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媽媽已經有很多天寫不出東西了。而之前寫的東西也在短暫的學習之後,就好像海邊的沙堡一樣,被洗刷殆盡,不值一提,好像不曾也不該存在一樣。
而有更長的時間,媽媽都不願意重新讀自己寫的東西。每次提筆寫作,都是任憑思緒飄落,寫完就拋諸腦後,絕不再去理會,心裏更是害怕去迴顧自己的閑言碎語,怕見處處拙筆,羞愧難當。
之前情感波瀾起伏的時候,貫穿一篇文章的來迴始末,媽媽幾乎不去思考一分一毫。整個過程就是醞釀情緒,擺好姿勢,眼睛幾乎不需要睜開,微微眯著,然後一蹴而就,文字的噴湧和我的意願沒有關係,一切都是自己翻滾於紙上的。就像喝醉了一樣,來龍去脈本人皆不清楚,而結果亦不用去負責,文字全當自己發泄出來罷了。
但情緒,思路,並不是取之不盡的。不僅如此,語言辭藻的匱乏,時刻提醒著媽媽,這樣單調發泄的做法,隻會讓媽媽在貧瘠的言語中枯竭。當一切慢慢恢複平靜,步入正軌,即使熟悉的抑鬱眼淚每日如期而至,也並不會帶來更好的語句或者素材。
仰仗一期悲涼的經曆去抒情,是連一本書也寫不完的。而不去學習,每一句話都隻是無知的重複。
媽媽的能力和用心程度都淺薄至極,但對於寫作的願望,始終是有的。時至今日,媽媽都記得自己剛剛開始寫小故事的時候,那種對於成為作家的,十分強烈的理解之情。
那時候,稚幼的媽媽想,假如一個人隻需要寫出自己的想法,隻需要這樣做,便可以此為生。如果有這樣的選擇在先,怎麽會有人願意去做其他的工作呢。
而現在,媽媽依然理解自己那時的稚嫩感慨,媽媽也依然認為作家是一個值得期待,並且十分有意義的存在方式。但媽媽也隨著年月,隨著學習,隨著經驗的累積,看到了成為作家那至高無上的要求,那樣的高度並不是常人輕易能夠企及的。
媽媽喜歡的作家有很多,例如生命皆可拋棄,終生也不能達到自我追求的海明威,文字像水墨畫一樣朦朧神秘的石黑一雄,命運輾轉反側,悲慘淒涼,比無數故事還要更甚的寂寞多情,又悲情的蕭紅,豔麗精彩,獨立自我的杜拉斯,等等。他們的文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愛恨,他們的桀驁不馴和不畏世俗,讓媽媽看到,成為作家,需要內心的想法,筆下的思想,都深沉縝密,新奇獨到,展開的畫卷和表達的寓意都超越常人所能書寫的水平。超出那麽多,就好像神明把心中的話寫了出來,拿給凡人去看一樣。
成為作家,就好像要成為一種從特定的神的角度去看透一切的人。
而媽媽隻要這樣想,就會立刻羞愧起來。
在媽媽意識到成為作家的極高的難度之後,依然發自內心的熱愛著它。它也在媽媽最艱難的時刻,迴贈了媽媽的熱愛,仿佛保護神一樣,維持了,甚至升華了媽媽思維上的秩序。
小夏,成為作家,或者說,以媽媽這樣的膚淺程度,僅僅隻是成為一個寫作員,也一樣需要具備整理思路的能力,這是做出寫作這個行動的啟始根本。
聽起來似乎並不難,對嗎。可一個人的思路,時常是繁雜和淩亂的。媽媽在最困難的那陣子,在和爸爸分手的那陣子,思路幻化莫測,每一個想法的碎片,都從最開始,仿佛是腦中漂浮的空氣一樣的幽靈,變成水泥一樣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它們沉重的交織在一起,讓媽媽無法停止思考,也無法持續思考,甚至無法抬起頭。媽媽在命運的重錘之下開始寫作,把糾纏如發絲一樣的恨和愁,用文字一點一點的梳開。深入沉重雜亂的情感漩渦,耐心的把細小的劫難打通,靠的就是寫作。在眼淚中寫作,在心絞痛中寫作,是寫作,讓媽媽沒有發瘋。
但自我救贖的寫,並不代表就可以用救贖之書賣弄。那一頁頁傷感憤慨的文字,在媽媽的眼裏沒有文學價值。它們像媽媽褪去的皮一樣,是生命奇跡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廢物,是排泄物,既不是身,也不是心,情感也刺眼的膚淺。
媽媽希望自己描摹出的文字,有完整而富有邏輯的地圖,故事的發展和語言的鋪蔓環環相扣,在還沒有出發的時候,就知道落筆的目的地是哪兒。中間的線條,明亮的和暗耦的,交錯行進,出其不意,彼此拆散支撐,殊途同歸。情節和人都有靈動的細節,能聽到的感覺,能觸到的聲音,用文字打通一切覺知的壁壘。情感的真誠,或者明媚,或者醜陋,稍有伏筆,卻鮮明不可掩蓋。不僅是輪廓與角落,還有深邃的意義。故事的文字,最後像雕刻在石碑上一樣,曆曆在目,深入人心。
那樣的故事,那樣的文字,那樣的論調,那樣的布局和勾勒,是媽媽的夢想。
可現在,媽媽的另外一本書,因為疏於設計,前後的情節幾乎全被忘記,混亂的情節和穿插的偶然,一度還讓媽媽自鳴得意,以為頗有新意,現在看來,簡直胡攪蠻纏,狗屁不通。如果說那本書還算有所創作的話,那麽這一本,不過是媽媽在不斷地剖析自己,暴露給你看罷了。假如你日日在身邊,聽到這些絮叨,想必早就對媽媽不勝其煩了。
這幾日寫的東西,媽媽都強迫自己多讀幾遍,隻要開始續寫,就強迫自己從頭開始讀,沒有讀過改過,絕不完結新的一章。這樣做的目的,說來有點可笑,像給幼兒園小朋友定下的規矩,就是無論如何要做到語句通順,沒有多餘的助詞和感歎詞,不會到處拖遝不清。
小夏,媽媽在你那個年紀,有很多渠道強迫我們寫日記,讓媽媽和其他小朋友就像媽媽現在一樣,每天堅持寫東西。可是恰巧因為那種強迫感覺的存在,媽媽總是敷衍了事,十分叛逆。
但其實寫作如果可以貫穿一生的話,每時每刻,它都會幫助我們。它能同時給與我們傾訴與傾聽兩種陪伴。整理我們的思緒,給與我們寧靜中迴歸的理智。
小夏,媽媽從今天起,想再認真一些寫東西給你,讓你感覺到媽媽正在步入正軌的,對你深切的愛和眷戀。
而有更長的時間,媽媽都不願意重新讀自己寫的東西。每次提筆寫作,都是任憑思緒飄落,寫完就拋諸腦後,絕不再去理會,心裏更是害怕去迴顧自己的閑言碎語,怕見處處拙筆,羞愧難當。
之前情感波瀾起伏的時候,貫穿一篇文章的來迴始末,媽媽幾乎不去思考一分一毫。整個過程就是醞釀情緒,擺好姿勢,眼睛幾乎不需要睜開,微微眯著,然後一蹴而就,文字的噴湧和我的意願沒有關係,一切都是自己翻滾於紙上的。就像喝醉了一樣,來龍去脈本人皆不清楚,而結果亦不用去負責,文字全當自己發泄出來罷了。
但情緒,思路,並不是取之不盡的。不僅如此,語言辭藻的匱乏,時刻提醒著媽媽,這樣單調發泄的做法,隻會讓媽媽在貧瘠的言語中枯竭。當一切慢慢恢複平靜,步入正軌,即使熟悉的抑鬱眼淚每日如期而至,也並不會帶來更好的語句或者素材。
仰仗一期悲涼的經曆去抒情,是連一本書也寫不完的。而不去學習,每一句話都隻是無知的重複。
媽媽的能力和用心程度都淺薄至極,但對於寫作的願望,始終是有的。時至今日,媽媽都記得自己剛剛開始寫小故事的時候,那種對於成為作家的,十分強烈的理解之情。
那時候,稚幼的媽媽想,假如一個人隻需要寫出自己的想法,隻需要這樣做,便可以此為生。如果有這樣的選擇在先,怎麽會有人願意去做其他的工作呢。
而現在,媽媽依然理解自己那時的稚嫩感慨,媽媽也依然認為作家是一個值得期待,並且十分有意義的存在方式。但媽媽也隨著年月,隨著學習,隨著經驗的累積,看到了成為作家那至高無上的要求,那樣的高度並不是常人輕易能夠企及的。
媽媽喜歡的作家有很多,例如生命皆可拋棄,終生也不能達到自我追求的海明威,文字像水墨畫一樣朦朧神秘的石黑一雄,命運輾轉反側,悲慘淒涼,比無數故事還要更甚的寂寞多情,又悲情的蕭紅,豔麗精彩,獨立自我的杜拉斯,等等。他們的文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愛恨,他們的桀驁不馴和不畏世俗,讓媽媽看到,成為作家,需要內心的想法,筆下的思想,都深沉縝密,新奇獨到,展開的畫卷和表達的寓意都超越常人所能書寫的水平。超出那麽多,就好像神明把心中的話寫了出來,拿給凡人去看一樣。
成為作家,就好像要成為一種從特定的神的角度去看透一切的人。
而媽媽隻要這樣想,就會立刻羞愧起來。
在媽媽意識到成為作家的極高的難度之後,依然發自內心的熱愛著它。它也在媽媽最艱難的時刻,迴贈了媽媽的熱愛,仿佛保護神一樣,維持了,甚至升華了媽媽思維上的秩序。
小夏,成為作家,或者說,以媽媽這樣的膚淺程度,僅僅隻是成為一個寫作員,也一樣需要具備整理思路的能力,這是做出寫作這個行動的啟始根本。
聽起來似乎並不難,對嗎。可一個人的思路,時常是繁雜和淩亂的。媽媽在最困難的那陣子,在和爸爸分手的那陣子,思路幻化莫測,每一個想法的碎片,都從最開始,仿佛是腦中漂浮的空氣一樣的幽靈,變成水泥一樣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它們沉重的交織在一起,讓媽媽無法停止思考,也無法持續思考,甚至無法抬起頭。媽媽在命運的重錘之下開始寫作,把糾纏如發絲一樣的恨和愁,用文字一點一點的梳開。深入沉重雜亂的情感漩渦,耐心的把細小的劫難打通,靠的就是寫作。在眼淚中寫作,在心絞痛中寫作,是寫作,讓媽媽沒有發瘋。
但自我救贖的寫,並不代表就可以用救贖之書賣弄。那一頁頁傷感憤慨的文字,在媽媽的眼裏沒有文學價值。它們像媽媽褪去的皮一樣,是生命奇跡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廢物,是排泄物,既不是身,也不是心,情感也刺眼的膚淺。
媽媽希望自己描摹出的文字,有完整而富有邏輯的地圖,故事的發展和語言的鋪蔓環環相扣,在還沒有出發的時候,就知道落筆的目的地是哪兒。中間的線條,明亮的和暗耦的,交錯行進,出其不意,彼此拆散支撐,殊途同歸。情節和人都有靈動的細節,能聽到的感覺,能觸到的聲音,用文字打通一切覺知的壁壘。情感的真誠,或者明媚,或者醜陋,稍有伏筆,卻鮮明不可掩蓋。不僅是輪廓與角落,還有深邃的意義。故事的文字,最後像雕刻在石碑上一樣,曆曆在目,深入人心。
那樣的故事,那樣的文字,那樣的論調,那樣的布局和勾勒,是媽媽的夢想。
可現在,媽媽的另外一本書,因為疏於設計,前後的情節幾乎全被忘記,混亂的情節和穿插的偶然,一度還讓媽媽自鳴得意,以為頗有新意,現在看來,簡直胡攪蠻纏,狗屁不通。如果說那本書還算有所創作的話,那麽這一本,不過是媽媽在不斷地剖析自己,暴露給你看罷了。假如你日日在身邊,聽到這些絮叨,想必早就對媽媽不勝其煩了。
這幾日寫的東西,媽媽都強迫自己多讀幾遍,隻要開始續寫,就強迫自己從頭開始讀,沒有讀過改過,絕不完結新的一章。這樣做的目的,說來有點可笑,像給幼兒園小朋友定下的規矩,就是無論如何要做到語句通順,沒有多餘的助詞和感歎詞,不會到處拖遝不清。
小夏,媽媽在你那個年紀,有很多渠道強迫我們寫日記,讓媽媽和其他小朋友就像媽媽現在一樣,每天堅持寫東西。可是恰巧因為那種強迫感覺的存在,媽媽總是敷衍了事,十分叛逆。
但其實寫作如果可以貫穿一生的話,每時每刻,它都會幫助我們。它能同時給與我們傾訴與傾聽兩種陪伴。整理我們的思緒,給與我們寧靜中迴歸的理智。
小夏,媽媽從今天起,想再認真一些寫東西給你,讓你感覺到媽媽正在步入正軌的,對你深切的愛和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