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正準備給諸葛亮下套時,門外突然傳來一聲驚唿。
“不可。”
諸葛亮的書童臉色蒼白的跑進來,伏倒在地,“先生,不能答應周都督的賭約……”
話還沒說完,就被周瑜命人叉了出去。
“諸葛先生,貴府家教看來也不怎麽樣啊?”周瑜譏諷道。
“一個書童,居然膽敢偷聽軍國大事,還妄想參與。”
“難道這就是你諸葛府的家規?”
麵對周瑜的咄咄相逼,諸葛亮拱手道,“大都督,讓你笑話了。”
他心中也十分憤恨,當初就是這個書童,差點害他在隆中的茅廬被張飛一把火燒光了。
哪知道今日還是死不悔改,看來過後也不用再戀舊情了,迴去就攆走他。
果然是臉皮厚的人,怪不得能和劉玄德同坐一堂。
周瑜暗自腹誹,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就揭開了。
“諸葛先生,若是我贏了,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你主劉玄德他日不得阻攔我江東取荊州。”周瑜目光炯炯的看著諸葛亮。
頓時,滿堂文武包括坐在主位的孫權也將目光投向諸葛亮,等待他的答複。
荊州,那可是他們江東夢寐以求的地方。
那塊土地不僅是孫堅隕落之地,更是孫家基業奠定之地。
中平元年(184年),孫堅率淮、泗精兵至河南鎮壓黃巾起義,任佐軍司馬。後積軍功,受封烏程侯。董卓專權後,孫堅兼並漢廷任命的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諮兩支勢力,從此帶領孫家走向這漢末爭霸的曆史舞台。
正是因為荊州,孫家才有了起家之本,也是因為荊州,孫家差點跌出這個天下爭霸的牌桌。
諸葛亮搖了搖頭,周瑜再次譏諷道,“不敢?”
諸葛亮再次搖頭,開口道,“大都督,非是不敢,而是不願。”
“荊州是前州牧大人之子劉琦公子所有,不是我主劉玄德的,我豈能替劉琦公子做主?”
周瑜輕笑一聲,對四周文武說,“諸君,看見了吧?昔日曹德有一句話說得好,有些人又想當婊子還想立牌坊,今日在下總算開眼了。”
頓時,眾人哄堂大笑一場。
周瑜轉身繼續逼迫道,“諸葛先生,既然荊州不是你主之物,那劉玄德更沒有理由阻攔我江東水師獲取荊州,你說是嗎?”
言語平淡,卻字字誅心。
既然都不是你的,那你還有臉阻攔我?
諸葛亮一時無言以對,過了好大一會兒才緩緩開口道,“大都督,荊州可以給江東,但江東需要助我主取得一塊等同於荊州的地盤安身。”
“好!”
“擊掌為誓?”周瑜伸出右手笑道。
諸葛亮不禁思考就伸出右手和他碰了一下。
待諸葛亮走後,孫權迫不及待的起身問周瑜,“公瑾,此事有多大把握?”
眾人也不約而同的看著他,事關重大,容不得他們不心急。
周瑜自信的笑道,“十成!”
為什麽他這麽肯定,因為他在廬江養病時,已經從過往商戶口中聽到流言,並且已經派人去荊州打聽。
現在隻需耐心等待結果即可。
至於諸葛亮,走出吳侯府,轉身看了看侯府,嘴角微微上揚,滿是嘲諷。
人言江東周公瑾風流人物,看來也不過如此而已。
輸?
那是不可能的。
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
更何況新野之戰是他和讓士元兩人多次謀劃。
哪怕是賭約輸了,到時候大不了一推三四五,請求主公治罪。
“先生。”
諸葛亮看著眼前的書童,滿是嫌棄,“我與你說過多少次,不許莽撞行事,看來你總是將我的話放耳旁風,今日之後,你我橋歸橋,路歸路吧。”說完不等書童迴話,飄然離去。
“也罷。”書童自嘲的說,“本來就是流言蜚語,看來是小人自作多情了。”然後朝諸葛亮得背影拜了三拜,隨後消失在茫茫人海。
反正這些年服侍這個書生也沒有掙得多少油水,早點散了也是好事。
當晚,半夜三更。
“啟稟吳侯,大都督有要事求見。”
孫權迷迷糊糊得走了出來,來到書房看見周瑜已經在等待。
“公瑾。”
周瑜聽到後轉身朝孫權拜了拜,然後迫不及待的拿出手中的信遞給他,“吳侯,荊州是我們的了。”
孫權接過信仔細看了起來,一會後激動的問,“此事當真?”
“千真萬確。”
周瑜解釋道,“昨日在下就是聽到一些流言蜚語,才從廬江急忙趕迴來給諸葛亮下套,因為事關重大,不敢想吳侯直說,還望吳侯海涵。”
孫權擺了擺手,目光如炬的看著書房中的輿圖,“公瑾,你做的很好,本侯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江東水師的大旗插在襄陽城上了。”
“不好!”
突然,周瑜驚唿道,“我中諸葛亮之計了。”
剛才孫權抬頭看輿圖,他才發現今天那個賭約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隻有打敗曹君後方可獲取荊州。
如今曹軍陳兵荊襄,絕不可能把荊州拱手相讓。
臥龍果然不是浪得虛名,諸葛亮真是好算計。
孫權轉身看著他,納悶不已,“諸葛亮不是輸了嗎?為何公瑾說中了他的計謀。”
周瑜苦笑著將自己剛才心中所想一一說來。
“咚,咚。”
孫權用手指敲了敲案台,想了許久才轉身直視周瑜,“公瑾,你說本侯該投曹嗎?”
周瑜搖了搖頭,沉聲道,“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任何人皆可以投曹,但是吳侯不行。”
孫權眉頭緊皺,“為何本侯不行?”
周瑜上前一步,朗聲道:“吳侯乃江東之主,敢問吳侯可見過哪朝哪代有人主投降能有善終者?”
孫權閉上眼點了點頭,隨即揮手示意周瑜下去休息,而他的目光卻投向案台上那封不知看了多少遍的信。
短短數言字,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這也是他這幾天無論江東文武如何爭辯,諸葛亮如何口若懸河,他都不敢輕易表態的緣故。
一念之間,也許孫家騰飛大漢,也許灰飛煙滅。
“父親,大哥,我該如何是好?”
“不可。”
諸葛亮的書童臉色蒼白的跑進來,伏倒在地,“先生,不能答應周都督的賭約……”
話還沒說完,就被周瑜命人叉了出去。
“諸葛先生,貴府家教看來也不怎麽樣啊?”周瑜譏諷道。
“一個書童,居然膽敢偷聽軍國大事,還妄想參與。”
“難道這就是你諸葛府的家規?”
麵對周瑜的咄咄相逼,諸葛亮拱手道,“大都督,讓你笑話了。”
他心中也十分憤恨,當初就是這個書童,差點害他在隆中的茅廬被張飛一把火燒光了。
哪知道今日還是死不悔改,看來過後也不用再戀舊情了,迴去就攆走他。
果然是臉皮厚的人,怪不得能和劉玄德同坐一堂。
周瑜暗自腹誹,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就揭開了。
“諸葛先生,若是我贏了,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你主劉玄德他日不得阻攔我江東取荊州。”周瑜目光炯炯的看著諸葛亮。
頓時,滿堂文武包括坐在主位的孫權也將目光投向諸葛亮,等待他的答複。
荊州,那可是他們江東夢寐以求的地方。
那塊土地不僅是孫堅隕落之地,更是孫家基業奠定之地。
中平元年(184年),孫堅率淮、泗精兵至河南鎮壓黃巾起義,任佐軍司馬。後積軍功,受封烏程侯。董卓專權後,孫堅兼並漢廷任命的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諮兩支勢力,從此帶領孫家走向這漢末爭霸的曆史舞台。
正是因為荊州,孫家才有了起家之本,也是因為荊州,孫家差點跌出這個天下爭霸的牌桌。
諸葛亮搖了搖頭,周瑜再次譏諷道,“不敢?”
諸葛亮再次搖頭,開口道,“大都督,非是不敢,而是不願。”
“荊州是前州牧大人之子劉琦公子所有,不是我主劉玄德的,我豈能替劉琦公子做主?”
周瑜輕笑一聲,對四周文武說,“諸君,看見了吧?昔日曹德有一句話說得好,有些人又想當婊子還想立牌坊,今日在下總算開眼了。”
頓時,眾人哄堂大笑一場。
周瑜轉身繼續逼迫道,“諸葛先生,既然荊州不是你主之物,那劉玄德更沒有理由阻攔我江東水師獲取荊州,你說是嗎?”
言語平淡,卻字字誅心。
既然都不是你的,那你還有臉阻攔我?
諸葛亮一時無言以對,過了好大一會兒才緩緩開口道,“大都督,荊州可以給江東,但江東需要助我主取得一塊等同於荊州的地盤安身。”
“好!”
“擊掌為誓?”周瑜伸出右手笑道。
諸葛亮不禁思考就伸出右手和他碰了一下。
待諸葛亮走後,孫權迫不及待的起身問周瑜,“公瑾,此事有多大把握?”
眾人也不約而同的看著他,事關重大,容不得他們不心急。
周瑜自信的笑道,“十成!”
為什麽他這麽肯定,因為他在廬江養病時,已經從過往商戶口中聽到流言,並且已經派人去荊州打聽。
現在隻需耐心等待結果即可。
至於諸葛亮,走出吳侯府,轉身看了看侯府,嘴角微微上揚,滿是嘲諷。
人言江東周公瑾風流人物,看來也不過如此而已。
輸?
那是不可能的。
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
更何況新野之戰是他和讓士元兩人多次謀劃。
哪怕是賭約輸了,到時候大不了一推三四五,請求主公治罪。
“先生。”
諸葛亮看著眼前的書童,滿是嫌棄,“我與你說過多少次,不許莽撞行事,看來你總是將我的話放耳旁風,今日之後,你我橋歸橋,路歸路吧。”說完不等書童迴話,飄然離去。
“也罷。”書童自嘲的說,“本來就是流言蜚語,看來是小人自作多情了。”然後朝諸葛亮得背影拜了三拜,隨後消失在茫茫人海。
反正這些年服侍這個書生也沒有掙得多少油水,早點散了也是好事。
當晚,半夜三更。
“啟稟吳侯,大都督有要事求見。”
孫權迷迷糊糊得走了出來,來到書房看見周瑜已經在等待。
“公瑾。”
周瑜聽到後轉身朝孫權拜了拜,然後迫不及待的拿出手中的信遞給他,“吳侯,荊州是我們的了。”
孫權接過信仔細看了起來,一會後激動的問,“此事當真?”
“千真萬確。”
周瑜解釋道,“昨日在下就是聽到一些流言蜚語,才從廬江急忙趕迴來給諸葛亮下套,因為事關重大,不敢想吳侯直說,還望吳侯海涵。”
孫權擺了擺手,目光如炬的看著書房中的輿圖,“公瑾,你做的很好,本侯已經迫不及待想把江東水師的大旗插在襄陽城上了。”
“不好!”
突然,周瑜驚唿道,“我中諸葛亮之計了。”
剛才孫權抬頭看輿圖,他才發現今天那個賭約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隻有打敗曹君後方可獲取荊州。
如今曹軍陳兵荊襄,絕不可能把荊州拱手相讓。
臥龍果然不是浪得虛名,諸葛亮真是好算計。
孫權轉身看著他,納悶不已,“諸葛亮不是輸了嗎?為何公瑾說中了他的計謀。”
周瑜苦笑著將自己剛才心中所想一一說來。
“咚,咚。”
孫權用手指敲了敲案台,想了許久才轉身直視周瑜,“公瑾,你說本侯該投曹嗎?”
周瑜搖了搖頭,沉聲道,“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任何人皆可以投曹,但是吳侯不行。”
孫權眉頭緊皺,“為何本侯不行?”
周瑜上前一步,朗聲道:“吳侯乃江東之主,敢問吳侯可見過哪朝哪代有人主投降能有善終者?”
孫權閉上眼點了點頭,隨即揮手示意周瑜下去休息,而他的目光卻投向案台上那封不知看了多少遍的信。
短短數言字,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這也是他這幾天無論江東文武如何爭辯,諸葛亮如何口若懸河,他都不敢輕易表態的緣故。
一念之間,也許孫家騰飛大漢,也許灰飛煙滅。
“父親,大哥,我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