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新打造出來的自發火銃嗎”


    “守拙園”,“槐花書屋”之中,王鬆手指微微顫抖,拿起了麵前的一支黝黑的火銃。


    忠義軍雖然已經造出了虎蹲炮,佛朗機炮,五六百斤的重炮也已經投入戰場,但是,長久以來,王鬆一直沒有大量發展更為簡單一些的火銃。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是初期的火銃,火繩槍缺陷太多,太麻煩,二是擔心在女真人鐵騎的快速攻擊之下,火銃派不上用場。


    首先,火繩槍需要一段用醋煮過或土硝泡過的火繩。火繩點燃時很危險,稍不小心,火星就會點燃身上背著的彈帶,引起爆炸傷及火銃手自己。同時,點燃的火繩在夜間很容易暴露自己,使得夜間偷襲幾乎不可能。


    其二就是火繩槍操作非常複雜,射擊過程非常複雜而緩慢。使用火繩槍有十幾道工序。火銃手出戰,要帶上火銃、火繩、火藥、彈丸等。


    戰場上一旦交火,射手就要忙著開火、裝彈、再開火,手腳要非常敏捷。最好的射手每分鍾也隻能打二三發彈。因此火槍手通常排成三排,第一排跪著,第二排半站立,第三排直立。


    雖然如此,但後世對方衝到火銃手麵前的情況也是時常發生。火銃手無法抵擋,所以必須和刀盾手、長槍手混編。


    還有就是,火繩槍受自然條件影響太大。雨天不能使用,火繩會濕;風大時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火藥吹走;射擊時煙霧會阻擋己方軍隊的視線。


    最後一個就是精度差,有效射程近,隻能射擊百米內的目標。女真人的硬弓都能射七八十米,火銃的優勢實在不大。


    也隻有在守城的時候,用起來還稍微方便一些。在野戰中,受困於北方陰冷惡劣的自然條件,實在是沒有多大的優勢。


    可是火銃是熱冷兵器的分界線,總不能返璞歸真,迴石器時代吧!


    上說:“夷狄之所以畏中華,火器也”,也就是這火銃使人敬畏,沒有理由不應用到軍中。


    “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根據宋應星所述、延用了數百年的鳥銃製作工藝。雖然火銃的點火技術數次改良,但是銃體的打造工藝,一直到晚清洋務運動興起時,才被徹底拋棄。


    槍管用熟鐵打造,長約一米九,重約12斤,準星、照門都有,安裝木托之上。銃口長出木托二寸,托後七寸向下彎曲。通條一根別再托上,重三兩,另有火繩。每次發射時裝火藥三錢,鉛彈重三錢。口徑13毫米,射程可達一百五十米左右。


    不過,給王鬆的第一感覺,就是火銃的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威力不夠,不能洞穿重甲。


    曆史上記載,南宋有了火繩槍,不過現在王鬆還沒有看到半點傳說中火槍的影子。倒是林天佑在自己的指引下,研製出了這時代的第一把自發火銃。


    “相公,這是你要的定裝火藥包。”


    王鬆接過林天佑遞上來的圓柱形紙包,看了看,點頭道:“試射過了嗎?”


    “相公,試射過了,不過破甲的效果不行,也就是四五十米,怕是派不上用場。”


    林天佑有些忐忑不安。火銃的射程一直上不去,成了火銃量化生產的瓶頸,卻一直無法克服。


    紙包定裝火藥,都是後世網上爛的不能再爛的梗。將定量的火藥、彈丸用油紙包在一起。戰場作戰時,士卒用嘴咬開紙包,倒一部分火藥到火門裏,作為引藥,紙包裏剩下的火藥和彈丸一起從火銃的口部塞入。


    使用這種定裝火藥子彈,使得士卒的裝填程序簡單、時間變短,還確保火銃射擊的殺傷力。


    “這彈丸好做嗎?”


    摸著一顆顆光滑的彈丸,王鬆皺著眉頭問道,心裏卻想,這樣的東西,六七十步,真的能破女真人的鐵甲嗎?


    “相公,彈丸容易做,鐵模即可,大小也能做的一樣。”


    林天佑拿起一把銃劍遞上來,言道:“這種銃劍沒有辦法打成薄刃,隻有打成現在這個樣子。”


    王鬆接過銃劍,細細打量。這把40厘米左右、套筒型的棱柱形銃劍,其實就是後世的刺刀。鑒於目前的冶鐵技術達不到,為了保證刺刀的強度,不至於在戰場上折斷,林天佑等人不得不造出了這種三棱形形狀的刺刀。


    一把好的刺刀,不論是韌性還是強度,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林天佑選擇這種銃劍,也是迫不得已。


    “天佑,按照你的描述,這破甲能力還是不足啊!”


    林天佑搖頭道:“相公,若是要增加威力,恐怕要像火炮一樣,增加藥量、擴大內膛。隻是如此一來,火銃難免笨重,戰場上恐難持久。”


    王鬆點點頭道:“你盡管去試,不但要適合士卒使用,不能太重,而且要威力加強,最少也要50步破甲,否則真就不如弓箭手了。”


    “咱們去靶場試試。”


    眼見為實。軍國大事,容不得半點馬虎,王鬆還是決定到靶場上去,親自觀摩一下。


    靶場就在鐵廠後部的一處空地,大約有後世半個足球場那麽大,周圍用圍牆圍了起來。每次試射時,周圍都有專門的士卒把守,以策保密和安全。


    空地上有不少靶子,距離不一,看來林天佑等人平日沒少過來試火銃。


    “天佑,我來親自試試。”


    王鬆童心未泯,忽然起了興趣。他阻止了就要上前試射火銃的林天佑,自己抓起一個放著定裝子彈的皮袋,戴起裝有麵部護具的頭盔,走上前去。


    王鬆拿起稍有些沉重的火銃,走到石灰撒成的白線前。他把火銃上的火門打開,從皮袋裏取了一個紙包子彈,他用牙撕開紙彈一角,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味傳入了口腔。


    他小心翼翼地往火門裏倒了一些火藥,然後關閉火門。他把火銃槍口朝上,然後將紙包內剩餘的的火藥和彈丸一起塞進了銃管裏。


    他取下槍托上的通條,伸進銃管,把紙包搗實,將通條插迴槍托,然後點燃了火繩。


    王鬆把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上。此時引藥鍋蓋是關上的,所以他也不用擔心火繩的火星引燃引藥造成走火。再說,他還戴著護具呢。


    一切安排就緒,王鬆吹旺火繩,瞄準前方,扣動扳機,火繩落下,引藥鍋蓋打開。引藥點燃紙包子彈,火光耀眼,王鬆趕緊閉上了眼睛。


    “啪”的一聲,一股白煙升起,彈丸打了出去。


    隻是試射了一下,王鬆就額頭冒汗,頻頻搖頭,這程序也太複雜了些。


    他不顧炎熱,又連續射擊了幾次,慢慢的變得熟練了起來。基本上,一分鍾打個一到兩次應該是沒有問題。


    火銃的射程倒是沒有問題,可以達到百步以上。隻是這破甲能力,隻有三四十步左右,才能打穿靶子上的鎧甲。


    射的再遠,不能破甲就沒有任何用處。


    “天佑,現在這個火銃肯定不行!”


    王鬆搖搖頭道:“前麵的銃管太長了,裝填彈藥都不方便,必須截短,最少也是一小半。天佑,我要你做的是火槍,不是長矛,不能隻看長度。”


    “另外就是……”


    王鬆捏了捏手裏的鉛丸,搖頭道:“這樣小的彈丸,破甲肯定十分困難。把它的重量加大,最起碼增加一到兩倍。增大鉛丸的尺寸,增大用藥量,火銃口徑增大,這樣才能更好的破甲。”


    16世紀的輕型火繩槍,重量在9斤左右,口徑約為15毫米左右。而一杆16世紀的西班牙重型火繩槍,重量在15斤以上,口徑為17.8-23毫米。這意味著輕型火繩槍發射14g重的鉛彈,而重型火繩槍發射的鉛彈可以達到56克以上。


    重型火繩槍可以擊穿90米外的盔甲,殺死450米外的人或馬。後世奧地利格拉茨軍火庫收藏的一隻重型火繩槍,在裝填14g重的火藥後,發射38g重的鉛彈,擊穿了100米外2mm厚的鋼靶。


    想起曆史上,女真人攻無不可的鐵浮屠、還有西夏人的鐵鷂子。對付這些重裝騎兵,若是沒有強大的破甲能力,還不如使用長刀重斧。


    “標準的燧發槍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啊”


    仔細思索中,後世兩種燧發槍的資料,浮現在了王鬆的腦海。


    步兵燧發槍口徑20毫米,槍長156厘米,槍重11斤,彈丸重32克。


    騎兵燧發槍,口徑17毫米,槍長121厘米,槍重9斤,彈丸重21克。


    相對於麵前這把燧發槍、13毫米的口徑,自己能想到的這兩種火槍口徑都達到了17和20毫米,百步左右破甲,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王鬆思考了一下,在兩種火槍的尺寸規格換算了一下,在紙上寫下來,然後道:“天佑,還是像前麵咱們討論的一樣,火銃做兩張尺寸,一種騎兵、一種步兵,大約就是這兩種尺寸。”


    火繩槍到燧發槍、前膛槍,再到後膛槍、金屬子彈……


    王鬆能夠想起來的火槍發展曆程,大概就是這樣了。


    不過,火繩槍到燧發槍,技術上的難題,並不是很容易解決。


    擊錘的鉗口上夾了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個鐵石。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燧石重重地砸在鐵石上,冒出火星,落入火池。火藥燒起來,直接進行射擊。


    如此一來,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射擊速度率和精度,士卒使用起來也簡單方便。再加上成本低,便於大量生產,這樣才能裝備於軍隊。


    否則,若是一個月隻能生產二三十支火槍,形成不了規模和排槍擊斃,在戰場上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王鬆也覺得有些遺憾。若是他早日在火槍上多投入一些,也許新的自發火槍已經應用到戰場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沉的命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沉的命運並收藏宋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