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商周
學術界觀點多傾向於否定曆史中確實曾有過鳳凰,但甲骨文、金文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17]
甲骨文中,“風”通“鳳”。殷墟曾出土過一片甲骨,“甲寅卜,唿鳴網,獲風。丙辰,獲五。”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係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18]”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有:“……歸生風於王。”文中所提到的“生風”一詞,郭沫若曾斷定指活鳳凰。[19]
鳳凰的最早的典籍記錄,是《尚書·虞書·益稷第五》篇。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20]
商·玉鳳
商·玉鳳
商周時期,鳳凰被看作是一種神鳥。故玉器和青銅器上鳳紋的刻劃,突出地表現統治者的“天命”觀念。這時的鳳紋幾乎都作花冠狀,豐滿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寬大有力的爪,顯示出一派勇武健碩的情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鳳字,也完全表現出這樣一種特征,這時的鳳紋完全是鳥類的神秘化和藝術的誇張。
商周青銅器上的鳳紋的主要形式特征,考古界的具體的看法是:這些鳳紋都是鳥的側麵形象,在青銅器上往往作對稱式的排列。鳳冠,有多齒冠、長冠和花冠三種,凡有勾喙的鳥體都可稱之為鳳,且絕大部分鳥喙呈閉合的彎鉤形。頭部的眼大多為正圓或橢圓形,鳳體作鳥體或雞體型。長短的比例常常根據裝飾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變化。花冠鳳紋都作卷體式,鳳的首尾相接,主要裝飾在壺和簋一類器物上。鳳紋最富有變化的是尾羽,有長尾、垂尾、分尾和對稱連尾等形式。長尾鳳紋的尾部最長的可達鳥體的四分之三,誇張的手法令人讚歎。長尾或鳳鳥紋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們主要流行於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鳳紋尾羽較寬作下垂狀,稱垂尾鳳紋,盛行於西周中期。較晚的鳳鳥紋因構圖變化,使尾羽和鳳體分離,即是分尾式。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於西周中期。[21]
商周時期的鳳紋,大多以雄渾、肅穆、穩健而見勝,顯示了奴隸製社會的等級森嚴、凝重保守的風氣和當時的審美情趣。不僅作為一種實用圖騰標記,而且逐漸推廣而成美的藝術形象。
先秦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22]
楚·虎座鳥架鼓
楚·虎座鳥架鼓
戰國時期是百家諸子爭鳴,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鳳紋展現了新的風貌。鳳紋開始變得婉曲秀麗,嫵媚多姿,姿態柔美。
收藏於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的虎座鳥架鼓,兩隻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麵大鼓用紅繩帶懸於鳳冠之上。通體髹黑漆為地,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斑紋和鳳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於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向往安詳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23]
秦代
秦代時期鳳紋氣質剛健,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其形象或高傲闊步、或氣宇軒昂、或挺胸展翅、表現出的是一種流動的、健壯的、生機勃勃的活力。從過去以抽象線條為主逐漸發展為形象的具體刻畫,所以日益趨向寫實;從過去神秘色彩較濃厚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和裝飾性。因此,從藝術價值來說,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24]
秦·彩繪鳳魚紋漆盂
秦·彩繪鳳魚紋漆盂
1975年雲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了秦代彩繪鳳魚紋漆盂,內底繪兩條遊動自如的魚與一隻單足佇立的鳳鳥,紋樣宛轉奔放,富有動感,畫麵運用了三足鼎立的構成方法,通過對不同動物紋樣的“經營位置”,使畫麵力場在觀者心理上達到平衡。
和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相比,彩繪鳳魚紋漆盂的鳳紋更具裝飾性,鳳鳥不再像戰國時期鳳虎對比那樣具有壓倒性的對比優勢,其體量與兩條遊魚相差不多,但鳳鳥的頭部位於漆盂中心,誇張的頭冠橫穿內底,動靜之間顯示其處於絕對的重心地位。
漢代
《漢書》載,漢宣帝時“鳳皇神爵數集”[25],鳥身“高五、六尺”。《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一》載:“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26]。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漢代人所描繪的鳳凰形體特征,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漢代對於“四靈”,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麟、鳳、龜、龍;另一個為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27]
又《拾遺記》記述:“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摶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害……其未至之
</p>
商周
學術界觀點多傾向於否定曆史中確實曾有過鳳凰,但甲骨文、金文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17]
甲骨文中,“風”通“鳳”。殷墟曾出土過一片甲骨,“甲寅卜,唿鳴網,獲風。丙辰,獲五。”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係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18]”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有:“……歸生風於王。”文中所提到的“生風”一詞,郭沫若曾斷定指活鳳凰。[19]
鳳凰的最早的典籍記錄,是《尚書·虞書·益稷第五》篇。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20]
商·玉鳳
商·玉鳳
商周時期,鳳凰被看作是一種神鳥。故玉器和青銅器上鳳紋的刻劃,突出地表現統治者的“天命”觀念。這時的鳳紋幾乎都作花冠狀,豐滿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寬大有力的爪,顯示出一派勇武健碩的情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鳳字,也完全表現出這樣一種特征,這時的鳳紋完全是鳥類的神秘化和藝術的誇張。
商周青銅器上的鳳紋的主要形式特征,考古界的具體的看法是:這些鳳紋都是鳥的側麵形象,在青銅器上往往作對稱式的排列。鳳冠,有多齒冠、長冠和花冠三種,凡有勾喙的鳥體都可稱之為鳳,且絕大部分鳥喙呈閉合的彎鉤形。頭部的眼大多為正圓或橢圓形,鳳體作鳥體或雞體型。長短的比例常常根據裝飾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變化。花冠鳳紋都作卷體式,鳳的首尾相接,主要裝飾在壺和簋一類器物上。鳳紋最富有變化的是尾羽,有長尾、垂尾、分尾和對稱連尾等形式。長尾鳳紋的尾部最長的可達鳥體的四分之三,誇張的手法令人讚歎。長尾或鳳鳥紋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們主要流行於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鳳紋尾羽較寬作下垂狀,稱垂尾鳳紋,盛行於西周中期。較晚的鳳鳥紋因構圖變化,使尾羽和鳳體分離,即是分尾式。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於西周中期。[21]
商周時期的鳳紋,大多以雄渾、肅穆、穩健而見勝,顯示了奴隸製社會的等級森嚴、凝重保守的風氣和當時的審美情趣。不僅作為一種實用圖騰標記,而且逐漸推廣而成美的藝術形象。
先秦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22]
楚·虎座鳥架鼓
楚·虎座鳥架鼓
戰國時期是百家諸子爭鳴,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鳳紋展現了新的風貌。鳳紋開始變得婉曲秀麗,嫵媚多姿,姿態柔美。
收藏於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的虎座鳥架鼓,兩隻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麵大鼓用紅繩帶懸於鳳冠之上。通體髹黑漆為地,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斑紋和鳳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於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向往安詳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23]
秦代
秦代時期鳳紋氣質剛健,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其形象或高傲闊步、或氣宇軒昂、或挺胸展翅、表現出的是一種流動的、健壯的、生機勃勃的活力。從過去以抽象線條為主逐漸發展為形象的具體刻畫,所以日益趨向寫實;從過去神秘色彩較濃厚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和裝飾性。因此,從藝術價值來說,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24]
秦·彩繪鳳魚紋漆盂
秦·彩繪鳳魚紋漆盂
1975年雲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了秦代彩繪鳳魚紋漆盂,內底繪兩條遊動自如的魚與一隻單足佇立的鳳鳥,紋樣宛轉奔放,富有動感,畫麵運用了三足鼎立的構成方法,通過對不同動物紋樣的“經營位置”,使畫麵力場在觀者心理上達到平衡。
和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相比,彩繪鳳魚紋漆盂的鳳紋更具裝飾性,鳳鳥不再像戰國時期鳳虎對比那樣具有壓倒性的對比優勢,其體量與兩條遊魚相差不多,但鳳鳥的頭部位於漆盂中心,誇張的頭冠橫穿內底,動靜之間顯示其處於絕對的重心地位。
漢代
《漢書》載,漢宣帝時“鳳皇神爵數集”[25],鳥身“高五、六尺”。《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一》載:“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26]。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漢代人所描繪的鳳凰形體特征,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漢代對於“四靈”,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麟、鳳、龜、龍;另一個為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27]
又《拾遺記》記述:“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狀如雞,鳴似鳳,能摶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害……其未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