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肅公贏鈧禦駕親征出兵進逼東周王城,向東周王吉恆索取九鼎。東周王吉恆對此很擔憂,就把事情告訴了朝臣顏率真。顏率真說:“大王不要憂慮,臣請求東去齊國借兵求救。”顏率真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無道,想興兵進逼東周國,威脅我們君王交出九鼎。東周國的君臣在宮廷上想盡各種對策,結果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麵臨危亡的國家,是一種美名;得到的九鼎,是極重要的寶物。但願大王能努力去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五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帥,前往救援東周國,秦兵因此撤退了。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真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顏率真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顏率真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真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瓿(bu)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真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齊王將向東周王索要九鼎,東周王又為此擔憂。顏率真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東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真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迴東周國仰賴貴國的義舉,我君臣父子才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願地將九鼎獻給大王,卻不知貴國要經由哪條路把九鼎運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顏率真說:“不可以呀,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台、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情很久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齊王又說:“那麽寡人就借道楚國。”顏率真迴答:“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進行謀劃。如果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了。”於是齊王說:“那麽寡人究竟要從哪裏把九鼎運到齊國呢?”顏率真說:“我東周君國的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這麽大的鼎,並非像醋瓶子或醬壇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手提著或裝在懷中就拿到齊國;也不像鳥集、烏飛、兔跳、馬跑那樣,可以很快地直接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討伐殷紂王,獲得九鼎,為了搬運一鼎而動用九萬人,九鼎就需要八十一萬人,需要的士兵、工匠難以計數,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所用於後備的,與這個數字相當。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到齊國呢?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顏率真趕緊解釋說:“臣不敢欺騙貴國,隻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國的君臣可以遷移九鼎聽候您的命令。”齊王索要九鼎的事於是作罷。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裏,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東周君對大臣趙累說:“您認為結果會怎麽樣?”趙累迴答:“宜陽一定會被秦兵攻陷。”東周王說:“宜陽城方圓八裏,執甲之士大約有十萬,而食糧也能支用幾年,韓相公仲的軍隊有二十萬人,又有楚將景翠率領楚軍憑借山勢發兵救援,所以我認為秦兵一定不會有什麽收獲的。”趙累迴答:“秦將甘茂在秦國是寄客身份,如果攻打宜陽有功,他將像周公旦那樣掌權;如果無功,將不能留在秦國。秦王不聽群臣和親族的意見,執意攻打宜陽,如果宜陽不能攻陷,秦王一定因此蒙受恥辱。所以,我認為秦兵一定能攻陷宜陽。”東周王說:“你替我謀劃一下,看看應該怎麽辦呢?”趙累迴答:“君王可以對景翠說:‘您的爵位是楚國最高爵位的執圭,您的官位是楚國最高職位的柱國,打了勝仗,沒什麽可以增加的;打了敗仗,一定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賢卿不如與秦國作對,去援救宜陽。隻要賢卿進軍宜陽,秦兵怕賢卿乘虛而入,一定會用財寶賄賂賢卿。同時韓相公仲為感激賢卿乘秦國之虛為自己解圍,也一定會用財寶酬謝賢卿的。’”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秦兵攻陷宜陽後,景翠果然發兵。秦兵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城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珍貴的寶物酬謝景翠。景翠不僅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還得到了韓國的財寶,因而感激東周國對他的恩德。
東周與西周爭,西周欲和於楚、韓。齊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楚、韓寶,令之為己求地於東周也。不如謂楚、韓曰:‘西周之欲入寶,持二端。今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寶不入楚、韓。’楚、韓欲得寶,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寶出,是我為楚、韓取寶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東周和西周發生衝突,西周企圖跟楚、韓兩國聯合。大臣齊明對東周君說:“我擔心西周會給楚、韓兩國送財寶,讓他們為西周向東周求土地。您不如派人對楚王、韓王說明:‘西周想送給你們財寶,是抱有投機的態度的。如果現在東周的軍隊不猛攻西周的話,那西周的財寶就不會送到楚王、韓王手裏。’楚王、韓王為了獲得西周的財寶,必然很急切地催促我們攻打西周。如果西周拿出財寶贈送楚王、韓王,就等於是我東周用財寶向他們施恩,這樣西周必然就會被削弱了。”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複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東周國準備種稻子,可是西周國不肯放水,東周王為此而憂慮。這時,蘇秦對東周王說:“請派臣出使西周國,讓西周國為東周國放水種稻,君王願不願意呢?”於是蘇秦前往西周國,對西周國君說:“君王的計劃錯了!現在您不放水,等於是讓東周國富足起來。因為西周國不放水,東周國的人就不能種稻子而都改種麥子,此外沒有別的可種。如果君王真想破壞他們,實在不如馬上放水,把東周國所種的麥子都毀掉。放水,東周國必然再改種稻子;種稻子以後,再斷掉他們的水。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麽東周國的人勢必完全仰賴西周國,那一切就隻有聽從君王的命令了。”西周國君說:“的確是好策略。”於是下令放水。而蘇秦也從兩國獲得了酬金。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有一個魏國溫城人去東周國,東周國的人不讓他入境,並且問他說:“你是客人嗎?”他迴答:“我是主人。”可是問他的住處,他卻毫無所知,於是官吏就把他拘禁起來了。這時,東周王派人來問:“你既然不是東周國的人,又不承認自己是客人,這是為什麽呢?”那人迴答:“臣自幼就熟讀《詩經》,其中有一段詩說:‘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領地;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天子的臣民。’如今東周王既然統治天下,那麽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麽能說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說是自己是‘主人’。”東周王聽了,便下令把這個人釋放了。
齊聽祝弗,外周最。謂齊王曰:“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則伐齊深矣。夫秦齊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趙攻齊,與之齊伐趙,其實同理,必不處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齊王聽信祝弗的建議,放逐了周最。有人對齊王說:“您放逐周最、采納祝弗的建議、任命秦將呂禮為相國,是迫切地希望和秦國結盟。秦國如果得到各國支持,必定會狠狠地進攻齊國;如果秦國和齊國聯合,那麽趙國就會由於恐懼外敵的攻打而立刻整軍耀武,向秦國做出討伐齊國的姿態。就秦國而言,利用趙國攻打齊國也好,利用齊國攻打趙國也好,實際上都是相同的道理,到那時齊國可能無法得到安寧。所以齊國采用祝弗的進言,就將符合天下諸侯都歸服秦國的道理了。”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於鄭朝。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複取之。”周君予之,鄭朝獻之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為祟。”趙乃還之。
趙國奪取了東周國的祭祀地,東周王因此而憂慮,就跟自己的臣子鄭朝討論。鄭朝說:“君王不必為這件事憂心,臣隻要三十金就可以收複這塊土地。”於是東周王就給了鄭朝三十金,鄭朝把這筆錢獻給趙國的太卜,又把趙國占領東周國祭祀地的事告訴他。等到趙王生了病,讓太卜來占卜。太卜責備趙王說:“這是東周國的那塊祭地在作祟。”於是,趙王趕緊把這塊祭祀地還給了東周國。昌他(tuo)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書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當入者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西周國的大臣昌他背叛國家,從西周逃亡到東周國,並將西周國的國情全部泄露給東周王。東周王對此感到非常高興,而西周王則大發雷霆。此時,西周國的策士馮且主動站出來,表示自己可以除掉昌他。西周王聽後大喜過望,立刻賞賜給他三十斤黃金。
馮且得到黃金後,立即派人攜帶這些財物和一封密信前往東周尋找昌他。這封信表麵上是寫給昌他的,但實際上是一個陷阱。信中寫道:“親愛的昌他,如果你認為所做之事有成功的可能,那麽請務必全力以赴;但若事不可為,還請速速歸來。畢竟時過境遷,機密難保,以免遭遇不測。”與此同時,馮且還暗中派遣使者向東周國邊境的斥候通風報信,聲稱今晚將會有一名奸細入境。
不出所料,東周國的斥候當晚果然在邊境截獲了這名所謂的“奸細”。這名“奸細”被五花大綁,一臉驚恐地被帶到了東周王麵前。同時,東周王還收到了一封密封的信件,上麵標注著緊急和機密。
東周王接過信件,打開仔細閱讀。信中的內容讓他的臉色逐漸變得凝重起來。原來,這封信竟然是西周國的大臣昌他寫給自己的!信中詳細描述了西周國內部的情況,並表示願意向東周國投降。
東周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憤怒地看著眼前的“奸細”,咬牙切齒地說道:“好一個昌他,居然想背叛西周國,投靠我東周國!真是可惡至極!”說完,東周王當即下令將這名“奸細”處死。
隨後,東周王又召見了東周國的大臣們,商討如何應對這個局麵。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削弱西周國的勢力。於是,東周王決定派遣使者前往西周國,向西周王告發昌他的陰謀,並要求西周王對昌他嚴懲不貸。
與此同時,東周國也開始加強邊境的防禦,以防西周國的報複。他們增派了更多的士兵和武器裝備到邊境地區,並加強了對邊境線的巡邏和監控。同時,東周國還與周邊國家建立了聯盟關係,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這些措施使得東周國在麵對可能的威脅時更有信心和能力應對。
而西周國得知此事後,西周王十分震驚和憤怒,他認為昌他的行為嚴重損害了西周國的利益和尊嚴。於是,西周王立即下令將昌他逮捕,並對其進行審訊。最終,昌他被判處死刑並執行。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西周國,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響。有人對昌他的背叛感到憤怒,認為他應該受到嚴厲懲罰;但也有人對西周王的果斷行動表示讚賞,認為這顯示了西周國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的決心。
這場危機雖然暫時得到了解決,但兩國之間的關係卻因為這次事件而變得更加緊張。雙方都開始對彼此產生了深深的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真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顏率真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顏率真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真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瓿(bu)耳,可懷挾提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真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齊王將向東周王索要九鼎,東周王又為此擔憂。顏率真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東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真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迴東周國仰賴貴國的義舉,我君臣父子才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願地將九鼎獻給大王,卻不知貴國要經由哪條路把九鼎運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顏率真說:“不可以呀,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台、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情很久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齊王又說:“那麽寡人就借道楚國。”顏率真迴答:“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進行謀劃。如果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了。”於是齊王說:“那麽寡人究竟要從哪裏把九鼎運到齊國呢?”顏率真說:“我東周君國的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這麽大的鼎,並非像醋瓶子或醬壇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手提著或裝在懷中就拿到齊國;也不像鳥集、烏飛、兔跳、馬跑那樣,可以很快地直接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討伐殷紂王,獲得九鼎,為了搬運一鼎而動用九萬人,九鼎就需要八十一萬人,需要的士兵、工匠難以計數,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所用於後備的,與這個數字相當。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從哪條路把九鼎運到齊國呢?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顏率真趕緊解釋說:“臣不敢欺騙貴國,隻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國的君臣可以遷移九鼎聽候您的命令。”齊王索要九鼎的事於是作罷。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裏,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東周君對大臣趙累說:“您認為結果會怎麽樣?”趙累迴答:“宜陽一定會被秦兵攻陷。”東周王說:“宜陽城方圓八裏,執甲之士大約有十萬,而食糧也能支用幾年,韓相公仲的軍隊有二十萬人,又有楚將景翠率領楚軍憑借山勢發兵救援,所以我認為秦兵一定不會有什麽收獲的。”趙累迴答:“秦將甘茂在秦國是寄客身份,如果攻打宜陽有功,他將像周公旦那樣掌權;如果無功,將不能留在秦國。秦王不聽群臣和親族的意見,執意攻打宜陽,如果宜陽不能攻陷,秦王一定因此蒙受恥辱。所以,我認為秦兵一定能攻陷宜陽。”東周王說:“你替我謀劃一下,看看應該怎麽辦呢?”趙累迴答:“君王可以對景翠說:‘您的爵位是楚國最高爵位的執圭,您的官位是楚國最高職位的柱國,打了勝仗,沒什麽可以增加的;打了敗仗,一定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賢卿不如與秦國作對,去援救宜陽。隻要賢卿進軍宜陽,秦兵怕賢卿乘虛而入,一定會用財寶賄賂賢卿。同時韓相公仲為感激賢卿乘秦國之虛為自己解圍,也一定會用財寶酬謝賢卿的。’”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秦兵攻陷宜陽後,景翠果然發兵。秦兵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城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珍貴的寶物酬謝景翠。景翠不僅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還得到了韓國的財寶,因而感激東周國對他的恩德。
東周與西周爭,西周欲和於楚、韓。齊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楚、韓寶,令之為己求地於東周也。不如謂楚、韓曰:‘西周之欲入寶,持二端。今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寶不入楚、韓。’楚、韓欲得寶,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寶出,是我為楚、韓取寶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東周和西周發生衝突,西周企圖跟楚、韓兩國聯合。大臣齊明對東周君說:“我擔心西周會給楚、韓兩國送財寶,讓他們為西周向東周求土地。您不如派人對楚王、韓王說明:‘西周想送給你們財寶,是抱有投機的態度的。如果現在東周的軍隊不猛攻西周的話,那西周的財寶就不會送到楚王、韓王手裏。’楚王、韓王為了獲得西周的財寶,必然很急切地催促我們攻打西周。如果西周拿出財寶贈送楚王、韓王,就等於是我東周用財寶向他們施恩,這樣西周必然就會被削弱了。”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複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東周國準備種稻子,可是西周國不肯放水,東周王為此而憂慮。這時,蘇秦對東周王說:“請派臣出使西周國,讓西周國為東周國放水種稻,君王願不願意呢?”於是蘇秦前往西周國,對西周國君說:“君王的計劃錯了!現在您不放水,等於是讓東周國富足起來。因為西周國不放水,東周國的人就不能種稻子而都改種麥子,此外沒有別的可種。如果君王真想破壞他們,實在不如馬上放水,把東周國所種的麥子都毀掉。放水,東周國必然再改種稻子;種稻子以後,再斷掉他們的水。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麽東周國的人勢必完全仰賴西周國,那一切就隻有聽從君王的命令了。”西周國君說:“的確是好策略。”於是下令放水。而蘇秦也從兩國獲得了酬金。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有一個魏國溫城人去東周國,東周國的人不讓他入境,並且問他說:“你是客人嗎?”他迴答:“我是主人。”可是問他的住處,他卻毫無所知,於是官吏就把他拘禁起來了。這時,東周王派人來問:“你既然不是東周國的人,又不承認自己是客人,這是為什麽呢?”那人迴答:“臣自幼就熟讀《詩經》,其中有一段詩說:‘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領地;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天子的臣民。’如今東周王既然統治天下,那麽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麽能說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說是自己是‘主人’。”東周王聽了,便下令把這個人釋放了。
齊聽祝弗,外周最。謂齊王曰:“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則伐齊深矣。夫秦齊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趙攻齊,與之齊伐趙,其實同理,必不處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齊王聽信祝弗的建議,放逐了周最。有人對齊王說:“您放逐周最、采納祝弗的建議、任命秦將呂禮為相國,是迫切地希望和秦國結盟。秦國如果得到各國支持,必定會狠狠地進攻齊國;如果秦國和齊國聯合,那麽趙國就會由於恐懼外敵的攻打而立刻整軍耀武,向秦國做出討伐齊國的姿態。就秦國而言,利用趙國攻打齊國也好,利用齊國攻打趙國也好,實際上都是相同的道理,到那時齊國可能無法得到安寧。所以齊國采用祝弗的進言,就將符合天下諸侯都歸服秦國的道理了。”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於鄭朝。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複取之。”周君予之,鄭朝獻之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為祟。”趙乃還之。
趙國奪取了東周國的祭祀地,東周王因此而憂慮,就跟自己的臣子鄭朝討論。鄭朝說:“君王不必為這件事憂心,臣隻要三十金就可以收複這塊土地。”於是東周王就給了鄭朝三十金,鄭朝把這筆錢獻給趙國的太卜,又把趙國占領東周國祭祀地的事告訴他。等到趙王生了病,讓太卜來占卜。太卜責備趙王說:“這是東周國的那塊祭地在作祟。”於是,趙王趕緊把這塊祭祀地還給了東周國。昌他(tuo)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書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當入者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西周國的大臣昌他背叛國家,從西周逃亡到東周國,並將西周國的國情全部泄露給東周王。東周王對此感到非常高興,而西周王則大發雷霆。此時,西周國的策士馮且主動站出來,表示自己可以除掉昌他。西周王聽後大喜過望,立刻賞賜給他三十斤黃金。
馮且得到黃金後,立即派人攜帶這些財物和一封密信前往東周尋找昌他。這封信表麵上是寫給昌他的,但實際上是一個陷阱。信中寫道:“親愛的昌他,如果你認為所做之事有成功的可能,那麽請務必全力以赴;但若事不可為,還請速速歸來。畢竟時過境遷,機密難保,以免遭遇不測。”與此同時,馮且還暗中派遣使者向東周國邊境的斥候通風報信,聲稱今晚將會有一名奸細入境。
不出所料,東周國的斥候當晚果然在邊境截獲了這名所謂的“奸細”。這名“奸細”被五花大綁,一臉驚恐地被帶到了東周王麵前。同時,東周王還收到了一封密封的信件,上麵標注著緊急和機密。
東周王接過信件,打開仔細閱讀。信中的內容讓他的臉色逐漸變得凝重起來。原來,這封信竟然是西周國的大臣昌他寫給自己的!信中詳細描述了西周國內部的情況,並表示願意向東周國投降。
東周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憤怒地看著眼前的“奸細”,咬牙切齒地說道:“好一個昌他,居然想背叛西周國,投靠我東周國!真是可惡至極!”說完,東周王當即下令將這名“奸細”處死。
隨後,東周王又召見了東周國的大臣們,商討如何應對這個局麵。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削弱西周國的勢力。於是,東周王決定派遣使者前往西周國,向西周王告發昌他的陰謀,並要求西周王對昌他嚴懲不貸。
與此同時,東周國也開始加強邊境的防禦,以防西周國的報複。他們增派了更多的士兵和武器裝備到邊境地區,並加強了對邊境線的巡邏和監控。同時,東周國還與周邊國家建立了聯盟關係,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這些措施使得東周國在麵對可能的威脅時更有信心和能力應對。
而西周國得知此事後,西周王十分震驚和憤怒,他認為昌他的行為嚴重損害了西周國的利益和尊嚴。於是,西周王立即下令將昌他逮捕,並對其進行審訊。最終,昌他被判處死刑並執行。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西周國,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響。有人對昌他的背叛感到憤怒,認為他應該受到嚴厲懲罰;但也有人對西周王的果斷行動表示讚賞,認為這顯示了西周國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的決心。
這場危機雖然暫時得到了解決,但兩國之間的關係卻因為這次事件而變得更加緊張。雙方都開始對彼此產生了深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