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17世紀中期地處歐洲東部的東正教國家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
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家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俄國,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了俄國北部戰役。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
1712年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遷都至聖彼得堡(在一戰時該城改名為彼得格勒),以窺視歐洲大陸。
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稱彼得大帝。
1812年,俄羅斯帝國在俄法戰爭中,成功擊退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親自率領的法國軍隊。
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壓。
1861年亞曆山大二世廢除農奴製。
1462~1533年的俄羅斯
1462~1533年的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與中國清朝發生衝突,中俄先後簽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占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裏。《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裏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同時,沙俄對土耳其發動一係列戰爭(俄土戰爭),奪得大片領土。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沙俄還曾幹涉歐洲的1848年革命,一度自詡為歐洲憲兵。
俄羅斯的對外擴張
俄羅斯的對外擴張[4]
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羅斯帝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中被擊敗。1914年,處於內憂外患的俄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5年處於戰爭劣勢階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革命一觸即發。1917年3月(俄曆2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同年11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向敵國德國賠償巨款,並割讓俄國西部領土100多萬平方千米。列寧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為了打擊反蘇維埃的勢力,蘇維埃地方當局下令處死已退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1922年,蘇俄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等國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成立了。
早期曆史
早期曆史
早期曆史[3]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製,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3]
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時代
基輔羅斯時代
古羅斯國家形成於公元9世紀末的歐洲東部內陸平原和森林地帶。862年,留裏克統治諾夫哥羅德。882年,留裏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
後來的繼任者包括:伊戈爾(912年~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年~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年~973年);弗拉基米爾一世(978年~1015年在位)......該國經曆了從專製統治(862年~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的發展演變。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製度與諸侯分立。
金帳汗國
1237年,興起於亞洲東北部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建立的蒙古帝國大軍入侵歐洲東北部地區東北羅斯,攻占梁讚,1240年攻占基輔。諸侯割據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達(1325年~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其繼任者是伊凡二世(1341年~1359年在位)。
1359年~1389年在位的季米特裏·頓斯科伊大公,第一次率領俄羅斯諸公國打敗了蒙古金帳汗國,取得了暫時的獨立,但不久,獨立被取消。
1380年,德米特裏大公(1359年~1389年在位)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隊,被尊稱為德米特裏·頓斯科伊(亦即“頓河的德米特裏”)。莫斯科的王公還有:瓦西裏一世(1389年~1425年),與金帳汗國關係時好時壞,不時發生衝突。此時莫斯科公國兼並周邊的其他俄羅斯公國,不斷地積蓄實力,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具備了國家獨立的實力。瓦西裏二世(1425年~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
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起到了巨大的曆史作用。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大公,是俄羅斯曆史上著名的大公之一。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彼爾姆這幾個俄羅斯公國。伊凡三世是個運氣非常好的莫斯科大公。
1472年,他娶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為妻,1480年,與阿赫馬德汗的戰鬥中,貪生怕死的伊凡三世臨陣逃跑,但俄羅斯的軍隊仍然堅持不後退,由於天氣寒冷,阿赫馬德汗不戰而退,伊凡三世聽說蒙古韃靼的軍隊退走了,才在身邊的人的勸說下返迴前線,撿來個勝利,於是停止對金帳汗國(goldenhorde)的納貢,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莫斯科大公國獨立。15世紀後期,莫斯科漸漸流傳一種說法,認為莫斯科公國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伊凡三世在文件中偶爾有兩次也把自己冠以“цapь”的頭銜,但始終不敢對外公開正式稱沙皇。真正正式加冕為沙皇並對外公開稱沙皇的是伊凡四世(1547年)。
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法典(sudebnik),初步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的政府機構。在這部法典中,規定了拜占廷的雙頭鷹國徽為俄羅斯國徽。同年,一麵鍍金的雙頭鷹徽記被安放在了克裏姆林宮的斯巴斯基塔樓(spasskayachamber)上。俄羅斯獲得了象征自己國家的標誌。同樣在這部法典中,他還限製了農民的流動,規定隻有在聖尤裏節(俄曆11月26日)前後兩周期間,農民才可離開土地四處走動,開辟了莫斯科公國的農奴化進程。
瓦西裏三世
瓦西裏三世·伊萬諾維奇,伊凡三世和索非亞之子。莫斯科大公。繼承父親政策,努力統一俄羅斯。1510年兼並普斯科夫公國,1521年兼並梁讚公國,大致完成了東北俄羅斯各公國的統一。於是宣稱“我的意誌就是神的意誌”,不使貴族和諸大公參與政治,一切問題均以專製方式解決。這個時期,有人(僧侶菲洛費)做讚辭給大公,稱“莫斯科是第三個羅馬,將永遠繁榮”,歌頌這種專製統治。對大公政治的反對者加以嚴厲的處罰。因此造難的有尼爾·叔伊斯基、馬克西姆·格勒克等。在對外政策方麵,與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克裏米亞汗國、喀山汗國的交往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對立陶宛的戰爭也時斷時續。
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
伊凡四世·瓦西裏耶維奇,瓦西裏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1547年加冕稱沙皇,俄羅斯從此開始了對外的擴張政策。得到封建領主階級的支持,1549年設立了特別會議,編纂新法典,改革地方和中央的政治、行政、經濟、軍事,尤其是軍事改革,使俄羅斯走向強大;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製,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製,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製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軍事強大後,開始對外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並。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然後使大諾蓋汗國臣服於俄羅斯。
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1572年粉碎克裏木汗國。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曆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誌著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於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粉碎克裏木意義重大,克裏木汗國當時是奧斯曼土耳其之鞭,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大陸,而粉碎克裏木汗國使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俄羅斯及東歐再也不可能;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的道路。
以英國船開辟北方航路為契機,伊凡開始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1558年發動立窩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由於鄰近國家的介入和貴族的反對而受阻,使戰爭長期化,打了二十五年。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在俄羅斯曆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當代還在廣為流傳。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伊凡雖然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幹的君主,但是在另外一方麵,他在性格上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壓。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雷帝”的外號由此而來。
費多爾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1557年~1598年)1584年~1598年的俄羅斯沙皇。
伊凡四世之子。母親為安娜斯塔西亞·羅曼諾夫娜。娶伊琳娜·戈東諾娃。無子,有一女費奧多西亞·費奧多羅夫娜女大公。費多爾死後,留裏克王朝絕嗣。
鮑裏斯·戈東諾夫
鮑裏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6opncфeдopoвnчгoдyhoв,1552年~1605年)1598年~1605年間的俄羅斯沙皇。
韃靼貴族出身。曾經侍奉過伊凡雷帝。他妹妹伊琳娜嫁給伊凡雷帝的幼子費多爾。費多爾身體有病,智力不健全,因此大權被戈東諾夫所掌握。1598年費多爾去世,無子嗣。留裏克王朝滅亡。全俄縉紳會議推舉戈東諾夫為俄羅斯沙皇。他繼承伊凡雷帝遺誌,停止與波蘭的戰爭,在北方向瑞典發動戰爭,擴大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向東繼續侵略西伯利亞汗國,南方與克裏米亞汗國交戰,修建了一係列要塞城市。他推進俄羅斯農奴化進程,規定如果一個自由人為他人工作滿六個月以上,就淪為這個人的奴仆。還公布逃亡農奴的追捕期限為五年。在位末期俄羅斯不斷發生農奴起義。1605年去世。兒子費多爾即位,不久被起義者殺死。
空位時期
空位時期是俄羅斯曆史上1605年~1613年這一段時期。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裏被鮑裏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1604年,一個自稱是季米特裏的人出現,並且得到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東諾夫的兒子費多爾二世被殺,季米特裏即位,史稱“偽沙皇季米特裏”或“偽季米特裏”。
由於采取親波蘭的政策,偽季米特裏觸怒了俄羅斯大貴族。在大貴族瓦西裏·舒伊斯基的率領下,季米特裏被殺,舒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裏四世(1606—1610)。1607年,另一個偽季米特裏出現了,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1610年,波蘭軍隊在克魯希諾戰役打敗了俄瑞聯軍之後,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殺。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王位,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被波紮爾斯基等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1613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zemskysobor)宣布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4]
俄國開始隻是一個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國,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1696年,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皇,一開始他為了保護南方
</p>
17世紀中期地處歐洲東部的東正教國家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
17世紀90年代末,探險家約翰·帕特庫爾通過《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成功將俄國,丹麥和薩克森結成聯盟,三國於是於1700年發動了俄國北部戰役。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
1712年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遷都至聖彼得堡(在一戰時該城改名為彼得格勒),以窺視歐洲大陸。
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稱彼得大帝。
1812年,俄羅斯帝國在俄法戰爭中,成功擊退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一世親自率領的法國軍隊。
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壓。
1861年亞曆山大二世廢除農奴製。
1462~1533年的俄羅斯
1462~1533年的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與中國清朝發生衝突,中俄先後簽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三年,1864年)、《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占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裏。《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裏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同時,沙俄對土耳其發動一係列戰爭(俄土戰爭),奪得大片領土。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沙俄還曾幹涉歐洲的1848年革命,一度自詡為歐洲憲兵。
俄羅斯的對外擴張
俄羅斯的對外擴張[4]
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羅斯帝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中被擊敗。1914年,處於內憂外患的俄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5年處於戰爭劣勢階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革命一觸即發。1917年3月(俄曆2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同年11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向敵國德國賠償巨款,並割讓俄國西部領土100多萬平方千米。列寧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為了打擊反蘇維埃的勢力,蘇維埃地方當局下令處死已退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1922年,蘇俄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等國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成立了。
早期曆史
早期曆史
早期曆史[3]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製,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3]
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時代
基輔羅斯時代
古羅斯國家形成於公元9世紀末的歐洲東部內陸平原和森林地帶。862年,留裏克統治諾夫哥羅德。882年,留裏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
後來的繼任者包括:伊戈爾(912年~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年~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年~973年);弗拉基米爾一世(978年~1015年在位)......該國經曆了從專製統治(862年~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的發展演變。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製度與諸侯分立。
金帳汗國
1237年,興起於亞洲東北部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建立的蒙古帝國大軍入侵歐洲東北部地區東北羅斯,攻占梁讚,1240年攻占基輔。諸侯割據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達(1325年~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其繼任者是伊凡二世(1341年~1359年在位)。
1359年~1389年在位的季米特裏·頓斯科伊大公,第一次率領俄羅斯諸公國打敗了蒙古金帳汗國,取得了暫時的獨立,但不久,獨立被取消。
1380年,德米特裏大公(1359年~1389年在位)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隊,被尊稱為德米特裏·頓斯科伊(亦即“頓河的德米特裏”)。莫斯科的王公還有:瓦西裏一世(1389年~1425年),與金帳汗國關係時好時壞,不時發生衝突。此時莫斯科公國兼並周邊的其他俄羅斯公國,不斷地積蓄實力,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具備了國家獨立的實力。瓦西裏二世(1425年~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
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起到了巨大的曆史作用。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大公,是俄羅斯曆史上著名的大公之一。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統一了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特維爾、彼爾姆這幾個俄羅斯公國。伊凡三世是個運氣非常好的莫斯科大公。
1472年,他娶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為妻,1480年,與阿赫馬德汗的戰鬥中,貪生怕死的伊凡三世臨陣逃跑,但俄羅斯的軍隊仍然堅持不後退,由於天氣寒冷,阿赫馬德汗不戰而退,伊凡三世聽說蒙古韃靼的軍隊退走了,才在身邊的人的勸說下返迴前線,撿來個勝利,於是停止對金帳汗國(goldenhorde)的納貢,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莫斯科大公國獨立。15世紀後期,莫斯科漸漸流傳一種說法,認為莫斯科公國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伊凡三世在文件中偶爾有兩次也把自己冠以“цapь”的頭銜,但始終不敢對外公開正式稱沙皇。真正正式加冕為沙皇並對外公開稱沙皇的是伊凡四世(1547年)。
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法典(sudebnik),初步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的政府機構。在這部法典中,規定了拜占廷的雙頭鷹國徽為俄羅斯國徽。同年,一麵鍍金的雙頭鷹徽記被安放在了克裏姆林宮的斯巴斯基塔樓(spasskayachamber)上。俄羅斯獲得了象征自己國家的標誌。同樣在這部法典中,他還限製了農民的流動,規定隻有在聖尤裏節(俄曆11月26日)前後兩周期間,農民才可離開土地四處走動,開辟了莫斯科公國的農奴化進程。
瓦西裏三世
瓦西裏三世·伊萬諾維奇,伊凡三世和索非亞之子。莫斯科大公。繼承父親政策,努力統一俄羅斯。1510年兼並普斯科夫公國,1521年兼並梁讚公國,大致完成了東北俄羅斯各公國的統一。於是宣稱“我的意誌就是神的意誌”,不使貴族和諸大公參與政治,一切問題均以專製方式解決。這個時期,有人(僧侶菲洛費)做讚辭給大公,稱“莫斯科是第三個羅馬,將永遠繁榮”,歌頌這種專製統治。對大公政治的反對者加以嚴厲的處罰。因此造難的有尼爾·叔伊斯基、馬克西姆·格勒克等。在對外政策方麵,與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克裏米亞汗國、喀山汗國的交往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對立陶宛的戰爭也時斷時續。
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
伊凡四世·瓦西裏耶維奇,瓦西裏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1547年加冕稱沙皇,俄羅斯從此開始了對外的擴張政策。得到封建領主階級的支持,1549年設立了特別會議,編纂新法典,改革地方和中央的政治、行政、經濟、軍事,尤其是軍事改革,使俄羅斯走向強大;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製,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製,伊凡四世消除了領主政體,建立沙皇專製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軍事強大後,開始對外擴張。在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了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並。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然後使大諾蓋汗國臣服於俄羅斯。
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為多民族國家。1572年粉碎克裏木汗國。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曆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誌著從此以後俄羅斯力量強於蒙古韃靼人的力量,攻滅喀山改變了俄羅斯人與蒙古韃靼人的力量對比;粉碎克裏木意義重大,克裏木汗國當時是奧斯曼土耳其之鞭,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大陸,而粉碎克裏木汗國使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俄羅斯及東歐再也不可能;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的道路。
以英國船開辟北方航路為契機,伊凡開始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1558年發動立窩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由於鄰近國家的介入和貴族的反對而受阻,使戰爭長期化,打了二十五年。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向歐洲展示了俄羅斯的國力。
在俄羅斯曆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當代還在廣為流傳。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伊凡雖然是個富有才智、英明能幹的君主,但是在另外一方麵,他在性格上有很強的猜忌心理,好激動,殘忍,對貴族們嚴厲鎮壓。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長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別驚駭和恐怖。“雷帝”的外號由此而來。
費多爾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1557年~1598年)1584年~1598年的俄羅斯沙皇。
伊凡四世之子。母親為安娜斯塔西亞·羅曼諾夫娜。娶伊琳娜·戈東諾娃。無子,有一女費奧多西亞·費奧多羅夫娜女大公。費多爾死後,留裏克王朝絕嗣。
鮑裏斯·戈東諾夫
鮑裏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6opncфeдopoвnчгoдyhoв,1552年~1605年)1598年~1605年間的俄羅斯沙皇。
韃靼貴族出身。曾經侍奉過伊凡雷帝。他妹妹伊琳娜嫁給伊凡雷帝的幼子費多爾。費多爾身體有病,智力不健全,因此大權被戈東諾夫所掌握。1598年費多爾去世,無子嗣。留裏克王朝滅亡。全俄縉紳會議推舉戈東諾夫為俄羅斯沙皇。他繼承伊凡雷帝遺誌,停止與波蘭的戰爭,在北方向瑞典發動戰爭,擴大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向東繼續侵略西伯利亞汗國,南方與克裏米亞汗國交戰,修建了一係列要塞城市。他推進俄羅斯農奴化進程,規定如果一個自由人為他人工作滿六個月以上,就淪為這個人的奴仆。還公布逃亡農奴的追捕期限為五年。在位末期俄羅斯不斷發生農奴起義。1605年去世。兒子費多爾即位,不久被起義者殺死。
空位時期
空位時期是俄羅斯曆史上1605年~1613年這一段時期。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裏被鮑裏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1604年,一個自稱是季米特裏的人出現,並且得到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東諾夫的兒子費多爾二世被殺,季米特裏即位,史稱“偽沙皇季米特裏”或“偽季米特裏”。
由於采取親波蘭的政策,偽季米特裏觸怒了俄羅斯大貴族。在大貴族瓦西裏·舒伊斯基的率領下,季米特裏被殺,舒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裏四世(1606—1610)。1607年,另一個偽季米特裏出現了,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1610年,波蘭軍隊在克魯希諾戰役打敗了俄瑞聯軍之後,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殺。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王位,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被波紮爾斯基等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1613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zemskysobor)宣布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4]
俄國開始隻是一個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國,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1696年,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皇,一開始他為了保護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