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中,皇宮大內,前宮後殿,諸省各院,到處都是來來往往搬運東西的禁軍、宮人。車來車往,人進人出,雞飛狗跳,忙做一團。
誰也沒有想到,自即位以來,大宋道君皇帝所決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國都南遷。
國都南遷,可不是簡單之事。安排船隻,通告沿途官府,安排諸軍護送;運送的書籍畫冊,金銀製錢,府庫輜重;南下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家眷奴仆等等,沒有至少半月功夫,又哪裏可以成行。
金人大軍南下,形勢嚴峻,比之靖康元年更加糜爛不堪。再待下去,大宋遲早要亡國,大宋官家趙佶,也要成階下之囚。
王鬆陣亡以來,大宋的局勢一天比一天糟糕。沒了王鬆,軍中的忠義軍舊部也變得有氣無力,不複往日之勇。
局勢糜爛,淮北落入金人之手,運河阻塞,盜賊四起,人心惶惶。若是再不遷都,東京城就要淪陷,漕運也會堵塞。
金人送來的和議可謂恰到好處,以至於趙佶心中對完顏宗弼都有些感激。兩國一拍而合,建炎和議很快達成。
建炎,老皇趙佶重新登基的年號,和曆史上趙構南遷的年號一模一樣。父子二人果然是心有靈犀,英雄所見略同。
宋金雙方最終的和議如下:
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官家趙佶為大宋皇帝,雙方以兄弟相稱;
大宋割讓兩河之地,西、北都以黃河為界,以南以西屬宋,以北以東屬金;
大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建炎元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滑州交納。
斥王鬆諡號為“繆醜”,其家人不能享受任何朝廷福蔭及賑濟不說,還要株連下獄。
和議達成,大宋朝廷就開始了轟轟烈烈、忙前忙後的遷都事項。
遷都的事情,在民間早已經是沸沸揚揚,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百姓跑到東華門外去靜坐示威,不是被禁軍趕跑,就是被抓捕入獄,鬧騰了幾天,也就安靜了下來。
誰都看得出來,朝廷南遷,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既然阻止不了,就隻有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了。
東水門外,汴河渡口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百姓不斷登船,順流南下,去尋找新的希望。
那些不願離開的百姓,隻能是唉聲歎氣,自求多福了。
“去催催,怎麽安排的車輛還沒來?”
看著皇城內亂糟糟成一團,趙佶不由得皺了皺眉,沉聲道:“這些士大夫們,一點點瑣事都辦不好,一個個整日裏不知在忙些什麽,真是百無一用!”
“來人,把那些字畫趕緊拿上來!”
看到自己的一些字畫被壓在下麵,趙佶滿麵怒容,心疼地叫了起來。
內侍和禁軍們趕緊把車上的東西又卸了下來,開始重新捆裝。
看到自己的字畫被箱子裝了起來,擺放妥當,趙佶才放下了一顆心。
趙佶思索了一下,迴過頭,對身旁的曹勳輕聲道:“李綱出城赴任去了嗎?”
曹勳是趙佶寵臣曹組之子,官至閣門舍人、勾當龍德宮,也極得趙佶寵信。
曆史上,靖康之恥發生後,宋徽宗趙佶曾派曹勳潛逃迴宋境,帶了書信給自己的兒子宋高宗趙構,希望兒子能出師北伐,迎迴自己和家人。
沒有想到,趙構沒有北伐救迴父親和家人,反而把曹勳貶斥到了外地。
“迴陛下,李綱已經出京去了。他曾來向陛下告闕,隻不過陛下政事繁忙,沒有功夫見他而已。”
趙佶輕輕搖了搖頭,心裏也有些感慨。
“這個李綱,雖然愚陋,卻也是忠心。他要朕遷都去京兆府,伺機收複河東、河北兩地,真是書生意氣。京兆府地處金、夏兩國之間,已是瓦礫滿地,破敗不堪,豈是良都?陝西已遭金人荼毒,又豈是長久之所?”
曹勳點頭道:“陛下說的是。江寧府有長江天險,千年古都,又未遭戰禍,實在是合適之極。”
江寧府就是南京城,乃是江南東路府治,是大宋繁榮富庶之地。無論是百姓人口,還是糧食產量,都是國內翹楚,與淮南東路,兩浙路相當,明顯領先於淮南西路和江南西路。
再加上南京城六朝古都,長久以來,是長江以南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趙佶遷都於此,也並不是無的放矢。
趙佶點點頭,沉聲問道:“搬遷的船隻、人員都安排好了嗎?還有大哥兒一家,也都要安排妥當。”
他頓了一下,沉聲問道:“大哥兒這些日子還好吧?”
“陛下放心就是。”
趙佶雖然不是個好皇帝,但愛子之心,人之常情,還是不願傷害自己的兒子。
曹勳低聲道:“大殿下一切都好,皇太孫也不錯,他二人還讓小人給陛下道安呢。”
發動了這場不流血的政變,奪位以後,趙佶還是讓兒子待在原來的東宮,供奉一切如常。雖然警戒的衛士多了不少,但出入也算自由,並沒有形成軟禁。
趙佶點點頭,輕聲道:“希望他能明白朕的一片苦心。若是真亡國滅種,我大宋皇室、朝廷百官也要跟著受災受難。朕不能看著他錯下去。”
看到皇帝眼神迷離,若有所思,曹勳在旁邊輕聲的說道:“陛下,柔福公主到了。”
趙佶抬起頭來,果然看見趙多福從車上下來,正在往這邊走來。
趙佶眉頭一皺,不耐煩地道:“媛媛,你怎麽到宮裏來了,府裏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吧?”
趙多福皺了皺眉,上前給趙佶見了禮,欲言又止。
曹勳趕緊遠遠地走開,站到了一處,轉過了頭去。
“爹爹,你把王鬆的諡號定為“繆醜”,你難道不怕王鬆找你麻煩吧?”
女兒的話,讓趙佶眼睛一瞪,臉色一沉。
“媛媛,你怎麽這樣跟爹爹說話。諡號是金人的意思,爹爹是被逼無奈。你今日前來,有什麽事嗎?”
趙多福見趙佶麵色陰冷,心中一寒。她看了看周圍,見沒有閑雜人等,這才低聲開口。
“爹爹,女兒今日前來,是有要事相求。”
“你有什麽事情,快快說來,爹這裏忙的很!”
“女兒是來求一道聖旨,求你讓宗正司準了女兒的和離,女兒不願意南下。”
趙佶大吃一驚,眼睛看著趙多福,瞪的和雞蛋一樣大。
“爹爹不必驚詫,女兒和黃都尉並無夫妻之實,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爹爹開恩啊!”
“此事萬萬不可!”
趙佶怔了片刻,一拂衣袖,臉色鐵青。
“遷都之事千頭萬緒,爹爹整日裏焦頭爛額,那有空閑去管你這些破事。此事到了江南再說!”
趙多福看到父親臉色鐵青,不由得心中冰冷。這要是到了江南,她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見王鬆。
不過,讓她以人婦的身份去見王鬆,卻是萬萬不可能。
事到如今,隻有退而求其次了。
“陛下,和離之事不提也罷。女兒再求一道聖旨,求你放了大理寺牢獄中的兩位犯人。”
“大理寺牢獄中的兩位犯人?”
趙佶一怔,女兒的“陛下”二字,讓他莫名尷尬了起來。
“媛媛,不要這樣和爹爹說話!”
趙佶臉色一板,假裝怒道。
“到底是什麽犯人?你倒是說說?”
他大概已經猜到,女兒說的二人,應該是忠義軍的張橫和王倫二人。
既然黃河以南都割給了金人,就把這二人放出去,讓他們去折騰,給金人添添堵,也不失為一件快事。
趙多福麵色平靜,輕聲道:“陛下,此二人原是王鬆的手下,因一些欲加之詞,被投在了大理寺的大牢中,一個叫張橫,一個叫王倫,都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
果然如此,趙佶點點頭道:“媛媛,這件事爹爹知道。這二人犯了國法,爹爹若是寬赦了他們,難以向滿朝文武大臣交代。再說了,官員犯法,由大理寺審訊,爹爹也無權過問。”
“陛下就不要揣著明白裝糊塗了。”
趙多福冷聲道:“東京城的官員都在忙著遷都,誰還管得了這些事情!大理寺的官員還不是聽陛下的,隻要陛下一紙詔書,誰敢不從!”
趙佶臉色一沉,趙多福卻是話音軟了下來。
“陛下,我嫁了自己不喜歡的人,王鬆也死了,你就幫我一次。希望陛下盡快可以放二人出獄。”
趙多福轉身離開,留下滿臉不快的趙佶,緊緊皺著眉頭。
看著趙多福離開的身影,瘦瘦弱弱,風一吹要倒的樣子,趙佶不由得歎息了一聲。
他沉思了一下,對一旁的曹勳說道:“你去一趟大理寺,讓大理寺的官員準備一下,就說朕要過問張橫二人的案子。”
鄆王府,趙楷的書房之中,一個茶盞被摔得粉碎,混合著破紙、灰塵,一地的狼藉。
房中的書籍、古玩字畫等物,已經被搬得幹幹淨淨,房內也顯得空蕩蕩的。
趙楷挽著袖子,坐在椅子上,一臉的鐵青,額頭上全是汗水。
眼前的下人,哆哆嗦嗦站在眼前,大氣也不敢出一聲。
“是道君皇帝的意思,大理寺下的公文,明日就放了那兩個賊配軍!”
“道君皇帝怎能這樣!”
趙構從旁邊的椅子上站了起來,憤憤道:“為了太上皇上位,三哥這些日子是忙前忙後,一刻都沒閑著。他卻倒好,上位卻是一紙詔書,把兩個賊人給放了!”
趙楷站起來,沉著臉道:“也都怪我近些日子太過忙碌,把這事給忘卻了。”
趙構看了看趙楷,低聲道:“難道三哥就這樣算了?”
“這些賊子,想要逃得性命,沒有那麽容易!”
趙楷神色變得陰冷,他在房裏轉了幾圈,喊了幾聲,下人匆匆跑了進來。
“去叫萬俟卨叫來,讓他坐了這大理寺少卿的位子,也該出些力氣吧!”
趙構本想勸阻,念頭一轉,話到嘴邊卻又咽了下去。
“三哥,忠義軍這些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一定不能讓他們活著離開京城,否則後患無窮!”
“放心吧,絕不會讓他們輕易得逞!”
趙楷斷然說道,臉上的表情陰冷。
“本王就讓這些賊子知道,得罪我趙楷的下場!”
“鄆王殿下,陛下讓你去睿思殿,看樣子是那些大臣們辦事不力,讓你去督促一下。”
“這就過去!”
趙楷拿起茶杯,一飲而盡。
“九哥,你也趕緊過去收拾,我去宮裏一趟。這幾日下來,可是累的人夠嗆!”
趙楷急匆匆離去,趙構看著趙楷離去的身影,眼神迷離不定。
“九哥你竄上跳下,出盡了風頭,我豈不是要空歡喜一場!”
誰也沒有想到,自即位以來,大宋道君皇帝所決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國都南遷。
國都南遷,可不是簡單之事。安排船隻,通告沿途官府,安排諸軍護送;運送的書籍畫冊,金銀製錢,府庫輜重;南下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家眷奴仆等等,沒有至少半月功夫,又哪裏可以成行。
金人大軍南下,形勢嚴峻,比之靖康元年更加糜爛不堪。再待下去,大宋遲早要亡國,大宋官家趙佶,也要成階下之囚。
王鬆陣亡以來,大宋的局勢一天比一天糟糕。沒了王鬆,軍中的忠義軍舊部也變得有氣無力,不複往日之勇。
局勢糜爛,淮北落入金人之手,運河阻塞,盜賊四起,人心惶惶。若是再不遷都,東京城就要淪陷,漕運也會堵塞。
金人送來的和議可謂恰到好處,以至於趙佶心中對完顏宗弼都有些感激。兩國一拍而合,建炎和議很快達成。
建炎,老皇趙佶重新登基的年號,和曆史上趙構南遷的年號一模一樣。父子二人果然是心有靈犀,英雄所見略同。
宋金雙方最終的和議如下:
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官家趙佶為大宋皇帝,雙方以兄弟相稱;
大宋割讓兩河之地,西、北都以黃河為界,以南以西屬宋,以北以東屬金;
大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建炎元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滑州交納。
斥王鬆諡號為“繆醜”,其家人不能享受任何朝廷福蔭及賑濟不說,還要株連下獄。
和議達成,大宋朝廷就開始了轟轟烈烈、忙前忙後的遷都事項。
遷都的事情,在民間早已經是沸沸揚揚,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百姓跑到東華門外去靜坐示威,不是被禁軍趕跑,就是被抓捕入獄,鬧騰了幾天,也就安靜了下來。
誰都看得出來,朝廷南遷,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既然阻止不了,就隻有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了。
東水門外,汴河渡口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百姓不斷登船,順流南下,去尋找新的希望。
那些不願離開的百姓,隻能是唉聲歎氣,自求多福了。
“去催催,怎麽安排的車輛還沒來?”
看著皇城內亂糟糟成一團,趙佶不由得皺了皺眉,沉聲道:“這些士大夫們,一點點瑣事都辦不好,一個個整日裏不知在忙些什麽,真是百無一用!”
“來人,把那些字畫趕緊拿上來!”
看到自己的一些字畫被壓在下麵,趙佶滿麵怒容,心疼地叫了起來。
內侍和禁軍們趕緊把車上的東西又卸了下來,開始重新捆裝。
看到自己的字畫被箱子裝了起來,擺放妥當,趙佶才放下了一顆心。
趙佶思索了一下,迴過頭,對身旁的曹勳輕聲道:“李綱出城赴任去了嗎?”
曹勳是趙佶寵臣曹組之子,官至閣門舍人、勾當龍德宮,也極得趙佶寵信。
曆史上,靖康之恥發生後,宋徽宗趙佶曾派曹勳潛逃迴宋境,帶了書信給自己的兒子宋高宗趙構,希望兒子能出師北伐,迎迴自己和家人。
沒有想到,趙構沒有北伐救迴父親和家人,反而把曹勳貶斥到了外地。
“迴陛下,李綱已經出京去了。他曾來向陛下告闕,隻不過陛下政事繁忙,沒有功夫見他而已。”
趙佶輕輕搖了搖頭,心裏也有些感慨。
“這個李綱,雖然愚陋,卻也是忠心。他要朕遷都去京兆府,伺機收複河東、河北兩地,真是書生意氣。京兆府地處金、夏兩國之間,已是瓦礫滿地,破敗不堪,豈是良都?陝西已遭金人荼毒,又豈是長久之所?”
曹勳點頭道:“陛下說的是。江寧府有長江天險,千年古都,又未遭戰禍,實在是合適之極。”
江寧府就是南京城,乃是江南東路府治,是大宋繁榮富庶之地。無論是百姓人口,還是糧食產量,都是國內翹楚,與淮南東路,兩浙路相當,明顯領先於淮南西路和江南西路。
再加上南京城六朝古都,長久以來,是長江以南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趙佶遷都於此,也並不是無的放矢。
趙佶點點頭,沉聲問道:“搬遷的船隻、人員都安排好了嗎?還有大哥兒一家,也都要安排妥當。”
他頓了一下,沉聲問道:“大哥兒這些日子還好吧?”
“陛下放心就是。”
趙佶雖然不是個好皇帝,但愛子之心,人之常情,還是不願傷害自己的兒子。
曹勳低聲道:“大殿下一切都好,皇太孫也不錯,他二人還讓小人給陛下道安呢。”
發動了這場不流血的政變,奪位以後,趙佶還是讓兒子待在原來的東宮,供奉一切如常。雖然警戒的衛士多了不少,但出入也算自由,並沒有形成軟禁。
趙佶點點頭,輕聲道:“希望他能明白朕的一片苦心。若是真亡國滅種,我大宋皇室、朝廷百官也要跟著受災受難。朕不能看著他錯下去。”
看到皇帝眼神迷離,若有所思,曹勳在旁邊輕聲的說道:“陛下,柔福公主到了。”
趙佶抬起頭來,果然看見趙多福從車上下來,正在往這邊走來。
趙佶眉頭一皺,不耐煩地道:“媛媛,你怎麽到宮裏來了,府裏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吧?”
趙多福皺了皺眉,上前給趙佶見了禮,欲言又止。
曹勳趕緊遠遠地走開,站到了一處,轉過了頭去。
“爹爹,你把王鬆的諡號定為“繆醜”,你難道不怕王鬆找你麻煩吧?”
女兒的話,讓趙佶眼睛一瞪,臉色一沉。
“媛媛,你怎麽這樣跟爹爹說話。諡號是金人的意思,爹爹是被逼無奈。你今日前來,有什麽事嗎?”
趙多福見趙佶麵色陰冷,心中一寒。她看了看周圍,見沒有閑雜人等,這才低聲開口。
“爹爹,女兒今日前來,是有要事相求。”
“你有什麽事情,快快說來,爹這裏忙的很!”
“女兒是來求一道聖旨,求你讓宗正司準了女兒的和離,女兒不願意南下。”
趙佶大吃一驚,眼睛看著趙多福,瞪的和雞蛋一樣大。
“爹爹不必驚詫,女兒和黃都尉並無夫妻之實,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爹爹開恩啊!”
“此事萬萬不可!”
趙佶怔了片刻,一拂衣袖,臉色鐵青。
“遷都之事千頭萬緒,爹爹整日裏焦頭爛額,那有空閑去管你這些破事。此事到了江南再說!”
趙多福看到父親臉色鐵青,不由得心中冰冷。這要是到了江南,她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見王鬆。
不過,讓她以人婦的身份去見王鬆,卻是萬萬不可能。
事到如今,隻有退而求其次了。
“陛下,和離之事不提也罷。女兒再求一道聖旨,求你放了大理寺牢獄中的兩位犯人。”
“大理寺牢獄中的兩位犯人?”
趙佶一怔,女兒的“陛下”二字,讓他莫名尷尬了起來。
“媛媛,不要這樣和爹爹說話!”
趙佶臉色一板,假裝怒道。
“到底是什麽犯人?你倒是說說?”
他大概已經猜到,女兒說的二人,應該是忠義軍的張橫和王倫二人。
既然黃河以南都割給了金人,就把這二人放出去,讓他們去折騰,給金人添添堵,也不失為一件快事。
趙多福麵色平靜,輕聲道:“陛下,此二人原是王鬆的手下,因一些欲加之詞,被投在了大理寺的大牢中,一個叫張橫,一個叫王倫,都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
果然如此,趙佶點點頭道:“媛媛,這件事爹爹知道。這二人犯了國法,爹爹若是寬赦了他們,難以向滿朝文武大臣交代。再說了,官員犯法,由大理寺審訊,爹爹也無權過問。”
“陛下就不要揣著明白裝糊塗了。”
趙多福冷聲道:“東京城的官員都在忙著遷都,誰還管得了這些事情!大理寺的官員還不是聽陛下的,隻要陛下一紙詔書,誰敢不從!”
趙佶臉色一沉,趙多福卻是話音軟了下來。
“陛下,我嫁了自己不喜歡的人,王鬆也死了,你就幫我一次。希望陛下盡快可以放二人出獄。”
趙多福轉身離開,留下滿臉不快的趙佶,緊緊皺著眉頭。
看著趙多福離開的身影,瘦瘦弱弱,風一吹要倒的樣子,趙佶不由得歎息了一聲。
他沉思了一下,對一旁的曹勳說道:“你去一趟大理寺,讓大理寺的官員準備一下,就說朕要過問張橫二人的案子。”
鄆王府,趙楷的書房之中,一個茶盞被摔得粉碎,混合著破紙、灰塵,一地的狼藉。
房中的書籍、古玩字畫等物,已經被搬得幹幹淨淨,房內也顯得空蕩蕩的。
趙楷挽著袖子,坐在椅子上,一臉的鐵青,額頭上全是汗水。
眼前的下人,哆哆嗦嗦站在眼前,大氣也不敢出一聲。
“是道君皇帝的意思,大理寺下的公文,明日就放了那兩個賊配軍!”
“道君皇帝怎能這樣!”
趙構從旁邊的椅子上站了起來,憤憤道:“為了太上皇上位,三哥這些日子是忙前忙後,一刻都沒閑著。他卻倒好,上位卻是一紙詔書,把兩個賊人給放了!”
趙楷站起來,沉著臉道:“也都怪我近些日子太過忙碌,把這事給忘卻了。”
趙構看了看趙楷,低聲道:“難道三哥就這樣算了?”
“這些賊子,想要逃得性命,沒有那麽容易!”
趙楷神色變得陰冷,他在房裏轉了幾圈,喊了幾聲,下人匆匆跑了進來。
“去叫萬俟卨叫來,讓他坐了這大理寺少卿的位子,也該出些力氣吧!”
趙構本想勸阻,念頭一轉,話到嘴邊卻又咽了下去。
“三哥,忠義軍這些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一定不能讓他們活著離開京城,否則後患無窮!”
“放心吧,絕不會讓他們輕易得逞!”
趙楷斷然說道,臉上的表情陰冷。
“本王就讓這些賊子知道,得罪我趙楷的下場!”
“鄆王殿下,陛下讓你去睿思殿,看樣子是那些大臣們辦事不力,讓你去督促一下。”
“這就過去!”
趙楷拿起茶杯,一飲而盡。
“九哥,你也趕緊過去收拾,我去宮裏一趟。這幾日下來,可是累的人夠嗆!”
趙楷急匆匆離去,趙構看著趙楷離去的身影,眼神迷離不定。
“九哥你竄上跳下,出盡了風頭,我豈不是要空歡喜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