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府路,隆州仁壽縣。
縣城東門的城牆外南側,熱鬧非凡,圍滿了人。除了頭纏白布,粗衣笀鞋,身背竹簍的百姓,還有幾名個寬衣緩袍,頭戴黑巾的士子。他們興致勃勃,正圍在一起,看著牆上的兩份招生啟事。
“……北虜猖獗,山河動蕩,百姓受苦,凡有愛國之心之青年,均可前往河北大名府入講武堂考試學習。凡年齡在18歲以上,35以下,身體健康、文理通順、品行端方者都可進入考核。學員人數及入堂日期由忠義軍督練處督辦。通過考核後,預定一年畢業,預定名額600人,畢業後作為下級軍官進入軍中,實習一年合格者為中低級軍官……兩河、陝西宣撫司……”
“都別吵,都別吵,該我了!”
一片吵鬧聲中,眾人的目光移到另外一張招生啟事上,又有人跟著讀了起來。
“兩河、陝西宣撫司公告,因治下百姓人口眾多,民政庶務繁忙,民政官員捉襟見肘,現招收行政管理人員,凡年齡在18歲以上,22以下,身體健康、文理通順、品行端正者皆可報名。通過考試後,學員學期一年,預定名額600人,畢業後在地方官府實習一年合格者為吏員……兩河、陝西宣撫司……”
好不容易讀完,下麵的人七嘴八舌,吵吵嚷嚷起來。
“這“講武堂”是忠義軍辦的,那不是和朝廷對著幹嗎?”
“還有這“行政學堂”,這學完出來以後,到底算是哪裏的官啊?”
人們議論紛紛,搖頭晃腦,有人冷笑著說道。
“朝廷都把黃河以北割讓給了番子,人家忠義軍自己收迴來自己幹,和朝廷有什麽鳥幹係?去了講武堂,就是忠義軍的軍官。行政學堂當然是去宣撫司下麵的官府做官。皇帝都跑到南邊去了,江南那麽亂,給你個官你也不敢當!”
有人笑道:“我孫二終於否極泰來了!我馬上去河北應試,以後就是青天大老爺了!”
“孫兒!”
有人叫著孫二,引起旁人的一片哄笑。
“你也不看看,上麵寫的清楚,凡是前去的人員,必須得經過學科考試和身體測試。學科考試科目有:國文、曆史、地理、數學等等;還有身體檢驗:耳力、視力、身長、力氣等等。不要說學識,就你那彎腰駝背的,就這身體檢驗,你也通不過。”
眾人嘻嘻哈哈吵吵鬧鬧,後麵的一個年輕士子搖了搖頭,手上提著一串藥包,向著城外而去。
三十裏地,士子卻走得極為輕鬆,從頭腰間的佩刀和精神抖擻的樣子,看起來身體素質不錯,應該是經常練武的緣故。
竹林處陣陣的琴聲傳來,年輕士子抬起頭來,看到竹林中露出的房屋一角,會心地一笑。
聽琴明意,自從母親去世以後,父親從來沒有這麽歡快的琴聲了。
“爹,我迴來了!”
順著綠草亂生的斜坡上了高台,看到父親正在門前彈琴,琴聲歡快如流水,年輕士子笑道:“爹,看來你的心情不錯!”
琴聲停了下來,虞祺站了起來,笑容滿麵。
“大郎,怎麽樣,一路上還順利吧?”
雖說縣城距離家裏隻有30裏路,但是這路上並不太平,遇上盜賊,也是常有的事。
“爹,沒什麽事。再說,要是有事,憑我腰上的家夥,對付三四個不成問題!”
年輕士子自信地拍了拍腰間的鋼刀。
年輕士子叫虞允文,剛好20歲。其先祖為唐初名臣虞世南。虞世南的七世孫虞殷任仁壽郡守,虞氏遂定居於此。
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金人南下,
母親去世,父親孑然一身,且身患疾病,虞允文便擔任起了照顧父親的職責。
“大郎,你先把藥放下,咱們說會話。”
進了門,放下藥包,虞允文看了看桌上的包袱,都有點愣了一愣。
“爹,你這是要出遠門?”
“不是為我準備的,是為你準備的。”
“給我準備的?”
虞允文一頭霧水。
虞祺笑了一笑,擺了擺手,示意兒子在前麵的凳子上坐下。
“自從這報紙傳到了四川,你便整日裏心神不安。”
虞祺指了指桌子上麵整理好的一疊?警世鍾?,微微一笑,虞允文的臉不由得紅了起來。
“原來爹都知道了,孩兒讓爹失望了。”
“爹又有什麽失望的!你忠肝義膽,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夙夜長歎,爹沒有說錯吧?”
虞允文不好意思的點點頭,隨即又撓了撓頭。
“孩兒也是看到了報紙上的“飲冰十年,難涼熱血”,還有那“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有守土抗敵之心”,也是心有戚戚,是以不能自已。還望父親見諒!”
虞祺微微點了點頭。兒子才華橫溢,誌向遠大,若是時局灰暗,兒子待在身邊,也無關痛癢。如今朝廷式微,龜縮江南一隅,猶難以自保。
而忠義軍如日中天,兵鋒正盛,擋者披靡,更兼吏治清明,銳意進取,問鼎天下,隻怕是早晚的問題。
關鍵是,報紙上的那些“華夷之辨”,“春秋大義”,“國家、民族”等等,簡直說到了他的心裏。
如果再不讓兒子出去闖蕩,恐怕會誤了他的一生。
“村裏的李元外從河東迴來,聽他說,河北正在大肆招收軍政官員,他知道你熱心天下之事,所以把告示帶了迴來。”
虞祺站起身來,從房間裏麵拿出兩份招生啟事,和虞允文在城門口看到的一模一樣。
“大郎,你看看,是不是有些意動。”
盡管他已經在城門口看過告示,但是為了不掃父親的興致,他還是裝模作樣,仔仔細細看了一遍。
“爹,這樣看來,對天下的有識之士倒是個好事。不管是從軍還是從政,有才之人總能找到去處。”
虞祺點了點頭,沉聲道:
“大郎,我已經幫你準備好了盤纏。李員外他們明天就走,說是要去河北弄些玻璃迴來。你跟他們一路走,路上也有個照應。”
虞允文一驚,不由得站了起來,遲疑道:
“爹,父母在,不遠遊。我要是走了,誰來照顧你?再說了,你身上的病還沒有好,我怎麽能把你……”
“爹在私塾裏教書,自有村裏的人照顧。”
虞祺搖了搖頭,正色道:“奸臣當道,天子昏庸,朝廷腐敗,能否獨善其身,尚未可知。河北之地已是聖土,正是你安身用命之所。若是有朝一日,真如報紙上所說,你隨忠義軍收複了燕雲河西之地,爹為你擺慶功酒,咱們父子一醉方休!”
虞允文看父親臉色鄭重,沒有辦法,跪了下來,重重磕了幾個響頭。
“起來,起來,不要做兒女之狀。”
虞祺讓兒子起來,父子二人坐定,虞祺才開了口。
“大郎,爹也問了一下李員外,似乎這講武堂和行政學堂乃是軍政之分,考上以後,還要經過一年的學習,再加上一年的磨練,方能入職或者入仕。”
他看著兒子,笑著問道:
“大郎,爹不擔心什麽食宿全包的事。爹隻是想問問你,你是想從軍還是入仕?”
“這……”
虞允文遲疑了一下,並沒有迅速迴答父親。
行政學堂學一年,實習一年,基本上是地方的吏員,連從九品也不是。從吏員要到一方大員,沒有一二十年的工夫,恐怕很難達到。
他知道父親的心願。虞家祖上是高官,父親一直想重現家族原有的榮耀,而這份期望,就寄托在了自己身上。
可是,從心底裏說,他卻希望在戰場上,實現自己金戈鐵馬的夙願,像父親所說的一樣,恢複燕雲,平定河西。
“爹,我想知道你的意思。”
虞允文抬起頭來,看著慈祥的父親。
“這裏又沒有旁人,說說你的心裏話。爹尊重你的選擇!”
虞祺也是鄭重說道。
他並不想給兒子壓力,尤其是經曆了父親和妻子的去世。人生無常,還是讓兒子去幹自己喜歡的事情。
“爹,我還是想考講武堂,希望爹能體諒孩兒的苦衷。”
“哦,說說你的原因。”
看到父親並沒有責怪,虞允文也鼓起了勇氣,說了起來。
“時逢亂世,四處征伐的機會甚多。從講武堂畢業,就是低級軍官,四處征伐,建功立業的機會數不勝數。入仕要一步步做起,耗時太長,也難做。關鍵是,孩兒想要征戰沙場,金戈鐵馬,去曆練一下,走遍大江南北、塞外大漠,見識一下我中華的大好河山。”
虞祺點了點頭,微笑道:“爹同意你的做法。不過你也不要放鬆,要知你現在還沒有通過考試,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虞允文站了起來,鄭重答應道:“孩兒必不會讓父親失望!”
忠州刺史府大堂,十八歲的吳拱正站在大堂中間,聽著父親和叔父的教誨。
“大郎,你到了河北,要謹言慎行,學好本事,將來就在忠義軍中效力。你記住了嗎?”
忠州刺史吳玠,麵色凝重,仔細叮囑著臉上尚待有稚氣的兒子。
吳玠的弟弟吳麟接著哥哥的話說道:“大郎,你是家中長子,要為下麵的弟弟們做個榜樣。到了河北,憑你的本事,考進講武堂十拿九穩,多學些本事,別讓吳家的人失望。”
吳拱不解地問道:“爹,叔父,為什麽要去河北呀?”
也許在他的心裏,父叔都是大宋朝廷的高官,又何必去王鬆的軍中曆練。
父親和叔父這樣做,難道不怕朝廷猜忌嗎?
“王鬆統兵,天下無雙。忠義軍聲威大震,連番子都不是對手。讓你到那裏,自然是要多學些本事,以後好在軍中效力,下麵的將士也會服你。”
吳玠耐心解釋。有一層意思,他並沒有告訴兒子。大宋朝廷如今是夕陽西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大哥,朝廷厲兵秣馬,想要在陝西和金人大戰一場。看來咱們兄弟,又要上陣廝殺了。”
吳拱離開,大堂裏麵隻剩下了兄弟二人。
“大哥,金人想要孤立河東河北,簡直是癡心妄想。難道他們不知道,光是王鬆,他們已經焦頭爛額,還要來和西軍決戰,實在是可笑至極!”
吳玠搖搖頭,黯然道:“二哥,金人雖然對付王鬆吃力,但要是對付咱們西軍,還是不在話下!”
吳麟暗暗心驚。大哥送兒子去河北,分明已經起了心思。
朝廷腐敗不堪,無力向北。忠義軍獨當一麵,和金人、夏人三足鼎立。忠義軍兵鋒正盛,王鬆又與金人誓不兩立。大戰遲早要來,到時必定是屍山血海,慘烈異常。
至於誰能獨掌乾坤,那就看個人的造化了。
縣城東門的城牆外南側,熱鬧非凡,圍滿了人。除了頭纏白布,粗衣笀鞋,身背竹簍的百姓,還有幾名個寬衣緩袍,頭戴黑巾的士子。他們興致勃勃,正圍在一起,看著牆上的兩份招生啟事。
“……北虜猖獗,山河動蕩,百姓受苦,凡有愛國之心之青年,均可前往河北大名府入講武堂考試學習。凡年齡在18歲以上,35以下,身體健康、文理通順、品行端方者都可進入考核。學員人數及入堂日期由忠義軍督練處督辦。通過考核後,預定一年畢業,預定名額600人,畢業後作為下級軍官進入軍中,實習一年合格者為中低級軍官……兩河、陝西宣撫司……”
“都別吵,都別吵,該我了!”
一片吵鬧聲中,眾人的目光移到另外一張招生啟事上,又有人跟著讀了起來。
“兩河、陝西宣撫司公告,因治下百姓人口眾多,民政庶務繁忙,民政官員捉襟見肘,現招收行政管理人員,凡年齡在18歲以上,22以下,身體健康、文理通順、品行端正者皆可報名。通過考試後,學員學期一年,預定名額600人,畢業後在地方官府實習一年合格者為吏員……兩河、陝西宣撫司……”
好不容易讀完,下麵的人七嘴八舌,吵吵嚷嚷起來。
“這“講武堂”是忠義軍辦的,那不是和朝廷對著幹嗎?”
“還有這“行政學堂”,這學完出來以後,到底算是哪裏的官啊?”
人們議論紛紛,搖頭晃腦,有人冷笑著說道。
“朝廷都把黃河以北割讓給了番子,人家忠義軍自己收迴來自己幹,和朝廷有什麽鳥幹係?去了講武堂,就是忠義軍的軍官。行政學堂當然是去宣撫司下麵的官府做官。皇帝都跑到南邊去了,江南那麽亂,給你個官你也不敢當!”
有人笑道:“我孫二終於否極泰來了!我馬上去河北應試,以後就是青天大老爺了!”
“孫兒!”
有人叫著孫二,引起旁人的一片哄笑。
“你也不看看,上麵寫的清楚,凡是前去的人員,必須得經過學科考試和身體測試。學科考試科目有:國文、曆史、地理、數學等等;還有身體檢驗:耳力、視力、身長、力氣等等。不要說學識,就你那彎腰駝背的,就這身體檢驗,你也通不過。”
眾人嘻嘻哈哈吵吵鬧鬧,後麵的一個年輕士子搖了搖頭,手上提著一串藥包,向著城外而去。
三十裏地,士子卻走得極為輕鬆,從頭腰間的佩刀和精神抖擻的樣子,看起來身體素質不錯,應該是經常練武的緣故。
竹林處陣陣的琴聲傳來,年輕士子抬起頭來,看到竹林中露出的房屋一角,會心地一笑。
聽琴明意,自從母親去世以後,父親從來沒有這麽歡快的琴聲了。
“爹,我迴來了!”
順著綠草亂生的斜坡上了高台,看到父親正在門前彈琴,琴聲歡快如流水,年輕士子笑道:“爹,看來你的心情不錯!”
琴聲停了下來,虞祺站了起來,笑容滿麵。
“大郎,怎麽樣,一路上還順利吧?”
雖說縣城距離家裏隻有30裏路,但是這路上並不太平,遇上盜賊,也是常有的事。
“爹,沒什麽事。再說,要是有事,憑我腰上的家夥,對付三四個不成問題!”
年輕士子自信地拍了拍腰間的鋼刀。
年輕士子叫虞允文,剛好20歲。其先祖為唐初名臣虞世南。虞世南的七世孫虞殷任仁壽郡守,虞氏遂定居於此。
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金人南下,
母親去世,父親孑然一身,且身患疾病,虞允文便擔任起了照顧父親的職責。
“大郎,你先把藥放下,咱們說會話。”
進了門,放下藥包,虞允文看了看桌上的包袱,都有點愣了一愣。
“爹,你這是要出遠門?”
“不是為我準備的,是為你準備的。”
“給我準備的?”
虞允文一頭霧水。
虞祺笑了一笑,擺了擺手,示意兒子在前麵的凳子上坐下。
“自從這報紙傳到了四川,你便整日裏心神不安。”
虞祺指了指桌子上麵整理好的一疊?警世鍾?,微微一笑,虞允文的臉不由得紅了起來。
“原來爹都知道了,孩兒讓爹失望了。”
“爹又有什麽失望的!你忠肝義膽,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夙夜長歎,爹沒有說錯吧?”
虞允文不好意思的點點頭,隨即又撓了撓頭。
“孩兒也是看到了報紙上的“飲冰十年,難涼熱血”,還有那“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有守土抗敵之心”,也是心有戚戚,是以不能自已。還望父親見諒!”
虞祺微微點了點頭。兒子才華橫溢,誌向遠大,若是時局灰暗,兒子待在身邊,也無關痛癢。如今朝廷式微,龜縮江南一隅,猶難以自保。
而忠義軍如日中天,兵鋒正盛,擋者披靡,更兼吏治清明,銳意進取,問鼎天下,隻怕是早晚的問題。
關鍵是,報紙上的那些“華夷之辨”,“春秋大義”,“國家、民族”等等,簡直說到了他的心裏。
如果再不讓兒子出去闖蕩,恐怕會誤了他的一生。
“村裏的李元外從河東迴來,聽他說,河北正在大肆招收軍政官員,他知道你熱心天下之事,所以把告示帶了迴來。”
虞祺站起身來,從房間裏麵拿出兩份招生啟事,和虞允文在城門口看到的一模一樣。
“大郎,你看看,是不是有些意動。”
盡管他已經在城門口看過告示,但是為了不掃父親的興致,他還是裝模作樣,仔仔細細看了一遍。
“爹,這樣看來,對天下的有識之士倒是個好事。不管是從軍還是從政,有才之人總能找到去處。”
虞祺點了點頭,沉聲道:
“大郎,我已經幫你準備好了盤纏。李員外他們明天就走,說是要去河北弄些玻璃迴來。你跟他們一路走,路上也有個照應。”
虞允文一驚,不由得站了起來,遲疑道:
“爹,父母在,不遠遊。我要是走了,誰來照顧你?再說了,你身上的病還沒有好,我怎麽能把你……”
“爹在私塾裏教書,自有村裏的人照顧。”
虞祺搖了搖頭,正色道:“奸臣當道,天子昏庸,朝廷腐敗,能否獨善其身,尚未可知。河北之地已是聖土,正是你安身用命之所。若是有朝一日,真如報紙上所說,你隨忠義軍收複了燕雲河西之地,爹為你擺慶功酒,咱們父子一醉方休!”
虞允文看父親臉色鄭重,沒有辦法,跪了下來,重重磕了幾個響頭。
“起來,起來,不要做兒女之狀。”
虞祺讓兒子起來,父子二人坐定,虞祺才開了口。
“大郎,爹也問了一下李員外,似乎這講武堂和行政學堂乃是軍政之分,考上以後,還要經過一年的學習,再加上一年的磨練,方能入職或者入仕。”
他看著兒子,笑著問道:
“大郎,爹不擔心什麽食宿全包的事。爹隻是想問問你,你是想從軍還是入仕?”
“這……”
虞允文遲疑了一下,並沒有迅速迴答父親。
行政學堂學一年,實習一年,基本上是地方的吏員,連從九品也不是。從吏員要到一方大員,沒有一二十年的工夫,恐怕很難達到。
他知道父親的心願。虞家祖上是高官,父親一直想重現家族原有的榮耀,而這份期望,就寄托在了自己身上。
可是,從心底裏說,他卻希望在戰場上,實現自己金戈鐵馬的夙願,像父親所說的一樣,恢複燕雲,平定河西。
“爹,我想知道你的意思。”
虞允文抬起頭來,看著慈祥的父親。
“這裏又沒有旁人,說說你的心裏話。爹尊重你的選擇!”
虞祺也是鄭重說道。
他並不想給兒子壓力,尤其是經曆了父親和妻子的去世。人生無常,還是讓兒子去幹自己喜歡的事情。
“爹,我還是想考講武堂,希望爹能體諒孩兒的苦衷。”
“哦,說說你的原因。”
看到父親並沒有責怪,虞允文也鼓起了勇氣,說了起來。
“時逢亂世,四處征伐的機會甚多。從講武堂畢業,就是低級軍官,四處征伐,建功立業的機會數不勝數。入仕要一步步做起,耗時太長,也難做。關鍵是,孩兒想要征戰沙場,金戈鐵馬,去曆練一下,走遍大江南北、塞外大漠,見識一下我中華的大好河山。”
虞祺點了點頭,微笑道:“爹同意你的做法。不過你也不要放鬆,要知你現在還沒有通過考試,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虞允文站了起來,鄭重答應道:“孩兒必不會讓父親失望!”
忠州刺史府大堂,十八歲的吳拱正站在大堂中間,聽著父親和叔父的教誨。
“大郎,你到了河北,要謹言慎行,學好本事,將來就在忠義軍中效力。你記住了嗎?”
忠州刺史吳玠,麵色凝重,仔細叮囑著臉上尚待有稚氣的兒子。
吳玠的弟弟吳麟接著哥哥的話說道:“大郎,你是家中長子,要為下麵的弟弟們做個榜樣。到了河北,憑你的本事,考進講武堂十拿九穩,多學些本事,別讓吳家的人失望。”
吳拱不解地問道:“爹,叔父,為什麽要去河北呀?”
也許在他的心裏,父叔都是大宋朝廷的高官,又何必去王鬆的軍中曆練。
父親和叔父這樣做,難道不怕朝廷猜忌嗎?
“王鬆統兵,天下無雙。忠義軍聲威大震,連番子都不是對手。讓你到那裏,自然是要多學些本事,以後好在軍中效力,下麵的將士也會服你。”
吳玠耐心解釋。有一層意思,他並沒有告訴兒子。大宋朝廷如今是夕陽西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大哥,朝廷厲兵秣馬,想要在陝西和金人大戰一場。看來咱們兄弟,又要上陣廝殺了。”
吳拱離開,大堂裏麵隻剩下了兄弟二人。
“大哥,金人想要孤立河東河北,簡直是癡心妄想。難道他們不知道,光是王鬆,他們已經焦頭爛額,還要來和西軍決戰,實在是可笑至極!”
吳玠搖搖頭,黯然道:“二哥,金人雖然對付王鬆吃力,但要是對付咱們西軍,還是不在話下!”
吳麟暗暗心驚。大哥送兒子去河北,分明已經起了心思。
朝廷腐敗不堪,無力向北。忠義軍獨當一麵,和金人、夏人三足鼎立。忠義軍兵鋒正盛,王鬆又與金人誓不兩立。大戰遲早要來,到時必定是屍山血海,慘烈異常。
至於誰能獨掌乾坤,那就看個人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