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求功,不求名,甘願隱身幕後,隻是每逢破敵之後,他最愛聚集羌人俘虜、放火焚燒。
董卓也不知其故,覺此人過於陰狠,有疏遠之意。
李儒覺察到董卓的態度變化,便主動求娶董卓之醜女,成為董卓女婿,令董卓安心。
此計果然立竿見影,自此之後,董卓愈加看重李儒,大事小事都會與其商量。
熹平年間,董卓被司徒袁隗征為掾吏,成功跟朝堂重臣搭上了關係……
這一切變化,自然不是天上掉餡餅,雖然有董卓的武勇在內,但更多都是李儒的謀劃。
(別認為董卓肥胖,就是廢柴,能當武將的,沒有實力太差的!有史記載:“漢桓帝末年,董卓擔任羽林郎。董卓有武藝,力大無雙,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左右射擊。”)
而隨著董卓水漲船高,更接近權力中樞,有些隱秘的事情便浮出了水麵……比如屠村之變!
話說朝廷出兵攻打羌人,雖有勝利,亦消耗軍費不菲,最終還是邊打仗邊安撫壓了下去。
而在安撫時,羌人便抱怨道:“我等生計維艱,資用匱乏,勢不得已,乃舉兵為變。若朝廷能施撫恤之策,自當解甲息戈,安分度日。”
可朝廷哪有錢糧呢?
明麵上天災不斷,糧食減產;暗地裏劉宏攢錢享受,隻進不出,世家貴族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連軍備都鬆弛了,哪會無償給邊境羌人?
於是羌人再次提出意見:“朝廷既無賑濟,吾輩自取鄉裏,豈為過乎?(翻譯一下:既然朝廷給不出錢糧,那我們自行劫掠幾個村莊,這不算過分吧?)”
這個提議許是報送朝堂的速度慢了,也許是彼此默認,總之朝廷未有定論時,便有了羌人屠村。
可恨的是,朝廷邊軍尚未解散,可也未追擊抵抗。
此事,竟不了了之。
“朝廷既不可救藥,朽蠹叢生,瘴氣充塞。既不能衛民,何用社稷為?莫若覆此社稷,重鑄山河!儒今立誓,滅權貴、滅都城、滅朝堂,天地共鑒!”
一代“滅絕”,就此誕生!
翌日,李儒便將一封信簡和一塊玉佩交給前來“探望”的左豐:“左監軍,汝可持此二者,前往董府,調動府內一切財物!朝堂之上,還需讓公發力,力保我家主公!”
左豐嬌笑道:“那是自然,我等做事,最重一個‘信’字。李軍師和董將軍,汝等瞧好吧!”
說完,也不拖泥帶水,左豐便登上馬車,往洛陽運作而去,端得是“雷厲風行”。
董卓起身,苦笑道:“文優,如此董府恐徹底搬空了吧?”
李儒笑道:“何至於此!頂多破費六千萬錢。”
“咦,那尚有三千萬之缺口……莫非左豐那廝鬆口了?”董卓一臉詫異。
李儒不屑道:“閹豎之流,皆是短視之輩,到嘴肥肉豈可輕放?那三千萬之數,來自主公麾下將領!”
董卓更是詫異:“這又是何道理?”
李儒眼珠一轉,娓娓道來:“主公豈不知唇亡齒寒乎?主公若倒,麾下將領如李傕之輩,豈有再升職攬財之機?且諸多驕兵悍將,平素多有不法之事,若被揪出,豈能輕易罷休?主公好,才是真的好!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也!”
董卓也不知其故,覺此人過於陰狠,有疏遠之意。
李儒覺察到董卓的態度變化,便主動求娶董卓之醜女,成為董卓女婿,令董卓安心。
此計果然立竿見影,自此之後,董卓愈加看重李儒,大事小事都會與其商量。
熹平年間,董卓被司徒袁隗征為掾吏,成功跟朝堂重臣搭上了關係……
這一切變化,自然不是天上掉餡餅,雖然有董卓的武勇在內,但更多都是李儒的謀劃。
(別認為董卓肥胖,就是廢柴,能當武將的,沒有實力太差的!有史記載:“漢桓帝末年,董卓擔任羽林郎。董卓有武藝,力大無雙,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左右射擊。”)
而隨著董卓水漲船高,更接近權力中樞,有些隱秘的事情便浮出了水麵……比如屠村之變!
話說朝廷出兵攻打羌人,雖有勝利,亦消耗軍費不菲,最終還是邊打仗邊安撫壓了下去。
而在安撫時,羌人便抱怨道:“我等生計維艱,資用匱乏,勢不得已,乃舉兵為變。若朝廷能施撫恤之策,自當解甲息戈,安分度日。”
可朝廷哪有錢糧呢?
明麵上天災不斷,糧食減產;暗地裏劉宏攢錢享受,隻進不出,世家貴族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連軍備都鬆弛了,哪會無償給邊境羌人?
於是羌人再次提出意見:“朝廷既無賑濟,吾輩自取鄉裏,豈為過乎?(翻譯一下:既然朝廷給不出錢糧,那我們自行劫掠幾個村莊,這不算過分吧?)”
這個提議許是報送朝堂的速度慢了,也許是彼此默認,總之朝廷未有定論時,便有了羌人屠村。
可恨的是,朝廷邊軍尚未解散,可也未追擊抵抗。
此事,竟不了了之。
“朝廷既不可救藥,朽蠹叢生,瘴氣充塞。既不能衛民,何用社稷為?莫若覆此社稷,重鑄山河!儒今立誓,滅權貴、滅都城、滅朝堂,天地共鑒!”
一代“滅絕”,就此誕生!
翌日,李儒便將一封信簡和一塊玉佩交給前來“探望”的左豐:“左監軍,汝可持此二者,前往董府,調動府內一切財物!朝堂之上,還需讓公發力,力保我家主公!”
左豐嬌笑道:“那是自然,我等做事,最重一個‘信’字。李軍師和董將軍,汝等瞧好吧!”
說完,也不拖泥帶水,左豐便登上馬車,往洛陽運作而去,端得是“雷厲風行”。
董卓起身,苦笑道:“文優,如此董府恐徹底搬空了吧?”
李儒笑道:“何至於此!頂多破費六千萬錢。”
“咦,那尚有三千萬之缺口……莫非左豐那廝鬆口了?”董卓一臉詫異。
李儒不屑道:“閹豎之流,皆是短視之輩,到嘴肥肉豈可輕放?那三千萬之數,來自主公麾下將領!”
董卓更是詫異:“這又是何道理?”
李儒眼珠一轉,娓娓道來:“主公豈不知唇亡齒寒乎?主公若倒,麾下將領如李傕之輩,豈有再升職攬財之機?且諸多驕兵悍將,平素多有不法之事,若被揪出,豈能輕易罷休?主公好,才是真的好!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