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者赴死,逆者求生,萬物欲生,故而逆。
此逆流之義也。
一士逆之,力薄勢孤,獨木難支;
萬眾逆之,大勢所趨,勢如破竹;
一國逆之,力撼時空,滾滾向前,文明得以推進;
宙合無盡凡庶同逆,則至高落凡,諸天倒卷。
此卷《逆流》,述凡夫爭命,逆天而行之壯舉。
——————————
一漁舟輕漾,載婦人誕龍鳳胎於其上。
及二子降世,雙親非但未展歡顏,反因二子相貌之奇醜,心生畏懼,幾至毛骨悚然。
其父視之為不祥之兆,欲扼殺之以絕後患;母雖亦心懷恐懼,然念及骨肉相連,不顧產後體虛,竭力阻止,終不忍舍此親生骨肉於危難之中。
二嬰似覺危機,求生之本能激發,竟使幼弱之軀爆發出莫大之力。
其各執未斷之臍帶,奮力掙紮,欲逃此生死之厄,遂雙雙墜入河中。
初生之嬰,天生善泳,猶在母腹之時,遂於水中遊弋自如,逆流而上,各奔一方。
兩嬰於水中遊數日,屢力竭昏厥瀕死而複醒,堅韌異常;水中魚獸亦不食之,偶有誤吞入口者,猶小心吐出;更多則提前避讓,弗使相撞。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其雖體稚筋柔,而氣固神凝,雖浸漬累日,唯微現浮腫,終為偶過之漁人所察,將其救起。
男嬰為一聶姓漁戶所救,因自水中撈起,遂名之為聶流,以誌其奇緣;女嬰則為樊姓漁戶所救,雖見其貌醜異,然膚色白皙如玉,宛如出水芙蓉,遂名之為樊芙,以讚其美質。
是以,二子雖曆經劫難,然終得幸存於人間。
夫婦二人殊為不知,汝等棄子之舉,實乃操之過急。
若當時稍作洗濯,二子雖貌猶醜,然尚可觀瞻,不致令人心生怖懼。
蓋因嬰兒初誕,貌醜且帶血汙,故而觀之駭人。
世人皆有初生之醜,沐浴潔身,滌除垢穢,則醜態漸隱。
夫婦此舉,實為憾事。及至兒已棄,洗淨胎垢,方始醒悟,若早加洗滌,未必如此駭人。
遂四處搜求,然水域遼闊,支流繁複,終難覓其跡;事已至此,天命難迴,唯餘歎息。
此兄妹二人,自降生以至於被棄,經九死而得一生,終蒙他人慈悲收養。
世人皆懵然不知,彼二人實為同胞龍鳳,共出一母之胎。
收養之人,亦曾廣訪鄰裏,探其來由;而遺失之夫婦,亦潛行暗訪,冀望重逢。
然人海無涯,機緣巧錯,所問所訪,皆未得其緒。
況乎失子之人,心懷畏懼,不敢聲張,唯恐名節受損,百般尋覓探訪而未果後,念及初生之嬰,墜水之中,必無生還之理,遂以為其已葬身魚腹;
收養之人,亦慎言慎行,不敢大肆宣揚,僅於暗中悄然探問,深恐招致紛擾。
時值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戰火紛飛。
聶流轉眼已屆十六,其人堅韌不拔,剛毅卓絕,習得一身驚人武藝,水性尤為卓絕。
遂率父母兄弟,稱霸一方水域。
然其相貌略有異樣,無論喜怒,嘴角皆上翹,幅度驚人,加之性情不拘,體格彪悍,故女子皆懼之,未有伴侶。
然其勇名遠播,人皆唿為“歪嘴戰神”。
一日,聶流偶遇強盜一夥,勇猛擊散,救出一婦,名付文芳,芳齡已至三十六。
二人目光交匯,心生情愫,遂決意共結連理,不顧眾人之阻撓非議。
聞婦言其夫於戰亂中失散經年,聶流乃仗義出手,助其尋覓多時,然終無所獲,遂與婦成婚,拜堂成親。
婚後,付文芳為聶流添三子二女,家業興旺,人丁繁茂。
同時,其功業亦日漸顯赫,威名遠播。
及至二十一歲,已統一南方水域,建立國度,登基稱帝,威震一方。
而北方水域,則為樊芙女子所統,兩國以太陰江為界,各據一方,共治天下。
樊芙者,實乃奇女子也,英姿颯爽,武藝超群,力壓群雄,遂建國自立為女帝。
其人性格冷峻,不苟言笑,世人因之贈以外號“冰霜戰神”。
眾人皆對其敬畏有加,雖心慕之,欲成為其伴侶,以期一朝飛黃騰達,然皆止於妄想,不敢稍有冒犯僭越之舉。
樊芙建國之後,嚐微服出行,以體察民情。
途中偶遇一落魄中年漢子,名劉聰雲,雖年近四十,然其風骨猶存,樊芙一見之下,心生愛慕。
遂力排眾議,毅然決然將其招入皇宮,納為己夫,相伴左右。
婚後,樊芙與劉聰雲共育二男三女,家室興旺。
期間,兩國之間戰事頻仍,各懷吞並之心,皆欲滅對方以成霸業。
屢經征戰,兩國勢均力敵,未分高下。
於是,兩國之帝欲謀麵以議和事。
及至會麵之時,二人一見傾心,遂決意合兩國為一,一統太陰水域,號“聶樊國”。
二人亦結為伉儷,共治此國,成一國兩帝之盛。婚後四載,二人育有二男二女,家國繁榮,傳頌於世。
二人雖同為一國之兩帝,然於私生活各不相擾,亦皆未廣納嬪妃以充後宮。
聶流甚愛其大妻付文芳,乃封之為皇貴妃;尤愛其次妻樊芙,因樊芙亦居一國兩帝之位,故特封之為皇後。
除此二人外,未再有其他寵幸。
聶流時令樊芙與付文芳同侍,以享齊人之樂。
樊芙雖貴為女帝,然對付文芳並無絲毫反感,二人情深意重,猶如姐妹。
樊芙身為一國兩帝之女帝,唯有大夫劉聰雲與二夫聶流。
聶流雖亦居一國兩帝之尊,然對劉聰雲並無芥蒂,二人情同手足,親密無間。
樊芙亦常召聶流與劉聰雲共聚一堂,嬉戲娛樂。
除聶流與劉聰雲外,雖貴為女帝,亦未再納他人入後宮,足見其情深意篤,不慕繁華。
兩帝相熟之後,遂決合寢宮於一體。
劉聰雲與付文芳相見,互識其麵,乃知二人本為夫婦。
昔行路之時,遇兩夥強盜,匪不劫財,獨擄人也。
遂使夫婦二人離散,各奔東西;今朝重逢,豈非天意使然?
劉聰雲與付文芳,及樊芙、聶流之父母既相見,乃共敘往事。
及問及其往昔兒女,汝等悲從中來,言:“吾等曾育一雙龍鳳胎,然貌太醜駭,遂棄之於河。”
聶流與樊芙之父母聞此言,及詳問其棄子之時辰地點,不由大驚失色,心中如巨浪翻湧,難以平複。
劉聰雲與付文芳觀其模樣,疑知所棄孩兒之跡,豈其未沒魚腹,猶存人間?
心喜難抑,遂急欲探其究竟,連連追問,以求詳實。
樊芙、聶流之父母,本欲秘此事,使永埋心底。
然劉聰雲、付文芳懇請再三,情辭迫切,終不能拒。
乃道出實情:昔所棄之龍鳳胎,實為彼兩家所拾,撫育成人,名聶流、樊芙,即今日之一國兩帝也。
至此,真相大白於世,劉聰雲與付文芳當即猶如受五雷轟頂,心神俱震……
此秘不知何以泄露,竟傳揚四海,人皆盡知。
俗語雲:“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
頃刻之間,天下之人皆指摘樊芙、聶流,謂其不配帝位,紛請其退位讓權,自裁以謝其罪。
乃至樊芙、聶流之兒女,亦皆前來唾罵,言其使家族蒙羞,無顏以對世人。
樊芙、聶流心灰意冷,思自誕生以來,即遭磨難,曆盡千辛萬苦,披荊斬棘,逆天改命,終成九五之尊。
孰料至此,竟為天下世人所唾棄?
但隨即二人骨子裏的不屈之意,再度被深深激發而出。
聶流:“天若棄吾,天亦可欺!”
樊芙應之:“世若遺吾,世當戮滅!”
樊芙:“兄,吾不棄汝。”
聶流:“姊,吾不棄汝。”
樊芙:“弟,吾心永係汝身。”
聶流:“妹,吾情亦然,不棄汝也。”
言畢,二人緊緊相擁,然目中卻有血色翻滾。
流者赴死,逆者求生,萬物欲生,故而逆。
此逆流之義也。
一士逆之,力薄勢孤,獨木難支;
萬眾逆之,大勢所趨,勢如破竹;
一國逆之,力撼時空,滾滾向前,文明得以推進;
宙合無盡凡庶同逆,則至高落凡,諸天倒卷。
此卷《逆流》,述凡夫爭命,逆天而行之壯舉。
——————————
一漁舟輕漾,載婦人誕龍鳳胎於其上。
及二子降世,雙親非但未展歡顏,反因二子相貌之奇醜,心生畏懼,幾至毛骨悚然。
其父視之為不祥之兆,欲扼殺之以絕後患;母雖亦心懷恐懼,然念及骨肉相連,不顧產後體虛,竭力阻止,終不忍舍此親生骨肉於危難之中。
二嬰似覺危機,求生之本能激發,竟使幼弱之軀爆發出莫大之力。
其各執未斷之臍帶,奮力掙紮,欲逃此生死之厄,遂雙雙墜入河中。
初生之嬰,天生善泳,猶在母腹之時,遂於水中遊弋自如,逆流而上,各奔一方。
兩嬰於水中遊數日,屢力竭昏厥瀕死而複醒,堅韌異常;水中魚獸亦不食之,偶有誤吞入口者,猶小心吐出;更多則提前避讓,弗使相撞。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其雖體稚筋柔,而氣固神凝,雖浸漬累日,唯微現浮腫,終為偶過之漁人所察,將其救起。
男嬰為一聶姓漁戶所救,因自水中撈起,遂名之為聶流,以誌其奇緣;女嬰則為樊姓漁戶所救,雖見其貌醜異,然膚色白皙如玉,宛如出水芙蓉,遂名之為樊芙,以讚其美質。
是以,二子雖曆經劫難,然終得幸存於人間。
夫婦二人殊為不知,汝等棄子之舉,實乃操之過急。
若當時稍作洗濯,二子雖貌猶醜,然尚可觀瞻,不致令人心生怖懼。
蓋因嬰兒初誕,貌醜且帶血汙,故而觀之駭人。
世人皆有初生之醜,沐浴潔身,滌除垢穢,則醜態漸隱。
夫婦此舉,實為憾事。及至兒已棄,洗淨胎垢,方始醒悟,若早加洗滌,未必如此駭人。
遂四處搜求,然水域遼闊,支流繁複,終難覓其跡;事已至此,天命難迴,唯餘歎息。
此兄妹二人,自降生以至於被棄,經九死而得一生,終蒙他人慈悲收養。
世人皆懵然不知,彼二人實為同胞龍鳳,共出一母之胎。
收養之人,亦曾廣訪鄰裏,探其來由;而遺失之夫婦,亦潛行暗訪,冀望重逢。
然人海無涯,機緣巧錯,所問所訪,皆未得其緒。
況乎失子之人,心懷畏懼,不敢聲張,唯恐名節受損,百般尋覓探訪而未果後,念及初生之嬰,墜水之中,必無生還之理,遂以為其已葬身魚腹;
收養之人,亦慎言慎行,不敢大肆宣揚,僅於暗中悄然探問,深恐招致紛擾。
時值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戰火紛飛。
聶流轉眼已屆十六,其人堅韌不拔,剛毅卓絕,習得一身驚人武藝,水性尤為卓絕。
遂率父母兄弟,稱霸一方水域。
然其相貌略有異樣,無論喜怒,嘴角皆上翹,幅度驚人,加之性情不拘,體格彪悍,故女子皆懼之,未有伴侶。
然其勇名遠播,人皆唿為“歪嘴戰神”。
一日,聶流偶遇強盜一夥,勇猛擊散,救出一婦,名付文芳,芳齡已至三十六。
二人目光交匯,心生情愫,遂決意共結連理,不顧眾人之阻撓非議。
聞婦言其夫於戰亂中失散經年,聶流乃仗義出手,助其尋覓多時,然終無所獲,遂與婦成婚,拜堂成親。
婚後,付文芳為聶流添三子二女,家業興旺,人丁繁茂。
同時,其功業亦日漸顯赫,威名遠播。
及至二十一歲,已統一南方水域,建立國度,登基稱帝,威震一方。
而北方水域,則為樊芙女子所統,兩國以太陰江為界,各據一方,共治天下。
樊芙者,實乃奇女子也,英姿颯爽,武藝超群,力壓群雄,遂建國自立為女帝。
其人性格冷峻,不苟言笑,世人因之贈以外號“冰霜戰神”。
眾人皆對其敬畏有加,雖心慕之,欲成為其伴侶,以期一朝飛黃騰達,然皆止於妄想,不敢稍有冒犯僭越之舉。
樊芙建國之後,嚐微服出行,以體察民情。
途中偶遇一落魄中年漢子,名劉聰雲,雖年近四十,然其風骨猶存,樊芙一見之下,心生愛慕。
遂力排眾議,毅然決然將其招入皇宮,納為己夫,相伴左右。
婚後,樊芙與劉聰雲共育二男三女,家室興旺。
期間,兩國之間戰事頻仍,各懷吞並之心,皆欲滅對方以成霸業。
屢經征戰,兩國勢均力敵,未分高下。
於是,兩國之帝欲謀麵以議和事。
及至會麵之時,二人一見傾心,遂決意合兩國為一,一統太陰水域,號“聶樊國”。
二人亦結為伉儷,共治此國,成一國兩帝之盛。婚後四載,二人育有二男二女,家國繁榮,傳頌於世。
二人雖同為一國之兩帝,然於私生活各不相擾,亦皆未廣納嬪妃以充後宮。
聶流甚愛其大妻付文芳,乃封之為皇貴妃;尤愛其次妻樊芙,因樊芙亦居一國兩帝之位,故特封之為皇後。
除此二人外,未再有其他寵幸。
聶流時令樊芙與付文芳同侍,以享齊人之樂。
樊芙雖貴為女帝,然對付文芳並無絲毫反感,二人情深意重,猶如姐妹。
樊芙身為一國兩帝之女帝,唯有大夫劉聰雲與二夫聶流。
聶流雖亦居一國兩帝之尊,然對劉聰雲並無芥蒂,二人情同手足,親密無間。
樊芙亦常召聶流與劉聰雲共聚一堂,嬉戲娛樂。
除聶流與劉聰雲外,雖貴為女帝,亦未再納他人入後宮,足見其情深意篤,不慕繁華。
兩帝相熟之後,遂決合寢宮於一體。
劉聰雲與付文芳相見,互識其麵,乃知二人本為夫婦。
昔行路之時,遇兩夥強盜,匪不劫財,獨擄人也。
遂使夫婦二人離散,各奔東西;今朝重逢,豈非天意使然?
劉聰雲與付文芳,及樊芙、聶流之父母既相見,乃共敘往事。
及問及其往昔兒女,汝等悲從中來,言:“吾等曾育一雙龍鳳胎,然貌太醜駭,遂棄之於河。”
聶流與樊芙之父母聞此言,及詳問其棄子之時辰地點,不由大驚失色,心中如巨浪翻湧,難以平複。
劉聰雲與付文芳觀其模樣,疑知所棄孩兒之跡,豈其未沒魚腹,猶存人間?
心喜難抑,遂急欲探其究竟,連連追問,以求詳實。
樊芙、聶流之父母,本欲秘此事,使永埋心底。
然劉聰雲、付文芳懇請再三,情辭迫切,終不能拒。
乃道出實情:昔所棄之龍鳳胎,實為彼兩家所拾,撫育成人,名聶流、樊芙,即今日之一國兩帝也。
至此,真相大白於世,劉聰雲與付文芳當即猶如受五雷轟頂,心神俱震……
此秘不知何以泄露,竟傳揚四海,人皆盡知。
俗語雲:“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裏。”
頃刻之間,天下之人皆指摘樊芙、聶流,謂其不配帝位,紛請其退位讓權,自裁以謝其罪。
乃至樊芙、聶流之兒女,亦皆前來唾罵,言其使家族蒙羞,無顏以對世人。
樊芙、聶流心灰意冷,思自誕生以來,即遭磨難,曆盡千辛萬苦,披荊斬棘,逆天改命,終成九五之尊。
孰料至此,竟為天下世人所唾棄?
但隨即二人骨子裏的不屈之意,再度被深深激發而出。
聶流:“天若棄吾,天亦可欺!”
樊芙應之:“世若遺吾,世當戮滅!”
樊芙:“兄,吾不棄汝。”
聶流:“姊,吾不棄汝。”
樊芙:“弟,吾心永係汝身。”
聶流:“妹,吾情亦然,不棄汝也。”
言畢,二人緊緊相擁,然目中卻有血色翻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