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宋室南遷,王鬆豎起義旗抗金,如今已經有了四年多的時光。和宋室的偏安一隅、朝不保夕相比,作為抗金獨苗的兩河、陝西宣撫司,成了宋室天然的死對頭,王鬆高舉抗金大旗,站在了和抗金的最前線,自然也成了宋室的眼中釘、肉中刺。
但是,宋室又不能從大義上去譴責王鬆,原因就是自己大節有虧。若不是自己先拋棄了兩河,後又舍棄了淮北,又何至落到今日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尷尬境界。
南遷臨安府以後,宋廷的日子也並沒有好過多少。建炎年間,女真人完顏宗弼攻下臨安府,縱火焚掠,杭州城幾為廢墟。
再加上“苗劉兵變”,杭州城的元氣,一直沒有恢複過來。
江南大旱,盜賊峰起,金人擄掠,民生凋敝,宋兵五天才能分到糯米一鬥,就更不用說,沒有賦稅、占據彈丸之地的楊幺義軍了。
湖廣懸浮式李綱派兵占領洞庭湖,使得楊幺義軍無河捕魚,無地耕作,糧食嚴重短缺,宋軍堵住各個要塞出口,截斷義軍運送糧草的要道,禁止百姓與義軍貿易往來,再加上江南旱災,百姓流離失所,嗷嗷待哺,餓死不計其數。洞庭湖一帶,殘破至極,滿目荊棘,一片廢墟。
宋軍雖然對外作戰一塌糊塗,可是剿滅起大宋境內的盜匪和義軍來,卻是勇猛有加,毫不留情。況且,現在的義軍,也已經不是起事時的義軍。
“均貧富,等貴賤”,起事時的淳樸願望,最終都陷入爭權奪利,掠奪財富,甚至到改朝換代,建立新朝上來。
居功自傲、驕奢淫逸,沉迷於醇酒美女,鋼筋鐵骨融入了酒色之中。而與此同時,對官府的痛恨,義軍也多以殺人、屠城等方式發泄對大宋朝廷的不滿與怨恨。
洞庭湖義軍的實力迅速膨脹,讓宋廷頭痛不已。義軍占據了洞庭湖,堵塞了長江水道,使得江南與巴蜀的連接中斷。巴蜀本地的各派勢力,已經脫離了大宋固有的效忠體係。
這樣的結局,對於偏安一隅的江南宋廷,卻是萬萬不能容忍。
北麵有忠義軍虎視眈眈,西麵有楊幺義軍雄踞一側,幸好王鬆沒有派人去洞庭湖招降楊麽,否則,宋廷怕是真的要完了。
宋廷要打通和四川方麵的聯係,楊幺部則是固守洞庭湖和長江兩岸。雙方你來我往,舍命廝殺,各自死傷無數,形成了對峙之勢。
和曆史上不同的是,由於大宋朝廷的實力大大降低,而義軍在火器上的壓製始終存在,也使得義軍走出了洞庭湖水麵,開始在地麵各州縣占據城池,陸耕水戰,實力日益增強。
義軍不僅占領了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就連淮南西路和江南西路,也已經盡歸旗下,矛頭直指淮南東路和江南東路。
自大宋朝廷的水師一再受挫之後,整個長江之上,還沒有人是楊幺部水師的對手。
何況,還有犀利的火器。
楊幺義軍兵鋒正盛,一路東進,宋軍駐守的重鎮揚州府和江寧府,首當其衝。
臨安府皇城大殿之中,太子趙構。臉色蒼白,雖然居於高位之上,整個人卻顯得無精打采,精神氣不足。
曾經雄心勃勃,欲要勵精圖治,重現大宋昔日輝煌的他,終於體會到了那種欲哭無淚,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痛苦。
太上皇趙佶看上去不
問政事,整日裏除了寫詩,練字畫畫,但朝堂上發生的大小巨細,他都是清清楚楚,這也使得趙構更加的小心翼翼。
形勢差強人意,各地都是地方不靖,朝廷財賦窘迫,官軍腐敗,又靠什麽去平定江南?
反觀淮河以北的忠義軍,不但把女真人趕出了兩河,而且還滅了西夏和偽齊,政治清明,百廢始興,江南百姓紛紛逃往兩河。
隨著忠義軍的軍事力量不斷加強,不斷地收複失地,軍事上的不斷勝利,也使得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隨著一期又一期的學員從講武堂和行政學堂畢業,到軍中擔任要職,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鬆在軍民中的地位愈加穩固。
如今看來,王鬆即便要君臨天下,憑借忠義軍的軍威,也不是沒有可能。
“本朝開國一百七十年,承平已久,積弊甚深,重文輕武,黨爭不斷,無治國良臣,乏安邦良將,禁軍百無一用,偏安一隅,尚不能安定。難道說,這大宋朝廷,真的已經無可救藥?”
趙構的自言自語,讓下麵的一眾文臣武將,全都是心頭栗然,或耳紅麵赤。
太子殿下說出這樣喪氣的話來,這不是在淩辱一眾大臣嗎?
那些以前還想和忠義軍正麵對抗的好戰派大臣們,此刻都是灰溜溜垂下了頭。
不要說和忠義軍對抗,即便是楊幺的義軍,大宋朝廷也無必勝的把握。雙方的實力對比,實在是一目了然。
“各位大臣,朝廷已經到了如此境地,難道你們還要敝帚自珍,坐視我大宋朝廷萬劫不複嗎?”
趙構麵色難看,下麵的一眾大臣們麵麵相覷,人人垂頭不語。
韓世忠站了出來,肅拜道:
“殿下,楊幺叛軍人多勢眾,火器犀利,隔斷大江上下。朝廷與之交戰多次,勢均力敵,隻宜招安,不可強取。望殿下三思。”
趙構微微點了點頭。
先是李綱,後是韓世忠,朝廷大軍屢次征伐,都是無功而返,損兵折將。如此下去,對於軍力並不富裕的朝廷來說,實在是折騰不起。
四川的吳氏兄弟不就如此,二人雖然奉旨帶兵南下,卻在渝州作壁上觀,顯然是猶豫觀望,伺機抉擇。
自從陝西與金人一場大戰,西軍一敗塗地,四川就成了國中之國,軍閥割據,也不是沒有可能。
“殿下,楊幺叛軍對我大宋官員恨之入骨,他們認為殺人就是“行法”,劫財就是“均平”,一切都理所當然。殿下派人前去招安,怕會無濟於事,需得另想他法。”
李綱站了出來,憂心忡忡。
義軍由於對朝廷官員充滿仇恨,他們焚官府、城鎮、寺觀、神廟及豪右之家,殺官吏、儒生、僧道、巫醫、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寓居鼎州的皇親杜防、澧州知州黃瓊、澧陽縣令葉佘、桃源縣令錢景、荊門知軍事吳日方、江南著名僧人武陵文殊心道祥師、反抗起義的袁顯、為朝廷充當說客的晁遇等人,都命喪起義軍之手。
這自然也激起宋廷的殘酷鎮壓。鍾相起義後不久,宋廷即任命“遊寇“孔彥舟為湖北路捉殺使前往鎮壓。孔彥舟對抓住的起義士兵或砍手指,或割耳鼻,還在每人頭發上插一根竹簽,竹簽上寫道,“爺若休時我也休”,爺指的是起義軍,就是說起義軍投降他才撤兵。
數
年交戰下來,雙方都是死傷數萬,屍骸如山。這也是李綱不建議朝廷招安的原因。
楊幺叛軍,可是比當年的江南方臘、梁山宋江強大多了。
“李相公所言差矣。此一時彼一時,時移世易,楊幺叛軍也早非當日。”
汪伯彥走了出來,搖頭晃腦道:
“殿下,叛軍雖是一時僥幸,但其內部也是人心浮動,心思各異。叛軍首領楊麽,自封大聖天王,自有城寨。其他的據點與水師,也都以地方勢力自成一派,各自為政。叛軍如今攻占的地方越來越大,也麵臨著分崩離析。再加上叛軍之中,大多數人隻是圖個安穩。這些,都可以所加以利用。”
義軍之中,楊麽自稱大聖天王,並把四字寫在大旗上以示身份。鍾相的幼子鍾義被立為太子,自楊麽以下,所有人都要對他俯首稱臣。義軍政還設立職官,官員的名稱、服飾、儀仗規格都與大宋朝廷一樣。
推薦下,真心不錯,值得書友都裝個,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楊麽和鍾義的居所也如宋朝皇宮一樣稱“內”,設有三衙大軍。鍾太子為顯示高貴,在龍舟上擺設龍床、龍簟和金交椅,驕奢淫逸,早已不是當年樸實無華的那支義軍。
趙構讚賞地點了點頭,溫聲道:
“汪卿家所言甚是,以你之見,派何人前去招安?”
趙構的目光掃過朝中大臣,所有的人都是再一次做起了啞巴。
也難怪人人自危。前去招撫楊幺叛軍,十有八九人頭落地,傻子才會前去送死。
千裏做官,隻為錢財,若是人頭落了,那良田百頃、滿屋的錢財、如花似玉的妻妾和紅顏知己,又留於何人?
趙構目光掃到老神在在的耿南仲和唐恪身上,終於停了下來。
耿南仲和唐恪都是心驚肉跳。兩人到了江南,已經遭到了閑置,形同虛設,宦海浮沉,本已經心灰意冷,再看到趙構的注視,二人一下子慌了手腳。
“殿下,老臣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這招安的差事,還是另尋賢能吧。”
趙構還沒有說話,耿南仲已經站了出來,搶先說話,堵住了趙構的欲言又止。
“殿下,臣才疏學淺,這等軍國大事,非能者不足以托付,殿下還是另尋他人吧。”
趙構微微一笑。耿南仲和唐恪一前一後,把他要說的話,全堵在了肚子裏麵。
不過,他也沒指望二人。這些人,在朝堂上耍耍嘴皮子、使個壞心眼還行,讓他們去招安,誰知會不會半路跑掉。
看趙構的目光移到自己身上,李綱不由得心頭發慌。他和楊幺等人交戰多次,手上叛軍的人命成千上萬。他要是去招安,還不被千刀萬剮,挫骨揚灰。
“殿下,非是微臣不願前去,實在是另有苦衷,殿下體諒才是。”
李綱硬著頭皮,上前肅拜道。
“聽說王鬆帳下,良臣數百、猛將千員。再看我大宋滿殿之臣,事到臨頭,竟無一人可以托付。實在是愧對祖宗!”
趙構搖頭歎息,群臣寂靜無聲,殿中氣氛尷尬至極。
大宋養士百七十年,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士”的地位可謂高矣。隻是如今朝廷用人之際,除去寥寥幾人,大殿之上,滿朝朱紫,全都閉口不言。
士之蹈義而死,為國為民,在這些官僚身上,難覓蹤跡。
但是,宋室又不能從大義上去譴責王鬆,原因就是自己大節有虧。若不是自己先拋棄了兩河,後又舍棄了淮北,又何至落到今日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尷尬境界。
南遷臨安府以後,宋廷的日子也並沒有好過多少。建炎年間,女真人完顏宗弼攻下臨安府,縱火焚掠,杭州城幾為廢墟。
再加上“苗劉兵變”,杭州城的元氣,一直沒有恢複過來。
江南大旱,盜賊峰起,金人擄掠,民生凋敝,宋兵五天才能分到糯米一鬥,就更不用說,沒有賦稅、占據彈丸之地的楊幺義軍了。
湖廣懸浮式李綱派兵占領洞庭湖,使得楊幺義軍無河捕魚,無地耕作,糧食嚴重短缺,宋軍堵住各個要塞出口,截斷義軍運送糧草的要道,禁止百姓與義軍貿易往來,再加上江南旱災,百姓流離失所,嗷嗷待哺,餓死不計其數。洞庭湖一帶,殘破至極,滿目荊棘,一片廢墟。
宋軍雖然對外作戰一塌糊塗,可是剿滅起大宋境內的盜匪和義軍來,卻是勇猛有加,毫不留情。況且,現在的義軍,也已經不是起事時的義軍。
“均貧富,等貴賤”,起事時的淳樸願望,最終都陷入爭權奪利,掠奪財富,甚至到改朝換代,建立新朝上來。
居功自傲、驕奢淫逸,沉迷於醇酒美女,鋼筋鐵骨融入了酒色之中。而與此同時,對官府的痛恨,義軍也多以殺人、屠城等方式發泄對大宋朝廷的不滿與怨恨。
洞庭湖義軍的實力迅速膨脹,讓宋廷頭痛不已。義軍占據了洞庭湖,堵塞了長江水道,使得江南與巴蜀的連接中斷。巴蜀本地的各派勢力,已經脫離了大宋固有的效忠體係。
這樣的結局,對於偏安一隅的江南宋廷,卻是萬萬不能容忍。
北麵有忠義軍虎視眈眈,西麵有楊幺義軍雄踞一側,幸好王鬆沒有派人去洞庭湖招降楊麽,否則,宋廷怕是真的要完了。
宋廷要打通和四川方麵的聯係,楊幺部則是固守洞庭湖和長江兩岸。雙方你來我往,舍命廝殺,各自死傷無數,形成了對峙之勢。
和曆史上不同的是,由於大宋朝廷的實力大大降低,而義軍在火器上的壓製始終存在,也使得義軍走出了洞庭湖水麵,開始在地麵各州縣占據城池,陸耕水戰,實力日益增強。
義軍不僅占領了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就連淮南西路和江南西路,也已經盡歸旗下,矛頭直指淮南東路和江南東路。
自大宋朝廷的水師一再受挫之後,整個長江之上,還沒有人是楊幺部水師的對手。
何況,還有犀利的火器。
楊幺義軍兵鋒正盛,一路東進,宋軍駐守的重鎮揚州府和江寧府,首當其衝。
臨安府皇城大殿之中,太子趙構。臉色蒼白,雖然居於高位之上,整個人卻顯得無精打采,精神氣不足。
曾經雄心勃勃,欲要勵精圖治,重現大宋昔日輝煌的他,終於體會到了那種欲哭無淚,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痛苦。
太上皇趙佶看上去不
問政事,整日裏除了寫詩,練字畫畫,但朝堂上發生的大小巨細,他都是清清楚楚,這也使得趙構更加的小心翼翼。
形勢差強人意,各地都是地方不靖,朝廷財賦窘迫,官軍腐敗,又靠什麽去平定江南?
反觀淮河以北的忠義軍,不但把女真人趕出了兩河,而且還滅了西夏和偽齊,政治清明,百廢始興,江南百姓紛紛逃往兩河。
隨著忠義軍的軍事力量不斷加強,不斷地收複失地,軍事上的不斷勝利,也使得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隨著一期又一期的學員從講武堂和行政學堂畢業,到軍中擔任要職,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鬆在軍民中的地位愈加穩固。
如今看來,王鬆即便要君臨天下,憑借忠義軍的軍威,也不是沒有可能。
“本朝開國一百七十年,承平已久,積弊甚深,重文輕武,黨爭不斷,無治國良臣,乏安邦良將,禁軍百無一用,偏安一隅,尚不能安定。難道說,這大宋朝廷,真的已經無可救藥?”
趙構的自言自語,讓下麵的一眾文臣武將,全都是心頭栗然,或耳紅麵赤。
太子殿下說出這樣喪氣的話來,這不是在淩辱一眾大臣嗎?
那些以前還想和忠義軍正麵對抗的好戰派大臣們,此刻都是灰溜溜垂下了頭。
不要說和忠義軍對抗,即便是楊幺的義軍,大宋朝廷也無必勝的把握。雙方的實力對比,實在是一目了然。
“各位大臣,朝廷已經到了如此境地,難道你們還要敝帚自珍,坐視我大宋朝廷萬劫不複嗎?”
趙構麵色難看,下麵的一眾大臣們麵麵相覷,人人垂頭不語。
韓世忠站了出來,肅拜道:
“殿下,楊幺叛軍人多勢眾,火器犀利,隔斷大江上下。朝廷與之交戰多次,勢均力敵,隻宜招安,不可強取。望殿下三思。”
趙構微微點了點頭。
先是李綱,後是韓世忠,朝廷大軍屢次征伐,都是無功而返,損兵折將。如此下去,對於軍力並不富裕的朝廷來說,實在是折騰不起。
四川的吳氏兄弟不就如此,二人雖然奉旨帶兵南下,卻在渝州作壁上觀,顯然是猶豫觀望,伺機抉擇。
自從陝西與金人一場大戰,西軍一敗塗地,四川就成了國中之國,軍閥割據,也不是沒有可能。
“殿下,楊幺叛軍對我大宋官員恨之入骨,他們認為殺人就是“行法”,劫財就是“均平”,一切都理所當然。殿下派人前去招安,怕會無濟於事,需得另想他法。”
李綱站了出來,憂心忡忡。
義軍由於對朝廷官員充滿仇恨,他們焚官府、城鎮、寺觀、神廟及豪右之家,殺官吏、儒生、僧道、巫醫、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寓居鼎州的皇親杜防、澧州知州黃瓊、澧陽縣令葉佘、桃源縣令錢景、荊門知軍事吳日方、江南著名僧人武陵文殊心道祥師、反抗起義的袁顯、為朝廷充當說客的晁遇等人,都命喪起義軍之手。
這自然也激起宋廷的殘酷鎮壓。鍾相起義後不久,宋廷即任命“遊寇“孔彥舟為湖北路捉殺使前往鎮壓。孔彥舟對抓住的起義士兵或砍手指,或割耳鼻,還在每人頭發上插一根竹簽,竹簽上寫道,“爺若休時我也休”,爺指的是起義軍,就是說起義軍投降他才撤兵。
數
年交戰下來,雙方都是死傷數萬,屍骸如山。這也是李綱不建議朝廷招安的原因。
楊幺叛軍,可是比當年的江南方臘、梁山宋江強大多了。
“李相公所言差矣。此一時彼一時,時移世易,楊幺叛軍也早非當日。”
汪伯彥走了出來,搖頭晃腦道:
“殿下,叛軍雖是一時僥幸,但其內部也是人心浮動,心思各異。叛軍首領楊麽,自封大聖天王,自有城寨。其他的據點與水師,也都以地方勢力自成一派,各自為政。叛軍如今攻占的地方越來越大,也麵臨著分崩離析。再加上叛軍之中,大多數人隻是圖個安穩。這些,都可以所加以利用。”
義軍之中,楊麽自稱大聖天王,並把四字寫在大旗上以示身份。鍾相的幼子鍾義被立為太子,自楊麽以下,所有人都要對他俯首稱臣。義軍政還設立職官,官員的名稱、服飾、儀仗規格都與大宋朝廷一樣。
推薦下,真心不錯,值得書友都裝個,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楊麽和鍾義的居所也如宋朝皇宮一樣稱“內”,設有三衙大軍。鍾太子為顯示高貴,在龍舟上擺設龍床、龍簟和金交椅,驕奢淫逸,早已不是當年樸實無華的那支義軍。
趙構讚賞地點了點頭,溫聲道:
“汪卿家所言甚是,以你之見,派何人前去招安?”
趙構的目光掃過朝中大臣,所有的人都是再一次做起了啞巴。
也難怪人人自危。前去招撫楊幺叛軍,十有八九人頭落地,傻子才會前去送死。
千裏做官,隻為錢財,若是人頭落了,那良田百頃、滿屋的錢財、如花似玉的妻妾和紅顏知己,又留於何人?
趙構目光掃到老神在在的耿南仲和唐恪身上,終於停了下來。
耿南仲和唐恪都是心驚肉跳。兩人到了江南,已經遭到了閑置,形同虛設,宦海浮沉,本已經心灰意冷,再看到趙構的注視,二人一下子慌了手腳。
“殿下,老臣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這招安的差事,還是另尋賢能吧。”
趙構還沒有說話,耿南仲已經站了出來,搶先說話,堵住了趙構的欲言又止。
“殿下,臣才疏學淺,這等軍國大事,非能者不足以托付,殿下還是另尋他人吧。”
趙構微微一笑。耿南仲和唐恪一前一後,把他要說的話,全堵在了肚子裏麵。
不過,他也沒指望二人。這些人,在朝堂上耍耍嘴皮子、使個壞心眼還行,讓他們去招安,誰知會不會半路跑掉。
看趙構的目光移到自己身上,李綱不由得心頭發慌。他和楊幺等人交戰多次,手上叛軍的人命成千上萬。他要是去招安,還不被千刀萬剮,挫骨揚灰。
“殿下,非是微臣不願前去,實在是另有苦衷,殿下體諒才是。”
李綱硬著頭皮,上前肅拜道。
“聽說王鬆帳下,良臣數百、猛將千員。再看我大宋滿殿之臣,事到臨頭,竟無一人可以托付。實在是愧對祖宗!”
趙構搖頭歎息,群臣寂靜無聲,殿中氣氛尷尬至極。
大宋養士百七十年,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士”的地位可謂高矣。隻是如今朝廷用人之際,除去寥寥幾人,大殿之上,滿朝朱紫,全都閉口不言。
士之蹈義而死,為國為民,在這些官僚身上,難覓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