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曆史上的普魯士王國,則是最先普及義務教育。
除了建立龐大而精良的軍隊和宮廷機構,霍亨索倫王朝的首位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一世,還鼓勵發展科學和藝術。他在位期間,創立了許多大學,使得魯士的經濟文化得到長足進步。
而他於公元1717年頒布了一項,其中明文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須接受教育”。
威廉一世的兒子弗裏德裏希二世繼位後,堅決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於1763年8月12日親自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
19世紀末,德國未達到讀寫水平的兒童隻占0.05%,德國的普及義務教育程度,遠遠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
推廣義務教育,進行國民教育改革,為學校製訂教科書,並為教師規定了教學規程,在初級中學的基礎上,發展高級中學。
通過教育,增強百姓心中的愛國主義,知道自己民族的文明,更懂得禮義廉恥,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家夥兒快去看,相公到渡頭上來了!”
不知是誰在那大喊了一聲,無數的人紛紛向渡口上奔去。
“這位兄弟,什麽相公,是河北本地的名士,還是其他地方的官員”
一個初次到大名府來遊曆的異地客,尚不明白其中的奧秘。
“一看就是外地人!”
苦力臉有慍色:“相公就是大名鼎鼎、天下無敵的王鬆王相公,這下子你該明白了吧!”
異地客恍然大悟道:“原來是王鬆相公,那自是天下聞名,人人知曉的。”
渡頭上的百姓紛紛向王鬆所在的方向奔去,人人爭先恐後,隻是為了一睹城中那位王相公的麵貌。
王鬆站在一段新修的水泥官道上,周圍的幾個軍士使勁阻止向前湧來的百姓,他的周圍,已經被擠的水泄不通。
他也是沒有辦法。今日出來,本是想體察一下民情,看看外麵新修的官道,水利溝渠,卻沒想到被人認了出來。
自從府州一戰後,他額頭上的這道傷疤,便成了他身上最醒目的標誌,兩河百姓是人人知曉。
衣衫襤褸的百姓顯然是“辱民而官尊”,到了王鬆周圍兩三米處,便紛紛跪下。除了深揖肅拜的一些讀書人和見多識廣者,渡口上跪了一地。
“鄉親們都快點起來,都快些起來!”
王鬆一頭汗水,衣襟都已經濕透,卻也耐不住這樣熱烈的場麵。
“王相公,這麽熱的天,你怎麽出來了,你可要保重身子骨啊!”
“相公,菩薩保佑,你要千秋萬歲,千秋萬歲啊!”
“王相公,番子殘暴不仁,你要帶領咱們的忠義軍將士,把他們都趕出去!”
“王相公,朝廷不管我們了,你可不能不管啊!”
王鬆趕緊揮手,讓手下人扶起百姓,大聲喊了起來。
“鄉親們都起來,千萬不要曬壞了!”
逼到了這個份上,王鬆也隻有順勢而為,更加親民一些。
他對旁邊的衛士正色道:“河北新創,受苦的都是窮苦百姓。去告訴渡口司的人,讓他們從今日起,在渡口上煮上解暑湯,每日不能中斷,供給渡口上的百姓。”
衛士領命而去,百姓又跪倒一片,山唿萬歲起來。
天下之大,也隻有王鬆真心實意把他們這些窮苦人放在心上。
“大夥都起來吧。我答應你們,一定會把番賊全部趕出去,讓大夥都過上好日子,大夥都放心!”
王鬆滿頭大汗,胸口全濕。人群中的幾個老者站了起來,迴頭大聲喊了起來。
“大家夥都去忙吧,若是在這一直跪著,王相公就要被曬壞了。大家都散了吧!”
百姓紛紛站了起來,慢慢散去。王鬆不由得搖了搖頭,緩緩向前走去,對旁邊的李若虛苦笑道:“李公,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你看我現在出來,到哪裏都不方便。真是不容易啊。”
李若虛則是感慨道:“相公愛民如此,足可以名垂千古。百姓愛戴相公,也是發自肺腑。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公得兩河民心如此,金人想要占了兩河,比登天還難!”
“前方的將士還在血戰,後方的百姓依然是辛苦勞作。”
王鬆指著那些在烈日下忙活的百姓,沉聲道:“這裏麵有不少將士的親朋好友,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親人卻是艱辛度日,他們心裏能安定嗎?你我還忍心弱民、貧民嗎?”
大熱天的,李若虛臉熱了起來。
以民為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千百年來,一貫如此。
“剛才的情形,不知你注意到沒有?”
王鬆似有所思,眼神悠悠。
“跪拜的都是窮苦百姓,作揖的都是讀書人或士紳豪強。為何如此,還不是和普通百姓比起來,這些人“見多識廣””
“這就是相公所說的要“開啟民智”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守法善良,不必過多約束。百姓愚昧暴戾,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這是儒家博愛、仁德的治國理觀念。”
王鬆點了點頭,對李若虛的迴答做了解釋。
“先賢的哲語,到了曆代帝王那裏,就變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讓百姓按照官府所指的路走,不讓他們知道其中緣故。愚民之可怕,都是私心作祟。”
王鬆長吸了一口氣。儒學變成了歪理學說,卻反而正大光明,被曆朝帝王所引用,以為帝王之術。過分地弱民、貧民、愚民,難免會引火燒身,自作自受。
看來標點符號的引入,不可避免,而且是勢在必行。
“咕嚕嚕”,一個圓圓的皮球滾了過來,正好落在了王鬆的腳下。王鬆矮下身,把它撿了起來。
“那是我的蹴球,快點還給我!”
衛士在外麵攔住兩個衣衫破舊的孩子,看樣子這球是他們的。
王鬆抬起頭看去,隻見前麵不遠處的水泥路段上,還有一群同樣打扮、年齡相當的孩子在等著,看樣子,這些孩子因為水泥路光滑平整,因此在此踢球玩耍。
十歲左右的孩子,他們不應該正在上課嗎?
難道說,現在已經是暑假了?
王鬆招招手,衛士把兩個孩子放了進去。
“這是大名府的王相公,還不快上前參見!”
衛士見幾個孩子沒有禮節,大聲喝道。
“不要這麽大聲,別嚇著孩子!”
王鬆喝退衛士,對眼前兩個怯生生的孩子問道:“不要害怕!你們父母是做什麽的,這麽熱的天出來玩,不熱嗎”
胖一點的孩子鼓起勇氣道:“迴王相公,小的父母都在這渡口上做活,小的們也沒事幹,就在這蹴鞠玩,驚動了王相公,還望相公不要責怪!”
王鬆點了點頭,微笑道:“你們有沒有上學堂啊?”
“家裏活多,還要幫忙,沒有上學堂。”
孩子們撿起球離開,王鬆皺了皺眉頭,眼神悠悠,似有所思。
看著遠處玩得高興的孩子,李若虛感慨道:“相公,小人小時候也和兄弟們一起蹴鞠,就像這些孩子們一樣。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三四十年過去了,紅顏白發,青春不再,思之讓人感傷啊!”
王鬆拍了拍手,眉頭一皺。
“李公一家六兄弟,玩起來可是相當熱鬧。不像本官,隻有兄弟二人,從小隻會舞槍弄棒,也沒玩過蹴鞠。”
在後世他踢的是足球,雖然異曲同工,畢竟還是有很多的差別。
“相公,你是看到這些孩子,起了惻隱之心吧。這也許就是相公想要興辦學堂,開啟民智的緣故吧。”
王鬆點了點頭。李若虛的話,可謂是說到了他的心裏麵。
“他們都是民族的將來,不能懵懂無知。他們的將來,你我都要負上責任。”
“怕就怕那些讀書人。相公廢除科舉,斷了他們上升的仕途,他們還不咬牙切齒。”
李若虛的話,讓王鬆有些詫異。他自以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怎麽還有這麽多的讀書人不滿意?
“本官設立教化司、職介所,辦行政學堂,各行各業,吸納的讀書人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遠遠超過科舉取士。怎麽還有這麽多的人心生不滿?”
李若虛輕輕一笑,一字一句說了出來,王鬆才恍然大悟。
新辦的學堂,對年齡的限製,使得30歲以上的讀書人,基本沒有了機會。而朝廷科舉取士,則沒有年齡限製,這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對於這些30歲以上、未能中舉的讀書人來說,未免過於殘酷。
“許多讀書人,學了一輩子的四書五經,已經形成了模式。現在卻還要學什麽新學,比如算學、地理、曆史、甚至是一些奇技淫巧的東西,當然是不能勝任,牢騷滿腹了。”
李若虛的話,卻遭到王鬆冰冷的否定。
“科舉取士,一年能取幾人身處時代變革之中,應積極求變,與時俱進,若是頑固不化,抱著老黃曆,隻能被時代無情地拋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不能改變,就隻能去適應,曆史不會因任何個人而停下腳步。
李若虛看王鬆神色堅定,微微搖了搖頭。王鬆一旦決定了要幹某件事情,八頭牛也拉不迴來。
感覺二人的談話有些沉重,李若虛轉移了話題。
“相公,老夫人和尊兄什麽時候能過來啊”
王鬆搖搖頭道:“所謂故土難離,最近也沒有收到家書,還真不知家中的樣子。”
說起來,王鬆其實對自己這世的母、兄,並沒有多深的感情。無論是兄長還是母親,一起呆的日子,最多幾天而已,很難說得上什麽手足之情,母子情深。
不過,養好傷以後,他還是不定地迴信,向所謂的家人,說明他的情況。
畢竟在名義上,他們還是一家人。
旁人都說他忠孝難以兩全,為了百姓而舍棄了小家,其實他是有口難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便是迴去,他也是拘束。
除了建立龐大而精良的軍隊和宮廷機構,霍亨索倫王朝的首位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一世,還鼓勵發展科學和藝術。他在位期間,創立了許多大學,使得魯士的經濟文化得到長足進步。
而他於公元1717年頒布了一項,其中明文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須接受教育”。
威廉一世的兒子弗裏德裏希二世繼位後,堅決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於1763年8月12日親自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
19世紀末,德國未達到讀寫水平的兒童隻占0.05%,德國的普及義務教育程度,遠遠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
推廣義務教育,進行國民教育改革,為學校製訂教科書,並為教師規定了教學規程,在初級中學的基礎上,發展高級中學。
通過教育,增強百姓心中的愛國主義,知道自己民族的文明,更懂得禮義廉恥,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家夥兒快去看,相公到渡頭上來了!”
不知是誰在那大喊了一聲,無數的人紛紛向渡口上奔去。
“這位兄弟,什麽相公,是河北本地的名士,還是其他地方的官員”
一個初次到大名府來遊曆的異地客,尚不明白其中的奧秘。
“一看就是外地人!”
苦力臉有慍色:“相公就是大名鼎鼎、天下無敵的王鬆王相公,這下子你該明白了吧!”
異地客恍然大悟道:“原來是王鬆相公,那自是天下聞名,人人知曉的。”
渡頭上的百姓紛紛向王鬆所在的方向奔去,人人爭先恐後,隻是為了一睹城中那位王相公的麵貌。
王鬆站在一段新修的水泥官道上,周圍的幾個軍士使勁阻止向前湧來的百姓,他的周圍,已經被擠的水泄不通。
他也是沒有辦法。今日出來,本是想體察一下民情,看看外麵新修的官道,水利溝渠,卻沒想到被人認了出來。
自從府州一戰後,他額頭上的這道傷疤,便成了他身上最醒目的標誌,兩河百姓是人人知曉。
衣衫襤褸的百姓顯然是“辱民而官尊”,到了王鬆周圍兩三米處,便紛紛跪下。除了深揖肅拜的一些讀書人和見多識廣者,渡口上跪了一地。
“鄉親們都快點起來,都快些起來!”
王鬆一頭汗水,衣襟都已經濕透,卻也耐不住這樣熱烈的場麵。
“王相公,這麽熱的天,你怎麽出來了,你可要保重身子骨啊!”
“相公,菩薩保佑,你要千秋萬歲,千秋萬歲啊!”
“王相公,番子殘暴不仁,你要帶領咱們的忠義軍將士,把他們都趕出去!”
“王相公,朝廷不管我們了,你可不能不管啊!”
王鬆趕緊揮手,讓手下人扶起百姓,大聲喊了起來。
“鄉親們都起來,千萬不要曬壞了!”
逼到了這個份上,王鬆也隻有順勢而為,更加親民一些。
他對旁邊的衛士正色道:“河北新創,受苦的都是窮苦百姓。去告訴渡口司的人,讓他們從今日起,在渡口上煮上解暑湯,每日不能中斷,供給渡口上的百姓。”
衛士領命而去,百姓又跪倒一片,山唿萬歲起來。
天下之大,也隻有王鬆真心實意把他們這些窮苦人放在心上。
“大夥都起來吧。我答應你們,一定會把番賊全部趕出去,讓大夥都過上好日子,大夥都放心!”
王鬆滿頭大汗,胸口全濕。人群中的幾個老者站了起來,迴頭大聲喊了起來。
“大家夥都去忙吧,若是在這一直跪著,王相公就要被曬壞了。大家都散了吧!”
百姓紛紛站了起來,慢慢散去。王鬆不由得搖了搖頭,緩緩向前走去,對旁邊的李若虛苦笑道:“李公,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你看我現在出來,到哪裏都不方便。真是不容易啊。”
李若虛則是感慨道:“相公愛民如此,足可以名垂千古。百姓愛戴相公,也是發自肺腑。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公得兩河民心如此,金人想要占了兩河,比登天還難!”
“前方的將士還在血戰,後方的百姓依然是辛苦勞作。”
王鬆指著那些在烈日下忙活的百姓,沉聲道:“這裏麵有不少將士的親朋好友,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親人卻是艱辛度日,他們心裏能安定嗎?你我還忍心弱民、貧民嗎?”
大熱天的,李若虛臉熱了起來。
以民為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千百年來,一貫如此。
“剛才的情形,不知你注意到沒有?”
王鬆似有所思,眼神悠悠。
“跪拜的都是窮苦百姓,作揖的都是讀書人或士紳豪強。為何如此,還不是和普通百姓比起來,這些人“見多識廣””
“這就是相公所說的要“開啟民智”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守法善良,不必過多約束。百姓愚昧暴戾,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這是儒家博愛、仁德的治國理觀念。”
王鬆點了點頭,對李若虛的迴答做了解釋。
“先賢的哲語,到了曆代帝王那裏,就變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讓百姓按照官府所指的路走,不讓他們知道其中緣故。愚民之可怕,都是私心作祟。”
王鬆長吸了一口氣。儒學變成了歪理學說,卻反而正大光明,被曆朝帝王所引用,以為帝王之術。過分地弱民、貧民、愚民,難免會引火燒身,自作自受。
看來標點符號的引入,不可避免,而且是勢在必行。
“咕嚕嚕”,一個圓圓的皮球滾了過來,正好落在了王鬆的腳下。王鬆矮下身,把它撿了起來。
“那是我的蹴球,快點還給我!”
衛士在外麵攔住兩個衣衫破舊的孩子,看樣子這球是他們的。
王鬆抬起頭看去,隻見前麵不遠處的水泥路段上,還有一群同樣打扮、年齡相當的孩子在等著,看樣子,這些孩子因為水泥路光滑平整,因此在此踢球玩耍。
十歲左右的孩子,他們不應該正在上課嗎?
難道說,現在已經是暑假了?
王鬆招招手,衛士把兩個孩子放了進去。
“這是大名府的王相公,還不快上前參見!”
衛士見幾個孩子沒有禮節,大聲喝道。
“不要這麽大聲,別嚇著孩子!”
王鬆喝退衛士,對眼前兩個怯生生的孩子問道:“不要害怕!你們父母是做什麽的,這麽熱的天出來玩,不熱嗎”
胖一點的孩子鼓起勇氣道:“迴王相公,小的父母都在這渡口上做活,小的們也沒事幹,就在這蹴鞠玩,驚動了王相公,還望相公不要責怪!”
王鬆點了點頭,微笑道:“你們有沒有上學堂啊?”
“家裏活多,還要幫忙,沒有上學堂。”
孩子們撿起球離開,王鬆皺了皺眉頭,眼神悠悠,似有所思。
看著遠處玩得高興的孩子,李若虛感慨道:“相公,小人小時候也和兄弟們一起蹴鞠,就像這些孩子們一樣。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三四十年過去了,紅顏白發,青春不再,思之讓人感傷啊!”
王鬆拍了拍手,眉頭一皺。
“李公一家六兄弟,玩起來可是相當熱鬧。不像本官,隻有兄弟二人,從小隻會舞槍弄棒,也沒玩過蹴鞠。”
在後世他踢的是足球,雖然異曲同工,畢竟還是有很多的差別。
“相公,你是看到這些孩子,起了惻隱之心吧。這也許就是相公想要興辦學堂,開啟民智的緣故吧。”
王鬆點了點頭。李若虛的話,可謂是說到了他的心裏麵。
“他們都是民族的將來,不能懵懂無知。他們的將來,你我都要負上責任。”
“怕就怕那些讀書人。相公廢除科舉,斷了他們上升的仕途,他們還不咬牙切齒。”
李若虛的話,讓王鬆有些詫異。他自以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怎麽還有這麽多的讀書人不滿意?
“本官設立教化司、職介所,辦行政學堂,各行各業,吸納的讀書人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遠遠超過科舉取士。怎麽還有這麽多的人心生不滿?”
李若虛輕輕一笑,一字一句說了出來,王鬆才恍然大悟。
新辦的學堂,對年齡的限製,使得30歲以上的讀書人,基本沒有了機會。而朝廷科舉取士,則沒有年齡限製,這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對於這些30歲以上、未能中舉的讀書人來說,未免過於殘酷。
“許多讀書人,學了一輩子的四書五經,已經形成了模式。現在卻還要學什麽新學,比如算學、地理、曆史、甚至是一些奇技淫巧的東西,當然是不能勝任,牢騷滿腹了。”
李若虛的話,卻遭到王鬆冰冷的否定。
“科舉取士,一年能取幾人身處時代變革之中,應積極求變,與時俱進,若是頑固不化,抱著老黃曆,隻能被時代無情地拋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不能改變,就隻能去適應,曆史不會因任何個人而停下腳步。
李若虛看王鬆神色堅定,微微搖了搖頭。王鬆一旦決定了要幹某件事情,八頭牛也拉不迴來。
感覺二人的談話有些沉重,李若虛轉移了話題。
“相公,老夫人和尊兄什麽時候能過來啊”
王鬆搖搖頭道:“所謂故土難離,最近也沒有收到家書,還真不知家中的樣子。”
說起來,王鬆其實對自己這世的母、兄,並沒有多深的感情。無論是兄長還是母親,一起呆的日子,最多幾天而已,很難說得上什麽手足之情,母子情深。
不過,養好傷以後,他還是不定地迴信,向所謂的家人,說明他的情況。
畢竟在名義上,他們還是一家人。
旁人都說他忠孝難以兩全,為了百姓而舍棄了小家,其實他是有口難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即便是迴去,他也是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