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的大限到了?”
陰暗腥臭的牢房中,一個頭戴軟腳襆頭,渾身血跡,卻又麵色平靜,氣度軒然的四旬士子,背對著牢房門口坐在地上,頭也不迴一下。
“趕快動手吧,天道淪喪,胡虜肆虐,我李若虛赤膽忠心,又豈會助紂為虐,以背中華!”
他看也不看牢房門口的義軍,完全沒有注意到,近來的乃是新軍。
“你這廝,是不是被關傻了,在這說什麽瘋話?”
軍官打開了牢門,大聲喊道:“番子已經被打跑了,該迴家迴家,該吃飯吃飯,就別在這占著地方了!”
軍官轉過頭,對著牢房中所有的牢犯大聲喊了起來。
“鄉親們趕快起來,該迴去的迴去了,這可不是什麽好地方!”
一個個牢房被打開,一個個驚喜交加、蓬頭垢麵的百姓,魚貫走了出來,很多人都是涕淚交加。
一個長衫士子強忍著身上的傷痛,肅拜道:“多謝將軍,敢問將軍是何處的義軍,番子真的被趕跑了嗎?”
“千真萬確,這還能騙你!”
軍官臉色不變,坦然道:“我等乃是王鬆王相公部麾下的忠義軍。番子肆虐,燒殺搶掠,王相公這才揮兵前來,解民倒懸。你就不要問了,趕緊迴家,怎麽也比這裏舒坦。”
“將軍,王相公不是已經陣亡了嗎?”
長衫男子一臉不解,拱手道:“將軍,在下乃是本縣的縣丞,還請麻煩引薦一下,在下想見一下這位王相公。”
軍官看他言語不凡,似乎有些身份,便也耐下心來。
“程縣丞是吧,王相公很忙,不是你想見就見得到的。還是趕緊迴去吧。”
聽到外麵的談話,牢房中麵牆而坐的士子,猛地轉過頭來,大聲怒喝了起來。
“你這軍漢,休要胡言亂語!王相公已在府州為國罹難,你等又怎會是他的部下?簡直是信口胡說,豈有此理!”
正在離開的百姓也都停了下來,一起看著軍官,臉上露出狐疑之色。
軍官心裏有些自豪,也不生氣,抬起頭來,高聲說道:
“你這漢子,倒是知道些忠義軍的事情。但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府州一戰,王相公身受重傷,卻並沒有陣亡。如今他已痊愈歸來,就在這邯鄲城中坐鎮指揮。本將又豈會欺騙爾等。”
士子從地上爬了起來,踉踉蹌蹌,顧不得拂去身上的塵土,幾步上前,出了牢房。
“這位將軍,在下曲周李若虛。麻煩將軍引薦,在下想見一麵王相公。”
北宋末年,懦宋悍金,神州沉浮,清流濁流,忠臣叛賊,文臣武將,各色麵孔,精彩紛呈。
而在曆史上,靖康之恥發生的前夜,吏部侍郎李若水陪宋欽宗趙桓,至東京城外的金營。完顏宗翰羞辱二帝,李若水破口大罵,被完顏宗翰割舌,挖目斷手,最後寸磔而死,時年35歲。
“遼國之亡,死義者十數人,南朝唯李侍郎一人耳。”
這是李若水死後,金人對不屈而死的他的評價。
而在兩宋之交的曆史上,還有一位嶽飛的幕僚,河北曲周李若虛,也就是李若水的次兄,此人也是轟轟烈烈,河北大漢,堪稱國士。
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揮兵大舉南侵,南宋舉國震動。嶽飛應詔舉兵,全力投入北伐。
但這次震動金人的北伐在臨行前就險些夭折。“不舉天子”趙構在金軍威脅下驚疑不定,命嶽飛出兵後,又隨即令他止步。
前往嶽飛軍中,傳達撤軍口詔的使者在和嶽飛細談之後,自願承擔矯詔之責,送嶽飛全軍出發。之後使者自行返迴臨安稟告,請求朝廷支援嶽飛北伐。
這位不懼違抗皇命、在關鍵時刻成全嶽飛北伐的人,就是眼前的這位李若虛。
李若虛作為嶽飛的幕僚,盡心盡力輔佐於他。後來嶽飛蒙冤,李若虛同樣貶謫、罷官奪職,死於貶所。
先人遺跡,古道顏色,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當之無愧的“宋士”。
邯鄲縣衙門大堂,王鬆看著眼前站著的這位濃眉大眼、五大三粗的粗豪士子,心裏生出一絲感慨。曆史上豪氣幹雲,耿直爽朗的那位千古先賢,此刻就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麵前。
若得此君,當真是忠義軍之幸,民族之幸。
李若虛也是驚訝地看著眼前的這位奇男子。原因無它,這位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實在是太年輕了。
二十四五的年紀,曾經位高權重的當朝相公,千軍萬馬的主帥。英雄少年,讓李若虛不由得生出一絲廉頗老矣之感。
“在下王鬆,見過先生。”
王鬆走下堂來,對著李若虛鄭重施了一禮。
“山野匹夫,怎敢得相公大禮?”
李若虛慌忙迴禮,一揖到底。
曆史上,他也是年過四旬,因為弟弟李若水的壯烈而死,才由小吏撫恤入職。年近五旬,擔任嶽飛宣撫司的參議官,達到人生的巔峰。
此時,他隻是一介落第的士子,沒有任何功名,充其量,也隻是鄉間的儒士。王鬆這樣的名人向他行禮,他自然是受寵若驚。
金兵南下,攻掠河北,距離邯鄲城不遠的曲周縣也是未能幸免。李若虛被擄掠至金兵軍中,耶律馬五見他是讀書人,見多識廣,想讓他仕金。
李若虛自然不從,即便是金人的嚴刑拷打,也未能如願。耶律馬五無奈,隻有把他暫且關入大牢之中。誰想還沒來得及殺害,義軍已經破城而入。
“小人見過相公。小人乃是本地的縣丞程強,相公解救百姓於倒懸,下官謝過相公了。”
“程縣丞,你不屈服於金人,在下頗為欽佩。你身上有傷,下去歇一下。城中百姓雖然不多,但還是需要你這個父母官照應。”
“多謝相公。”
程強肅拜道:“聽聞朝廷要下旨割讓兩河於金人,朝廷的諭旨或許克日即至。在下乃是邯鄲人,還請相公撥下軍馬,駐紮於此,免得金人前來荼毒”
“程縣丞放心就是。”
王鬆心中一沉,點點頭道:“兩河國之根本,朝廷不會如此糊塗。番賊要再禍害邯鄲,禍害河北,先得過了本官這一關。”
程強大喜,深施一禮,告辭離去。他才不管朝廷的態度如何,隻要王鬆在此,能保得一縣平安即可。
“小人見過相公。相公如今被朝廷驅逐,惡名已定。如今番子肆虐,百姓罹難,海裏白骨累累,不知相公下一步又該做何打算?”
李家一門六兄弟都是文武雙全的熱血漢子,這李若虛當然也不錯過。身上的血跡未幹,疼痛未消,卻已經關心起軍國大事、百姓蒼生來了。
“讓軍醫官上來為先生療傷。”
王鬆思慮了一下,沉聲道:“王鬆忠心報國,隻為天下百姓,朝廷待我不公,隻能是各行其事。忠義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的光複山河,驅逐金人。”
李若虛心中一動。他雖然身在鄉野,兩河的情形卻是略知一二。王鬆練兵統兵之能,他也早有耳聞,今日破了邯鄲城,打敗金人,便是明證。
“河北之地,屢遭金人荼毒,破敗不堪。良田荒蕪,百姓饑寒交迫,道死於途,屍骸遍野。”
王鬆憂心忡忡,皺起了眉頭。
“本官欲帶弟兄們紮根河北,對抗番人,隻是糧草問題,乃是我忠義軍之心頭大患,若是……”
“相公是說河北破敗,若要對抗金人,率軍北伐,糧草供給勢必不濟。行軍打仗,若沒有餉銀和糧草,大事去矣。相公可是擔心此事?”
王鬆的話還沒有說完,李若虛已經搶先接過了話頭。
王鬆不由得一樂。此君果然是性烈如火,快人快語,和貶斥嶺南的歐陽澈有得一拚。
想起歐陽澈,王鬆微微皺了皺眉頭。看來還得想辦法,把陳東和歐陽澈二人給接迴來。
“在下快言快語,不吐不快,還請相公見諒。”
覺得自己打斷了王鬆的談話,李若虛也是麵色微紅,有些不好意思。
“先生說的不錯。本官想先恢複河北,營田、屯田,蓄貨值之利,然後揮兵北上,光複幽雲之地。先生可和在下一起,不知意下如何?”
李若虛心下感激,沉思片刻,才道:“相公,在下被金人擄掠,若不是相公相救,恐怕早已成了刀下遊魂。隻是在下才疏學淺,恐怕會誤了相公大業。”
王鬆哈哈笑了起來,站起來道:“這麽說,先生是答應在下了?”
李若虛站起身來,肅拜道:“小人一介草民,得蒙相公厚愛,敢不以死效命。小人在相公帳下,必當鞠躬盡瘁,肝腦塗地,以效犬馬之勞!”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世有伯樂,然有千裏馬。王鬆以國士待之,李若虛自然是鞠躬盡瘁了。
王鬆下來,還了一禮道:“先生國之大才,在下心知,先生切不可妄自菲薄。以後先生就是在下的幕僚,擔任參議官一職,先生覺得如何?”
即便是草台班子,也要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是專業而非業餘。
“小人敢不從命。”
李若虛大喜過望,再次一揖到底。
參議官,乃是心腹幕僚,可以直接左右軍中決策。王鬆如此器重於他,他自然是欣喜若狂。
軍醫官上來,給李若虛包紮傷口,王鬆見無大礙,這才放下心來。
“相公,兩河鐵炭眾多,土地肥沃。冶鐵所獲,屯田營田,足可供給十萬大軍,相公無憂矣。”
王鬆點點頭,自從來到這個時代,他也知道了一些這個時代經濟上的東西。
自宋熙寧三年(公元1069年)起,大宋朝廷每年鑄銅錢500多萬貫,鐵錢80多萬貫。每年耗鐵的重量大概在1.2萬噸。
大宋民間用鐵的數量,每年最少也是3萬噸的數量。
即便是邯鄲、武安這些富產鐵礦的冶鐵之地,年產也不過6萬噸左右。
整個大宋年產鐵在15萬噸,邢州占了近4成,邯鄲所在的磁州占了將近4成。也邢州、磁州兩個相鄰的州縣,占了大宋冶鐵的七成以上。
控製了河北之地,就控製了大宋的鋼鐵命脈。難怪說河北富饒,不輸江南了。除了豐富的鐵、炭,河北平原又是糧食產地。
天賜的禮物,大宋不好好利用,隻能說亡國滅種,咎由自取了。
陰暗腥臭的牢房中,一個頭戴軟腳襆頭,渾身血跡,卻又麵色平靜,氣度軒然的四旬士子,背對著牢房門口坐在地上,頭也不迴一下。
“趕快動手吧,天道淪喪,胡虜肆虐,我李若虛赤膽忠心,又豈會助紂為虐,以背中華!”
他看也不看牢房門口的義軍,完全沒有注意到,近來的乃是新軍。
“你這廝,是不是被關傻了,在這說什麽瘋話?”
軍官打開了牢門,大聲喊道:“番子已經被打跑了,該迴家迴家,該吃飯吃飯,就別在這占著地方了!”
軍官轉過頭,對著牢房中所有的牢犯大聲喊了起來。
“鄉親們趕快起來,該迴去的迴去了,這可不是什麽好地方!”
一個個牢房被打開,一個個驚喜交加、蓬頭垢麵的百姓,魚貫走了出來,很多人都是涕淚交加。
一個長衫士子強忍著身上的傷痛,肅拜道:“多謝將軍,敢問將軍是何處的義軍,番子真的被趕跑了嗎?”
“千真萬確,這還能騙你!”
軍官臉色不變,坦然道:“我等乃是王鬆王相公部麾下的忠義軍。番子肆虐,燒殺搶掠,王相公這才揮兵前來,解民倒懸。你就不要問了,趕緊迴家,怎麽也比這裏舒坦。”
“將軍,王相公不是已經陣亡了嗎?”
長衫男子一臉不解,拱手道:“將軍,在下乃是本縣的縣丞,還請麻煩引薦一下,在下想見一下這位王相公。”
軍官看他言語不凡,似乎有些身份,便也耐下心來。
“程縣丞是吧,王相公很忙,不是你想見就見得到的。還是趕緊迴去吧。”
聽到外麵的談話,牢房中麵牆而坐的士子,猛地轉過頭來,大聲怒喝了起來。
“你這軍漢,休要胡言亂語!王相公已在府州為國罹難,你等又怎會是他的部下?簡直是信口胡說,豈有此理!”
正在離開的百姓也都停了下來,一起看著軍官,臉上露出狐疑之色。
軍官心裏有些自豪,也不生氣,抬起頭來,高聲說道:
“你這漢子,倒是知道些忠義軍的事情。但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府州一戰,王相公身受重傷,卻並沒有陣亡。如今他已痊愈歸來,就在這邯鄲城中坐鎮指揮。本將又豈會欺騙爾等。”
士子從地上爬了起來,踉踉蹌蹌,顧不得拂去身上的塵土,幾步上前,出了牢房。
“這位將軍,在下曲周李若虛。麻煩將軍引薦,在下想見一麵王相公。”
北宋末年,懦宋悍金,神州沉浮,清流濁流,忠臣叛賊,文臣武將,各色麵孔,精彩紛呈。
而在曆史上,靖康之恥發生的前夜,吏部侍郎李若水陪宋欽宗趙桓,至東京城外的金營。完顏宗翰羞辱二帝,李若水破口大罵,被完顏宗翰割舌,挖目斷手,最後寸磔而死,時年35歲。
“遼國之亡,死義者十數人,南朝唯李侍郎一人耳。”
這是李若水死後,金人對不屈而死的他的評價。
而在兩宋之交的曆史上,還有一位嶽飛的幕僚,河北曲周李若虛,也就是李若水的次兄,此人也是轟轟烈烈,河北大漢,堪稱國士。
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揮兵大舉南侵,南宋舉國震動。嶽飛應詔舉兵,全力投入北伐。
但這次震動金人的北伐在臨行前就險些夭折。“不舉天子”趙構在金軍威脅下驚疑不定,命嶽飛出兵後,又隨即令他止步。
前往嶽飛軍中,傳達撤軍口詔的使者在和嶽飛細談之後,自願承擔矯詔之責,送嶽飛全軍出發。之後使者自行返迴臨安稟告,請求朝廷支援嶽飛北伐。
這位不懼違抗皇命、在關鍵時刻成全嶽飛北伐的人,就是眼前的這位李若虛。
李若虛作為嶽飛的幕僚,盡心盡力輔佐於他。後來嶽飛蒙冤,李若虛同樣貶謫、罷官奪職,死於貶所。
先人遺跡,古道顏色,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當之無愧的“宋士”。
邯鄲縣衙門大堂,王鬆看著眼前站著的這位濃眉大眼、五大三粗的粗豪士子,心裏生出一絲感慨。曆史上豪氣幹雲,耿直爽朗的那位千古先賢,此刻就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麵前。
若得此君,當真是忠義軍之幸,民族之幸。
李若虛也是驚訝地看著眼前的這位奇男子。原因無它,這位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實在是太年輕了。
二十四五的年紀,曾經位高權重的當朝相公,千軍萬馬的主帥。英雄少年,讓李若虛不由得生出一絲廉頗老矣之感。
“在下王鬆,見過先生。”
王鬆走下堂來,對著李若虛鄭重施了一禮。
“山野匹夫,怎敢得相公大禮?”
李若虛慌忙迴禮,一揖到底。
曆史上,他也是年過四旬,因為弟弟李若水的壯烈而死,才由小吏撫恤入職。年近五旬,擔任嶽飛宣撫司的參議官,達到人生的巔峰。
此時,他隻是一介落第的士子,沒有任何功名,充其量,也隻是鄉間的儒士。王鬆這樣的名人向他行禮,他自然是受寵若驚。
金兵南下,攻掠河北,距離邯鄲城不遠的曲周縣也是未能幸免。李若虛被擄掠至金兵軍中,耶律馬五見他是讀書人,見多識廣,想讓他仕金。
李若虛自然不從,即便是金人的嚴刑拷打,也未能如願。耶律馬五無奈,隻有把他暫且關入大牢之中。誰想還沒來得及殺害,義軍已經破城而入。
“小人見過相公。小人乃是本地的縣丞程強,相公解救百姓於倒懸,下官謝過相公了。”
“程縣丞,你不屈服於金人,在下頗為欽佩。你身上有傷,下去歇一下。城中百姓雖然不多,但還是需要你這個父母官照應。”
“多謝相公。”
程強肅拜道:“聽聞朝廷要下旨割讓兩河於金人,朝廷的諭旨或許克日即至。在下乃是邯鄲人,還請相公撥下軍馬,駐紮於此,免得金人前來荼毒”
“程縣丞放心就是。”
王鬆心中一沉,點點頭道:“兩河國之根本,朝廷不會如此糊塗。番賊要再禍害邯鄲,禍害河北,先得過了本官這一關。”
程強大喜,深施一禮,告辭離去。他才不管朝廷的態度如何,隻要王鬆在此,能保得一縣平安即可。
“小人見過相公。相公如今被朝廷驅逐,惡名已定。如今番子肆虐,百姓罹難,海裏白骨累累,不知相公下一步又該做何打算?”
李家一門六兄弟都是文武雙全的熱血漢子,這李若虛當然也不錯過。身上的血跡未幹,疼痛未消,卻已經關心起軍國大事、百姓蒼生來了。
“讓軍醫官上來為先生療傷。”
王鬆思慮了一下,沉聲道:“王鬆忠心報國,隻為天下百姓,朝廷待我不公,隻能是各行其事。忠義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的光複山河,驅逐金人。”
李若虛心中一動。他雖然身在鄉野,兩河的情形卻是略知一二。王鬆練兵統兵之能,他也早有耳聞,今日破了邯鄲城,打敗金人,便是明證。
“河北之地,屢遭金人荼毒,破敗不堪。良田荒蕪,百姓饑寒交迫,道死於途,屍骸遍野。”
王鬆憂心忡忡,皺起了眉頭。
“本官欲帶弟兄們紮根河北,對抗番人,隻是糧草問題,乃是我忠義軍之心頭大患,若是……”
“相公是說河北破敗,若要對抗金人,率軍北伐,糧草供給勢必不濟。行軍打仗,若沒有餉銀和糧草,大事去矣。相公可是擔心此事?”
王鬆的話還沒有說完,李若虛已經搶先接過了話頭。
王鬆不由得一樂。此君果然是性烈如火,快人快語,和貶斥嶺南的歐陽澈有得一拚。
想起歐陽澈,王鬆微微皺了皺眉頭。看來還得想辦法,把陳東和歐陽澈二人給接迴來。
“在下快言快語,不吐不快,還請相公見諒。”
覺得自己打斷了王鬆的談話,李若虛也是麵色微紅,有些不好意思。
“先生說的不錯。本官想先恢複河北,營田、屯田,蓄貨值之利,然後揮兵北上,光複幽雲之地。先生可和在下一起,不知意下如何?”
李若虛心下感激,沉思片刻,才道:“相公,在下被金人擄掠,若不是相公相救,恐怕早已成了刀下遊魂。隻是在下才疏學淺,恐怕會誤了相公大業。”
王鬆哈哈笑了起來,站起來道:“這麽說,先生是答應在下了?”
李若虛站起身來,肅拜道:“小人一介草民,得蒙相公厚愛,敢不以死效命。小人在相公帳下,必當鞠躬盡瘁,肝腦塗地,以效犬馬之勞!”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世有伯樂,然有千裏馬。王鬆以國士待之,李若虛自然是鞠躬盡瘁了。
王鬆下來,還了一禮道:“先生國之大才,在下心知,先生切不可妄自菲薄。以後先生就是在下的幕僚,擔任參議官一職,先生覺得如何?”
即便是草台班子,也要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是專業而非業餘。
“小人敢不從命。”
李若虛大喜過望,再次一揖到底。
參議官,乃是心腹幕僚,可以直接左右軍中決策。王鬆如此器重於他,他自然是欣喜若狂。
軍醫官上來,給李若虛包紮傷口,王鬆見無大礙,這才放下心來。
“相公,兩河鐵炭眾多,土地肥沃。冶鐵所獲,屯田營田,足可供給十萬大軍,相公無憂矣。”
王鬆點點頭,自從來到這個時代,他也知道了一些這個時代經濟上的東西。
自宋熙寧三年(公元1069年)起,大宋朝廷每年鑄銅錢500多萬貫,鐵錢80多萬貫。每年耗鐵的重量大概在1.2萬噸。
大宋民間用鐵的數量,每年最少也是3萬噸的數量。
即便是邯鄲、武安這些富產鐵礦的冶鐵之地,年產也不過6萬噸左右。
整個大宋年產鐵在15萬噸,邢州占了近4成,邯鄲所在的磁州占了將近4成。也邢州、磁州兩個相鄰的州縣,占了大宋冶鐵的七成以上。
控製了河北之地,就控製了大宋的鋼鐵命脈。難怪說河北富饒,不輸江南了。除了豐富的鐵、炭,河北平原又是糧食產地。
天賜的禮物,大宋不好好利用,隻能說亡國滅種,咎由自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