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吳拱在黑暗中睜大眼睛。窗外,蟋蟀聲此起彼伏,此時才過四更,他就已經沒有了睡意。
千裏迢迢,父親把他派到這裏來,難道隻是為了學一點東西?
如果是那樣的話,還不如去軍中磨練。那些真槍實刀的軍旅生涯,豈不是更能學到本領?
報紙上那些什麽“國家”、“民族”,什麽“華夷之辨”,什麽“春秋大義”,還有那些“星辰與大海”,總是讓他心煩意亂,盡管父親說這些都是騙人的玩意。
如果真是騙人的玩意,父親怎麽會常常翻閱那些報紙至深夜,臨窗歎息?而自己又怎會覺得,自己與民族的未來息息相關?
“吳拱。”
臨鋪的虞允文輕輕碰了碰他,指了指屋外。二人心知肚明,輕輕穿上衣服,來到外邊。
偌大的校場上空當當的,除了一些早起的學員正在跑步,除了昆蟲的叫聲,校場上寂靜一片。
“吳拱兄弟,你我都是川人,以後定當互促互進,學成從軍,建功立業。”
二人在校場上漫步,感受著黑夜的涼爽。虞允文一邊走一邊輕聲說道。
“虞允文,我就怕學成以後,不得不迴川,所以這心裏總是忐忑不安。”
“吳拱,你多慮了。忠義軍天下雄軍,講武堂是軍官之學堂。隻要學業有成,至於去哪裏,已經是無足輕重了。”
吳拱輕聲笑了起來,心情也變的釋然。
“說實話,等咱們從講武堂出來,我倒想追隨忠義軍,一起去打通西域,馬踏塞外,看看漢家故地。若能如此,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吳拱,你說的不錯。我也希望有一天,真如報紙上所說,指揮千軍萬馬,雪山大海,沙漠戈壁,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都能插上中華的旗幟。”
吳拱輕聲笑了起來,顯然是為同鄉的豪情壯誌所感染。
“吳拱,聽說忠義軍訓練苛刻,光是每日跑步,都在十幾裏以上。咱們左右無事,也來比試一下,看哪一個先倒下。”
“好主意,咱們現在就開始。”
二人一起跑了起來,過了一會,二人變成了數十人,上百人,最後形成了數百人的長隊。
起床哨吹響的時候,刀疤臉蔣虎有些驚詫。和軍中的士卒起床按時不同,這些精力充沛的學員們,已經占據了校場的一個個角落。
蔣虎輕輕搖了搖頭。這或許就是這些後備軍官和普通士卒的不同。
教場上,各色旗幟在晨光中飛揚。學員們在校場上排列整齊,抬頭挺胸,注視著高台上的王鬆和一眾教官。
“講武堂”的教官,都是從軍中選拔出來的將帥之才,如劉錡、張憲、林天佑等人,以及一些退隱的軍官,入講武堂講解兵書、戰術等。
看到人群中笑容滿麵的年輕人,虞允文心裏一陣激動,這人恐怕就是王鬆了。
“各位學員,你們好!我是王鬆。我代表宣撫司治下所有官員、忠義軍全體將士,歡迎大家的到來。”
“校長好!”
“相公萬歲!”
王鬆話剛說完,教場上就想起了雷鳴般的叫喊聲,有來自新人,也有軍中舊部。
虞允文站在當中,下意識地揮動手臂,嘴裏卻是說不出話來。
“各位學員
,自宣和末年金人南下以來,山河破碎,百姓塗炭,朝廷屢戰屢敗。究其根源,我中華已經失去了尚武之氣。士大夫隻知吟詩對酒,空談論道;武人失去尊嚴,渾渾噩噩;士卒慵懶懈怠,不修戈矛;君恬臣嬉,百姓熱衷於謀利值貨。以積弱不堪之惰卒,對金人鐵騎之精銳,焉有不敗之理!”
“中華禮儀之邦,泱泱大國,卻如此積弱不堪,屢被北虜欺淩。割地賠款、卑躬屈膝,歸根結底,還不是朝廷昏聵,群臣無能!若是我中華還有尚武之風,又豈容這些蠻夷異族如此猖獗!”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校場上又響起了學員們震耳欲聾的怒吼聲。顯然,這基本上都是軍中的將士所發。
王鬆麵色凝重,大聲道:
“番子如此囂張,還不是欺我中華無人!歸根結底,想要打敗金人,就要有一支過硬的軍隊,一支強軍,一支鐵一樣的忠義軍!”
“忠義軍,忠義軍!”
那些軍中的學員們的氣氛高漲,每個人的胸膛好像熊熊烈火燃燒一般,心跳加速,眼睛和臉都是脹得通紅。
“學員們,一支鐵一樣的忠義軍,需要的是無堅不摧、熟悉各種作戰技能的基層軍官。這樣的軍官,才能帶領士兵們打勝仗。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知恥後勇,以天下之憂而憂,做個“好”的軍官,名垂千古,不負中華!”
說到“好”字的時候,王鬆高高地豎起了大拇指,一直沒有放下。
學員們紛紛鼓起掌來,人人都是麵色通紅,這也是忠義軍發明的新的慶祝方式。
演講短暫有力,王鬆退到一旁,點了點頭。眼前的這些年輕人,朝氣蓬勃,讓他莫名地有些激動。
也許,忠義軍的將來,就在這些年輕人身上。
教官的軍紀演說結束,學員們由外向裏,邁著整齊的步子一個個離開,教場上隻剩下了王鬆等寥寥數人。
“相公,這一期的學員不錯,有很多都是陝西、四川、荊湖各地遠道而來,比如宗老相公的外甥黃中輔,福建的黃公度,四川的虞允文,江西的胡銓,還有吳玠的長子吳拱等人,都是其中的翹楚。”
“吳玠現在是大宋朝廷的一方諸侯,想不到把他的長子也送過來了!”
王鬆笑了笑。這吳玠雖然小節有虧,但能撫士卒,同其甘苦,簡素愛民,曆史上抗金有功,和其弟吳璘、其子吳拱,一門忠烈,算是華夏的英雄了。
“遠來都是客,好好訓練這個吳拱,也給吳氏兄弟一個麵子。”
王鬆翻開名冊,繼續看了下去。
“胡銓,廬陵人,28歲,經史百家之學均有所得,通曉繪畫……”
王鬆點了點頭,指著名冊道:“這個胡銓,可以放入步兵科,測繪方麵的才華,可不能浪費掉。”
王鬆交代了一下,忽然像記起來什麽事情一樣,抬起頭問道:“你剛說什麽,四川的虞允文?”
黃縱點頭道:“相公,正是!這個虞允文乃是世代官身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他的父親虞祺乃是政和年間的進士,現在在四川的地方賦閑養病。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如今剛好20歲,風華正茂,乃是少有的奇才。”
王鬆微微點頭。現在他敢肯定,這個虞允文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宋名臣,被偉人譽為“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那尊真神了。
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
,南宋第一。虞允文在後世獲得的讚譽實在太高。
“虞允文這些青年才俊,一定要好生培養,將來有可都是民族的棟梁!”
“講武堂”的教育方法,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及典範令外,並增加數學、曆史、地理等,每節課為45分鍾。
典範令小冊子是教授各項軍事動作的準繩。普通知識是為了充實學員的軍事知識,為全麵學習各種軍事演習準備條件。
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製式教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
野外演習,先由簡入繁,再逐步進入全麵聯合演習。劈刺術有護具,騎馬訓練有馬場,炮兵訓練有炮場,工兵有土木工作業場、架橋作業場,爆破演習則選擇不致造成危害的場所。
輔助術科如武術等,都有專業教官。訓練每課多為45分鍾,正式出操訓練一般兩小時,野外演習至少用半天的時間。
科目複雜且遠離學校時,則增加到一至數日。大演習還攜帶帳篷、炊具,在演習地生活。
軍中學員完成半年的不連續的學習後,然後到軍中實習,而民間招書的非軍中學員則有一年的學習時間。實習半年完畢後,返校舉行畢業式。
畢業後,所有學員們會被分發到各軍見習半年。見習期滿,就分配到各軍充當軍官,沒有官階的學員,由最低的軍官做起。而有官階的學員,則會自動上升一級,到新的崗位上任職。
對於那些通過了考試,文化知識低的學員,“講武堂”則是專門請一些“希望學堂”的教師過來,幫學員們進行知識的教授和補充。
至於校長,王鬆則是當仁不讓。這其中牽扯到的利害,他自然是心知肚明。
袁世凱憑借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陸建章等人,小站練兵,成功統製中華二十餘年,而這些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也都成了袁世凱北洋軍的骨幹和中堅力量。
蔣光頭憑借黃埔軍校,一舉培養出了大批心腹軍官,建立新軍,屹立不倒20多年。
每一個大人物的背後,都有一大批的軍中將領甘為鷹犬,衝鋒陷陣,而且忠心不渝。
試想,王鬆辛辛苦苦建立了講武堂,又如何會把它交到別人的手上?
而且,軍官中大量的平民子弟,他們身上沒有什麽家族利益瓜葛,會比那些世家子弟、勳貴之後更加的忠誠,也更容易培養。
即便是那些從民間招收的學員,照樣良家子弟居多,而其他富家官宦子弟,也同樣是風華正茂、忠心為國之人。
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諸子百家,有琴棋書畫,有火藥,造紙術,羅盤,活字印刷術這四大發明,戲曲雜藝,數不勝數,金人又有什麽?
什麽都沒有,就連官製也是借於遼國。
什麽是國家,什麽事民族,什麽是軍人?
軍人的精神就是愛國,若有軍人不愛家,嫌棄自己的家鄉,就不是個好軍人!愛國,愛民族,軍人必須要有此德!
犧牲、團結、服從。金人南下,要不是大宋將士貪生怕死,一盤散沙,拒不聽令,就憑幾萬女真人,也敢在中華之地縱橫馳騁?
女真騎兵精銳,燒殺搶掠,生靈塗炭。宣撫司辦講武堂的目的,就是要訓練大量的軍官,讓軍官們在軍中傳幫帶,鑄造強軍,與女真騎兵抗衡的同時,重拾漢人的尚武精神。
千裏迢迢,父親把他派到這裏來,難道隻是為了學一點東西?
如果是那樣的話,還不如去軍中磨練。那些真槍實刀的軍旅生涯,豈不是更能學到本領?
報紙上那些什麽“國家”、“民族”,什麽“華夷之辨”,什麽“春秋大義”,還有那些“星辰與大海”,總是讓他心煩意亂,盡管父親說這些都是騙人的玩意。
如果真是騙人的玩意,父親怎麽會常常翻閱那些報紙至深夜,臨窗歎息?而自己又怎會覺得,自己與民族的未來息息相關?
“吳拱。”
臨鋪的虞允文輕輕碰了碰他,指了指屋外。二人心知肚明,輕輕穿上衣服,來到外邊。
偌大的校場上空當當的,除了一些早起的學員正在跑步,除了昆蟲的叫聲,校場上寂靜一片。
“吳拱兄弟,你我都是川人,以後定當互促互進,學成從軍,建功立業。”
二人在校場上漫步,感受著黑夜的涼爽。虞允文一邊走一邊輕聲說道。
“虞允文,我就怕學成以後,不得不迴川,所以這心裏總是忐忑不安。”
“吳拱,你多慮了。忠義軍天下雄軍,講武堂是軍官之學堂。隻要學業有成,至於去哪裏,已經是無足輕重了。”
吳拱輕聲笑了起來,心情也變的釋然。
“說實話,等咱們從講武堂出來,我倒想追隨忠義軍,一起去打通西域,馬踏塞外,看看漢家故地。若能如此,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吳拱,你說的不錯。我也希望有一天,真如報紙上所說,指揮千軍萬馬,雪山大海,沙漠戈壁,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都能插上中華的旗幟。”
吳拱輕聲笑了起來,顯然是為同鄉的豪情壯誌所感染。
“吳拱,聽說忠義軍訓練苛刻,光是每日跑步,都在十幾裏以上。咱們左右無事,也來比試一下,看哪一個先倒下。”
“好主意,咱們現在就開始。”
二人一起跑了起來,過了一會,二人變成了數十人,上百人,最後形成了數百人的長隊。
起床哨吹響的時候,刀疤臉蔣虎有些驚詫。和軍中的士卒起床按時不同,這些精力充沛的學員們,已經占據了校場的一個個角落。
蔣虎輕輕搖了搖頭。這或許就是這些後備軍官和普通士卒的不同。
教場上,各色旗幟在晨光中飛揚。學員們在校場上排列整齊,抬頭挺胸,注視著高台上的王鬆和一眾教官。
“講武堂”的教官,都是從軍中選拔出來的將帥之才,如劉錡、張憲、林天佑等人,以及一些退隱的軍官,入講武堂講解兵書、戰術等。
看到人群中笑容滿麵的年輕人,虞允文心裏一陣激動,這人恐怕就是王鬆了。
“各位學員,你們好!我是王鬆。我代表宣撫司治下所有官員、忠義軍全體將士,歡迎大家的到來。”
“校長好!”
“相公萬歲!”
王鬆話剛說完,教場上就想起了雷鳴般的叫喊聲,有來自新人,也有軍中舊部。
虞允文站在當中,下意識地揮動手臂,嘴裏卻是說不出話來。
“各位學員
,自宣和末年金人南下以來,山河破碎,百姓塗炭,朝廷屢戰屢敗。究其根源,我中華已經失去了尚武之氣。士大夫隻知吟詩對酒,空談論道;武人失去尊嚴,渾渾噩噩;士卒慵懶懈怠,不修戈矛;君恬臣嬉,百姓熱衷於謀利值貨。以積弱不堪之惰卒,對金人鐵騎之精銳,焉有不敗之理!”
“中華禮儀之邦,泱泱大國,卻如此積弱不堪,屢被北虜欺淩。割地賠款、卑躬屈膝,歸根結底,還不是朝廷昏聵,群臣無能!若是我中華還有尚武之風,又豈容這些蠻夷異族如此猖獗!”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校場上又響起了學員們震耳欲聾的怒吼聲。顯然,這基本上都是軍中的將士所發。
王鬆麵色凝重,大聲道:
“番子如此囂張,還不是欺我中華無人!歸根結底,想要打敗金人,就要有一支過硬的軍隊,一支強軍,一支鐵一樣的忠義軍!”
“忠義軍,忠義軍!”
那些軍中的學員們的氣氛高漲,每個人的胸膛好像熊熊烈火燃燒一般,心跳加速,眼睛和臉都是脹得通紅。
“學員們,一支鐵一樣的忠義軍,需要的是無堅不摧、熟悉各種作戰技能的基層軍官。這樣的軍官,才能帶領士兵們打勝仗。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知恥後勇,以天下之憂而憂,做個“好”的軍官,名垂千古,不負中華!”
說到“好”字的時候,王鬆高高地豎起了大拇指,一直沒有放下。
學員們紛紛鼓起掌來,人人都是麵色通紅,這也是忠義軍發明的新的慶祝方式。
演講短暫有力,王鬆退到一旁,點了點頭。眼前的這些年輕人,朝氣蓬勃,讓他莫名地有些激動。
也許,忠義軍的將來,就在這些年輕人身上。
教官的軍紀演說結束,學員們由外向裏,邁著整齊的步子一個個離開,教場上隻剩下了王鬆等寥寥數人。
“相公,這一期的學員不錯,有很多都是陝西、四川、荊湖各地遠道而來,比如宗老相公的外甥黃中輔,福建的黃公度,四川的虞允文,江西的胡銓,還有吳玠的長子吳拱等人,都是其中的翹楚。”
“吳玠現在是大宋朝廷的一方諸侯,想不到把他的長子也送過來了!”
王鬆笑了笑。這吳玠雖然小節有虧,但能撫士卒,同其甘苦,簡素愛民,曆史上抗金有功,和其弟吳璘、其子吳拱,一門忠烈,算是華夏的英雄了。
“遠來都是客,好好訓練這個吳拱,也給吳氏兄弟一個麵子。”
王鬆翻開名冊,繼續看了下去。
“胡銓,廬陵人,28歲,經史百家之學均有所得,通曉繪畫……”
王鬆點了點頭,指著名冊道:“這個胡銓,可以放入步兵科,測繪方麵的才華,可不能浪費掉。”
王鬆交代了一下,忽然像記起來什麽事情一樣,抬起頭問道:“你剛說什麽,四川的虞允文?”
黃縱點頭道:“相公,正是!這個虞允文乃是世代官身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他的父親虞祺乃是政和年間的進士,現在在四川的地方賦閑養病。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如今剛好20歲,風華正茂,乃是少有的奇才。”
王鬆微微點頭。現在他敢肯定,這個虞允文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宋名臣,被偉人譽為“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那尊真神了。
戰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
,南宋第一。虞允文在後世獲得的讚譽實在太高。
“虞允文這些青年才俊,一定要好生培養,將來有可都是民族的棟梁!”
“講武堂”的教育方法,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及典範令外,並增加數學、曆史、地理等,每節課為45分鍾。
典範令小冊子是教授各項軍事動作的準繩。普通知識是為了充實學員的軍事知識,為全麵學習各種軍事演習準備條件。
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製式教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
野外演習,先由簡入繁,再逐步進入全麵聯合演習。劈刺術有護具,騎馬訓練有馬場,炮兵訓練有炮場,工兵有土木工作業場、架橋作業場,爆破演習則選擇不致造成危害的場所。
輔助術科如武術等,都有專業教官。訓練每課多為45分鍾,正式出操訓練一般兩小時,野外演習至少用半天的時間。
科目複雜且遠離學校時,則增加到一至數日。大演習還攜帶帳篷、炊具,在演習地生活。
軍中學員完成半年的不連續的學習後,然後到軍中實習,而民間招書的非軍中學員則有一年的學習時間。實習半年完畢後,返校舉行畢業式。
畢業後,所有學員們會被分發到各軍見習半年。見習期滿,就分配到各軍充當軍官,沒有官階的學員,由最低的軍官做起。而有官階的學員,則會自動上升一級,到新的崗位上任職。
對於那些通過了考試,文化知識低的學員,“講武堂”則是專門請一些“希望學堂”的教師過來,幫學員們進行知識的教授和補充。
至於校長,王鬆則是當仁不讓。這其中牽扯到的利害,他自然是心知肚明。
袁世凱憑借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陸建章等人,小站練兵,成功統製中華二十餘年,而這些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也都成了袁世凱北洋軍的骨幹和中堅力量。
蔣光頭憑借黃埔軍校,一舉培養出了大批心腹軍官,建立新軍,屹立不倒20多年。
每一個大人物的背後,都有一大批的軍中將領甘為鷹犬,衝鋒陷陣,而且忠心不渝。
試想,王鬆辛辛苦苦建立了講武堂,又如何會把它交到別人的手上?
而且,軍官中大量的平民子弟,他們身上沒有什麽家族利益瓜葛,會比那些世家子弟、勳貴之後更加的忠誠,也更容易培養。
即便是那些從民間招收的學員,照樣良家子弟居多,而其他富家官宦子弟,也同樣是風華正茂、忠心為國之人。
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諸子百家,有琴棋書畫,有火藥,造紙術,羅盤,活字印刷術這四大發明,戲曲雜藝,數不勝數,金人又有什麽?
什麽都沒有,就連官製也是借於遼國。
什麽是國家,什麽事民族,什麽是軍人?
軍人的精神就是愛國,若有軍人不愛家,嫌棄自己的家鄉,就不是個好軍人!愛國,愛民族,軍人必須要有此德!
犧牲、團結、服從。金人南下,要不是大宋將士貪生怕死,一盤散沙,拒不聽令,就憑幾萬女真人,也敢在中華之地縱橫馳騁?
女真騎兵精銳,燒殺搶掠,生靈塗炭。宣撫司辦講武堂的目的,就是要訓練大量的軍官,讓軍官們在軍中傳幫帶,鑄造強軍,與女真騎兵抗衡的同時,重拾漢人的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