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馬關條約(2)
國家的明天更比今天好! 作者:茵茵i浩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馬關條約的內容有以下幾條:
1.首先承認日本對朝鮮全境的控製。
2.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商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賣貨。
4.賠償軍費二億兩白銀,分八次交清。
5.允許日本人在清政府的口岸進行工業製造。
馬關條約簽訂了,這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沉重和苦難的恥辱條約之一!
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中國以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全部都非常激憤。
一直到了這個時候,百姓們心中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清王朝的氣數將要盡了……
三月二十七日。
這一天是 《馬關條約》簽訂的第四天,日本明治天皇在今日批準了條約。
日本這邊批準過後就該看清政府的了,等到清政府批準之後,那條約便開始正式生效了。
為了早日獲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日本便任命內閣的伊東巳代治為換約大臣。
伊東巳代治這個時候已經做好了準備,等到清政府批準之後,他隨時都能前往煙台和清政府交換條約。
可是這個時候清政府內部還在議論紛紛,畢竟這次簽署的條約實在是屈辱……
五日之後,日本等不及了,在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美國駐日公使譚恩發電催促清政府抓緊批準條約。
與此同時光緒皇帝此時此刻也不知道怎麽辦了。
迷茫的他想到了慈禧太後,他希望慈禧太後能想出來了什麽辦法,於是光緒皇帝便夥同軍機大臣來到儀鸞殿麵見慈禧。
可是光緒皇帝等人卻是連殿門都沒進去,因為門前的太監告知光緒皇帝等人次慈禧太後患病了任何人都不見。
太監還告知光緒皇帝“太後說過一切事務皇上斟酌辦理”。
於是光緒皇帝等人便隻好離開了,就這樣,慈禧太後並沒有卷入這一苦惱的事情之中……
沒有慈禧太後的幫助,光緒隻能和大臣們自己想辦法了,光緒皇帝讓這些大臣們提出來建議。
養心殿內,諸多大臣們便商量了起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軍機大臣提出來了依靠洋人的幫助來減少條約中的款項。
說通俗一點就是 “以夷製夷”讓外國人對付外國人……
光緒皇帝覺得這個辦法十分不錯,於是光緒帝便再次把希望寄托於俄國德國和法國三個國家的身上。
光緒皇帝隨後下令讓總理衙門中的人直接麵見這些國家的駐華公使,從而尋求洋人的幫助。
可是光緒皇帝明顯是想多了,這些洋人們沒有火上澆油就已經不錯了,他竟然還幻想著他們能夠給自己滅火……
也正是馬關條約的簽訂,讓俄國等國家看到了原來清王朝是如此的富有,原來隻要打仗清政府就會賠款。
這些個洋人怎麽會放過清政府這一塊大肥肉呢,所以《馬關條約》的簽訂激起來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這也給後來八國聯軍侵華埋下了伏筆……
洋人不幫助自己,慈禧太後也不吭聲,光緒皇帝實在是沒辦法了。
正當他苦思的時候,他的腦子中突然浮現出來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恭親王奕?。
說幹就幹,光緒皇帝命軍機大臣去探望已經身患重病的恭親王。
可是現在恭親王已經是一個危在旦夕,甚至是說走就走的病人了,他在了解情況之後並沒有提出來什麽看法。
因為恭親王知道自己在這最後的時候還是不要攪進去為好,隻有這樣才能給自己留下一個還算不錯的名聲……
沒辦法軍機大臣隻能迴去給光緒皇帝複命,當得知恭親王沒有出主意之後,光緒皇帝隨即下令讓所有的軍機大臣在去找恭親王商議。
這一次前去商議的規格十分隆重,可以說是所有的重臣都來到了恭王府中。
翁同龢與李鴻藻還有孫毓汶全部到此,他們將現在的情況給恭親王一一敘述。
恭親王則是在床榻之上聽著如今的情況,聽完之後,恭親王思考了好大一會,說道“議和吧”。
恭親王的意見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月八日,光緒皇帝終於做出了最後的決定,那就是批準和約。
既然光緒皇帝下令批準了條約,這也就意味著這件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了,沒有更改的餘地了。
那麽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準備和日本交換條約,經過一番準備之後。
四月十四日,這一天一切都塵埃落地了,光緒皇帝在這一天派二品頂戴候伍廷芳和三品銜升用道聯芳為欽差大臣趕赴煙台。
兩位大臣來到煙台後,日本的全權代表伊東己代治早已經在此做好了準備。
整個換約的儀式十分的順利,畢竟是經過清朝皇帝和日本天皇都應允過的……
這一日互換條約之後,恥辱的《馬關條約》便開始正式生效了!
《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多方麵的因素,一方麵是光緒皇帝已經從抵抗派變成主和派了,而他的老師也是如此。
翁同龢在看到情況危急的時候,他心中所堅持的抵抗到底早已經煙消雲散了……
其實在這期間,清王朝中不是沒有出現過抵抗到底的聲音,一些大臣們提出來撕毀條約抵抗到底的意見。
但是這種方法在如今的清王朝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除去國庫空虛,士兵軟弱之外,這種辦法最需要的就是決心!
這種決心是清王朝從上到下全部堅持對抗到底的決心,若是有這種決心便可以和日本對抗到底。
這種決心會使日本和清政府陷入一場持久戰,當持久戰打起來的話,那日本還真不一定是清政府的對手。
可是很顯然,清王朝是沒有這種決心的,高層也是沒有這種魄力的,最後曆史也是沒有“如果”的!
於是馬關條約李鴻章隻好簽訂,客觀的來講雖然說簽訂條約的是李鴻章,但是真正使條約生效的還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
1.首先承認日本對朝鮮全境的控製。
2.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商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賣貨。
4.賠償軍費二億兩白銀,分八次交清。
5.允許日本人在清政府的口岸進行工業製造。
馬關條約簽訂了,這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沉重和苦難的恥辱條約之一!
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中國以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全部都非常激憤。
一直到了這個時候,百姓們心中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清王朝的氣數將要盡了……
三月二十七日。
這一天是 《馬關條約》簽訂的第四天,日本明治天皇在今日批準了條約。
日本這邊批準過後就該看清政府的了,等到清政府批準之後,那條約便開始正式生效了。
為了早日獲取更多的利益,於是日本便任命內閣的伊東巳代治為換約大臣。
伊東巳代治這個時候已經做好了準備,等到清政府批準之後,他隨時都能前往煙台和清政府交換條約。
可是這個時候清政府內部還在議論紛紛,畢竟這次簽署的條約實在是屈辱……
五日之後,日本等不及了,在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美國駐日公使譚恩發電催促清政府抓緊批準條約。
與此同時光緒皇帝此時此刻也不知道怎麽辦了。
迷茫的他想到了慈禧太後,他希望慈禧太後能想出來了什麽辦法,於是光緒皇帝便夥同軍機大臣來到儀鸞殿麵見慈禧。
可是光緒皇帝等人卻是連殿門都沒進去,因為門前的太監告知光緒皇帝等人次慈禧太後患病了任何人都不見。
太監還告知光緒皇帝“太後說過一切事務皇上斟酌辦理”。
於是光緒皇帝等人便隻好離開了,就這樣,慈禧太後並沒有卷入這一苦惱的事情之中……
沒有慈禧太後的幫助,光緒隻能和大臣們自己想辦法了,光緒皇帝讓這些大臣們提出來建議。
養心殿內,諸多大臣們便商量了起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軍機大臣提出來了依靠洋人的幫助來減少條約中的款項。
說通俗一點就是 “以夷製夷”讓外國人對付外國人……
光緒皇帝覺得這個辦法十分不錯,於是光緒帝便再次把希望寄托於俄國德國和法國三個國家的身上。
光緒皇帝隨後下令讓總理衙門中的人直接麵見這些國家的駐華公使,從而尋求洋人的幫助。
可是光緒皇帝明顯是想多了,這些洋人們沒有火上澆油就已經不錯了,他竟然還幻想著他們能夠給自己滅火……
也正是馬關條約的簽訂,讓俄國等國家看到了原來清王朝是如此的富有,原來隻要打仗清政府就會賠款。
這些個洋人怎麽會放過清政府這一塊大肥肉呢,所以《馬關條約》的簽訂激起來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這也給後來八國聯軍侵華埋下了伏筆……
洋人不幫助自己,慈禧太後也不吭聲,光緒皇帝實在是沒辦法了。
正當他苦思的時候,他的腦子中突然浮現出來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恭親王奕?。
說幹就幹,光緒皇帝命軍機大臣去探望已經身患重病的恭親王。
可是現在恭親王已經是一個危在旦夕,甚至是說走就走的病人了,他在了解情況之後並沒有提出來什麽看法。
因為恭親王知道自己在這最後的時候還是不要攪進去為好,隻有這樣才能給自己留下一個還算不錯的名聲……
沒辦法軍機大臣隻能迴去給光緒皇帝複命,當得知恭親王沒有出主意之後,光緒皇帝隨即下令讓所有的軍機大臣在去找恭親王商議。
這一次前去商議的規格十分隆重,可以說是所有的重臣都來到了恭王府中。
翁同龢與李鴻藻還有孫毓汶全部到此,他們將現在的情況給恭親王一一敘述。
恭親王則是在床榻之上聽著如今的情況,聽完之後,恭親王思考了好大一會,說道“議和吧”。
恭親王的意見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月八日,光緒皇帝終於做出了最後的決定,那就是批準和約。
既然光緒皇帝下令批準了條約,這也就意味著這件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了,沒有更改的餘地了。
那麽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準備和日本交換條約,經過一番準備之後。
四月十四日,這一天一切都塵埃落地了,光緒皇帝在這一天派二品頂戴候伍廷芳和三品銜升用道聯芳為欽差大臣趕赴煙台。
兩位大臣來到煙台後,日本的全權代表伊東己代治早已經在此做好了準備。
整個換約的儀式十分的順利,畢竟是經過清朝皇帝和日本天皇都應允過的……
這一日互換條約之後,恥辱的《馬關條約》便開始正式生效了!
《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多方麵的因素,一方麵是光緒皇帝已經從抵抗派變成主和派了,而他的老師也是如此。
翁同龢在看到情況危急的時候,他心中所堅持的抵抗到底早已經煙消雲散了……
其實在這期間,清王朝中不是沒有出現過抵抗到底的聲音,一些大臣們提出來撕毀條約抵抗到底的意見。
但是這種方法在如今的清王朝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除去國庫空虛,士兵軟弱之外,這種辦法最需要的就是決心!
這種決心是清王朝從上到下全部堅持對抗到底的決心,若是有這種決心便可以和日本對抗到底。
這種決心會使日本和清政府陷入一場持久戰,當持久戰打起來的話,那日本還真不一定是清政府的對手。
可是很顯然,清王朝是沒有這種決心的,高層也是沒有這種魄力的,最後曆史也是沒有“如果”的!
於是馬關條約李鴻章隻好簽訂,客觀的來講雖然說簽訂條約的是李鴻章,但是真正使條約生效的還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