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驛,河東路潞州黎城縣縣治。黎城縣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在山西的東南部,是山西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番子南侵,百姓紛紛南下,十室九空,黎城縣一片蕭瑟,遍地狼藉,猶如一座死城。
時值六月初夏,樹木蒼翠,綠草成蔭,濁漳河從白馬驛城南緩緩流過。天高雲淡,烈日炎炎,幾隻野狗吐著舌頭,耷拉著耳朵,在河邊有氣無力地走著。大地籠罩在一片炎炎之下。
漳河沿岸的驛道上,到處都是沿河東去,流離失所、嗷嗷待哺的百姓。百姓們拖家帶口,扶老攜幼,奔波在逃亡的路上。有人走著就倒了下去,旁邊的人置若罔聞,繼續向前而行。
李三娃夾在人群之中,蓬頭垢麵,身上衣衫破爛,兩日未進粒米的他,此刻餓的頭暈眼花,前胸貼後背,他拖著沉重的雙腿,腳上一雙爛芒鞋,在漳河岸邊,賣力地向前挪動。
河邊、原野上,所有的樹木,皮幾乎已經被剝光,成了難民的口中之食。事實上,不僅僅是樹皮、草根、稻草,就連荒田間的一些未長成的麥子,也被難民們吃了個幹幹淨淨。
若不是金人犯境,燒殺搶掠,在遼州城中炭行做夥計的李三娃,也不會落到如此境地。
衝天的大火,把遼州城燒成了一片白地。眼看著義勝軍漢兒帶著女真人在城中為非作歹,血腥殺戮,殺人如麻,16歲的李三娃嚇的當即濕了褲子。
他失魂落魄,倉皇而逃,一路南下,什麽父母的血海深仇、兄長的養育之恩,被他統統拋在了腦後。
他早已經嚇得渾渾噩噩,腦子裏麵隻剩下了一個“逃”字。順著清漳河一路南下,終於逃到了黎城縣地麵。
即便是聽得女真人退去,他也是不敢還鄉,就這樣一直在外流浪。那一場大火和屠殺,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噩夢。
也隻有在每一個夢醒深處,父母和藹的麵容,兄長們親切的微笑,才會伴隨著他滿臉的淚水,從睡夢中驚醒。
官道上塵土飛揚,一隊隊龍精虎猛的宋人騎士策馬奔騰,矯捷瀟灑。饑腸轆轆的李三娃羨慕地看著馬上的騎士,漸漸地被騎士們大聲的言語吸引了過去。
“所有人聽著,河東招討司募兵,河東招討司募兵,有願意的,到黎城縣南城外大營應征!”
李三娃一怔,河東糜爛不堪,兵匪橫行,從哪裏冒出來一個河東招討司,難道是朝廷新建的行伍?
“娘,咱們走快點,前麵就是黎城縣城。到時候孩兒去投軍,娘就有吃的了!”
前麵一對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李三娃的注意。
“孩兒,人常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為甚去投軍呢!再說了,你還沒有成親,若是臉上刺了字,以後怕是找不上渾家!咱們還是設法趕到東京城,去找你舅舅。有他照看著,總會安穩些的。”
母親的絮絮叨叨,卻惹來兒子的一聲聲怒喝:“舅舅,要不是他六親不認,閉門不納,我爹如何會死在番子手上!讓我投靠他,我如何對得起我爹的在天之靈!此事休要再提!”
十一二歲的小兒子也道:“娘,舅舅不是個好東西,舅母更不是個玩意!打死我也不會去舅舅那裏!”
大兒子畢竟年齡大些,勸道:“娘,你不要擔心。孩兒隻要當了兵,咱們一家三口就有了活路。再說了,憑孩兒的一身本事,投軍絕不會有問題!”
母親拉著兩個孩子的手,不由得落下淚來。
李三娃心中卻是一動。
他粗通文墨,也是自小習武,隻不過膽小而已。若是他前去,從軍的機率說不定很大。
李三娃抖擻精神,向前走了一段,忽見前麵一棵巨大的古柳旁,圍滿了人群。李三娃費力擠了進去。
光溜溜的柳樹身上,貼著一張巨大的榜文,有人在旁邊正在大聲念道:
“今有番子南下侵宋,兩河之地皆遭屠戮,百姓生靈塗炭,苦不堪言,凡我漢家兒郎皆可踴躍參軍,凡考核通過者月錢一貫,米麵兩鬥。自發榜日起募兵三千人,募兵期限半月。河東招討司,靖康元年六月。”
李三娃精神一振,果然是募兵的告示,這下子肚皮有救了。
越往黎城縣城的方向,募兵的榜文越多,而且有專門值守的士兵指引道路。
李三娃一路急行,汗流浹背,氣喘籲籲,終於趕到了募兵的大營門口。他打量了一下,和別人一樣,排起隊來。
“你這廝,閃過一邊,快到後邊去!”
眼看就要排到自己,幾個人高馬大、兇神惡煞的漢子上來,插到了李三娃幾人的前麵。
無端端被人插到了前麵,李三娃和前麵的幾人都是憤憤不平,但忌憚幾名壯漢的兇樣,卻也不敢聲張。
一個黑壯、下巴處有刀痕的漢子過來,手指著插隊的幾名壯漢,不耐煩地大聲喊道:“都滾出來,全他娘的滾到最後邊去,重新排隊!”
一個賴漢雙手一攤,麵不改色,大聲道:“軍爺,小人沒有插隊,不信你問問他們?”
黑壯漢子臉色鐵青,盯著賴漢幾人,直到幾人惴惴不安,這才冷聲道:“我再說一遍,到後麵去排隊,否則要麽滾蛋,要麽軍法伺候!”
幾個賴漢麵麵相覷,搖了搖頭,紛紛出了隊伍,垂頭喪氣地排到隊尾,重新開始排起隊來。
“我說好漢,你如何又重新排起隊來了?難道說,你還真怕了那黑壯漢子?”
旁邊觀望的人群裏,有人向幾個賴漢問道。
“你這廝懂個球!”
閑漢冷冷地迴道:“這黑臉漢子叫李孝春,身上幾十處刀傷槍傷,親手幹過好幾個番子,乃是王將軍的手下猛將。這樣的好漢,老子佩服!”
“好漢,這王將軍又是何人,能讓你如此欽佩?”
旁邊一個讀書人打扮的男子,輕聲問道,卻惹來閑漢的一陣嘲諷和周圍人鄙夷的目光。
“你這酸儒,是不是讀書讀傻了!王將軍外號“賽霸王”,前些日子在殺熊嶺救了小種相公,殺死上千番子。你這廝,整天就知道四書五經,連王將軍都不知,可謂是孤……寡聞,愚蠢至極!”
讀書人臉上一紅,趕緊閃到一旁,再也不敢出聲。
“每募一人,朝廷則多一兵,山野則少一賊。其長大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不及尺度而怯弱者,籍以為廂兵。“
“荒年募兵”,大宋募兵製下的一大特色,招兵太濫,士兵素質良莠不齊,“募兵”成了“冗兵”,那有戰鬥力。
如今,一樣是天災人禍之年,隻不過,這次的募兵卻有些不同。
所有應募的士兵,不用刺字,戶籍良家子者,優先征募。征募的百姓經過考核,才能算是招討司下的忠義軍士卒。
“誰會騎射,誰會步射,誰會騎馬,先站出來!”
“誰會武藝、槍術、刀術皆可,出列!”
“誰讀過書,會寫字,誰會女真話,站出來!”
一批人走了出來,跟隨著軍官先行離開,優先考核。李三娃練過武,字寫的好,也識得許多字,幸運地先行考核。
身高五尺二寸以上,也就是1.65米以上,眼力、聽力、嗅覺沒有問題,沒有天生殘疾,年齡17-30歲。
騎射、步射、馬槍、負重長跑,一個個測試下來,所有的人都是上氣不接下氣,氣喘籲籲。
“李三娃!”
軍官拿著名單,在人群前大聲喊道。
“小人在!”
李三娃顫顫巍巍地走了上去。
“氣力不夠,淘汰!”
“將軍,小人隻是兩天沒吃飯,求將軍給點吃的。待小人恢複些力氣,一定能行!”
“一石的弓都拉不開,還說個甚!”
軍官不耐煩地說道:“下一個!”
李三娃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哀求道:“將軍,你就放過小人吧,小人真的是餓壞了!”
他使勁磕起頭來,惹來旁邊各人的一陣圍觀。
軍官勃然大怒,揮揮手,左右上來幾個身穿戎裝的彪形大漢,就要把李三娃架出去。
“慢著!”
李孝春站了出來,朗聲道:“這漢子會騎馬射箭,也是不易。放進去先訓練著,若是實在不濟,再逐出營不遲。”
幾個漢子放下了李三娃,李三娃剛要下跪,卻被李孝春托住了。
“大官人的原話,軍中不興跪拜,不興刺身。到了軍中好生訓練,別丟了我李孝春的麵子!”
李三娃連連道謝,跟著帶路的軍士,進了軍營,來到自己的騎兵營地,鑽進了營房。
“兄弟,如何招唿?在下朱天,平定軍人!”
一個高大的漢子,看李三娃一個人進來,便上前打招唿。
聽著聲音熟悉,李三娃抬起頭一看,正是插隊的黑壯賴漢。
“朱大哥,小弟李三娃,遼州城人士,一家人都遭了金人的毒手,農家子弟,還望朱大哥以後多多照顧。”
李三娃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迴道,言語中夾雜著一絲傷感。
朱天的無賴之色蕩然無存,他正色朗聲道:“北虜猖獗,咱們兄弟都是家破人亡,以後也要相依為命。到了軍中,一起練好武藝,多殺金賊,為家人和親朋報仇雪恨!”
李三娃眼眶一熱,忙點頭道:“朱大哥說的是!”
旁邊一年輕漢子上來,大聲道:“李兄弟,朱兄弟,在下石天,乃是這間營房的什長,以後你們若是有任何需要,可以盡管找我。”
李三娃、朱天一起抱拳道:“謝過石大哥!”
尖銳的哨聲響起,幾人在軍士的怒吼聲中,趕緊停下了談話,鑽出了營房,向著教場上而去。
番子南侵,百姓紛紛南下,十室九空,黎城縣一片蕭瑟,遍地狼藉,猶如一座死城。
時值六月初夏,樹木蒼翠,綠草成蔭,濁漳河從白馬驛城南緩緩流過。天高雲淡,烈日炎炎,幾隻野狗吐著舌頭,耷拉著耳朵,在河邊有氣無力地走著。大地籠罩在一片炎炎之下。
漳河沿岸的驛道上,到處都是沿河東去,流離失所、嗷嗷待哺的百姓。百姓們拖家帶口,扶老攜幼,奔波在逃亡的路上。有人走著就倒了下去,旁邊的人置若罔聞,繼續向前而行。
李三娃夾在人群之中,蓬頭垢麵,身上衣衫破爛,兩日未進粒米的他,此刻餓的頭暈眼花,前胸貼後背,他拖著沉重的雙腿,腳上一雙爛芒鞋,在漳河岸邊,賣力地向前挪動。
河邊、原野上,所有的樹木,皮幾乎已經被剝光,成了難民的口中之食。事實上,不僅僅是樹皮、草根、稻草,就連荒田間的一些未長成的麥子,也被難民們吃了個幹幹淨淨。
若不是金人犯境,燒殺搶掠,在遼州城中炭行做夥計的李三娃,也不會落到如此境地。
衝天的大火,把遼州城燒成了一片白地。眼看著義勝軍漢兒帶著女真人在城中為非作歹,血腥殺戮,殺人如麻,16歲的李三娃嚇的當即濕了褲子。
他失魂落魄,倉皇而逃,一路南下,什麽父母的血海深仇、兄長的養育之恩,被他統統拋在了腦後。
他早已經嚇得渾渾噩噩,腦子裏麵隻剩下了一個“逃”字。順著清漳河一路南下,終於逃到了黎城縣地麵。
即便是聽得女真人退去,他也是不敢還鄉,就這樣一直在外流浪。那一場大火和屠殺,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噩夢。
也隻有在每一個夢醒深處,父母和藹的麵容,兄長們親切的微笑,才會伴隨著他滿臉的淚水,從睡夢中驚醒。
官道上塵土飛揚,一隊隊龍精虎猛的宋人騎士策馬奔騰,矯捷瀟灑。饑腸轆轆的李三娃羨慕地看著馬上的騎士,漸漸地被騎士們大聲的言語吸引了過去。
“所有人聽著,河東招討司募兵,河東招討司募兵,有願意的,到黎城縣南城外大營應征!”
李三娃一怔,河東糜爛不堪,兵匪橫行,從哪裏冒出來一個河東招討司,難道是朝廷新建的行伍?
“娘,咱們走快點,前麵就是黎城縣城。到時候孩兒去投軍,娘就有吃的了!”
前麵一對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李三娃的注意。
“孩兒,人常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為甚去投軍呢!再說了,你還沒有成親,若是臉上刺了字,以後怕是找不上渾家!咱們還是設法趕到東京城,去找你舅舅。有他照看著,總會安穩些的。”
母親的絮絮叨叨,卻惹來兒子的一聲聲怒喝:“舅舅,要不是他六親不認,閉門不納,我爹如何會死在番子手上!讓我投靠他,我如何對得起我爹的在天之靈!此事休要再提!”
十一二歲的小兒子也道:“娘,舅舅不是個好東西,舅母更不是個玩意!打死我也不會去舅舅那裏!”
大兒子畢竟年齡大些,勸道:“娘,你不要擔心。孩兒隻要當了兵,咱們一家三口就有了活路。再說了,憑孩兒的一身本事,投軍絕不會有問題!”
母親拉著兩個孩子的手,不由得落下淚來。
李三娃心中卻是一動。
他粗通文墨,也是自小習武,隻不過膽小而已。若是他前去,從軍的機率說不定很大。
李三娃抖擻精神,向前走了一段,忽見前麵一棵巨大的古柳旁,圍滿了人群。李三娃費力擠了進去。
光溜溜的柳樹身上,貼著一張巨大的榜文,有人在旁邊正在大聲念道:
“今有番子南下侵宋,兩河之地皆遭屠戮,百姓生靈塗炭,苦不堪言,凡我漢家兒郎皆可踴躍參軍,凡考核通過者月錢一貫,米麵兩鬥。自發榜日起募兵三千人,募兵期限半月。河東招討司,靖康元年六月。”
李三娃精神一振,果然是募兵的告示,這下子肚皮有救了。
越往黎城縣城的方向,募兵的榜文越多,而且有專門值守的士兵指引道路。
李三娃一路急行,汗流浹背,氣喘籲籲,終於趕到了募兵的大營門口。他打量了一下,和別人一樣,排起隊來。
“你這廝,閃過一邊,快到後邊去!”
眼看就要排到自己,幾個人高馬大、兇神惡煞的漢子上來,插到了李三娃幾人的前麵。
無端端被人插到了前麵,李三娃和前麵的幾人都是憤憤不平,但忌憚幾名壯漢的兇樣,卻也不敢聲張。
一個黑壯、下巴處有刀痕的漢子過來,手指著插隊的幾名壯漢,不耐煩地大聲喊道:“都滾出來,全他娘的滾到最後邊去,重新排隊!”
一個賴漢雙手一攤,麵不改色,大聲道:“軍爺,小人沒有插隊,不信你問問他們?”
黑壯漢子臉色鐵青,盯著賴漢幾人,直到幾人惴惴不安,這才冷聲道:“我再說一遍,到後麵去排隊,否則要麽滾蛋,要麽軍法伺候!”
幾個賴漢麵麵相覷,搖了搖頭,紛紛出了隊伍,垂頭喪氣地排到隊尾,重新開始排起隊來。
“我說好漢,你如何又重新排起隊來了?難道說,你還真怕了那黑壯漢子?”
旁邊觀望的人群裏,有人向幾個賴漢問道。
“你這廝懂個球!”
閑漢冷冷地迴道:“這黑臉漢子叫李孝春,身上幾十處刀傷槍傷,親手幹過好幾個番子,乃是王將軍的手下猛將。這樣的好漢,老子佩服!”
“好漢,這王將軍又是何人,能讓你如此欽佩?”
旁邊一個讀書人打扮的男子,輕聲問道,卻惹來閑漢的一陣嘲諷和周圍人鄙夷的目光。
“你這酸儒,是不是讀書讀傻了!王將軍外號“賽霸王”,前些日子在殺熊嶺救了小種相公,殺死上千番子。你這廝,整天就知道四書五經,連王將軍都不知,可謂是孤……寡聞,愚蠢至極!”
讀書人臉上一紅,趕緊閃到一旁,再也不敢出聲。
“每募一人,朝廷則多一兵,山野則少一賊。其長大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不及尺度而怯弱者,籍以為廂兵。“
“荒年募兵”,大宋募兵製下的一大特色,招兵太濫,士兵素質良莠不齊,“募兵”成了“冗兵”,那有戰鬥力。
如今,一樣是天災人禍之年,隻不過,這次的募兵卻有些不同。
所有應募的士兵,不用刺字,戶籍良家子者,優先征募。征募的百姓經過考核,才能算是招討司下的忠義軍士卒。
“誰會騎射,誰會步射,誰會騎馬,先站出來!”
“誰會武藝、槍術、刀術皆可,出列!”
“誰讀過書,會寫字,誰會女真話,站出來!”
一批人走了出來,跟隨著軍官先行離開,優先考核。李三娃練過武,字寫的好,也識得許多字,幸運地先行考核。
身高五尺二寸以上,也就是1.65米以上,眼力、聽力、嗅覺沒有問題,沒有天生殘疾,年齡17-30歲。
騎射、步射、馬槍、負重長跑,一個個測試下來,所有的人都是上氣不接下氣,氣喘籲籲。
“李三娃!”
軍官拿著名單,在人群前大聲喊道。
“小人在!”
李三娃顫顫巍巍地走了上去。
“氣力不夠,淘汰!”
“將軍,小人隻是兩天沒吃飯,求將軍給點吃的。待小人恢複些力氣,一定能行!”
“一石的弓都拉不開,還說個甚!”
軍官不耐煩地說道:“下一個!”
李三娃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哀求道:“將軍,你就放過小人吧,小人真的是餓壞了!”
他使勁磕起頭來,惹來旁邊各人的一陣圍觀。
軍官勃然大怒,揮揮手,左右上來幾個身穿戎裝的彪形大漢,就要把李三娃架出去。
“慢著!”
李孝春站了出來,朗聲道:“這漢子會騎馬射箭,也是不易。放進去先訓練著,若是實在不濟,再逐出營不遲。”
幾個漢子放下了李三娃,李三娃剛要下跪,卻被李孝春托住了。
“大官人的原話,軍中不興跪拜,不興刺身。到了軍中好生訓練,別丟了我李孝春的麵子!”
李三娃連連道謝,跟著帶路的軍士,進了軍營,來到自己的騎兵營地,鑽進了營房。
“兄弟,如何招唿?在下朱天,平定軍人!”
一個高大的漢子,看李三娃一個人進來,便上前打招唿。
聽著聲音熟悉,李三娃抬起頭一看,正是插隊的黑壯賴漢。
“朱大哥,小弟李三娃,遼州城人士,一家人都遭了金人的毒手,農家子弟,還望朱大哥以後多多照顧。”
李三娃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迴道,言語中夾雜著一絲傷感。
朱天的無賴之色蕩然無存,他正色朗聲道:“北虜猖獗,咱們兄弟都是家破人亡,以後也要相依為命。到了軍中,一起練好武藝,多殺金賊,為家人和親朋報仇雪恨!”
李三娃眼眶一熱,忙點頭道:“朱大哥說的是!”
旁邊一年輕漢子上來,大聲道:“李兄弟,朱兄弟,在下石天,乃是這間營房的什長,以後你們若是有任何需要,可以盡管找我。”
李三娃、朱天一起抱拳道:“謝過石大哥!”
尖銳的哨聲響起,幾人在軍士的怒吼聲中,趕緊停下了談話,鑽出了營房,向著教場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