘地,隻能變成矛盾。烈山岩不同,他從農民角度出發,打豬草能換肉,自然能換錢,那農民養不養豬就無所謂。火氏如果收購農民的棉麻,價格合適的話,矛盾也會緩和一些。


    具體講起來就多了。


    聖上親自下旨:“烈山岩忠孝仁善,輔助平亂、平定一方有功,特封清晏縣男,賜食邑二百戶,賞黃金百兩。先妣烈山毛氏,追封清晏縣君,賜諡貞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將門閑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滿山紅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滿山紅遍並收藏將門閑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