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凱沒來,他去了哪裏,為什麽這麽重要的場合他不在,不怕皇帝遷怒嘛?這些個問題在徐遠的腦海中迴旋,他渴望得到一個答案。大婚當晚,誌得意滿的皇帝陛下剛到自己的寢宮打算換身常服去見皇後的時候,就得到了準確的消息:李學凱造反了。


    皇帝大人震怒,趕忙連夜召迴了秦啟和徐遠。“李學凱,一個異姓公爵,朕待他不薄,為何他要如此對朕?朕心中不解!”“此人包藏禍心,造反不過是早晚的事情,他趁著陛下大婚無暇顧及到他,趁機逃到了淮北,與當地的教派光明派勾結在一起,行大逆不道之事。”


    “你怎麽知道這麽清楚?”兆謙有些難以置信。“臣早在北上之時,就關注著這個光明派,它早晚要有一天成為陛下的心腹大患,也上了折子給陛下,隻是沒有迴應。”皇帝臉上有些掛不住,大周剛剛重建,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他實在是沒有精力跟這個小教派扯皮。


    輕輕歎了一口氣,皇帝問道:“徐遠,你那邊有什麽發現?”“陛下,李家的一些商鋪雖說讓我們查封了,可是還是有大部分轉移到了洛陽,淮北部分地方。”“你為什麽不攔著些呢?”兆謙有些惱怒。“李家乃是功勳大家族,沒有陛下的聖旨,誰敢拿他們怎麽樣呢?”


    皇帝沉默良久,他的心情反複著,但是也清楚這件事情在他優柔寡斷上才能讓李學凱逃跑,很長時間以來,他都以一個明君的標準要求著自己。作為一個明君,他絕對不能把事情怪在自己忠心耿耿的大臣身上。


    “將宗室勳爵召集到一起,朕有話要說。”消息總是傳得很快,李公出走的消息很快各個勳爵宗室之間傳遍。有人幸災樂禍,覺得李家的好日子到頭了;有人憂心忡忡,覺得以往和李公一起做的事情要暴露了;有人高枕無憂,自認為平日裏沒有交集就沒關係。


    平時大臣們上朝的朝堂,現在密密麻麻的占滿了位極人臣,顯赫一時的權貴。他們議論紛紛交頭接耳,惴惴不安的等待著皇帝的到來。不管是在哪個朝代,皇帝都最痛恨被背叛,現在的情況來看,李家的下場不會好到哪裏去,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在他的一念之間保全。


    年輕的皇帝駕到,人們紛紛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看著他,明黃色的龍袍至高無上的龍椅,這個年輕人如此的孤獨。“李學凱叛逃了,你們知道嗎?”他的聲音不慍不怒,底下所有人都站好了低著頭弓著背,一言不發。


    “他在淮北勾結反賊建立一個國中國,國號為明,這是最新的軍報,剛剛送到了朕的手上。”他揚了揚手中的奏折。“朕聽說李家在大周苦心經營千年之久,布局一定不止這一個,他跟你們其中很多位都結過親家,沾親帶故的,他的布局,少不了各位的幫忙吧?”


    各位勳爵趕忙跪倒在地,叩頭如搗蒜:“陛下,臣等不敢!”皇帝撫摸著手裏的奏折:“各位應該知道,朕昨日才剛剛大婚,現在正是新婚蜜月之時,按說正是春風得意。你們說,他來這麽一下,是來惡心誰?”


    “再說,李家世代從沒有在朝中做過什麽大官,可是直隸各地卻都有他的爪牙,現在各位個個都是朝廷棟梁,高爵厚祿,朕覺得對得起你們,怎麽各位要如此迴報我呢?”勳爵們還是個個有理由,百般推脫著說自己不敢。


    “你們說你們自己不敢,朕不敢信了。朕曾經是先皇的弟弟,李學凱曾是大周的公爵。這樣的地位,況且不滿足想要得到的更多,朕真的不敢相信各位了。”有一個親王抬起頭懇求道:“陛下,臣這一把身子骨,真的不能造反了,臣一輩子有太多的變故了,臣現在隻想迴封地安度晚年。”


    “皇叔,您是朕的親叔叔,作為皇親表率,您應當做出來模範而不是率先退縮。”兆謙有些失望,這幫人魚肉百姓的時候忘乎所以,現在知道向自己裝柔弱了。“各位勳爵都是祖上立下汗馬功勞收到的蔭封,這麽多年了,我也不想傷各位性命。我在京畿為各位準備了宅子,還請各位在京畿好好養老,保一家老小平安。”


    隨後他飄然離去,留下滿臉震驚的勳爵宗親們。這是被軟禁了,可是在眼下的局麵裏,還是可以接受的保全一家老小的最好方式。在皇帝大婚的節骨眼上李學凱造反,簡直是給了皇帝一個收拾他們的最好理由。


    其實李學凱也是不想造反的,他家大業大如果緩稱王還能讓皇帝對他下手稍微晚一點,可是光明派的人找到他的藏身之處的時候,他就明白這真是癡心妄想。說他是天子,可是一個國中之國簡直就是可笑無比。


    他也不傻,知道自己隻是光明派的擋箭牌而已,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是自己的心腹。甚至有時候他們在朝堂上議事壓根不用自己同意。一個傀儡皇帝,他的權力被掏空,人身安全也不能完全被保證,甚至那些人時時刻刻不在監視著自己。


    從小就養尊處優的李大公哪裏受得了這種委屈,他無時不刻的想要找機會逃離這個虛假的皇宮和那幫瘋子自己給自己編織的春秋大夢。好在吃喝不愁,那些長老們還願意順著他給他找男童來供他玩樂,沒過幾天,李學凱就把往外逃這件事情忘得幹幹淨淨。


    既然敢在大周造反,兆謙就要讓他知道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況且還是烏合之眾。於是秦啟是征北元帥,徐遠掛定西將軍,二人點精兵十萬,浩浩蕩蕩的想著淮北出發。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淮北,這個小朝廷分為了兩派:一派認為上次勤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話的將領,這次換了將領,一定可以;一派認為現在不應該匆忙打仗,應該休養生息。


    兩派人爭執不休,最終都把目光投向了坐在龍椅上的李學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徐遠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任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任壹並收藏徐遠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