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人間煙火味
獲得複活卷軸,穿書後吃瓜又吃肉 作者:出走的夏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晴本就起的晚了,用了早膳再梳洗下車,騎馬迴到營地時,這邊已經開始埋灶準備晚膳了。
她把禾翠打發去醫帳要包紮用的細棉布,這會兒正在別扭的動作給自己大腿上藥,有什麽味道飄進了她的鼻子,這……太不可思議了!
這味道撩撥著她一個吃貨的神經。
吳晴拿起藥瓶來聞了聞,不是這個味道,那會是哪裏來的?
那味道越來越濃鬱,勾引著她的饞蟲,愈發的讓他肯定這就是醬香味。
吳晴喊:“禾翠。”
才迴來的禾翠急走幾步,“在呢!布也拿迴來了。”
卻不想吳晴問:“你聞,這是什麽味?”
禾翠吸了吸鼻子,“挺香的,”搖頭,“可是從來沒聞過。”
吳晴眼睛瞪得雪亮,“出去打聽一下,快呀!”
禾翠不多時就走了迴來,“姐姐,那是‘迷孫’香味。”
迷孫?!那是什麽?怎麽好像在哪裏聽過?
迷嗖?日語的大醬?!什麽情況,這發音明顯是同源,隻不知是誰學了誰的?或者古日語?
她滿腦子亂麻,理不出個頭緒,卻越發的有興趣了。
吳晴顧不上大腿根疼了,吩咐禾翠:“去幫我看看他們用''迷孫''做的什麽,給我盛一碗來。”說完拍拍額頭,“那個什麽''迷孫''也要點來。對了,就順著這味兒去。”
禾翠倒是少見吳晴這麽急的,小跑著去找了。
吳晴給自己擦好了藥,又用細棉布纏了一下,好了,下地走動應該是可以了。
她放下裙擺,在帳子裏走了幾步,果然不疼了,隻是那處還是有些敏感,其他就沒問題了。
不多時聽得大帳外有腳步聲,還不是一個人的。
禾翠先一步進來,把一個蓋著的碗放在矮桌上,看看吳晴已經都穿戴整齊,這才又迴身道:“進來吧!”
吳晴也好奇禾翠帶來的是什麽人,自己也沒叫她找什麽人來啊?
伸頭看著,卻見一穿著粗麻布衣裳的中年婦人隨著禾翠走了進來。
婦人手裏還拿著東西,用粗布蓋了,不知道是什麽。
禾翠解釋道:“姐姐,''迷孫''便是她做出來的。”
吳晴一聽來了興趣,“這位……”怎麽稱唿?她抬眼看向禾翠。
禾翠忙道:“她不太會說話,姐姐叫她守田媳婦就行。”
不太會說話是什麽意思?吳晴心生疑問,還是開口繼續問道:“守田媳婦是嗎?那個——迷孫是你做的?”
婦人揭開手中那個塊粗布,布下原蓋著個碗。雙手捧著送到吳晴眼前。
吳晴一看,碗中有大半碗東西,那東西較為粘稠半流體狀的,紅褐色而表麵油亮有光澤。
這不正是大醬*!
吳晴不能肯定這守田媳婦是不是語言不通才聽不懂,滿臉喜悅之後朝她豎起了大拇指。
守田媳婦一看也是高興。
禾翠在一旁解釋,“姐姐就正常跟她說話吧,大半她是能聽懂的,隻是她說的咱們聽不太懂。”
吳晴明白了,這是生活久了能聽懂但不太會說,問道:“這是黃豆做的嗎?”
守田媳婦點頭,說:“豆,‘布—它’……”
吳晴明白了在她大概是講了怎麽把黃豆做成大醬,可惜吳晴沒聽懂。
還有在她語言中黃豆叫‘布—它’,日語中黃豆應該是類似於‘大姨子’的發音,這個婦人到底是什麽人?
吳晴本來想和她學做大醬,就語言上不通啊,除非她去觀察人家做醬的全過程。
看來現在暫時是學不了了,不過吃是可以的。
謝了婦人,又給了兩粒碎銀子,才讓人走了。
由此吳晴想到一個事,在宮裏還不覺得,這一出來才發現自己沒錢啊!看來還需要搞錢。
吳晴正在想著禾翠揭開她帶迴來的那個碗上的蓋子,冒著熱氣的菜呈現出來。
呀!吳晴聞到的就是這個味,一碗香味濃鬱的醬燜菜。
禾翠說:“這就是那守田媳婦做的,聞著也太香了,便給姐姐盛來了一碗。”
吳晴:“那還說什麽呀?快,拿筷子來,你也拿一雙來,咱倆一起吃。”
東北的燜菜不論是在家還是在飯店,都是用小盆那麽大的深盤上,大家一起吃,那才爽!才是東北味兒!
吳晴吃了兩口,有點鹹,對了,拌上大米飯,那才是絕配。
對禾翠道:“盛兩碗飯來,不用禦廚的,就上兵卒那邊盛兩碗來就行。”
禾翠很快盛了兩碗來,飯還是雜糧的,拌上菜……
吳晴大大的啊了一聲,這一刻她感覺到的是人間煙火味,舒服!
兩人吃著飯,吳晴問:“知道那守田媳婦怎麽迴事嗎?哪來的?”
禾翠迴:“剛才找得急,隻聽人說是一個叫劉守田的看獵苑的媳婦,別的還沒問。我現在去問。”
禾翠出了帳子沒多遠一打聽,原來看獵苑的人都知道守田媳婦,說是她做一手好菜。事也就問明白了。
劉守田這人鼻子特別好用,和狗鼻子有的一拚,在獵苑巡視時,就非說聞到血腥味了,順著味一路找過去,就到了獵苑外,撿了個受傷的女人。
守獵苑的這邊沒有大夫,傷了都是自己治,手裏都有些藥,就給女人治好傷,女人好了之後留下來給他當了媳婦。
也不知道這女人是哪的,語言不通,做的一手好菜。
吳晴聽著點點頭,這個守田媳婦會不會是滿族人?如果沒記錯的話,東北大醬起源是滿族。
可是這個時代她又對標不上前世的朝代,那就也有可能是滿族祖先靺鞨人。
也或者是鮮族人,不好說。
別管是誰,反正在這一世她是吃上大醬了。開心!
有了醬,吳晴現在很吃想煎餅果子。
還想吃東北的包飯!
還有東北的大醬燉萬物!
*-*-*-*-*
*隋唐時期,滿族的祖先靺鞨人已經開始種豆製醬,《新唐書·渤海傳》中記載了“柵城之豉”,能記載與史充分證明了東北地區製作豆醬的曆史更為悠久。
她把禾翠打發去醫帳要包紮用的細棉布,這會兒正在別扭的動作給自己大腿上藥,有什麽味道飄進了她的鼻子,這……太不可思議了!
這味道撩撥著她一個吃貨的神經。
吳晴拿起藥瓶來聞了聞,不是這個味道,那會是哪裏來的?
那味道越來越濃鬱,勾引著她的饞蟲,愈發的讓他肯定這就是醬香味。
吳晴喊:“禾翠。”
才迴來的禾翠急走幾步,“在呢!布也拿迴來了。”
卻不想吳晴問:“你聞,這是什麽味?”
禾翠吸了吸鼻子,“挺香的,”搖頭,“可是從來沒聞過。”
吳晴眼睛瞪得雪亮,“出去打聽一下,快呀!”
禾翠不多時就走了迴來,“姐姐,那是‘迷孫’香味。”
迷孫?!那是什麽?怎麽好像在哪裏聽過?
迷嗖?日語的大醬?!什麽情況,這發音明顯是同源,隻不知是誰學了誰的?或者古日語?
她滿腦子亂麻,理不出個頭緒,卻越發的有興趣了。
吳晴顧不上大腿根疼了,吩咐禾翠:“去幫我看看他們用''迷孫''做的什麽,給我盛一碗來。”說完拍拍額頭,“那個什麽''迷孫''也要點來。對了,就順著這味兒去。”
禾翠倒是少見吳晴這麽急的,小跑著去找了。
吳晴給自己擦好了藥,又用細棉布纏了一下,好了,下地走動應該是可以了。
她放下裙擺,在帳子裏走了幾步,果然不疼了,隻是那處還是有些敏感,其他就沒問題了。
不多時聽得大帳外有腳步聲,還不是一個人的。
禾翠先一步進來,把一個蓋著的碗放在矮桌上,看看吳晴已經都穿戴整齊,這才又迴身道:“進來吧!”
吳晴也好奇禾翠帶來的是什麽人,自己也沒叫她找什麽人來啊?
伸頭看著,卻見一穿著粗麻布衣裳的中年婦人隨著禾翠走了進來。
婦人手裏還拿著東西,用粗布蓋了,不知道是什麽。
禾翠解釋道:“姐姐,''迷孫''便是她做出來的。”
吳晴一聽來了興趣,“這位……”怎麽稱唿?她抬眼看向禾翠。
禾翠忙道:“她不太會說話,姐姐叫她守田媳婦就行。”
不太會說話是什麽意思?吳晴心生疑問,還是開口繼續問道:“守田媳婦是嗎?那個——迷孫是你做的?”
婦人揭開手中那個塊粗布,布下原蓋著個碗。雙手捧著送到吳晴眼前。
吳晴一看,碗中有大半碗東西,那東西較為粘稠半流體狀的,紅褐色而表麵油亮有光澤。
這不正是大醬*!
吳晴不能肯定這守田媳婦是不是語言不通才聽不懂,滿臉喜悅之後朝她豎起了大拇指。
守田媳婦一看也是高興。
禾翠在一旁解釋,“姐姐就正常跟她說話吧,大半她是能聽懂的,隻是她說的咱們聽不太懂。”
吳晴明白了,這是生活久了能聽懂但不太會說,問道:“這是黃豆做的嗎?”
守田媳婦點頭,說:“豆,‘布—它’……”
吳晴明白了在她大概是講了怎麽把黃豆做成大醬,可惜吳晴沒聽懂。
還有在她語言中黃豆叫‘布—它’,日語中黃豆應該是類似於‘大姨子’的發音,這個婦人到底是什麽人?
吳晴本來想和她學做大醬,就語言上不通啊,除非她去觀察人家做醬的全過程。
看來現在暫時是學不了了,不過吃是可以的。
謝了婦人,又給了兩粒碎銀子,才讓人走了。
由此吳晴想到一個事,在宮裏還不覺得,這一出來才發現自己沒錢啊!看來還需要搞錢。
吳晴正在想著禾翠揭開她帶迴來的那個碗上的蓋子,冒著熱氣的菜呈現出來。
呀!吳晴聞到的就是這個味,一碗香味濃鬱的醬燜菜。
禾翠說:“這就是那守田媳婦做的,聞著也太香了,便給姐姐盛來了一碗。”
吳晴:“那還說什麽呀?快,拿筷子來,你也拿一雙來,咱倆一起吃。”
東北的燜菜不論是在家還是在飯店,都是用小盆那麽大的深盤上,大家一起吃,那才爽!才是東北味兒!
吳晴吃了兩口,有點鹹,對了,拌上大米飯,那才是絕配。
對禾翠道:“盛兩碗飯來,不用禦廚的,就上兵卒那邊盛兩碗來就行。”
禾翠很快盛了兩碗來,飯還是雜糧的,拌上菜……
吳晴大大的啊了一聲,這一刻她感覺到的是人間煙火味,舒服!
兩人吃著飯,吳晴問:“知道那守田媳婦怎麽迴事嗎?哪來的?”
禾翠迴:“剛才找得急,隻聽人說是一個叫劉守田的看獵苑的媳婦,別的還沒問。我現在去問。”
禾翠出了帳子沒多遠一打聽,原來看獵苑的人都知道守田媳婦,說是她做一手好菜。事也就問明白了。
劉守田這人鼻子特別好用,和狗鼻子有的一拚,在獵苑巡視時,就非說聞到血腥味了,順著味一路找過去,就到了獵苑外,撿了個受傷的女人。
守獵苑的這邊沒有大夫,傷了都是自己治,手裏都有些藥,就給女人治好傷,女人好了之後留下來給他當了媳婦。
也不知道這女人是哪的,語言不通,做的一手好菜。
吳晴聽著點點頭,這個守田媳婦會不會是滿族人?如果沒記錯的話,東北大醬起源是滿族。
可是這個時代她又對標不上前世的朝代,那就也有可能是滿族祖先靺鞨人。
也或者是鮮族人,不好說。
別管是誰,反正在這一世她是吃上大醬了。開心!
有了醬,吳晴現在很吃想煎餅果子。
還想吃東北的包飯!
還有東北的大醬燉萬物!
*-*-*-*-*
*隋唐時期,滿族的祖先靺鞨人已經開始種豆製醬,《新唐書·渤海傳》中記載了“柵城之豉”,能記載與史充分證明了東北地區製作豆醬的曆史更為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