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媽媽現在能夠用溫和的文字和你說話,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假如有一天,我們就像很多其他母女那樣朝夕相處,彼此的差異滲透進生活的每一處,我們之間可能也會衝突不斷。
今天,已經三十多歲的媽媽,正身處和姥姥姥爺的爭吵當中。在媽媽看來,盡管自己在年齡上早就已經是成人,卻在這重複的規律性爭吵中看到了一個人努力獲得成人獨立權的困難。到底誰能夠給媽媽的生活做主,是媽媽自己,還是提出意見的其他人,是爭論的焦點。媽媽曾經擁有婚姻的時候,用自己生活的掌握權作為交換,去取悅你的爸爸,最後媽媽生活的走向完全不在自己控製範圍內,結局也出乎意料。
而重新起航到現在,媽媽一直希望能感受自己做主的滋味,可是不偏不倚又落迴了姥姥姥爺鑄就的三口之家的權利領地。這個熟悉的環境也是媽媽以孩子作為主要身份,生活過很多年的地方。但是這次,媽媽是一個經曆過人生大事的成年人了,曾經沒有得到的獨立權,媽媽要去主動爭取。
其實沒有親身經曆過,很多經驗之談都無法令我們感同身受。媽媽以前聽說過,最容易出現權力之爭的時候,就是當生活涉及選擇專業和職業方向,婚姻對象,購房,裝修,還有子女教育方式的時候。這些都是影響長遠的大事,每個參與其中的家庭成員都希望能夠影響自己或者親人的未來。媽媽以前以為,隻要放棄自己在這些事情上的權利,盡可能的避免爭鬥,就能換來和諧。但事實證明,長時間壓抑自己的願望,並不會帶來幸福。每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觀點,並且實踐自己的計劃。如果幸運,那麽親人之間會努力協同合作並且溝通商量,共贏並不是不可能。
但這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和親人的關係定位是始終固定的,隨著時間,我們卻在更新我們的個人角色。而過去的慣性會滋養和固化已有的關係,讓改變越來越難被接受。
在我們都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對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樣的親人,會非常依賴。這種依賴感帶給我們很多安全感。而相應的,我們的依賴也會給親人賦能,增強他們的掌控感。後來我們長大,能力漸漸增強,親人們帶來的安全感不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必需品。我們慢慢可以自己拿主意,也就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麽需要他們的幫助了。
可是這時候,對方很可能已經習慣了對我們的支配,而且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也反向的依賴著我們。這樣的情況下,有一些親人會有意識的慢慢放手,承認我們的成熟,看到我們自己建立的邊界感。但也有很多人會用各種理由,從他們的角度拒絕接受我們已經長大成人的現實,希望能更長久的保護我們。打破曾經建立的相濡以沫的關係,對沒有準備好的一方,是很難接受的。這樣的一方推開,一方緊跟的關係,不僅僅存在在不對等的愛情裏,在親情裏也隨處可見。
媽媽的童年時間大部分是和姥姥姥爺一起度過的。一直到現在,姥姥姥爺迴憶起媽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會給出十分滿意的評價。媽媽是一個努力上進優秀的女兒。姥姥常說,小時候不知道應該怎麽教導媽媽,因為媽媽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鄰裏之間,都隻會收到正麵的反饋和數不勝數的誇讚。媽媽那個時候的樣子,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天真優等生形象。姥姥姥爺除了鼓勵媽媽力爭上遊,幾乎找不到切入點去和媽媽溝通其他的事情。在那個年代,學習好還是普遍意義上的孩童目標,至於生活上其他的大小事,都會被姥姥姥爺代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就是媽媽那時的狀態了。
而媽媽也習慣了要聽姥姥姥爺的話,認為這樣才是家庭和諧的必要條件。這樣的慣性一直被媽媽守護到了一次姥爺的朋友聚會上,這次曆史性的事件之後,媽媽陸陸續續的經曆了多次沉默的困惑。對自己生活的權利意識,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覺醒的。
媽媽在初中畢業班的時候,成績非常好,綜合成績保持在年級前十名的位置,大部分都能排在年級前三,年級第一的桂冠也時常能拿下。姥爺聚會前後的時間線在媽媽的記憶裏已經模糊不清,但是其中的一段對話,媽媽卻曆曆在目。那時候姥爺和自己不見多年的老朋友一起喝茶,媽媽陪著一起。
朋友突然問到,將來你家孩子準備做什麽職業啊。雖然媽媽已經上初中了,可是對於未來職業這個問題,卻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媽媽立刻就臉紅了,因為當時以為這個問題是直接問自己的,而自己卻沒有現成的答案。媽媽剛剛開始躊躇,姥爺就很淡定的說,將來準備讓她讀個法律,做個律師。律師?媽媽從沒有聽過這個計劃。但是媽媽在那一刻並沒有失望或者不滿,相反的,甚至有點竊喜,覺得可能這個方向也不錯。雖然那時媽媽就已經知道,現實的司法係統和香港電影裏呈現的律政佳人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想象著應該也不會太差。媽媽紅著臉想,假如可以早點知道,那感覺可能會更好。
在那之後,自己將來可能成為律師,成了媽媽自己嘴裏的話。偶爾會和朋友提起,時不時也會寫在媽媽的作文裏。這個突如其來的信息,成了媽媽的中長期人生目標。不過除了對這件事有個印象,媽媽和姥姥姥爺再沒有談論過這個話題,媽媽也沒有為了這個突然出現的目標做什麽特殊的努力。日子照舊。
後來媽媽上了高中,又一個契機提到了將來做什麽。媽媽以為姥爺會說,努力去做一個律師吧。可是那天姥爺卻說,可以考慮考個公務員。那一刻,律師這個足夠平凡的泡影破了,變成了另外一個工作。假如說律師這個職業還可以用律政佳人作為幻想形象,那對於公務員,媽媽那時所有能想到的,就隻有新聞裏的基層幹事形象了。很微弱的,媽媽在心裏說,我感覺我不想做這個。盡管心裏覺得失落,媽媽當時卻什麽都沒說出口。後來這種感覺時常有,可是媽媽都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去考一個公務員,可能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職業,但是因為那短暫的忍耐,一直累積不說的內心想法,最終消極的埋沒了這個選項。公務員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卻成了媽媽自我意願的墓碑。
後來有過各種各樣類似的事,媽媽一方麵默默地接受安排,一方麵又在這樣的過程裏,分裂出了一個隻有自己知道的另外的自己。
可是小夏,媽媽太天真了,總以為這樣的和諧會永遠進行下去。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長久的壓抑,讓媽媽總是想要逃離掌控,隨心所欲,這種願望有時候會把媽媽推向錯誤的方向。隻因為想要獲得掌控感而去做錯誤的事情,這是得不償失的。
不僅如此,媽媽和姥姥姥爺的不同意見,最後在更多,更重要的領域爆發成了矛盾。媽媽可以後麵再和你慢慢聊。
小夏,幾乎每個人都會逐漸看清自己的邊界。有的人早一些,在大家熟悉的叛逆青春期大筆一揮,畫出自己的領地。有的人則晚一些,可能要到而立之年。媽媽以前讀書,也看到過一生都在為自己邊界抗爭的老人,也就是說,有些人,窮其一生,也沒有完成蛻變,始終是個老朽的孩童。盡管媽媽已經三十多歲了,卻也感覺自己剛剛開始描繪自己的邊界。而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媽媽自己也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媽媽感覺,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起點。
今天,已經三十多歲的媽媽,正身處和姥姥姥爺的爭吵當中。在媽媽看來,盡管自己在年齡上早就已經是成人,卻在這重複的規律性爭吵中看到了一個人努力獲得成人獨立權的困難。到底誰能夠給媽媽的生活做主,是媽媽自己,還是提出意見的其他人,是爭論的焦點。媽媽曾經擁有婚姻的時候,用自己生活的掌握權作為交換,去取悅你的爸爸,最後媽媽生活的走向完全不在自己控製範圍內,結局也出乎意料。
而重新起航到現在,媽媽一直希望能感受自己做主的滋味,可是不偏不倚又落迴了姥姥姥爺鑄就的三口之家的權利領地。這個熟悉的環境也是媽媽以孩子作為主要身份,生活過很多年的地方。但是這次,媽媽是一個經曆過人生大事的成年人了,曾經沒有得到的獨立權,媽媽要去主動爭取。
其實沒有親身經曆過,很多經驗之談都無法令我們感同身受。媽媽以前聽說過,最容易出現權力之爭的時候,就是當生活涉及選擇專業和職業方向,婚姻對象,購房,裝修,還有子女教育方式的時候。這些都是影響長遠的大事,每個參與其中的家庭成員都希望能夠影響自己或者親人的未來。媽媽以前以為,隻要放棄自己在這些事情上的權利,盡可能的避免爭鬥,就能換來和諧。但事實證明,長時間壓抑自己的願望,並不會帶來幸福。每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觀點,並且實踐自己的計劃。如果幸運,那麽親人之間會努力協同合作並且溝通商量,共贏並不是不可能。
但這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和親人的關係定位是始終固定的,隨著時間,我們卻在更新我們的個人角色。而過去的慣性會滋養和固化已有的關係,讓改變越來越難被接受。
在我們都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對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樣的親人,會非常依賴。這種依賴感帶給我們很多安全感。而相應的,我們的依賴也會給親人賦能,增強他們的掌控感。後來我們長大,能力漸漸增強,親人們帶來的安全感不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必需品。我們慢慢可以自己拿主意,也就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麽需要他們的幫助了。
可是這時候,對方很可能已經習慣了對我們的支配,而且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也反向的依賴著我們。這樣的情況下,有一些親人會有意識的慢慢放手,承認我們的成熟,看到我們自己建立的邊界感。但也有很多人會用各種理由,從他們的角度拒絕接受我們已經長大成人的現實,希望能更長久的保護我們。打破曾經建立的相濡以沫的關係,對沒有準備好的一方,是很難接受的。這樣的一方推開,一方緊跟的關係,不僅僅存在在不對等的愛情裏,在親情裏也隨處可見。
媽媽的童年時間大部分是和姥姥姥爺一起度過的。一直到現在,姥姥姥爺迴憶起媽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會給出十分滿意的評價。媽媽是一個努力上進優秀的女兒。姥姥常說,小時候不知道應該怎麽教導媽媽,因為媽媽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鄰裏之間,都隻會收到正麵的反饋和數不勝數的誇讚。媽媽那個時候的樣子,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天真優等生形象。姥姥姥爺除了鼓勵媽媽力爭上遊,幾乎找不到切入點去和媽媽溝通其他的事情。在那個年代,學習好還是普遍意義上的孩童目標,至於生活上其他的大小事,都會被姥姥姥爺代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就是媽媽那時的狀態了。
而媽媽也習慣了要聽姥姥姥爺的話,認為這樣才是家庭和諧的必要條件。這樣的慣性一直被媽媽守護到了一次姥爺的朋友聚會上,這次曆史性的事件之後,媽媽陸陸續續的經曆了多次沉默的困惑。對自己生活的權利意識,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覺醒的。
媽媽在初中畢業班的時候,成績非常好,綜合成績保持在年級前十名的位置,大部分都能排在年級前三,年級第一的桂冠也時常能拿下。姥爺聚會前後的時間線在媽媽的記憶裏已經模糊不清,但是其中的一段對話,媽媽卻曆曆在目。那時候姥爺和自己不見多年的老朋友一起喝茶,媽媽陪著一起。
朋友突然問到,將來你家孩子準備做什麽職業啊。雖然媽媽已經上初中了,可是對於未來職業這個問題,卻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媽媽立刻就臉紅了,因為當時以為這個問題是直接問自己的,而自己卻沒有現成的答案。媽媽剛剛開始躊躇,姥爺就很淡定的說,將來準備讓她讀個法律,做個律師。律師?媽媽從沒有聽過這個計劃。但是媽媽在那一刻並沒有失望或者不滿,相反的,甚至有點竊喜,覺得可能這個方向也不錯。雖然那時媽媽就已經知道,現實的司法係統和香港電影裏呈現的律政佳人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想象著應該也不會太差。媽媽紅著臉想,假如可以早點知道,那感覺可能會更好。
在那之後,自己將來可能成為律師,成了媽媽自己嘴裏的話。偶爾會和朋友提起,時不時也會寫在媽媽的作文裏。這個突如其來的信息,成了媽媽的中長期人生目標。不過除了對這件事有個印象,媽媽和姥姥姥爺再沒有談論過這個話題,媽媽也沒有為了這個突然出現的目標做什麽特殊的努力。日子照舊。
後來媽媽上了高中,又一個契機提到了將來做什麽。媽媽以為姥爺會說,努力去做一個律師吧。可是那天姥爺卻說,可以考慮考個公務員。那一刻,律師這個足夠平凡的泡影破了,變成了另外一個工作。假如說律師這個職業還可以用律政佳人作為幻想形象,那對於公務員,媽媽那時所有能想到的,就隻有新聞裏的基層幹事形象了。很微弱的,媽媽在心裏說,我感覺我不想做這個。盡管心裏覺得失落,媽媽當時卻什麽都沒說出口。後來這種感覺時常有,可是媽媽都沒有說出自己的想法。去考一個公務員,可能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職業,但是因為那短暫的忍耐,一直累積不說的內心想法,最終消極的埋沒了這個選項。公務員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卻成了媽媽自我意願的墓碑。
後來有過各種各樣類似的事,媽媽一方麵默默地接受安排,一方麵又在這樣的過程裏,分裂出了一個隻有自己知道的另外的自己。
可是小夏,媽媽太天真了,總以為這樣的和諧會永遠進行下去。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長久的壓抑,讓媽媽總是想要逃離掌控,隨心所欲,這種願望有時候會把媽媽推向錯誤的方向。隻因為想要獲得掌控感而去做錯誤的事情,這是得不償失的。
不僅如此,媽媽和姥姥姥爺的不同意見,最後在更多,更重要的領域爆發成了矛盾。媽媽可以後麵再和你慢慢聊。
小夏,幾乎每個人都會逐漸看清自己的邊界。有的人早一些,在大家熟悉的叛逆青春期大筆一揮,畫出自己的領地。有的人則晚一些,可能要到而立之年。媽媽以前讀書,也看到過一生都在為自己邊界抗爭的老人,也就是說,有些人,窮其一生,也沒有完成蛻變,始終是個老朽的孩童。盡管媽媽已經三十多歲了,卻也感覺自己剛剛開始描繪自己的邊界。而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媽媽自己也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媽媽感覺,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