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駕!”長安城中幾百鐵甲護衛一路相隨,天子副車出了長安城直奔上林苑方向而去。
江都易王劉非奉詔入京,正準備入長安城,遠遠見天子馬車卷塵而來,忙俯下身子,跪伏路邊山唿萬歲,行叩拜大禮。等了半響,不見禦駕停下,劉非抬望眼時,煙塵滾滾,馬車早已駛出去半裏有餘。
-----
“陛下,聽聞匈奴來請和親之事陛下已經應允?”承明殿中熏香徐徐,韓嫣與劉徹促膝相談。
劉徹微微頷首,無奈道:“朕不應允還能如何?韓安國說的不錯,眼下不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我軍都無法與匈奴抗衡。如今民生安定、百姓樂居,朕不能讓文景兩朝苦心經營的安定被一夕打破。”
韓嫣讚同地點了點頭,道:“陛下所言及是!眼下與匈奴的形勢,陛下還須忍下這口氣,當真是委曲了陛下!
劉徹徐徐歎了口氣,神情嚴肅道:“朕受些委曲不要緊,但匈奴之患自高祖始,至今竟長達數十年之久,眼下和親也隻是權宜之計,但為長遠計,必得除此毒瘤!”
正在君臣談話間,隻見楊得意躬身入內,低聲啟奏道:“陛下,長樂宮謁者在殿外求見,說是太後有事要與陛下商議,請陛下移步過去。”
“知道了,讓他迴稟母後,朕隨後便去。”劉徹揮了揮手,楊得意應諾低身退了下去。
“既是太後召見陛下,那韓嫣先行告退!”韓嫣起身行禮恭聲說道。
“好,對匈之事也非朝夕之間,朕先去母後宮中。”對王太後的突然召見,劉徹心中詫異,當下便擺駕去了長樂宮。
等劉徹到了長樂宮,發現殿中除了怒氣未消的母親,還有麵有淚痕的江都易王劉非,劉徹心中愈發詫異,向王太後見過禮後,劉徹問道:“不知母後傳召兒臣,是為何事?”
王太後望了一眼江都易王,徐聲道:“易王,還是你來告訴陛下吧!”
劉非聞言伏地泣道:“陛下,臣奉詔入京,昨日入長安城時,遠遠見天子副車行來,臣以為是車中必是陛下,故此行叩拜大禮,未料今日才得知昨日車中之人並非陛下,乃是上大夫韓嫣…”
言及此處,劉非的聲音更多了幾分悲切,想他乃是景帝之子,又是有封國的諸侯王,何曾受過這樣的屈辱,悲切之餘又道:“陛下,那韓嫣不過是區區上大夫,而臣這先帝封的諸侯王竟連這上大夫都不如!請陛下收迴臣的封地,讓臣搬至宮中陪伴陛下左右吧!”言罷掩麵而泣,伏地不起。
劉徹聽清了原委,不由道:“易王,朕看此事有些誤會,事情並非是你所想這般。”
“哦?那事情是怎樣的?哀家也想聽聽!”王太後餘怒未消。
“母後,兒臣常與韓嫣同車進出,昨日本是要去上林苑監察宮苑建造之事,但臨時有事兒臣便讓韓嫣代為前去,途遇易王行禮,想來是韓嫣不想多生事端,故此並未停車。”劉徹好聲解釋道。
“什麽?陛下你竟然經常與韓嫣同車進出?”王太後聽後不僅沒有消火,反而更加動怒了起來,“你可知天子副車用的是天子儀仗,代表的是天子之尊,你竟然,竟然讓區區一個上大夫擅自行駛…”
王太後竟氣的說不出話來,劉徹連忙上前扶住母親,越發放低了聲調道:“母後切勿動氣,這都是兒臣的不是…”
王太後撫著胸口道:“陛下,當年韓嫣先祖韓王信擁兵自重,與匈奴私下交好,若不是高祖及早鏟除,隻怕早就是漢室大患!如今陛下親厚韓嫣,恐是一早滋長了韓嫣的自詡之心,陛下,此人不可再留於身側了!”
劉徹聞言急道:“母後,兒臣與韓嫣自小交好,如何不知韓嫣心性?韓嫣素來對兒臣忠耿,從無不敬之心,還請母後體諒兒臣!”
“陛下,哀家言盡於此,你若眼中還有哀家這個太後,那便聽了哀家的話,罷去此人官職,永不錄用。”王太後言罷便冷麵相對,再不發一言。
劉徹無奈,隻得應道:“兒臣知道了!”
-----
入夜,劉徹心事重重,衛子夫見狀不由問道:“陛下,臣妾見陛下一直麵有憂色,可是有何煩憂之事?”
劉徹臉上抹過一絲苦笑,道:“朕確有煩心之事。”言罷將江都易王途遇韓嫣與太後發怒之事簡單道來,“朕與韓嫣自小相識,如今母後要讓朕罷了韓嫣的官職,朕心中實在不忍,可若是不罷,便是忤逆了母後,你讓朕如何是好?”
見劉徹眉頭緊鎖,衛子夫的腦海中閃過一段往事,思量片刻,衛子夫言道:“陛下,你可還記得修成君之事?”
此言一出,不禁讓劉徹想起了一段往事。
當年王娡王太後未選入宮中之前,曾嫁作金家婦,與金王孫生有一女取名金俗。王娡母親臧兒曾請人算卦,沒承想卦上竟說她女兒有大富大貴之命,臧兒便強行將王娡送入宮中。命理玄機,王娡得到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垂愛,生下三女一男,這一男便是劉徹。
劉徹即位後王娡順理成章貴為太後,入宮前的往事自然諱莫如深,盡管王娡惦記自己在民間的女兒,但無奈身份有別,隻能暗自垂淚。前些年劉徹知曉此事後,命人多方尋找,無奈多年來顛沛流離,金俗早已不知所蹤。倒是韓嫣經過多方打探,在長陵邊的一個小鎮找到了早已嫁為人婦的金俗,告知劉徹後將金俗接入了長樂宮,拜見了王太後,太後喜極而泣,劉徹更賜給金俗錢幣千萬,奴婢三百人,田百頃,號曰修成君。
這段往事令劉徹眼前一亮,不由轉憂為喜道:“朕怎麽就忘記了韓嫣與修成君的這段淵源,明日朕便命人將修成君接入宮中,子夫虧得有你提醒,否則朕今日定然寢不安席。”
衛子夫笑道:“這是韓大人先前種下的善因,方能有今日之善果,看陛下眉頭舒展,臣妾也安心了許多。”
劉徹拉過衛子夫雙手,展顏道:“子夫,朕替韓嫣謝謝你!”
果然在修成君入宮見過王太後之後,王太後便再也沒有提過韓嫣之事,劉徹懸著的一顆心這才慢慢放了下來。
-----
“陛下!”承明殿中劉徹正翻閱著竹簡,楊得意上前啟奏道:“大行令王恢殿外求見!”
“王恢?”劉徹手中一停,道,“宣!”
不多時大行令王恢便由楊得意領入殿中,見過禮王恢言道:“陛下,臣有一舊識名喚聶壹,此人在馬邑之地行商,前段時日他來找臣,向臣獻了一個計策,可助陛下一舉擊垮匈奴!”
劉徹聞言忙道:“是何好計?朕願一聞!”
王恢道:“迴陛下,那聶壹告知臣,他經常在邊界行商,故此和不少匈奴人相熟,那單於貪圖財物,他若以買賣為由,將馬邑城貨物獻給匈奴單於,單於必會上當。到時我軍便埋伏在馬邑附近,等單於一到馬邑,大軍便可以截斷匈奴後路,活捉單於。”
“這倒是好計策!”劉徹頷首表示讚同,沉思片刻又道,“隻是單以馬邑城貨物吸引軍臣單於,單於未必會親自前來,朕看不如就將馬邑城獻給單於,如此大的禮想那單於不會不去。”
“將馬邑城獻給單於?”王恢聞言不解。
劉徹微微一笑,道:“當然不是真的獻給單於,朕隻是將餌變大,如此才能引那匈奴單於上鉤!”
“陛下睿智!”王恢恍然大悟,不由讚道。
劉徹又道:“此事幹係重大,待明日廷議之時再行商議!”聶壹的計策在劉徹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也想看看這顆種子能否發芽壯大。
王恢應諾,心中十分高興,看皇帝此舉,進攻匈奴當是有望。
未料第二日廷議,劉徹剛提出這個建議,便遭到了禦史大夫韓安國的竭力反對,韓安國道:“陛下,當年以高祖皇帝之英武聖明,尚且被匈奴圍在平城達七日之久,如今我大漢朝與匈奴多年來和平共處,何必主動毀壞盟約挑起戰端,若戰火一起,勝負難料,臣請陛下三思!”
劉徹微微點頭,言道:“韓卿家所言不差,然則朕雖待匈奴不薄,但匈奴單於仍連年擾我邊境,掠我子民,若說毀壞盟約,當是匈奴在先。再者先皇勵精圖治,我大漢國力早非高祖時能比,你說朕如何不能主動出擊,伏擊匈奴?”
韓安國仍是據理力爭,上前一步言道:“臣聽聞兵家之道在於以飽待饑,以逸待勞,如今我大軍長驅數千裏,深入敵境,別說要攻擊匈奴,隻怕自保都難!”
王恢聞言忍不住反駁道:“韓大人此言差矣!試想戰國初年,代國雖小,君臣尚能同仇敵愾抗擊外侵,匈奴雖強卻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我大漢國力強盛,而匈奴卻侵擾不止,且每次與我朝和親不過數年便違背約定,這正是因為我朝從未堅決抗擊之故!如今馬邑之圍我軍亦無須深入敵境,隻需誘使單於率軍前來,乘機伏擊匈奴主力,隻要單於被擒此戰便定勝負!”
“不可!若是那匈奴單於識穿計策,我大軍危矣!”韓安國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
“韓卿是擔心一旦開戰,我軍會不敵那匈奴大軍嗎?”劉徹胸有成竹道,“那匈奴單於即便率軍前來不過數萬之眾,朕埋伏三十萬大軍,朕就不信不能將那匈奴單於一舉拿下!”
“陛下…”韓安國仍想竭力進言,劉徹果斷一揮手,沉聲言道:“此事就此定下,就依王恢之言,伏兵馬邑,作戰細節與物料供給當詳細再議!”
“臣謹遵陛下聖諭!”王恢聞言趕緊下跪接旨,韓安國見劉徹已下定決心,隻得垂首閉口不言。
江都易王劉非奉詔入京,正準備入長安城,遠遠見天子馬車卷塵而來,忙俯下身子,跪伏路邊山唿萬歲,行叩拜大禮。等了半響,不見禦駕停下,劉非抬望眼時,煙塵滾滾,馬車早已駛出去半裏有餘。
-----
“陛下,聽聞匈奴來請和親之事陛下已經應允?”承明殿中熏香徐徐,韓嫣與劉徹促膝相談。
劉徹微微頷首,無奈道:“朕不應允還能如何?韓安國說的不錯,眼下不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我軍都無法與匈奴抗衡。如今民生安定、百姓樂居,朕不能讓文景兩朝苦心經營的安定被一夕打破。”
韓嫣讚同地點了點頭,道:“陛下所言及是!眼下與匈奴的形勢,陛下還須忍下這口氣,當真是委曲了陛下!
劉徹徐徐歎了口氣,神情嚴肅道:“朕受些委曲不要緊,但匈奴之患自高祖始,至今竟長達數十年之久,眼下和親也隻是權宜之計,但為長遠計,必得除此毒瘤!”
正在君臣談話間,隻見楊得意躬身入內,低聲啟奏道:“陛下,長樂宮謁者在殿外求見,說是太後有事要與陛下商議,請陛下移步過去。”
“知道了,讓他迴稟母後,朕隨後便去。”劉徹揮了揮手,楊得意應諾低身退了下去。
“既是太後召見陛下,那韓嫣先行告退!”韓嫣起身行禮恭聲說道。
“好,對匈之事也非朝夕之間,朕先去母後宮中。”對王太後的突然召見,劉徹心中詫異,當下便擺駕去了長樂宮。
等劉徹到了長樂宮,發現殿中除了怒氣未消的母親,還有麵有淚痕的江都易王劉非,劉徹心中愈發詫異,向王太後見過禮後,劉徹問道:“不知母後傳召兒臣,是為何事?”
王太後望了一眼江都易王,徐聲道:“易王,還是你來告訴陛下吧!”
劉非聞言伏地泣道:“陛下,臣奉詔入京,昨日入長安城時,遠遠見天子副車行來,臣以為是車中必是陛下,故此行叩拜大禮,未料今日才得知昨日車中之人並非陛下,乃是上大夫韓嫣…”
言及此處,劉非的聲音更多了幾分悲切,想他乃是景帝之子,又是有封國的諸侯王,何曾受過這樣的屈辱,悲切之餘又道:“陛下,那韓嫣不過是區區上大夫,而臣這先帝封的諸侯王竟連這上大夫都不如!請陛下收迴臣的封地,讓臣搬至宮中陪伴陛下左右吧!”言罷掩麵而泣,伏地不起。
劉徹聽清了原委,不由道:“易王,朕看此事有些誤會,事情並非是你所想這般。”
“哦?那事情是怎樣的?哀家也想聽聽!”王太後餘怒未消。
“母後,兒臣常與韓嫣同車進出,昨日本是要去上林苑監察宮苑建造之事,但臨時有事兒臣便讓韓嫣代為前去,途遇易王行禮,想來是韓嫣不想多生事端,故此並未停車。”劉徹好聲解釋道。
“什麽?陛下你竟然經常與韓嫣同車進出?”王太後聽後不僅沒有消火,反而更加動怒了起來,“你可知天子副車用的是天子儀仗,代表的是天子之尊,你竟然,竟然讓區區一個上大夫擅自行駛…”
王太後竟氣的說不出話來,劉徹連忙上前扶住母親,越發放低了聲調道:“母後切勿動氣,這都是兒臣的不是…”
王太後撫著胸口道:“陛下,當年韓嫣先祖韓王信擁兵自重,與匈奴私下交好,若不是高祖及早鏟除,隻怕早就是漢室大患!如今陛下親厚韓嫣,恐是一早滋長了韓嫣的自詡之心,陛下,此人不可再留於身側了!”
劉徹聞言急道:“母後,兒臣與韓嫣自小交好,如何不知韓嫣心性?韓嫣素來對兒臣忠耿,從無不敬之心,還請母後體諒兒臣!”
“陛下,哀家言盡於此,你若眼中還有哀家這個太後,那便聽了哀家的話,罷去此人官職,永不錄用。”王太後言罷便冷麵相對,再不發一言。
劉徹無奈,隻得應道:“兒臣知道了!”
-----
入夜,劉徹心事重重,衛子夫見狀不由問道:“陛下,臣妾見陛下一直麵有憂色,可是有何煩憂之事?”
劉徹臉上抹過一絲苦笑,道:“朕確有煩心之事。”言罷將江都易王途遇韓嫣與太後發怒之事簡單道來,“朕與韓嫣自小相識,如今母後要讓朕罷了韓嫣的官職,朕心中實在不忍,可若是不罷,便是忤逆了母後,你讓朕如何是好?”
見劉徹眉頭緊鎖,衛子夫的腦海中閃過一段往事,思量片刻,衛子夫言道:“陛下,你可還記得修成君之事?”
此言一出,不禁讓劉徹想起了一段往事。
當年王娡王太後未選入宮中之前,曾嫁作金家婦,與金王孫生有一女取名金俗。王娡母親臧兒曾請人算卦,沒承想卦上竟說她女兒有大富大貴之命,臧兒便強行將王娡送入宮中。命理玄機,王娡得到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垂愛,生下三女一男,這一男便是劉徹。
劉徹即位後王娡順理成章貴為太後,入宮前的往事自然諱莫如深,盡管王娡惦記自己在民間的女兒,但無奈身份有別,隻能暗自垂淚。前些年劉徹知曉此事後,命人多方尋找,無奈多年來顛沛流離,金俗早已不知所蹤。倒是韓嫣經過多方打探,在長陵邊的一個小鎮找到了早已嫁為人婦的金俗,告知劉徹後將金俗接入了長樂宮,拜見了王太後,太後喜極而泣,劉徹更賜給金俗錢幣千萬,奴婢三百人,田百頃,號曰修成君。
這段往事令劉徹眼前一亮,不由轉憂為喜道:“朕怎麽就忘記了韓嫣與修成君的這段淵源,明日朕便命人將修成君接入宮中,子夫虧得有你提醒,否則朕今日定然寢不安席。”
衛子夫笑道:“這是韓大人先前種下的善因,方能有今日之善果,看陛下眉頭舒展,臣妾也安心了許多。”
劉徹拉過衛子夫雙手,展顏道:“子夫,朕替韓嫣謝謝你!”
果然在修成君入宮見過王太後之後,王太後便再也沒有提過韓嫣之事,劉徹懸著的一顆心這才慢慢放了下來。
-----
“陛下!”承明殿中劉徹正翻閱著竹簡,楊得意上前啟奏道:“大行令王恢殿外求見!”
“王恢?”劉徹手中一停,道,“宣!”
不多時大行令王恢便由楊得意領入殿中,見過禮王恢言道:“陛下,臣有一舊識名喚聶壹,此人在馬邑之地行商,前段時日他來找臣,向臣獻了一個計策,可助陛下一舉擊垮匈奴!”
劉徹聞言忙道:“是何好計?朕願一聞!”
王恢道:“迴陛下,那聶壹告知臣,他經常在邊界行商,故此和不少匈奴人相熟,那單於貪圖財物,他若以買賣為由,將馬邑城貨物獻給匈奴單於,單於必會上當。到時我軍便埋伏在馬邑附近,等單於一到馬邑,大軍便可以截斷匈奴後路,活捉單於。”
“這倒是好計策!”劉徹頷首表示讚同,沉思片刻又道,“隻是單以馬邑城貨物吸引軍臣單於,單於未必會親自前來,朕看不如就將馬邑城獻給單於,如此大的禮想那單於不會不去。”
“將馬邑城獻給單於?”王恢聞言不解。
劉徹微微一笑,道:“當然不是真的獻給單於,朕隻是將餌變大,如此才能引那匈奴單於上鉤!”
“陛下睿智!”王恢恍然大悟,不由讚道。
劉徹又道:“此事幹係重大,待明日廷議之時再行商議!”聶壹的計策在劉徹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也想看看這顆種子能否發芽壯大。
王恢應諾,心中十分高興,看皇帝此舉,進攻匈奴當是有望。
未料第二日廷議,劉徹剛提出這個建議,便遭到了禦史大夫韓安國的竭力反對,韓安國道:“陛下,當年以高祖皇帝之英武聖明,尚且被匈奴圍在平城達七日之久,如今我大漢朝與匈奴多年來和平共處,何必主動毀壞盟約挑起戰端,若戰火一起,勝負難料,臣請陛下三思!”
劉徹微微點頭,言道:“韓卿家所言不差,然則朕雖待匈奴不薄,但匈奴單於仍連年擾我邊境,掠我子民,若說毀壞盟約,當是匈奴在先。再者先皇勵精圖治,我大漢國力早非高祖時能比,你說朕如何不能主動出擊,伏擊匈奴?”
韓安國仍是據理力爭,上前一步言道:“臣聽聞兵家之道在於以飽待饑,以逸待勞,如今我大軍長驅數千裏,深入敵境,別說要攻擊匈奴,隻怕自保都難!”
王恢聞言忍不住反駁道:“韓大人此言差矣!試想戰國初年,代國雖小,君臣尚能同仇敵愾抗擊外侵,匈奴雖強卻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我大漢國力強盛,而匈奴卻侵擾不止,且每次與我朝和親不過數年便違背約定,這正是因為我朝從未堅決抗擊之故!如今馬邑之圍我軍亦無須深入敵境,隻需誘使單於率軍前來,乘機伏擊匈奴主力,隻要單於被擒此戰便定勝負!”
“不可!若是那匈奴單於識穿計策,我大軍危矣!”韓安國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
“韓卿是擔心一旦開戰,我軍會不敵那匈奴大軍嗎?”劉徹胸有成竹道,“那匈奴單於即便率軍前來不過數萬之眾,朕埋伏三十萬大軍,朕就不信不能將那匈奴單於一舉拿下!”
“陛下…”韓安國仍想竭力進言,劉徹果斷一揮手,沉聲言道:“此事就此定下,就依王恢之言,伏兵馬邑,作戰細節與物料供給當詳細再議!”
“臣謹遵陛下聖諭!”王恢聞言趕緊下跪接旨,韓安國見劉徹已下定決心,隻得垂首閉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