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天空一片湛藍,清風拂動河邊的楊柳,幾隻麻雀“嘰嘰喳喳”在天空飛竄,田間卻是長滿了野草,屍骨和破敗的茅屋不時可見。
一個四旬左右,紫袍玉帶,腰佩金袋的清瘦官服男子,正站在黃河渡口邊的古柳下,對著奔流而去的河水發呆,旁邊一大群持槍執刀、甲胄貫身的衛士遠遠散開。
“番兵雖去,道君皇帝還宮,朝廷上下卻是恬然自樂,置邊事於不問,太原之圍危矣,大宋危矣!”
官員手捋清須,眉頭緊鎖,似乎心事重重,愁思滿腹。
自擔任尚書右丞,充京城四壁守禦使,守衛東京城,擊退圍城的完顏宗望部,再到麵謁道君皇帝,力促其歸京,浮浮沉沉,盡管自己一再推辭,終被貶到了兩河,擔任河東、河北宣撫使一職。
“邯鄲不利,武安君白起奉詔既行,出鹹陽西門十裏,至杜郵,秦昭襄王乃使使者賜劍自裁,悲夫。”
李綱滿臉悲愴,似乎在借白起的悲劇,發泄自己的不滿。
“要不是耿南仲、唐恪這些奸賊,李相公何以有今日之難?”
渡口上執守的衛士看李綱愁眉不展,嘴裏喃喃自語,不由得向旁邊的同伴低聲埋怨道。
“官家讓李相公到兩河巡邊,不見得是壞事。朝堂上的那些個大頭巾,尤以耿南仲為首,嫉賢妒能,相公離開了朝堂,反而避開了漩渦中心,也是一件幸事。”
同伴點頭道:“番子已經退去,兩國也在和議之中,相公如此憂心重重,是太過小心了。”
衛士的話傳入隨行的官員耳中,官員輕聲嗬斥道:“太原之圍未解,河東之勢甚危。金人變詐不測,貪婪無厭,秋高馬肥之時,女真大軍必再度南下,到那時不但兩河難保,就是能不能保住東京城,亦未可知。你們說,相公這個兩河宣撫使,不是替罪羊嗎?”
宣撫司治下,士卒僅一萬二千人,大多都是步卒,正在編練之際,卻被朝廷罷減,徒留宣撫司一個空殼。
前往太原解圍的各路大軍都是奉朝廷軍令,事皆專達,宣撫司徒有節製之名,而無節製之實。也不知道,李綱前去兩河宣撫,到底有何用處?
換而言之,李綱宣撫兩河,隻是朝廷的貶謫而已。
隨行官員上前,輕聲道:“相公,天色不早,咱們該上路了。”
李綱轉過頭,苦笑道:“天色不早,怕是朝廷催促的急了,容不得我逗留片刻,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天下城池,豈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
當初若不是自己極力勸阻,使得朝廷不能遷都,忤逆君王,如何會落得個今日的下場?
女真大軍勢不可當,鐵騎萬千,又豈是孱弱的宋軍可以抵擋?自己把君王強留在了東京城中,到底又有什麽作用?
三鎮,國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國?但以金人之勢,兵強馬壯,割與不割,又有何異?
一旦金人再度兵臨城下,東京城勢難堅守,大宋若是因此滅國,自己就是千古罪人!
這個時候,李綱不由得有些後悔起來。也許他強留君王在無險可守的東京城,真是一步臭棋。
可憐自宋太祖創業守成,到了今日,已有一百七十年。國事艱難,強敵內侵,中國勢弱,河東之戰,危矣。
“河東如今的戰事如何?”
李綱定了定神,向身後的官員問道。
“劉韐將軍屯遼州,解潛相公駐兵威勝軍,都統折可求與張思正屯汾州,範瓊屯南北關,張灝駐紮於文水,皆距太原五驛,約三路並進。大戰一觸即發,相信就在這幾日。”
北宋時期一驛為15裏。北宋采取步遞,是一種以步行接力傳遞的郵驛形式。《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十五裏輒立一鋪,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間,官破錢一百五十六貫,益以民力,僅乃得成”。
各軍距離太原五驛,也就是七八十裏,相信大戰也是迫在眉睫了。
“分路進兵,不如合軍一路而進。如此分兵,勢單力孤,難免被金人一一擊破。”
李綱不由得頹然長歎:“朝廷節製之弊,分兵而進,太原之戰,恐怕危矣!”
盡管不懂兵事,李綱還是被朝堂上的耿南仲、唐恪、李迴之流強上許多。眼看著金人勢不可當,百姓流離失所,處處斷壁殘垣,女真大軍的強勢,大宋官軍的孱弱不堪,朝中大臣們的文恬武嬉,這境況實在是讓人焦心。
見李綱意興闌珊,臉色鐵青,官員上前一步,輕聲說道:“相公,東京城傳來的消息,張灝所部節製的義軍,在殺熊嶺大破金人,殺賊騎兵千人以上……”
李綱不由得一怔,他出京已經有一個月之餘,想不到河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此事可是當真?”
李綱睜大了眼睛,望著旁邊的官員。
也難怪他如此失態。朝廷各路大軍和女真人打了這麽久,從來沒有聽到過有如此震撼的事情。不要說打勝,就是能扛住對方的攻擊,已經是驚世駭俗,更不用說殺賊上千了。
“此事是真是假,尚未可知。”
屬官搖頭晃腦道:“不過他們救迴了小種相公,小種相公也上書,言及張灝部下義軍的功勞,想來確有其事。”
李綱精神一振。種師中在殺熊嶺撤軍的事情,他自然知曉,隻是沒想到,其中還有這麽一段變故。
“那忠義軍如今有多少將士,如今是在張灝帳下,還是獨立成軍,自成一體?”
此去兩河,他節製不了各路大軍,如果能讓這些義軍追隨左右,無疑也是一臂助,即便不能殺敵,當當炮灰也是無妨。
“聽說忠義軍在殺熊嶺死傷慘重,並未跟隨張灝大軍,如今正在太行山中休整,人數大約不足千人。”
屬官的話,讓李綱頓時失去了興趣。
“區區不足千人,又如何能擋得了15萬女真鐵騎!”
他長歎了一聲,瞬間又變得心事重重。國事如此艱難,河東軍事不振,憑他一人無兵無權,又如何能挽迴著河東的大局?
王鬆哪裏知道,他的大名,竟然能被朝廷兩河宣撫使的李綱知道。如今的他,正身在河北西路、太行山東麓的鐵坊之中,埋頭苦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今,事無巨細,都要他親自上場,謀劃決斷。
工坊裏麵,十幾個工匠正在赤著上身,“叮叮當當”的打造著東西。也許在平時,光天化日之下,他們不敢打造這樣的製式武器,但現在番子壓境,大量宋人南下,也就沒有了人再管這些。
看到王鬆進來,眾人一起放下手中的活計,彎腰拜道:“見過大官人!”
王鬆點點頭道:“各位師傅,大家都在這裏待的舒服嗎?”
有匠人賠笑道:“大官人,再也沒有比這裏更好的地方了!大官人給吃給穿,錢財也要給的多些,小人們都感激不盡!”
王鬆也笑道:“各位師傅都有一手好手藝,在下也要多謝各位,為在下打了這麽多好好刀槍出來。”
這些工匠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世代都以打鐵為生,可以說煉鐵技術已經非常嫻熟。
王鬆讓他們打的這些兵器都是尋常的刀槍之類,所以沒有任何的難度。至於工錢,他們得到的比以前每月足足多出了二兩銀子,維護一家生計綽綽有餘,所以做起事來也是格外賣力。
“大官人,聽說番子又要南下,不知是真是假,我們這些人又該如何,才能躲過這一場大劫?”
“大官人,你說,番子是不是會打過來吧?”
“小人都是拖家攜口的,一家老小幾十口,如何能鬥過這些如狼似虎的金人啊?”
工匠們的話語,讓王鬆沉思了一下,才沉聲道:“番子再兇,也不是三頭六臂,一刀砍下去,腦袋照樣會掉,人照樣會死!大家放心,在下一定會照顧大家的!”
“番子有什麽可怕的!”
董平雙眼一翻,大聲說道:“我們兄弟,誰沒有殺幾個番子!你們都放心吧,有大官人在,絕不會丟下大家不管!”
眾人歡天喜地散去,王鬆則是眉頭緊皺。女真鐵騎縱橫天下,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麽,兩河會不會失陷,他完全不知。
如今之計,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去,看看新打的槍頭!”
現在他讓工匠們集中打造的,就是一些槍頭,根本不需要上等的精鐵,隻是一些低等的雜鐵就可以了。
由於弓箭手少,王鬆沒有辦法,就和去殺熊嶺一樣,決定讓短槍手代替。
一個好的弓箭手,最少也得好幾年功夫,王鬆沒有那個時間去等,他隻有幾個月的時間。自然而然,他就想到了後世的體育項目,鉛球和短槍。
鉛球就是手榴彈了,至於短槍,眾人試來試去,一尺五寸的木杆套上槍頭剛剛合適。而且短槍造價便宜,易於修理,一般人經過短時間的練習,都可以扔出七八十米左右。
幸虧這些動作他前麵已經教給了不少人,而且這次的短槍尺寸更加合適,所以現在也隻是加強訓練而已。等到短槍被裝好,王鬆計劃讓每人配四支短槍,以便於戰場上使用。
等到手榴彈,甚至是火槍火炮能大規模地投入使用,短槍就可以退出曆史的舞台了。
但如今萬般諸事,卻要一步一步,從頭做起。
一個四旬左右,紫袍玉帶,腰佩金袋的清瘦官服男子,正站在黃河渡口邊的古柳下,對著奔流而去的河水發呆,旁邊一大群持槍執刀、甲胄貫身的衛士遠遠散開。
“番兵雖去,道君皇帝還宮,朝廷上下卻是恬然自樂,置邊事於不問,太原之圍危矣,大宋危矣!”
官員手捋清須,眉頭緊鎖,似乎心事重重,愁思滿腹。
自擔任尚書右丞,充京城四壁守禦使,守衛東京城,擊退圍城的完顏宗望部,再到麵謁道君皇帝,力促其歸京,浮浮沉沉,盡管自己一再推辭,終被貶到了兩河,擔任河東、河北宣撫使一職。
“邯鄲不利,武安君白起奉詔既行,出鹹陽西門十裏,至杜郵,秦昭襄王乃使使者賜劍自裁,悲夫。”
李綱滿臉悲愴,似乎在借白起的悲劇,發泄自己的不滿。
“要不是耿南仲、唐恪這些奸賊,李相公何以有今日之難?”
渡口上執守的衛士看李綱愁眉不展,嘴裏喃喃自語,不由得向旁邊的同伴低聲埋怨道。
“官家讓李相公到兩河巡邊,不見得是壞事。朝堂上的那些個大頭巾,尤以耿南仲為首,嫉賢妒能,相公離開了朝堂,反而避開了漩渦中心,也是一件幸事。”
同伴點頭道:“番子已經退去,兩國也在和議之中,相公如此憂心重重,是太過小心了。”
衛士的話傳入隨行的官員耳中,官員輕聲嗬斥道:“太原之圍未解,河東之勢甚危。金人變詐不測,貪婪無厭,秋高馬肥之時,女真大軍必再度南下,到那時不但兩河難保,就是能不能保住東京城,亦未可知。你們說,相公這個兩河宣撫使,不是替罪羊嗎?”
宣撫司治下,士卒僅一萬二千人,大多都是步卒,正在編練之際,卻被朝廷罷減,徒留宣撫司一個空殼。
前往太原解圍的各路大軍都是奉朝廷軍令,事皆專達,宣撫司徒有節製之名,而無節製之實。也不知道,李綱前去兩河宣撫,到底有何用處?
換而言之,李綱宣撫兩河,隻是朝廷的貶謫而已。
隨行官員上前,輕聲道:“相公,天色不早,咱們該上路了。”
李綱轉過頭,苦笑道:“天色不早,怕是朝廷催促的急了,容不得我逗留片刻,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天下城池,豈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
當初若不是自己極力勸阻,使得朝廷不能遷都,忤逆君王,如何會落得個今日的下場?
女真大軍勢不可當,鐵騎萬千,又豈是孱弱的宋軍可以抵擋?自己把君王強留在了東京城中,到底又有什麽作用?
三鎮,國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國?但以金人之勢,兵強馬壯,割與不割,又有何異?
一旦金人再度兵臨城下,東京城勢難堅守,大宋若是因此滅國,自己就是千古罪人!
這個時候,李綱不由得有些後悔起來。也許他強留君王在無險可守的東京城,真是一步臭棋。
可憐自宋太祖創業守成,到了今日,已有一百七十年。國事艱難,強敵內侵,中國勢弱,河東之戰,危矣。
“河東如今的戰事如何?”
李綱定了定神,向身後的官員問道。
“劉韐將軍屯遼州,解潛相公駐兵威勝軍,都統折可求與張思正屯汾州,範瓊屯南北關,張灝駐紮於文水,皆距太原五驛,約三路並進。大戰一觸即發,相信就在這幾日。”
北宋時期一驛為15裏。北宋采取步遞,是一種以步行接力傳遞的郵驛形式。《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十五裏輒立一鋪,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間,官破錢一百五十六貫,益以民力,僅乃得成”。
各軍距離太原五驛,也就是七八十裏,相信大戰也是迫在眉睫了。
“分路進兵,不如合軍一路而進。如此分兵,勢單力孤,難免被金人一一擊破。”
李綱不由得頹然長歎:“朝廷節製之弊,分兵而進,太原之戰,恐怕危矣!”
盡管不懂兵事,李綱還是被朝堂上的耿南仲、唐恪、李迴之流強上許多。眼看著金人勢不可當,百姓流離失所,處處斷壁殘垣,女真大軍的強勢,大宋官軍的孱弱不堪,朝中大臣們的文恬武嬉,這境況實在是讓人焦心。
見李綱意興闌珊,臉色鐵青,官員上前一步,輕聲說道:“相公,東京城傳來的消息,張灝所部節製的義軍,在殺熊嶺大破金人,殺賊騎兵千人以上……”
李綱不由得一怔,他出京已經有一個月之餘,想不到河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此事可是當真?”
李綱睜大了眼睛,望著旁邊的官員。
也難怪他如此失態。朝廷各路大軍和女真人打了這麽久,從來沒有聽到過有如此震撼的事情。不要說打勝,就是能扛住對方的攻擊,已經是驚世駭俗,更不用說殺賊上千了。
“此事是真是假,尚未可知。”
屬官搖頭晃腦道:“不過他們救迴了小種相公,小種相公也上書,言及張灝部下義軍的功勞,想來確有其事。”
李綱精神一振。種師中在殺熊嶺撤軍的事情,他自然知曉,隻是沒想到,其中還有這麽一段變故。
“那忠義軍如今有多少將士,如今是在張灝帳下,還是獨立成軍,自成一體?”
此去兩河,他節製不了各路大軍,如果能讓這些義軍追隨左右,無疑也是一臂助,即便不能殺敵,當當炮灰也是無妨。
“聽說忠義軍在殺熊嶺死傷慘重,並未跟隨張灝大軍,如今正在太行山中休整,人數大約不足千人。”
屬官的話,讓李綱頓時失去了興趣。
“區區不足千人,又如何能擋得了15萬女真鐵騎!”
他長歎了一聲,瞬間又變得心事重重。國事如此艱難,河東軍事不振,憑他一人無兵無權,又如何能挽迴著河東的大局?
王鬆哪裏知道,他的大名,竟然能被朝廷兩河宣撫使的李綱知道。如今的他,正身在河北西路、太行山東麓的鐵坊之中,埋頭苦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今,事無巨細,都要他親自上場,謀劃決斷。
工坊裏麵,十幾個工匠正在赤著上身,“叮叮當當”的打造著東西。也許在平時,光天化日之下,他們不敢打造這樣的製式武器,但現在番子壓境,大量宋人南下,也就沒有了人再管這些。
看到王鬆進來,眾人一起放下手中的活計,彎腰拜道:“見過大官人!”
王鬆點點頭道:“各位師傅,大家都在這裏待的舒服嗎?”
有匠人賠笑道:“大官人,再也沒有比這裏更好的地方了!大官人給吃給穿,錢財也要給的多些,小人們都感激不盡!”
王鬆也笑道:“各位師傅都有一手好手藝,在下也要多謝各位,為在下打了這麽多好好刀槍出來。”
這些工匠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世代都以打鐵為生,可以說煉鐵技術已經非常嫻熟。
王鬆讓他們打的這些兵器都是尋常的刀槍之類,所以沒有任何的難度。至於工錢,他們得到的比以前每月足足多出了二兩銀子,維護一家生計綽綽有餘,所以做起事來也是格外賣力。
“大官人,聽說番子又要南下,不知是真是假,我們這些人又該如何,才能躲過這一場大劫?”
“大官人,你說,番子是不是會打過來吧?”
“小人都是拖家攜口的,一家老小幾十口,如何能鬥過這些如狼似虎的金人啊?”
工匠們的話語,讓王鬆沉思了一下,才沉聲道:“番子再兇,也不是三頭六臂,一刀砍下去,腦袋照樣會掉,人照樣會死!大家放心,在下一定會照顧大家的!”
“番子有什麽可怕的!”
董平雙眼一翻,大聲說道:“我們兄弟,誰沒有殺幾個番子!你們都放心吧,有大官人在,絕不會丟下大家不管!”
眾人歡天喜地散去,王鬆則是眉頭緊皺。女真鐵騎縱橫天下,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麽,兩河會不會失陷,他完全不知。
如今之計,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去,看看新打的槍頭!”
現在他讓工匠們集中打造的,就是一些槍頭,根本不需要上等的精鐵,隻是一些低等的雜鐵就可以了。
由於弓箭手少,王鬆沒有辦法,就和去殺熊嶺一樣,決定讓短槍手代替。
一個好的弓箭手,最少也得好幾年功夫,王鬆沒有那個時間去等,他隻有幾個月的時間。自然而然,他就想到了後世的體育項目,鉛球和短槍。
鉛球就是手榴彈了,至於短槍,眾人試來試去,一尺五寸的木杆套上槍頭剛剛合適。而且短槍造價便宜,易於修理,一般人經過短時間的練習,都可以扔出七八十米左右。
幸虧這些動作他前麵已經教給了不少人,而且這次的短槍尺寸更加合適,所以現在也隻是加強訓練而已。等到短槍被裝好,王鬆計劃讓每人配四支短槍,以便於戰場上使用。
等到手榴彈,甚至是火槍火炮能大規模地投入使用,短槍就可以退出曆史的舞台了。
但如今萬般諸事,卻要一步一步,從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