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拿下金礦分紅權
重生非洲,我成了奧德彪 作者:臭臭在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奧德彪頓了頓,繼續說道,
“原本,這片礦山是霍奇森礦主的。
那時,他便雇傭了大批當地村民進行開采。
可惜好景不長,霍奇森意外喪命,這座石礦便淪為了無主之地,最終被巴馬拉村接手管理。
可由於缺乏專業的經營手段,石礦的開采規模一直未能有所突破,僅維持在較小的水平。
盡管如此,它仍是巴馬拉村及周邊地區獲取石材、提供就業的重要支柱。”
奧德彪建議,即使官方接管了這座金礦,也應該為當地村民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
可埃奇沃思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提議。
一旦官方接管此地,勢必會嚴格控製。
若讓村民在此工作,難保他們不會心生貪念,私藏金礦。
在布隆迪,安檢措施相對簡單粗陋,主要依賴搜身等手段。
為了確保金礦的安全,埃奇沃思更傾向於從外地招募勞工,以此來降低風險。
奧德彪等的就是他這句話。
他趁機提出,既然礦山已經交給了官方,那麽當地村民應該得到分紅。
“分紅?”
這讓普裏特等人一時摸不著頭腦。
奧德彪不緊不慢地解釋道:
“村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官方理應給予他們一定的補償。
同時,金礦的開采必然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產生噪音汙染,這些都需要對村民們進行妥善的安撫。
而最好的安撫方式,莫過於讓他們在經濟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普裏特等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奧德彪所提的分紅,並非真的要讓所有村民都分紅,而是想以個人的名義參與分紅,從中謀取一份利益。
奧德彪話都說到這個地步,若是不給對方麵子,恐怕會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畢竟這裏是他的地盤,萬一當地人鬧起事來,損失的可就不止一點半點了。
無奈之下,隻能與奧德彪坐下來談判。
經過一番唇槍舌劍,最終達成共識:奧德彪將獲得兩成股份,同時負責擺平所有潛在的麻煩。
金礦的開采、運維和銷售將全麵由官方接手,而銷售賬目則會對奧德彪公開透明。
此外,礦區的安保重任也交到了奧德彪的手上。
普裏特等人對談判結果十分滿意,高高興興的離開了。
恩加納等人卻心生不滿,他們覺得在這座金礦中,己方所占的收益實在太少,明顯吃了大虧。
說實話,這兩成股份是奧德彪費盡口舌才爭取來的。
原本埃奇沃思隻打算給一成股份作為敷衍,堅稱這些資產應歸國家所有。
但別誤會,埃奇沃思可不是真心為了國家的利益著想。
實際上,開礦工作歸他管轄,金礦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塊肥肉,怎能不趁機撈點油水呢?
好在普裏特副總統及時出麵打圓場。
他表示,如果商人們都能像奧德彪這樣識大體、顧大局,那布隆迪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因此,給奧德彪兩成收益不僅是理所應當的,更是對他長期以來支持官方的肯定。
奧德彪對普裏特的調解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他之前已經給了對方不少好處,如果這次普裏特不站在他這邊,那以後還想從他這兒撈到什麽油水可就難了。
普裏特知道自己插不進手金礦的事,於是便選擇支持奧德彪,這樣至少能從他那裏得到穩定的好處費。
恩加納等人對這些背後的勾當一無所知,因此感到不滿也情有可原。
不過,奧德彪安撫他們不要急,表示以後他們自然會明白他的用意。
於是,他們也不再過多抱怨。
在普裏特帶人來接管金礦之前,實際的控製權還掌握在奧德彪手中。
他抓住這最後的時機,瘋狂地派人挖掘,至少要把淺表層的金礦石全部挖出,將來他就能找機會進行提煉或直接出售。
這也算是官方給奧德彪的一點兒甜頭吧,恩加納等人得知後也樂得合不攏嘴。
畢竟,這些淺表層的金礦石數量可不少,能換來一大筆錢呢!
有了金礦這份額外的收入,奧德彪的資金鏈更加穩固了。
這也讓他有底氣去實現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在巴馬拉村建立一所小學,讓村裏的孩子們都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周邊的村莊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孩子們整日遊蕩、無所事事。
以前,奧德彪因為沒有錢,而村裏的家庭也都一貧如洗,所以這個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如今,他終於有了這個實力,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小學建起來。
說實話,指望當地政府來辦這件事還真是不切實際。
全國的小學和中學都少得可憐,而且收費還不低。
這樣窮人永遠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奧德彪可是打算搞免費教育的,他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改變這個現狀!
奧德彪這一想法迅速贏得了阿曼德校長與布瓊布拉市政府的熱烈支持。
市政府方麵,在得知奧德彪不僅承擔學校的建設費用,還將負責後期的全部運營開銷後,毫不猶豫地表示讚同。
畢竟一切都是奧德彪出,那自然是再好不過得了。
阿曼德校長對布隆迪,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落後狀況深感憂慮。
他目睹了奧德彪在事業有成之後,依然不忘初心,致力於推動家鄉教育事業的進步,這讓他倍感欣慰,也更加堅信自己當初對奧德彪的看好是正確的。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承諾將全力協助解決師資問題。
奧德彪隻需靜待金礦的首期資金落袋,便可著手開展學校的建設工作。
這一舉動深深打動了村民們,他們對奧德彪更是感激不盡。
奧德彪承諾,這所學校將向巴馬拉村及周邊地區的所有孩子敞開大門,不僅學費全免,還將提供免費的餐食。
這樣的舉措在非洲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吸引了眾多周邊新聞媒體的爭相報道。
在輿論的推動下,布隆迪教育部也感到有些汗顏,最終決定撥付一筆象征性的配套資金。
雖然這筆資金對於建設一所學校來說微不足道,但至少表明了他們的支持態度。
“原本,這片礦山是霍奇森礦主的。
那時,他便雇傭了大批當地村民進行開采。
可惜好景不長,霍奇森意外喪命,這座石礦便淪為了無主之地,最終被巴馬拉村接手管理。
可由於缺乏專業的經營手段,石礦的開采規模一直未能有所突破,僅維持在較小的水平。
盡管如此,它仍是巴馬拉村及周邊地區獲取石材、提供就業的重要支柱。”
奧德彪建議,即使官方接管了這座金礦,也應該為當地村民提供充足的工作崗位。
可埃奇沃思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提議。
一旦官方接管此地,勢必會嚴格控製。
若讓村民在此工作,難保他們不會心生貪念,私藏金礦。
在布隆迪,安檢措施相對簡單粗陋,主要依賴搜身等手段。
為了確保金礦的安全,埃奇沃思更傾向於從外地招募勞工,以此來降低風險。
奧德彪等的就是他這句話。
他趁機提出,既然礦山已經交給了官方,那麽當地村民應該得到分紅。
“分紅?”
這讓普裏特等人一時摸不著頭腦。
奧德彪不緊不慢地解釋道:
“村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官方理應給予他們一定的補償。
同時,金礦的開采必然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產生噪音汙染,這些都需要對村民們進行妥善的安撫。
而最好的安撫方式,莫過於讓他們在經濟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普裏特等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奧德彪所提的分紅,並非真的要讓所有村民都分紅,而是想以個人的名義參與分紅,從中謀取一份利益。
奧德彪話都說到這個地步,若是不給對方麵子,恐怕會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畢竟這裏是他的地盤,萬一當地人鬧起事來,損失的可就不止一點半點了。
無奈之下,隻能與奧德彪坐下來談判。
經過一番唇槍舌劍,最終達成共識:奧德彪將獲得兩成股份,同時負責擺平所有潛在的麻煩。
金礦的開采、運維和銷售將全麵由官方接手,而銷售賬目則會對奧德彪公開透明。
此外,礦區的安保重任也交到了奧德彪的手上。
普裏特等人對談判結果十分滿意,高高興興的離開了。
恩加納等人卻心生不滿,他們覺得在這座金礦中,己方所占的收益實在太少,明顯吃了大虧。
說實話,這兩成股份是奧德彪費盡口舌才爭取來的。
原本埃奇沃思隻打算給一成股份作為敷衍,堅稱這些資產應歸國家所有。
但別誤會,埃奇沃思可不是真心為了國家的利益著想。
實際上,開礦工作歸他管轄,金礦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塊肥肉,怎能不趁機撈點油水呢?
好在普裏特副總統及時出麵打圓場。
他表示,如果商人們都能像奧德彪這樣識大體、顧大局,那布隆迪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因此,給奧德彪兩成收益不僅是理所應當的,更是對他長期以來支持官方的肯定。
奧德彪對普裏特的調解並不感到意外。
畢竟他之前已經給了對方不少好處,如果這次普裏特不站在他這邊,那以後還想從他這兒撈到什麽油水可就難了。
普裏特知道自己插不進手金礦的事,於是便選擇支持奧德彪,這樣至少能從他那裏得到穩定的好處費。
恩加納等人對這些背後的勾當一無所知,因此感到不滿也情有可原。
不過,奧德彪安撫他們不要急,表示以後他們自然會明白他的用意。
於是,他們也不再過多抱怨。
在普裏特帶人來接管金礦之前,實際的控製權還掌握在奧德彪手中。
他抓住這最後的時機,瘋狂地派人挖掘,至少要把淺表層的金礦石全部挖出,將來他就能找機會進行提煉或直接出售。
這也算是官方給奧德彪的一點兒甜頭吧,恩加納等人得知後也樂得合不攏嘴。
畢竟,這些淺表層的金礦石數量可不少,能換來一大筆錢呢!
有了金礦這份額外的收入,奧德彪的資金鏈更加穩固了。
這也讓他有底氣去實現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在巴馬拉村建立一所小學,讓村裏的孩子們都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周邊的村莊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孩子們整日遊蕩、無所事事。
以前,奧德彪因為沒有錢,而村裏的家庭也都一貧如洗,所以這個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如今,他終於有了這個實力,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小學建起來。
說實話,指望當地政府來辦這件事還真是不切實際。
全國的小學和中學都少得可憐,而且收費還不低。
這樣窮人永遠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奧德彪可是打算搞免費教育的,他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改變這個現狀!
奧德彪這一想法迅速贏得了阿曼德校長與布瓊布拉市政府的熱烈支持。
市政府方麵,在得知奧德彪不僅承擔學校的建設費用,還將負責後期的全部運營開銷後,毫不猶豫地表示讚同。
畢竟一切都是奧德彪出,那自然是再好不過得了。
阿曼德校長對布隆迪,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落後狀況深感憂慮。
他目睹了奧德彪在事業有成之後,依然不忘初心,致力於推動家鄉教育事業的進步,這讓他倍感欣慰,也更加堅信自己當初對奧德彪的看好是正確的。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承諾將全力協助解決師資問題。
奧德彪隻需靜待金礦的首期資金落袋,便可著手開展學校的建設工作。
這一舉動深深打動了村民們,他們對奧德彪更是感激不盡。
奧德彪承諾,這所學校將向巴馬拉村及周邊地區的所有孩子敞開大門,不僅學費全免,還將提供免費的餐食。
這樣的舉措在非洲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吸引了眾多周邊新聞媒體的爭相報道。
在輿論的推動下,布隆迪教育部也感到有些汗顏,最終決定撥付一筆象征性的配套資金。
雖然這筆資金對於建設一所學校來說微不足道,但至少表明了他們的支持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