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康大廚
四合院:火紅年代享受生活 作者:恭禧發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哥,這次是真的,你聽。”劉平安揚了楊其中的一個袋子,裏麵“撲棱,撲棱”的動靜,還有“咕~咕”叫的聲音。
王世襄這種行家裏手,一聽就知道裏麵是什麽了,鬆開手道:“趕快解開袋子,如果不是好玩意,這事不算完。”
這時從書房裏走出個中年人,笑著看他倆打鬧。
劉平安不慌不忙的先解開另外一個袋子,各種吃的喝的開始往外掏,氣的王世襄直接把口袋奪了過去,自己動手解了起來。
解開後,伸手把裏麵的鴿子掏了出來,搭眼一看,大唿道:“銅翅烏!還是一對。”
隨即對著劉平安又破口大罵:“你這狗東西怎麽把它就隨便裝個破袋子裏,知不知道它有多珍貴?敗家的玩意。”
劉平安掏著東西,毫不在乎道:“我又不懂這玩意,前幾天還想著烤著吃呢。”
銅翅烏在這時期確實比較珍貴,後世就不行了,外國的一些新品種引進來後,這種珍貴程度大幅下降。
愛好這些玩意的人把它們當個寶,不愛好的真有可能烤了吃掉。
聽的王世襄手一抖,趕緊臨時找個籠子放了進去,劉平安又把自己寫的一幅字掏了出來,遞給王世襄。
王世襄接過去緩緩打開,一幅筆走龍蛇、瀟灑飄逸的《將進酒》映入眼簾,不禁歎道:“好字!你這行草怕也到了大成之境吧,難怪元白兄誇你天賦之高,當世罕見。
雅室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幅字有資格掛在我書房了。看在這幅字和銅翅烏的份上,今天算你小子過關。”
旁邊的中年人也湊了過來,盯著《將進酒》看,王世襄才想起今天的正事還沒辦,拉著中年人給劉平安介紹道:“平安,這是我一好友康文明康兄,豐澤園大廚,你就叫他康老哥吧。”
轉過頭對著康文明又道:“康兄!這就是我那個小兄弟,想學幾道拿手菜,這不就想到你了嗎?走,咱們進書房聊。”
三人走進書房,坐在茶幾旁,王世襄重新倒了三杯茶,說道:“康兄,你也知道我燒菜的手藝,都是自己研究的野路子,想正兒八經的學還得找你。”
康文明打量著劉平安,笑著對王世襄道:“成,我相信暢安兄。你之前也和我說過了,平安小兄弟也不會進勤行,想學的話可以隨時到豐澤園後廚找我。”
扭頭又對著劉平安說道:“小兄弟,不過你也得送我一幅字。”
劉平安喝了一口茶,當然無不應允的答應道:“得勒!康老哥你等著。”
說完,起身就來到書桌旁,攤開宣紙用行草寫了一首打油詩《讚廚師--康文明》。
灶火熊熊映臉龐,廚師妙手韻悠長。
鍋鏟舞動調千味,食材翻飛譜樂章。
熱汗淋漓心意篤,佳肴璀璨滿堂香。
人間至美盤中現,技藝非凡四海揚。
寫上贈老哥康文明,又讓王世襄作了題跋,蓋上印章,遞給旁邊的康文明。
康文明看的是眉開眼笑,太他娘的應景了,這小老弟可以啊,專門還給自己作了一首詩。
等裱起來後,得給另外幾個掌勺的郭有忠、王明理、吳行官等人,好好的顯擺下。
康文明拿著手中的字,更是連連保證道:“老弟,我會和堂頭打好招唿,去了之後他們會把你直接帶到後廚,至於能學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三人坐迴茶幾旁,繼續喝茶笑談。
劉平安才知道現在四九城的山東館從事烹飪的有“兩幫”,一是福山幫,二是濟南幫,康文明更是福山幫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九城餐飲酒肆有“八大樓”、“八大居”、“十大堂”之說,據了解,這些樓、居、堂十之八九都是由福山人經營的,豐澤園的掌櫃欒學堂就是福山人。
快到中午時,康文明起身告辭,豐澤園中午營業的時間快到了,劉平安今天也沒事做,便順勢提出跟著一起去豐澤園看看,康文明欣然應允,兩人一起出了芳嘉園小院。
兩人叫來人力車,路上聽康文明說最近因為勞資糾紛的事,生意也不是太好,半個來小時就到了珠市口西大街的豐澤園。
豐澤園由新豐樓的堂頭欒學堂帶著原新豐樓擅長濟南菜的陳煥章、李正心、馮成禮、鄭福祥等名廚二十多位師傅,在同德銀號經理姚澤生、西單商場經理雍勝遠的資助下所創。
剛開張的豐澤園飯莊,定位明確,走高端路線,各房間的座椅依時令更換,餐桌的台麵四周鑲嵌白銀,台麵上使用的是康熙、乾隆年間的彩花酒器。
如果來的客人多、需同時開席,可以擺開五六十桌席麵,若一桌以8人計,可供400多人同時就餐,這在當時,已屬不小的規模。
中間狗屁倒灶的事也很多,什麽股東分紅不均,什麽勞資糾紛等等,差點倒閉。
後期公私合營後,實行勞資雙方共管,好上了很多,各種級別的宴席也在這裏舉辦。
走進豐澤園,康文明和堂頭打了聲招唿,兩人便來到後廚。
後廚現在有二十來號人,康文明和大夥介紹著這個新認的小老弟,劉平安也一一迴禮。
康文明安排了個夥計帶著劉平安,先從基礎的撿菜、洗菜開始,然後又向其展示了一些刀法,什麽滾料平刀、斜刀推切、葷料花刀等等,每種刀法又細分很多種。
劉平安又重新開啟了苦逼的學藝生涯,上學、住處、豐澤園三點一線的生活,中間又去了趟啟功家小聚一下。
十月中旬,四九城農村開始轟轟烈烈的土改,中間請假迴了一趟劉家莊,不跑不行啊。
土改家裏也重新分了地,唯一變化是家裏的地少了,劉家莊沒有地主,土地也隻是根據人口水澆地和無園地重新調整了下。
無園地?主要包括那些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或管理的土地,還得重新開墾。
北平郊區人多地少,全郊區平均每人大約1.8畝地,其中近郊每人平均1.2畝,遠郊每人平均3畝。
由於張蘭英、劉平義和劉宛瑩,還有劉平安的戶籍被登記在了南鑼鼓巷,家裏水澆地由原來的四畝變成現在兩畝左右,無園地到分了五畝。
戰亂期間無園地幾乎沒人種,沒有牲畜的情況下,太難開墾,另外肥力也不行。
王世襄這種行家裏手,一聽就知道裏麵是什麽了,鬆開手道:“趕快解開袋子,如果不是好玩意,這事不算完。”
這時從書房裏走出個中年人,笑著看他倆打鬧。
劉平安不慌不忙的先解開另外一個袋子,各種吃的喝的開始往外掏,氣的王世襄直接把口袋奪了過去,自己動手解了起來。
解開後,伸手把裏麵的鴿子掏了出來,搭眼一看,大唿道:“銅翅烏!還是一對。”
隨即對著劉平安又破口大罵:“你這狗東西怎麽把它就隨便裝個破袋子裏,知不知道它有多珍貴?敗家的玩意。”
劉平安掏著東西,毫不在乎道:“我又不懂這玩意,前幾天還想著烤著吃呢。”
銅翅烏在這時期確實比較珍貴,後世就不行了,外國的一些新品種引進來後,這種珍貴程度大幅下降。
愛好這些玩意的人把它們當個寶,不愛好的真有可能烤了吃掉。
聽的王世襄手一抖,趕緊臨時找個籠子放了進去,劉平安又把自己寫的一幅字掏了出來,遞給王世襄。
王世襄接過去緩緩打開,一幅筆走龍蛇、瀟灑飄逸的《將進酒》映入眼簾,不禁歎道:“好字!你這行草怕也到了大成之境吧,難怪元白兄誇你天賦之高,當世罕見。
雅室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幅字有資格掛在我書房了。看在這幅字和銅翅烏的份上,今天算你小子過關。”
旁邊的中年人也湊了過來,盯著《將進酒》看,王世襄才想起今天的正事還沒辦,拉著中年人給劉平安介紹道:“平安,這是我一好友康文明康兄,豐澤園大廚,你就叫他康老哥吧。”
轉過頭對著康文明又道:“康兄!這就是我那個小兄弟,想學幾道拿手菜,這不就想到你了嗎?走,咱們進書房聊。”
三人走進書房,坐在茶幾旁,王世襄重新倒了三杯茶,說道:“康兄,你也知道我燒菜的手藝,都是自己研究的野路子,想正兒八經的學還得找你。”
康文明打量著劉平安,笑著對王世襄道:“成,我相信暢安兄。你之前也和我說過了,平安小兄弟也不會進勤行,想學的話可以隨時到豐澤園後廚找我。”
扭頭又對著劉平安說道:“小兄弟,不過你也得送我一幅字。”
劉平安喝了一口茶,當然無不應允的答應道:“得勒!康老哥你等著。”
說完,起身就來到書桌旁,攤開宣紙用行草寫了一首打油詩《讚廚師--康文明》。
灶火熊熊映臉龐,廚師妙手韻悠長。
鍋鏟舞動調千味,食材翻飛譜樂章。
熱汗淋漓心意篤,佳肴璀璨滿堂香。
人間至美盤中現,技藝非凡四海揚。
寫上贈老哥康文明,又讓王世襄作了題跋,蓋上印章,遞給旁邊的康文明。
康文明看的是眉開眼笑,太他娘的應景了,這小老弟可以啊,專門還給自己作了一首詩。
等裱起來後,得給另外幾個掌勺的郭有忠、王明理、吳行官等人,好好的顯擺下。
康文明拿著手中的字,更是連連保證道:“老弟,我會和堂頭打好招唿,去了之後他們會把你直接帶到後廚,至於能學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三人坐迴茶幾旁,繼續喝茶笑談。
劉平安才知道現在四九城的山東館從事烹飪的有“兩幫”,一是福山幫,二是濟南幫,康文明更是福山幫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九城餐飲酒肆有“八大樓”、“八大居”、“十大堂”之說,據了解,這些樓、居、堂十之八九都是由福山人經營的,豐澤園的掌櫃欒學堂就是福山人。
快到中午時,康文明起身告辭,豐澤園中午營業的時間快到了,劉平安今天也沒事做,便順勢提出跟著一起去豐澤園看看,康文明欣然應允,兩人一起出了芳嘉園小院。
兩人叫來人力車,路上聽康文明說最近因為勞資糾紛的事,生意也不是太好,半個來小時就到了珠市口西大街的豐澤園。
豐澤園由新豐樓的堂頭欒學堂帶著原新豐樓擅長濟南菜的陳煥章、李正心、馮成禮、鄭福祥等名廚二十多位師傅,在同德銀號經理姚澤生、西單商場經理雍勝遠的資助下所創。
剛開張的豐澤園飯莊,定位明確,走高端路線,各房間的座椅依時令更換,餐桌的台麵四周鑲嵌白銀,台麵上使用的是康熙、乾隆年間的彩花酒器。
如果來的客人多、需同時開席,可以擺開五六十桌席麵,若一桌以8人計,可供400多人同時就餐,這在當時,已屬不小的規模。
中間狗屁倒灶的事也很多,什麽股東分紅不均,什麽勞資糾紛等等,差點倒閉。
後期公私合營後,實行勞資雙方共管,好上了很多,各種級別的宴席也在這裏舉辦。
走進豐澤園,康文明和堂頭打了聲招唿,兩人便來到後廚。
後廚現在有二十來號人,康文明和大夥介紹著這個新認的小老弟,劉平安也一一迴禮。
康文明安排了個夥計帶著劉平安,先從基礎的撿菜、洗菜開始,然後又向其展示了一些刀法,什麽滾料平刀、斜刀推切、葷料花刀等等,每種刀法又細分很多種。
劉平安又重新開啟了苦逼的學藝生涯,上學、住處、豐澤園三點一線的生活,中間又去了趟啟功家小聚一下。
十月中旬,四九城農村開始轟轟烈烈的土改,中間請假迴了一趟劉家莊,不跑不行啊。
土改家裏也重新分了地,唯一變化是家裏的地少了,劉家莊沒有地主,土地也隻是根據人口水澆地和無園地重新調整了下。
無園地?主要包括那些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或管理的土地,還得重新開墾。
北平郊區人多地少,全郊區平均每人大約1.8畝地,其中近郊每人平均1.2畝,遠郊每人平均3畝。
由於張蘭英、劉平義和劉宛瑩,還有劉平安的戶籍被登記在了南鑼鼓巷,家裏水澆地由原來的四畝變成現在兩畝左右,無園地到分了五畝。
戰亂期間無園地幾乎沒人種,沒有牲畜的情況下,太難開墾,另外肥力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