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重新迴到了以前的場景,本來沒多大事,心裏也沒有隔閡,有共同愛好,還能掙錢,以前合作很默契,為什麽不繼續呢。
王曉茹把李子夏要來一起看的事給劉振東應德說了一下。劉振東覺得這是好事,專業的人來,總比他們胡挖一氣好。
是夜,三人在院子裏談了半晚上,劉振東王曉茹都沒迴,各自在原來的位置休息。王曉茹又給應德買了好多吃的和日常用品。應德很高興,說給祁師叔送去一定也高興。
第二天起來,劉振東開車去城裏買早餐,應德在院子裏生火準備喝茶,還把很長時間沒曬的黨參鋪到院子裏晾一晾。東子在黨參上跑過來跑過去,玩的很歡,應德趕了幾次都沒趕出去,王曉茹一出來,說了聲:“東子,別在上麵踩。”東子聽話的跑到王曉茹跟前撒起嬌來。
劉振東買早餐迴來,其實他主要給王曉茹買的,什麽油條豆漿,荷葉餅豆腐腦,畢竟一個女的喝茶吃饃饃有些違和,再一個劉振東也是表明一個態度,自己還是那個猥瑣脆弱敏感而有時聰明和靠得住的男性。
王曉茹沒拒絕劉振東的示好,吃著油條,喝著豆腐腦,又跟他倆喝茶吃鍋盔。好久沒有心情這麽暢快了,原來不覺得,現在才知道三人在一起,心裏都沒戒心,特別輕鬆。看膩了單位的拆台挖坑,上竄下跳,人情薄涼,這兒或者說這種狀態是自己心靈的安放之地。
喝了一會茶,應德說今天要去給祁師叔送些吃的,要不祁師叔該挨餓了。劉振東心裏想,按應德說的,一個高人守著一個快斷了傳承的門派,怎麽還到了要挨餓的地步。本來對應德說的際遇有些疑惑,現在更想去看看了。
劉振東說:“喝完茶,咱倆一起去看看你師叔,順便看看那個地下埋的驛館。”
王曉茹一聽,咱倆?那我呢?急眼的問道:“你倆去,那我幹什麽?”
劉振東說道:“不是李子夏要來嗎?你不接李子夏嗎?都去了誰領他去?”
王曉茹噢了一聲,看來想岔了,她以為這兩男的不想讓她去。
李子夏得過段時間才能來,讓他們先去,自己等著,那不行。
於是說道:“要走一起走,再說總得給應德師叔準備些見麵禮,讓我一個小女子買東西提東西,你們倆男的忍心?”
劉振東一想也是,現在急急忙忙跑去,什麽東西都沒準備,確實不妥。再說不管去哪兒?以前準備的家夥什都得帶齊,這是最基本的保障,不能太隨意。按以前幾人的情況,每次出去都能遇到危險,必須把準備做足才能應付。
應德鎖好大門,電動車車筐裏把東子放上,後麵帶著些王曉茹帶來吃的用的,向胡麻嶺梁走去。他不放心祁發堂一個人,來的時候走的急,沒問祁發堂還有沒有錢,他把祁發堂家裏能吃的幾乎都吃光了,不知道祁發堂這兩天怎麽生活。
由於沒給祁發堂說劉振東王曉茹要去的,應德覺得先去說一聲比較好,劉振東王曉茹準備些東西過兩天再去。
帶著東子,害怕東子掉出來摔著,應德一路騎的比較慢,到傍晚時才到祁發堂家。
應德進去時,祁發堂正在應天行畫像前站著,好像對著畫像說著什麽。
見應德進來,祁發堂高興的連說:“掌教來了就好,來了就好,還帶這麽多東西幹嘛。”
二人把東西放好,又把東子放出去讓自己溜達去。
坐下後,祁發堂看著應德,心裏很是欣慰,看來師父選的掌教沒有錯,應德怕自己餓著,帶來這麽些吃的。其實祁發堂這兩天真的在挨餓,出去後走了幾個地方,住店加坐車,吃的是幹饃,一千元緊緊巴巴,還要給見的人買點東西,這是禮數。
應德也看見廚房裏灶台上沒有生火,土也落了一層,知道祁發堂這兩天沒吃,趕快打開燒雞,鹵肉讓祁發堂吃。祁發堂先是取了一塊鍋盔吃起來,說年齡大了,吃肉多容易鬧肚子,還是先用饃饃墊吧一些。
應德趕緊給祁發堂把罐罐茶煮上,兩人喝著茶,吃著饃,夾著肉,美美的吃喝了一頓。
吃完喝完祁發堂給應德說這次出不是走親戚,是去了幾個柘。
按祁發堂所說,祖師石胡為了尊敬天盤教的祖師的師父魯班,將天盤教下屬的各個點命名為柘,前麵的木代表魯班的是木匠之神,後麵的石代表祖師的姓,又顯示祖師從事的是石匠。天盤教一共有九個分點,也就是九柘,分別稱為一柘,二柘,三柘……一直到九柘。這九個柘的名字對照天上的九曲星君來命名,分別是金曜柘,木曜柘,水曜柘,火曜柘,土曜柘,日曜柘,月曜柘,羅喉柘,計都柘。
祁發堂去了比較近的幾個柘,主要是給下麵的柘通知天盤教下一任掌教已由應天行的孫子應德接任,順便打聽一下這多少年西山教的活動情況。
祁發堂把九個柘的位置和負責人的名冊交給了應德,名冊上每個柘的負責人都有一句暗語,是天盤教的心法。遠的在新疆內蒙,再近的陝西和省內河西,近的有天水平涼靖遠等地。祁發堂告訴應德,這裏麵的柘主大部分和他一樣都是世代務農,也是獨身一人。柘主的位置位置由柘主自主往下傳,傳完後,報掌教知道就行。
祁發堂年齡大了,走了幾個近的幾個柘主,再拜托這幾個柘主傳達到每一個柘主。現在這些柘主年齡都大離不了家,當初天盤教叫選定柘主的時候,就是讓各個柘主固定在一個地方,其實是一個地方的信息聯絡點。
後來祁發堂當掌教時,應天行發現隨著社會的變化,年輕人流動性大,為了九柘的固定,規定各柘主選繼任者的時候,必須是能在當地長久生活的。其實這些柘主也沒具體的事可幹,主要是為天盤教打聽消息往來聯絡的作用。應天行時期不知道怎樣,反正從祁發堂時期,掌教從來沒有給這些柘主給過一分錢。
祁發堂告訴應德,以後如果有錢的話,還是把各柘主養起來,這樣對以後天盤教的發展傳承有很大的好處。各柘主都沒有直接與西山教打過交道,所以西山教不掌握各個柘主的情況,九柘都保存的比較好。
祁發堂該告訴應德,這次出去一個是給個柘主通知一下新掌教上任。最主要的是和各柘主打聽一下西山教現在是什麽個情況?
應德覺得這是大事,祁發堂對天盤教真是盡心盡力,他也很想知道西山教現在在哪兒?聽祁發堂和爺爺說西山教很厲害,要把天盤教趕盡殺絕,是不是會和段老頭,邵保國這些人一樣心狠手辣,壞透之極。
應德趕緊追問:“現在西山教的人在哪兒?”
祁發堂哈哈一笑說:“危險解除了,最近多少年應該不用擔心了。”應德看著一臉高興的祁發堂,等著他說詳細的情況。
祁發堂喝了一口茶,繼續給應德講自己這次出去的收獲。
祁發堂跟幾個柘主打聽,一致得到的消息是西山教在境內已經沒有蹤跡了。消息最早是幾年前最遠的柘主傳來的,後來幾個近的柘主也打聽後也確認了。
原來西山教的人純屬自作孽不可活。為控製西部,多少年前就勾結一些喪盡天良之徒,對普通人殘害,罪行累累。後來被上麵出手全部消滅。隻有很少逃脫,現在管的這麽嚴,他們迴來就是自投羅網,所以說天盤教的危險解除了,以後不用害怕西山教的到處追殺了。
祁發堂告誡應德,我們現在沒有任何實力,充其量就是一個自立的門派,行事還是要小心,萬一西山教有漏網之魚,對天盤教的威脅還是很大。所以出門在外不可提咱們是天盤教的,一切教內事宜還是保密在內部。
應德問該怎麽分辨西山教的人,問祁發堂有沒有見過?
祁發堂說自己也沒有見過西山教的人,師父應天行說過,西山教的人原先在衣服上繡著一個山形,山下壓著一個骷髏,後來為了保密,貼身戴著一塊精鋼製的鐵牌,鐵牌上麵刻的還是山形壓著骷髏,鐵片後麵是所屬的分支名稱和持有人的名字。
祁發堂讓應德如果遇到衣服上或者佩戴這樣標識的人,要特別小心,那極可能就是西山教的人。
給應德交待完,祁發堂好像有什麽心事,心情低落下來。
應德問:“師叔,怎麽了,還有什麽不好的消息嗎?”
祁發堂歎了一口氣,說道:“什麽時候咱們天盤教能光明正大的行走,招收弟子,有地方建一個咱們自己的門派山門,還有那些老夥計,日子過的和我一樣艱難。唉!”
本以為應德會同情,或者說一些勵誌的話,沒想到應德能說出很有深意的一番見解。
應德平靜的說道:“這可能就是天盤教的宿命,那些柘主和咱們倆都是天盤教宿命的一部分。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大家隻要吃的飽,穿的暖,玩的高興,誰會為了一個等待一輩子也等不到也不願意見的時代而籌劃。其實這樣平淡的過著也挺好。”
祁發堂看了看應德,想著應德說的話,心裏也感歎:對呀,盛世之下,一個教派如果勢力太大,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天盤教成立的初衷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能有一碗飯吃,能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現在百姓的生活不正是這樣嗎。
應德說的對,天盤教的宿命如此,在這個時代,把天盤教為天下蒼生的精神傳承下去,就是使命。何必糾結於教派是否發展壯大。道教教派一直以來不都是亂世入世,盛世入山,天盤教也是道教派係的一部分,在這盛世不應該入山而匿嗎。
想通了這一點,祁發堂心裏豁然開朗,想著把天盤教所有的東西都給應德交代清楚,自己能活幾年就活幾年,有了應德這個牽掛,活的也比較踏實。
從胡麻嶺梁沿盤山公路走,中間有條岔路下山,下山後,經過富川,過店子,上山,可到榆中龍泉鄉,龍泉鄉因龍泉寺而聞名,是古代陝西進蘭州的必經之路。
傳說龍泉寺建於梁武帝時期,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不過寺內最初的建築早已毀盡,現有的隻有部分是清代和後期建的。地處龍泉鄉南山騾子灘村,傳說清末是為周圍幾十個鄉的驢馬配種的場所, 因為地勢較為平坦,氣候沒有鄰近的鄉那麽幹燥,配出的騾馬和馬騾成活率高,一度而聞名。
寺內環境優美,背依三百多米高的風翥山,溝壑裏鬆柏成蔭。因山澗有一噴泉,噴泉的出口似一條飛龍從口中噴出,故名龍泉。還有一說,呂洞賓未成仙時,騎驢尋道路過此地,見山澗中有泉水噴出,泉水後麵的山形像龍身,獨缺龍頭,便在泉水噴出的地方雕一飛龍,飛龍口中剛好口吐噴泉,日光照去,形成“龍吐彩虹”的奇觀 。
據鄉野傳說,龍泉寺在興盛時,不但有龍口噴泉,寺中岩石和石壁中均有水流出,稱為百泉爭流。寺中梨樹,杏樹,槐樹參天,石苔綠草茵茵,魚躍泉中,大雄寶殿映入水中,金光閃閃,甚是威嚴奪目。
而現在,除了地名好聽外,龍泉寺龍泉鄉在榆中縣就是鄉裏,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王曉茹在城裏等劉振東準備上山需要的裝備,自己在單位把從胡麻嶺梁上去的經過的地方查了一下資料。如果古時候的官道從天水的秦安武山,到隴西,經渭水,翻山到蓮峰山,再下到香泉,向西走黑山,上胡麻嶺梁,過富川,到龍泉,下山走高崖,到榆中縣城。在古代,應該是榆中縣城住宿一晚,第二天翻過興隆山,才可進去蘭州城。
從資料上來看,這是古代開通的一條官道,官道一路上有很多驛站,供官府的人休息,也供過路的客商休息,當然,用現在的話說,接待標準不同。
王曉茹心裏想,除了應德發現的那個驛站,這一路下去,如果再能發現一兩個驛站,證明這條官道在古代確實存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可是近在幾十裏的胡麻嶺梁上有個古驛站的,怎麽到處沒有一點記載和傳說?難道不是驛站,是李子夏看錯了?
王曉茹把李子夏要來一起看的事給劉振東應德說了一下。劉振東覺得這是好事,專業的人來,總比他們胡挖一氣好。
是夜,三人在院子裏談了半晚上,劉振東王曉茹都沒迴,各自在原來的位置休息。王曉茹又給應德買了好多吃的和日常用品。應德很高興,說給祁師叔送去一定也高興。
第二天起來,劉振東開車去城裏買早餐,應德在院子裏生火準備喝茶,還把很長時間沒曬的黨參鋪到院子裏晾一晾。東子在黨參上跑過來跑過去,玩的很歡,應德趕了幾次都沒趕出去,王曉茹一出來,說了聲:“東子,別在上麵踩。”東子聽話的跑到王曉茹跟前撒起嬌來。
劉振東買早餐迴來,其實他主要給王曉茹買的,什麽油條豆漿,荷葉餅豆腐腦,畢竟一個女的喝茶吃饃饃有些違和,再一個劉振東也是表明一個態度,自己還是那個猥瑣脆弱敏感而有時聰明和靠得住的男性。
王曉茹沒拒絕劉振東的示好,吃著油條,喝著豆腐腦,又跟他倆喝茶吃鍋盔。好久沒有心情這麽暢快了,原來不覺得,現在才知道三人在一起,心裏都沒戒心,特別輕鬆。看膩了單位的拆台挖坑,上竄下跳,人情薄涼,這兒或者說這種狀態是自己心靈的安放之地。
喝了一會茶,應德說今天要去給祁師叔送些吃的,要不祁師叔該挨餓了。劉振東心裏想,按應德說的,一個高人守著一個快斷了傳承的門派,怎麽還到了要挨餓的地步。本來對應德說的際遇有些疑惑,現在更想去看看了。
劉振東說:“喝完茶,咱倆一起去看看你師叔,順便看看那個地下埋的驛館。”
王曉茹一聽,咱倆?那我呢?急眼的問道:“你倆去,那我幹什麽?”
劉振東說道:“不是李子夏要來嗎?你不接李子夏嗎?都去了誰領他去?”
王曉茹噢了一聲,看來想岔了,她以為這兩男的不想讓她去。
李子夏得過段時間才能來,讓他們先去,自己等著,那不行。
於是說道:“要走一起走,再說總得給應德師叔準備些見麵禮,讓我一個小女子買東西提東西,你們倆男的忍心?”
劉振東一想也是,現在急急忙忙跑去,什麽東西都沒準備,確實不妥。再說不管去哪兒?以前準備的家夥什都得帶齊,這是最基本的保障,不能太隨意。按以前幾人的情況,每次出去都能遇到危險,必須把準備做足才能應付。
應德鎖好大門,電動車車筐裏把東子放上,後麵帶著些王曉茹帶來吃的用的,向胡麻嶺梁走去。他不放心祁發堂一個人,來的時候走的急,沒問祁發堂還有沒有錢,他把祁發堂家裏能吃的幾乎都吃光了,不知道祁發堂這兩天怎麽生活。
由於沒給祁發堂說劉振東王曉茹要去的,應德覺得先去說一聲比較好,劉振東王曉茹準備些東西過兩天再去。
帶著東子,害怕東子掉出來摔著,應德一路騎的比較慢,到傍晚時才到祁發堂家。
應德進去時,祁發堂正在應天行畫像前站著,好像對著畫像說著什麽。
見應德進來,祁發堂高興的連說:“掌教來了就好,來了就好,還帶這麽多東西幹嘛。”
二人把東西放好,又把東子放出去讓自己溜達去。
坐下後,祁發堂看著應德,心裏很是欣慰,看來師父選的掌教沒有錯,應德怕自己餓著,帶來這麽些吃的。其實祁發堂這兩天真的在挨餓,出去後走了幾個地方,住店加坐車,吃的是幹饃,一千元緊緊巴巴,還要給見的人買點東西,這是禮數。
應德也看見廚房裏灶台上沒有生火,土也落了一層,知道祁發堂這兩天沒吃,趕快打開燒雞,鹵肉讓祁發堂吃。祁發堂先是取了一塊鍋盔吃起來,說年齡大了,吃肉多容易鬧肚子,還是先用饃饃墊吧一些。
應德趕緊給祁發堂把罐罐茶煮上,兩人喝著茶,吃著饃,夾著肉,美美的吃喝了一頓。
吃完喝完祁發堂給應德說這次出不是走親戚,是去了幾個柘。
按祁發堂所說,祖師石胡為了尊敬天盤教的祖師的師父魯班,將天盤教下屬的各個點命名為柘,前麵的木代表魯班的是木匠之神,後麵的石代表祖師的姓,又顯示祖師從事的是石匠。天盤教一共有九個分點,也就是九柘,分別稱為一柘,二柘,三柘……一直到九柘。這九個柘的名字對照天上的九曲星君來命名,分別是金曜柘,木曜柘,水曜柘,火曜柘,土曜柘,日曜柘,月曜柘,羅喉柘,計都柘。
祁發堂去了比較近的幾個柘,主要是給下麵的柘通知天盤教下一任掌教已由應天行的孫子應德接任,順便打聽一下這多少年西山教的活動情況。
祁發堂把九個柘的位置和負責人的名冊交給了應德,名冊上每個柘的負責人都有一句暗語,是天盤教的心法。遠的在新疆內蒙,再近的陝西和省內河西,近的有天水平涼靖遠等地。祁發堂告訴應德,這裏麵的柘主大部分和他一樣都是世代務農,也是獨身一人。柘主的位置位置由柘主自主往下傳,傳完後,報掌教知道就行。
祁發堂年齡大了,走了幾個近的幾個柘主,再拜托這幾個柘主傳達到每一個柘主。現在這些柘主年齡都大離不了家,當初天盤教叫選定柘主的時候,就是讓各個柘主固定在一個地方,其實是一個地方的信息聯絡點。
後來祁發堂當掌教時,應天行發現隨著社會的變化,年輕人流動性大,為了九柘的固定,規定各柘主選繼任者的時候,必須是能在當地長久生活的。其實這些柘主也沒具體的事可幹,主要是為天盤教打聽消息往來聯絡的作用。應天行時期不知道怎樣,反正從祁發堂時期,掌教從來沒有給這些柘主給過一分錢。
祁發堂告訴應德,以後如果有錢的話,還是把各柘主養起來,這樣對以後天盤教的發展傳承有很大的好處。各柘主都沒有直接與西山教打過交道,所以西山教不掌握各個柘主的情況,九柘都保存的比較好。
祁發堂該告訴應德,這次出去一個是給個柘主通知一下新掌教上任。最主要的是和各柘主打聽一下西山教現在是什麽個情況?
應德覺得這是大事,祁發堂對天盤教真是盡心盡力,他也很想知道西山教現在在哪兒?聽祁發堂和爺爺說西山教很厲害,要把天盤教趕盡殺絕,是不是會和段老頭,邵保國這些人一樣心狠手辣,壞透之極。
應德趕緊追問:“現在西山教的人在哪兒?”
祁發堂哈哈一笑說:“危險解除了,最近多少年應該不用擔心了。”應德看著一臉高興的祁發堂,等著他說詳細的情況。
祁發堂喝了一口茶,繼續給應德講自己這次出去的收獲。
祁發堂跟幾個柘主打聽,一致得到的消息是西山教在境內已經沒有蹤跡了。消息最早是幾年前最遠的柘主傳來的,後來幾個近的柘主也打聽後也確認了。
原來西山教的人純屬自作孽不可活。為控製西部,多少年前就勾結一些喪盡天良之徒,對普通人殘害,罪行累累。後來被上麵出手全部消滅。隻有很少逃脫,現在管的這麽嚴,他們迴來就是自投羅網,所以說天盤教的危險解除了,以後不用害怕西山教的到處追殺了。
祁發堂告誡應德,我們現在沒有任何實力,充其量就是一個自立的門派,行事還是要小心,萬一西山教有漏網之魚,對天盤教的威脅還是很大。所以出門在外不可提咱們是天盤教的,一切教內事宜還是保密在內部。
應德問該怎麽分辨西山教的人,問祁發堂有沒有見過?
祁發堂說自己也沒有見過西山教的人,師父應天行說過,西山教的人原先在衣服上繡著一個山形,山下壓著一個骷髏,後來為了保密,貼身戴著一塊精鋼製的鐵牌,鐵牌上麵刻的還是山形壓著骷髏,鐵片後麵是所屬的分支名稱和持有人的名字。
祁發堂讓應德如果遇到衣服上或者佩戴這樣標識的人,要特別小心,那極可能就是西山教的人。
給應德交待完,祁發堂好像有什麽心事,心情低落下來。
應德問:“師叔,怎麽了,還有什麽不好的消息嗎?”
祁發堂歎了一口氣,說道:“什麽時候咱們天盤教能光明正大的行走,招收弟子,有地方建一個咱們自己的門派山門,還有那些老夥計,日子過的和我一樣艱難。唉!”
本以為應德會同情,或者說一些勵誌的話,沒想到應德能說出很有深意的一番見解。
應德平靜的說道:“這可能就是天盤教的宿命,那些柘主和咱們倆都是天盤教宿命的一部分。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大家隻要吃的飽,穿的暖,玩的高興,誰會為了一個等待一輩子也等不到也不願意見的時代而籌劃。其實這樣平淡的過著也挺好。”
祁發堂看了看應德,想著應德說的話,心裏也感歎:對呀,盛世之下,一個教派如果勢力太大,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天盤教成立的初衷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能有一碗飯吃,能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現在百姓的生活不正是這樣嗎。
應德說的對,天盤教的宿命如此,在這個時代,把天盤教為天下蒼生的精神傳承下去,就是使命。何必糾結於教派是否發展壯大。道教教派一直以來不都是亂世入世,盛世入山,天盤教也是道教派係的一部分,在這盛世不應該入山而匿嗎。
想通了這一點,祁發堂心裏豁然開朗,想著把天盤教所有的東西都給應德交代清楚,自己能活幾年就活幾年,有了應德這個牽掛,活的也比較踏實。
從胡麻嶺梁沿盤山公路走,中間有條岔路下山,下山後,經過富川,過店子,上山,可到榆中龍泉鄉,龍泉鄉因龍泉寺而聞名,是古代陝西進蘭州的必經之路。
傳說龍泉寺建於梁武帝時期,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不過寺內最初的建築早已毀盡,現有的隻有部分是清代和後期建的。地處龍泉鄉南山騾子灘村,傳說清末是為周圍幾十個鄉的驢馬配種的場所, 因為地勢較為平坦,氣候沒有鄰近的鄉那麽幹燥,配出的騾馬和馬騾成活率高,一度而聞名。
寺內環境優美,背依三百多米高的風翥山,溝壑裏鬆柏成蔭。因山澗有一噴泉,噴泉的出口似一條飛龍從口中噴出,故名龍泉。還有一說,呂洞賓未成仙時,騎驢尋道路過此地,見山澗中有泉水噴出,泉水後麵的山形像龍身,獨缺龍頭,便在泉水噴出的地方雕一飛龍,飛龍口中剛好口吐噴泉,日光照去,形成“龍吐彩虹”的奇觀 。
據鄉野傳說,龍泉寺在興盛時,不但有龍口噴泉,寺中岩石和石壁中均有水流出,稱為百泉爭流。寺中梨樹,杏樹,槐樹參天,石苔綠草茵茵,魚躍泉中,大雄寶殿映入水中,金光閃閃,甚是威嚴奪目。
而現在,除了地名好聽外,龍泉寺龍泉鄉在榆中縣就是鄉裏,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王曉茹在城裏等劉振東準備上山需要的裝備,自己在單位把從胡麻嶺梁上去的經過的地方查了一下資料。如果古時候的官道從天水的秦安武山,到隴西,經渭水,翻山到蓮峰山,再下到香泉,向西走黑山,上胡麻嶺梁,過富川,到龍泉,下山走高崖,到榆中縣城。在古代,應該是榆中縣城住宿一晚,第二天翻過興隆山,才可進去蘭州城。
從資料上來看,這是古代開通的一條官道,官道一路上有很多驛站,供官府的人休息,也供過路的客商休息,當然,用現在的話說,接待標準不同。
王曉茹心裏想,除了應德發現的那個驛站,這一路下去,如果再能發現一兩個驛站,證明這條官道在古代確實存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可是近在幾十裏的胡麻嶺梁上有個古驛站的,怎麽到處沒有一點記載和傳說?難道不是驛站,是李子夏看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