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小在道人離去後,就待在原地晃晃出神。
不多時,便有人影從某個空間裏走了出來,正是弩俠兒。
弩俠兒表情平靜如常,看不出任何悲喜,見得綠裙姑娘後,輕輕的喚了聲小姨,清小小才迴過神來。
兩人相望,仿佛有千萬句衷腸,卻又盡在心裏。
沿著道觀內的青石板小路,出了道觀。
那裏早有道童為兩人牽著馬,在他們一旁站著個的老道,老道眉心一點朱砂,花白長眉垂掛在臉上,再加上一撮長胡,尤顯得仙風道骨。在其身旁是剛才那個慌不擇路的年輕道人,恭敬的站著,懷裏正抱著個酒葫蘆。
老道見兩人出來,溫和的笑了笑,對著弩俠兒說道:“弩小師弟,在下寒山觀主一塵道人,已恭候多時了。師叔遠遊而去,中間特地吩咐我在此等待,一是為了交還酒壺,二是為了讓老道送兩位一程。”
弩俠兒行禮道謝,接過年輕道人懷中的酒壺,說道:“萋然小弟子弩俠兒見過寒山觀主師兄,此番多有叨擾,小師弟在此謝過。”
清小小也跟著道謝。
老道不以為意,笑道:“哪裏,哪裏…”
讓道童將馬牽了過來,交到兩人手中,接著說道:“師叔說過小師弟和姑娘還要趕赴兩離城…此去兩離怕是還有半日路程,小師弟和姑娘雖有如此良駒,最快也要三四個時辰,看這樣子,免不了要趕上個把時辰的夜路。而兩離如今不複當年,周邊多出江湖賊寇,若是夜行,恐遭風險。”
老道說著抬頭望了望天上的太陽,弩俠兒跟著望去,確實如他所言那般,天色已經不早。
老道看了看犯愁的弩俠兒,言語依舊溫和如之前,“小師弟莫要擔心,師叔所說的送兩位一程,老道當然考慮到了這些,定然是要安然無恙的將兩位送到兩離城下的。恰巧,寒山有一物,名‘咫尺’,可當做趕路一用,以小師弟萋然積攢的功底,足已小距離使用,隻需將將丹田之氣灌入,意念輸入便可。”
老道說完,不知從哪變幻出了個“小戒尺”,與教書先生使用的一般無二,隻是要短上不少。
將它交給一旁年輕道人,道人趕忙奉上。
弩俠兒還想推辭不要,但無奈一塵老道早已入觀遠去,咫尺握在手中,有絲絲熟悉的氣息。
幾位道童朝小師叔行禮告別,跟著入了道觀。
弩俠兒與清小小牽馬下山,身旁憨貨與棗紅馬兒關係好像融洽了不少。
寒山道觀,年輕道人趕上自己的師父,問道:“師父,弟子怎麽不知觀內還有如此神物。”
老道笑而不語,踹了年輕道人一腳。
咫尺本為萋然觀主信物。而弩俠兒現在卻不知這小小的一把尺子,在後來自己逃亡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又幾次讓自己在生死關頭絕境逢生。
落日在深淵中徘徊,難舍世間蒼生;孤城在餘暉裏搖曳,顯得如此淒涼。
兩離城門口,小道與綠裙姑娘望著下陷的城牆,東補西湊的磚石瓦礫,又哪裏有那種曾經輝煌雄壯的都城氣勢。
城樓八尺高台,如今不過三尺,幾個睡意朦朧的城門守衛直接將兩人無視。那記憶中蒼勁有力的“燕都”牌匾,早就換了寒酸的“離淵”二字。
兩人不忍再視,牽馬踏過路旁雜草叢生的“堂堂皇都大道”。入眼,是城中央那道見不到底的深淵。
深淵所處之地便是城內原本最繁華的大街,弩俠兒竟想不起當年街道的繁華景象。大街盡頭就是那皇家宮殿,卻早已見不到巍峨林立。
放眼望去,隻有當初皇宮後頭的觀景山上,還有幾幢建築。
繞過深淵,清小小開始在前帶路。
路上行人三兩,家家關門閉戶。
近百萬人口的偌大城池,隨著都城南遷,遺留不過數萬。而這離淵城主之位,說得難聽點,還抵不過一縣縣令,白領著官家俸祿,堂而皇之的在此混日子。
路上唯一不變的要數那延伸到觀景山的桂樹了,家家門口栽種,應該還是有人打理,不至於枯死。
弩俠兒一步一沉,在快要踏上皇家遺址的時候,停在了一間鋪子口,鋪子是兩人入城以來見到的第一家還開著的。
清小小匆匆走入店鋪,輕車熟路。她應該是來過的,又像是鋪子本來就是她開的。鋪子裏是一對老夫婦,見到來人,老頭忙催促老婆子將幾樣東西交到她手中。順便問了幾句,不知聽了清小小說了什麽,老頭臉上一驚,帶著老婆子就趕了出來。
夫婦兩人看得門口牽馬,情緒低落的小道時,兩人雙雙下跪,濁眼朦朧,一旁老婦已哭出了聲,老頭子顫巍巍開口說道:“大將軍之子弩公子,請受小老兒與糟婆子一拜,承蒙大將軍、娘娘雨水之恩,老頭子莫敢不忘。”
說罷,夫婦兩對著弩俠兒匍匐而拜。
弩俠兒心有感觸,將兩人扶起,老婦早已泣不成聲。
清小小讓兩人退下,弩俠兒才從她口中得知,夫婦兩是當年父母在歸來的路上遇到的,本來是來投奔親戚,卻不料遇到山賊將錢財擄了去,快要餓死之時,被行軍的兵卒發現,阿娘便救下了兩人。他們也是親眼目睹過阿娘和阿爹出事之後,還幸存的為數不多的普通人。後來燕王遷都南雲,夫婦兩便決定留在這為父母守陵,開了這間鋪子,專給登山祭拜的人販賣一些香火酒水,定期清掃陵墓。小姨在第一次來的時候便將鋪子買了下來,說是買,不過是讓這對孤苦老人生活好點,也是為了感謝兩人。
弩俠兒對著鋪子門口深深鞠了一躬,接過小姨手中幾包香紙與酒壺,緩緩向觀景山而去。
耳畔清風拂過,散走了最後一點餘暉。弩俠兒跪在父母的衣冠塚麵前已有多時。
陵墓規模算不得宏偉,但還算過得去。一旁兩間祠堂香火嫋嫋、幹淨整潔。
弩俠兒長跪不起,已是月明星稀。
清小小又到祠堂燃起了香,她大概是不忍再看,生怕看著看著就要哭出來,才給自己找的理由。
弩俠兒將攜來酒壺打開,倒滿父母塚前的酒杯。收起悲傷,舉起酒壺,朝明月笑道:“阿爹阿娘,俠兒迴來了…今夜如此美景,阿娘您就讓咱爺倆多飲幾杯…”
上古清家,秘境深處,一名女子抱著個滿身傷痕的中年男子緩緩睡去,她蒼白的臉上突然浮出了一絲溫馨,仿佛夢見了懷中男子正在和自己孩兒月下把酒言歡…
弩俠兒一夜未合眼,心中悲苦倒是去了很多。
清晨,當桂樹枝頭露水散盡的時候,他已不知從哪裏找來了一塊巨石,巨石壓在身上,沉重如山,他的步履卻輕緩。將巨石輕放在父母衣冠塚旁,一把砍柴大刀緊握在手。
叮叮當當的聲響吵醒了清姨娘娘祠堂裏昨夜不知何時睡去的清小小。
清小小出來滿臉的震驚,那清瘦小道正一絲不苟的用手中大刀雕刻著一塊巨石,巨石一分為三,也不清楚昨日情緒那般低落的弩俠兒今日哪來的氣力弄這些。
弩俠兒感受到了背後傳來的目光,停下手中活計,轉頭對著清小小笑道:“小姨,俠兒想為阿爹阿娘刻一尊石像,再為自己立一座衣冠塚,你要是等不得,可以先迴離陽鎮。”
清小小將弩俠兒的話一字一句的聽去,有點好笑,可更多的卻是心酸。望著滿臉真誠的小道,溫柔說道:“俠兒,此般見你心結打開,姐姐和姐夫一定會很高興的。你盡管去做便是,用得著小姨的地方也盡管說,小姨會等你的。”
弩俠兒點頭,想不到的是自己不爭氣的肚子傳來了響動。
清小小噗嗤一笑,道:“小姨給你去找點吃食。”
說完便下了山,背後又傳來了敲鑿石頭的聲響…
滿山金桂開始結出花蕾,觀景山上總有位小道在鑿著石頭,一旁站著個綠裙姑娘,時而遞出茶杯,時而幫著擦拭小道額頭的汗水。常會有人登山祭拜,有江湖俠客慕名而來,也有兩離百姓,每當看到此場景,或駐足,或歎息而去。
也有人會上前詢問,但小道與綠裙姑娘總是笑而不語。
石像容貌漸現,每一道刻痕上都有小道人的汗水,大刀雖看上去不像那種擅長雕刻的物件,可在弩俠兒手中卻得心應手。
八月末尾,兩離金桂滿枝頭。將軍祠和娘娘祠中間多了兩尊栩栩如生的石雕,那是弩俠兒記憶裏父母的模樣,阿爹威嚴高大,阿娘滿眼寵溺、慈祥。
而在那衣冠塚旁,則多了一座小的衣冠塚,墓碑新刻“不孝子嗣弩俠兒之墓”。
新立墓碑麵前一小道用滿是泥濘的道袍擦了擦墓碑上,臉上滿是幸福,對著新塚旁邊老塚下跪,嘴裏喃喃:“阿爹阿娘,他日金桂飄滿兩離時,俠兒再迴來看望您兩。”
小道說完,轉身離去,背後花香更濃。
兩離城門口,新換了素裙的姑娘牽馬等待,小道接過憨貨韁繩,姑娘開口問道:“俠兒真的決定了?”
小道人點頭,向姑娘道別,“小姨多保重。”
隨即上馬。
身下憨貨朝姑娘身後棗紅馬兒遞過一縷“情愫”,棗紅馬兒竟踏步朝前在憨貨身上蹭了蹭,以表離別之苦。
素裙姑娘目光不舍,朝轉身向南而去的小道喊了句,“俠兒,你打算去往何處?”
小道迴道:“且入那江湖…”
身後姑娘無聲落淚。
不多時,便有人影從某個空間裏走了出來,正是弩俠兒。
弩俠兒表情平靜如常,看不出任何悲喜,見得綠裙姑娘後,輕輕的喚了聲小姨,清小小才迴過神來。
兩人相望,仿佛有千萬句衷腸,卻又盡在心裏。
沿著道觀內的青石板小路,出了道觀。
那裏早有道童為兩人牽著馬,在他們一旁站著個的老道,老道眉心一點朱砂,花白長眉垂掛在臉上,再加上一撮長胡,尤顯得仙風道骨。在其身旁是剛才那個慌不擇路的年輕道人,恭敬的站著,懷裏正抱著個酒葫蘆。
老道見兩人出來,溫和的笑了笑,對著弩俠兒說道:“弩小師弟,在下寒山觀主一塵道人,已恭候多時了。師叔遠遊而去,中間特地吩咐我在此等待,一是為了交還酒壺,二是為了讓老道送兩位一程。”
弩俠兒行禮道謝,接過年輕道人懷中的酒壺,說道:“萋然小弟子弩俠兒見過寒山觀主師兄,此番多有叨擾,小師弟在此謝過。”
清小小也跟著道謝。
老道不以為意,笑道:“哪裏,哪裏…”
讓道童將馬牽了過來,交到兩人手中,接著說道:“師叔說過小師弟和姑娘還要趕赴兩離城…此去兩離怕是還有半日路程,小師弟和姑娘雖有如此良駒,最快也要三四個時辰,看這樣子,免不了要趕上個把時辰的夜路。而兩離如今不複當年,周邊多出江湖賊寇,若是夜行,恐遭風險。”
老道說著抬頭望了望天上的太陽,弩俠兒跟著望去,確實如他所言那般,天色已經不早。
老道看了看犯愁的弩俠兒,言語依舊溫和如之前,“小師弟莫要擔心,師叔所說的送兩位一程,老道當然考慮到了這些,定然是要安然無恙的將兩位送到兩離城下的。恰巧,寒山有一物,名‘咫尺’,可當做趕路一用,以小師弟萋然積攢的功底,足已小距離使用,隻需將將丹田之氣灌入,意念輸入便可。”
老道說完,不知從哪變幻出了個“小戒尺”,與教書先生使用的一般無二,隻是要短上不少。
將它交給一旁年輕道人,道人趕忙奉上。
弩俠兒還想推辭不要,但無奈一塵老道早已入觀遠去,咫尺握在手中,有絲絲熟悉的氣息。
幾位道童朝小師叔行禮告別,跟著入了道觀。
弩俠兒與清小小牽馬下山,身旁憨貨與棗紅馬兒關係好像融洽了不少。
寒山道觀,年輕道人趕上自己的師父,問道:“師父,弟子怎麽不知觀內還有如此神物。”
老道笑而不語,踹了年輕道人一腳。
咫尺本為萋然觀主信物。而弩俠兒現在卻不知這小小的一把尺子,在後來自己逃亡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又幾次讓自己在生死關頭絕境逢生。
落日在深淵中徘徊,難舍世間蒼生;孤城在餘暉裏搖曳,顯得如此淒涼。
兩離城門口,小道與綠裙姑娘望著下陷的城牆,東補西湊的磚石瓦礫,又哪裏有那種曾經輝煌雄壯的都城氣勢。
城樓八尺高台,如今不過三尺,幾個睡意朦朧的城門守衛直接將兩人無視。那記憶中蒼勁有力的“燕都”牌匾,早就換了寒酸的“離淵”二字。
兩人不忍再視,牽馬踏過路旁雜草叢生的“堂堂皇都大道”。入眼,是城中央那道見不到底的深淵。
深淵所處之地便是城內原本最繁華的大街,弩俠兒竟想不起當年街道的繁華景象。大街盡頭就是那皇家宮殿,卻早已見不到巍峨林立。
放眼望去,隻有當初皇宮後頭的觀景山上,還有幾幢建築。
繞過深淵,清小小開始在前帶路。
路上行人三兩,家家關門閉戶。
近百萬人口的偌大城池,隨著都城南遷,遺留不過數萬。而這離淵城主之位,說得難聽點,還抵不過一縣縣令,白領著官家俸祿,堂而皇之的在此混日子。
路上唯一不變的要數那延伸到觀景山的桂樹了,家家門口栽種,應該還是有人打理,不至於枯死。
弩俠兒一步一沉,在快要踏上皇家遺址的時候,停在了一間鋪子口,鋪子是兩人入城以來見到的第一家還開著的。
清小小匆匆走入店鋪,輕車熟路。她應該是來過的,又像是鋪子本來就是她開的。鋪子裏是一對老夫婦,見到來人,老頭忙催促老婆子將幾樣東西交到她手中。順便問了幾句,不知聽了清小小說了什麽,老頭臉上一驚,帶著老婆子就趕了出來。
夫婦兩人看得門口牽馬,情緒低落的小道時,兩人雙雙下跪,濁眼朦朧,一旁老婦已哭出了聲,老頭子顫巍巍開口說道:“大將軍之子弩公子,請受小老兒與糟婆子一拜,承蒙大將軍、娘娘雨水之恩,老頭子莫敢不忘。”
說罷,夫婦兩對著弩俠兒匍匐而拜。
弩俠兒心有感觸,將兩人扶起,老婦早已泣不成聲。
清小小讓兩人退下,弩俠兒才從她口中得知,夫婦兩是當年父母在歸來的路上遇到的,本來是來投奔親戚,卻不料遇到山賊將錢財擄了去,快要餓死之時,被行軍的兵卒發現,阿娘便救下了兩人。他們也是親眼目睹過阿娘和阿爹出事之後,還幸存的為數不多的普通人。後來燕王遷都南雲,夫婦兩便決定留在這為父母守陵,開了這間鋪子,專給登山祭拜的人販賣一些香火酒水,定期清掃陵墓。小姨在第一次來的時候便將鋪子買了下來,說是買,不過是讓這對孤苦老人生活好點,也是為了感謝兩人。
弩俠兒對著鋪子門口深深鞠了一躬,接過小姨手中幾包香紙與酒壺,緩緩向觀景山而去。
耳畔清風拂過,散走了最後一點餘暉。弩俠兒跪在父母的衣冠塚麵前已有多時。
陵墓規模算不得宏偉,但還算過得去。一旁兩間祠堂香火嫋嫋、幹淨整潔。
弩俠兒長跪不起,已是月明星稀。
清小小又到祠堂燃起了香,她大概是不忍再看,生怕看著看著就要哭出來,才給自己找的理由。
弩俠兒將攜來酒壺打開,倒滿父母塚前的酒杯。收起悲傷,舉起酒壺,朝明月笑道:“阿爹阿娘,俠兒迴來了…今夜如此美景,阿娘您就讓咱爺倆多飲幾杯…”
上古清家,秘境深處,一名女子抱著個滿身傷痕的中年男子緩緩睡去,她蒼白的臉上突然浮出了一絲溫馨,仿佛夢見了懷中男子正在和自己孩兒月下把酒言歡…
弩俠兒一夜未合眼,心中悲苦倒是去了很多。
清晨,當桂樹枝頭露水散盡的時候,他已不知從哪裏找來了一塊巨石,巨石壓在身上,沉重如山,他的步履卻輕緩。將巨石輕放在父母衣冠塚旁,一把砍柴大刀緊握在手。
叮叮當當的聲響吵醒了清姨娘娘祠堂裏昨夜不知何時睡去的清小小。
清小小出來滿臉的震驚,那清瘦小道正一絲不苟的用手中大刀雕刻著一塊巨石,巨石一分為三,也不清楚昨日情緒那般低落的弩俠兒今日哪來的氣力弄這些。
弩俠兒感受到了背後傳來的目光,停下手中活計,轉頭對著清小小笑道:“小姨,俠兒想為阿爹阿娘刻一尊石像,再為自己立一座衣冠塚,你要是等不得,可以先迴離陽鎮。”
清小小將弩俠兒的話一字一句的聽去,有點好笑,可更多的卻是心酸。望著滿臉真誠的小道,溫柔說道:“俠兒,此般見你心結打開,姐姐和姐夫一定會很高興的。你盡管去做便是,用得著小姨的地方也盡管說,小姨會等你的。”
弩俠兒點頭,想不到的是自己不爭氣的肚子傳來了響動。
清小小噗嗤一笑,道:“小姨給你去找點吃食。”
說完便下了山,背後又傳來了敲鑿石頭的聲響…
滿山金桂開始結出花蕾,觀景山上總有位小道在鑿著石頭,一旁站著個綠裙姑娘,時而遞出茶杯,時而幫著擦拭小道額頭的汗水。常會有人登山祭拜,有江湖俠客慕名而來,也有兩離百姓,每當看到此場景,或駐足,或歎息而去。
也有人會上前詢問,但小道與綠裙姑娘總是笑而不語。
石像容貌漸現,每一道刻痕上都有小道人的汗水,大刀雖看上去不像那種擅長雕刻的物件,可在弩俠兒手中卻得心應手。
八月末尾,兩離金桂滿枝頭。將軍祠和娘娘祠中間多了兩尊栩栩如生的石雕,那是弩俠兒記憶裏父母的模樣,阿爹威嚴高大,阿娘滿眼寵溺、慈祥。
而在那衣冠塚旁,則多了一座小的衣冠塚,墓碑新刻“不孝子嗣弩俠兒之墓”。
新立墓碑麵前一小道用滿是泥濘的道袍擦了擦墓碑上,臉上滿是幸福,對著新塚旁邊老塚下跪,嘴裏喃喃:“阿爹阿娘,他日金桂飄滿兩離時,俠兒再迴來看望您兩。”
小道說完,轉身離去,背後花香更濃。
兩離城門口,新換了素裙的姑娘牽馬等待,小道接過憨貨韁繩,姑娘開口問道:“俠兒真的決定了?”
小道人點頭,向姑娘道別,“小姨多保重。”
隨即上馬。
身下憨貨朝姑娘身後棗紅馬兒遞過一縷“情愫”,棗紅馬兒竟踏步朝前在憨貨身上蹭了蹭,以表離別之苦。
素裙姑娘目光不舍,朝轉身向南而去的小道喊了句,“俠兒,你打算去往何處?”
小道迴道:“且入那江湖…”
身後姑娘無聲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