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媽媽這幾天陸陸續續寫了很多東西給你,可每每寫到一半,就會夭折。媽媽的信全被自己認定的平庸扼殺了。感覺就好像在鍾擺一樣的局裏徘徊,一會擺向認為自己資質平平的一邊,好像一切毫無希望似的,一會又沉靜下去,擺向覺得自己身處困局,才華橫溢卻被埋沒的幻想裏。
小夏,媽媽在德國的時候,曾經約會過一位交響樂指揮家。現在媽媽迴憶起來,總覺得自己的熱情更多的是傾注於這個身份上,而不是這個人。和藝術合並的時候,人本身竟然無足輕重又世俗起來,而音樂完全的淩駕於人類之上,把肉體腐蝕了。媽媽那樣的沉浸在那個人的身份之中,在音樂的空氣裏夢遊。每次意識到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時候,媽媽都會覺得有點厭惡,幾乎要撇過頭不去看他,直到他的肉體和顏麵都再次被音樂吞沒,媽媽才會願意重新接納他,接納完全不存在的他,一個隻有音樂本身的,不是人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什麽。媽媽那時候,心裏裝著的隻有音樂。
媽媽是虛榮的,當嗅到人類氣息的時候,媽媽幾乎是用非常具體的想象,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一樣的想象,去開導自己。那個情景是媽媽幻想出來的,但是幾乎就要發出聲音似的去和想象出來的對象去對話。那麽真實,帶來的情感也是,媽媽在這樣的場景裏,可以完全把厭惡那個人的心情消化掉,一點兒也不剩。在那個場景裏,媽媽和過去的舊識說,這個是我的男友,他是修古典樂的。就這麽簡單,虛榮的外衣和音樂的長袍,唿的一聲,變魔術一樣的把那個人完全的罩住,再拉開的時候,已經一點不剩了。這個場景過後,媽媽是快樂的。
小夏,媽媽一開始以為這就是才華的魅力,讓人忽略掉很多東西,甚至忽略掉才華之外的全部。當一個人有了它之後,可能他本身會被吞噬,但沒有關係,因為這就像重生一樣,幻化脫離出肉體本身,變成了一種精神存在。於是就會有媽媽這樣的人去崇拜這種虛無。
但也可能不是這樣的。是不是真的這麽神聖,媽媽也說不清。媽媽在德國的時候,來迴在各個音樂廳的時候,佯裝一切對自己那麽熟悉又平常的時候,其實是說不清的。為的是什麽,感覺自己奔波又迷茫,無知又可悲,音樂對於我是什麽,這個人是誰,我的虛榮和追求是什麽,媽媽那個時候,說不清。
現在迴憶起來,那可能是媽媽自始至終對才華追求所能達到的極致。媽媽所謂的極致,竟然就是委身於藝術和音樂的一名傀儡,像祭品一樣焚燒了自己,那是媽媽在那個時候所能付出的全部。如果再有機會,媽媽想和音樂重新相識,想真正明白它,而不是假裝明白它,真的去擁有它,而不是隻是跟著它。媽媽太想在音樂的天堂裏表現的自如自在,就好像自己屬於這裏一樣。但因為不了解,我並不屬於那裏,就隻能假裝自如。假裝太累了,浪費了媽媽當時全部的力氣,完全沒有精力去真的隨著音樂起舞。媽媽那時候應該是不配音樂的。
小夏,在那段昏暗的記憶裏,媽媽記得的都是入夜走去音樂廳的場景,古典的音樂廳,有乳黃色的牆壁,到處都舊舊的,觀眾席的老人,舊式吊燈,廁所的木門。媽媽的迴憶裏沒有幸福的感覺,甚至有種雙耳失聰的真空的聲音,連窮追的音樂都沒有留存在記憶裏。媽媽付出了自己,然而,這樣的才華崇拜,帶給媽媽的隻有思考和時間的流逝,什麽也沒有留下。不過同與你爸爸在一起的時光不同,媽媽不後悔,甚至有一些覺得死得其所,但那並不是幸福的時光,那是一場如同宗教之旅的朝聖。
現在的媽媽和那時已經不同,媽媽不再幻想被藝術接納了,好像有點認命的意思。無知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會被藝術衝撞出崇拜和好奇,可後來,媽媽明白了朝聖要付出的代價,對於平凡的媽媽,那代價很大。那是一直仰著頭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迷離感,任憑時間流逝,雙腳也無法落地。
但媽媽發現了一種代替品,它能帶來才華的光環,不需要獻祭,不需要毫無靈魂的追趕,能發自內在的釋放出來,由你自己釋放出來,能讓你的胸中開出花。隻要全身心的投入在你正在做的事情裏就可以得到它。小夏,當你像一隻迷途的羊羔一樣,在草原上四處張望,不知道應該在風中追逐什麽樣的路的時候,你就是一個醜陋的,而且透明的人。但當你奔跑的時候,當你在追逐一個目標,當你專心的追逐它,那麽專心,周圍的一切其他事物都模糊了,不重要了,都好像失去了焦點的時候,你就拿到了和藝術魅力一樣的東西,一種在你心中被雕刻成詩的光,而且它是你一個人的,屬於你。
小夏,有時候我們是那麽沒有邏輯和規律的一群,當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時候,真的專注於自己,而不是假裝那樣的時候,我們就立地成佛,全身發出光彩,無論人群多麽擁擠,也一樣魅力四射。而當我們假裝的時候,我們就會臭氣熏天,而當我們專注於他人的光彩的時候,我們的皮膚就會慢慢變色,慢慢露出血管,慢慢和血管一起,全部消失不見。是的,我們就是這麽沒有規律的一群。求而不得,得而不惜,追而不達,達而倦怠。小夏,如果我們想要鑽才華聖殿的空子,想擁有藝術家帶的魅力,想要那種被朝聖的體驗,而又不想做才華的傀儡,就請認真的奔跑,而不要去假裝追逐,往一個你想要的方向跑,隻要你開始忘記一切其他,你就會得到一切其他。
媽媽在德國的時候,假如能真的麵對自己,真的觀察,真的生活,應該最終是能和音樂相配的。
小夏,媽媽在德國的時候,曾經約會過一位交響樂指揮家。現在媽媽迴憶起來,總覺得自己的熱情更多的是傾注於這個身份上,而不是這個人。和藝術合並的時候,人本身竟然無足輕重又世俗起來,而音樂完全的淩駕於人類之上,把肉體腐蝕了。媽媽那樣的沉浸在那個人的身份之中,在音樂的空氣裏夢遊。每次意識到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時候,媽媽都會覺得有點厭惡,幾乎要撇過頭不去看他,直到他的肉體和顏麵都再次被音樂吞沒,媽媽才會願意重新接納他,接納完全不存在的他,一個隻有音樂本身的,不是人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什麽。媽媽那時候,心裏裝著的隻有音樂。
媽媽是虛榮的,當嗅到人類氣息的時候,媽媽幾乎是用非常具體的想象,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一樣的想象,去開導自己。那個情景是媽媽幻想出來的,但是幾乎就要發出聲音似的去和想象出來的對象去對話。那麽真實,帶來的情感也是,媽媽在這樣的場景裏,可以完全把厭惡那個人的心情消化掉,一點兒也不剩。在那個場景裏,媽媽和過去的舊識說,這個是我的男友,他是修古典樂的。就這麽簡單,虛榮的外衣和音樂的長袍,唿的一聲,變魔術一樣的把那個人完全的罩住,再拉開的時候,已經一點不剩了。這個場景過後,媽媽是快樂的。
小夏,媽媽一開始以為這就是才華的魅力,讓人忽略掉很多東西,甚至忽略掉才華之外的全部。當一個人有了它之後,可能他本身會被吞噬,但沒有關係,因為這就像重生一樣,幻化脫離出肉體本身,變成了一種精神存在。於是就會有媽媽這樣的人去崇拜這種虛無。
但也可能不是這樣的。是不是真的這麽神聖,媽媽也說不清。媽媽在德國的時候,來迴在各個音樂廳的時候,佯裝一切對自己那麽熟悉又平常的時候,其實是說不清的。為的是什麽,感覺自己奔波又迷茫,無知又可悲,音樂對於我是什麽,這個人是誰,我的虛榮和追求是什麽,媽媽那個時候,說不清。
現在迴憶起來,那可能是媽媽自始至終對才華追求所能達到的極致。媽媽所謂的極致,竟然就是委身於藝術和音樂的一名傀儡,像祭品一樣焚燒了自己,那是媽媽在那個時候所能付出的全部。如果再有機會,媽媽想和音樂重新相識,想真正明白它,而不是假裝明白它,真的去擁有它,而不是隻是跟著它。媽媽太想在音樂的天堂裏表現的自如自在,就好像自己屬於這裏一樣。但因為不了解,我並不屬於那裏,就隻能假裝自如。假裝太累了,浪費了媽媽當時全部的力氣,完全沒有精力去真的隨著音樂起舞。媽媽那時候應該是不配音樂的。
小夏,在那段昏暗的記憶裏,媽媽記得的都是入夜走去音樂廳的場景,古典的音樂廳,有乳黃色的牆壁,到處都舊舊的,觀眾席的老人,舊式吊燈,廁所的木門。媽媽的迴憶裏沒有幸福的感覺,甚至有種雙耳失聰的真空的聲音,連窮追的音樂都沒有留存在記憶裏。媽媽付出了自己,然而,這樣的才華崇拜,帶給媽媽的隻有思考和時間的流逝,什麽也沒有留下。不過同與你爸爸在一起的時光不同,媽媽不後悔,甚至有一些覺得死得其所,但那並不是幸福的時光,那是一場如同宗教之旅的朝聖。
現在的媽媽和那時已經不同,媽媽不再幻想被藝術接納了,好像有點認命的意思。無知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會被藝術衝撞出崇拜和好奇,可後來,媽媽明白了朝聖要付出的代價,對於平凡的媽媽,那代價很大。那是一直仰著頭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迷離感,任憑時間流逝,雙腳也無法落地。
但媽媽發現了一種代替品,它能帶來才華的光環,不需要獻祭,不需要毫無靈魂的追趕,能發自內在的釋放出來,由你自己釋放出來,能讓你的胸中開出花。隻要全身心的投入在你正在做的事情裏就可以得到它。小夏,當你像一隻迷途的羊羔一樣,在草原上四處張望,不知道應該在風中追逐什麽樣的路的時候,你就是一個醜陋的,而且透明的人。但當你奔跑的時候,當你在追逐一個目標,當你專心的追逐它,那麽專心,周圍的一切其他事物都模糊了,不重要了,都好像失去了焦點的時候,你就拿到了和藝術魅力一樣的東西,一種在你心中被雕刻成詩的光,而且它是你一個人的,屬於你。
小夏,有時候我們是那麽沒有邏輯和規律的一群,當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時候,真的專注於自己,而不是假裝那樣的時候,我們就立地成佛,全身發出光彩,無論人群多麽擁擠,也一樣魅力四射。而當我們假裝的時候,我們就會臭氣熏天,而當我們專注於他人的光彩的時候,我們的皮膚就會慢慢變色,慢慢露出血管,慢慢和血管一起,全部消失不見。是的,我們就是這麽沒有規律的一群。求而不得,得而不惜,追而不達,達而倦怠。小夏,如果我們想要鑽才華聖殿的空子,想擁有藝術家帶的魅力,想要那種被朝聖的體驗,而又不想做才華的傀儡,就請認真的奔跑,而不要去假裝追逐,往一個你想要的方向跑,隻要你開始忘記一切其他,你就會得到一切其他。
媽媽在德國的時候,假如能真的麵對自己,真的觀察,真的生活,應該最終是能和音樂相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