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曹德率軍一戰擒殺遼東公孫康,至此除了西涼馬騰、韓遂之流,曹家在北方再無敵手,比曆史上大曹一統北方提前了一年。
然而其整體實力相較於曆史而言,可謂有了天翻地覆般的提升。
曹軍兵強馬壯、陣容齊整,正規軍數量高達四十萬之眾,其中騎兵部隊則多達八萬騎,步兵軍團有二十五萬人,最後便是那七萬徐州水軍,縱橫江河湖海,堪稱當世第一諸侯。
南方孫權、劉表等人聽聞曹軍數量,全都倒吸一口涼氣,惶惶不可終日,生怕曹軍一言不合就南下一統天下。
然而苦等數月,派出的探子如過江之鯽,卻驚覺曹軍宛如沉睡的雄獅,毫無南下的跡象,反倒有偃旗息鼓、刀槍入庫之態。
鄴城皇宮。
自從劉協被曹德送往幽州勞軍後,再也沒有迴來過,滿朝諸公似乎也忘了大漢還有這麽一個皇帝在。
曹操站在龍椅下方,文武百官分站兩旁。
“諸位,如今大軍平定北方,天下一統在望。可是自從建安五年曹袁大戰以來,北方戰亂紛紛,百姓苦不堪言,為了恢複民生,近日本相和太尉商議,決定裁軍遣返青年歸鄉務農耕種。”曹操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丞相,此舉萬萬不可啊!”荀彧出列說道,“如今天下未定,諸侯虎視眈眈,此時裁軍豈不是自廢武功?”
曹操擺了擺手,“本相自有分寸。如今北方已定,當務之急是恢複民生。裁軍可以減輕百姓負擔,同時也可以讓士兵們迴家耕種,增加糧食產量。”
“可是丞相……”荀彧還想再說些什麽,卻被曹操打斷。
“不必多言,此事就這麽定了。”曹操站起身來,“退朝吧。”說完便轉身離去。眾大臣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歎息。
“二郎,真裁啊?”
與在朝堂之上鎮定自若相反,大曹散朝後就哭喪著臉拉著曹德問。
四十萬啊?
那可是四十萬百戰老兵,他曹阿瞞何時會想過有朝一日手下也這麽多的兵。
可是現在曹德卻說要裁軍,隻留二十萬,這比殺了他還難受。
一下子砍去二十萬人,當初如果有這二十萬人,他早就橫掃天下了。
曹德滿臉無語的看著他,“昨晚不是商量好了嗎,現在又舍不得了?”
大曹嗯了一聲,心疼的說,“那可是二十萬百戰老兵,要不少裁點?”
江東碧眼兒不過五萬人馬,都敢叫囂北上,這可是二十萬,打孫權都夠了。
“有舍有才得,我們不是說好了嗎?要將格局放大,眼光看遠,誌向高遠些,今天裁軍二十萬,再過幾年這二十萬人返鄉所帶來的效益可不止二十萬人在沙場上征戰所得。”
曹德耐心解釋道,雖然剛才的話這幾日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
眼光、格局、雄心是曹德這段時間反複向滿朝文武提的三個詞。
按照曹軍眾人的推測,就算現在提兵南下,一統天下也是不在話下。
不過曹德還是想更穩當一些,畢竟曆史上大曹也是這麽想的,可結果呢?
就因為一招之差,雖然沒有全盤皆輸,但卻讓整個天下重新大一統推遲了好幾十年。
三國那幾十年整個大漢漢民死了差不多三千萬人啊。
現在穩當些,多發展兩年,然後一戰定勝負,縮短戰亂時間,那能少死多少人。
曹德都不敢想,但是真的好期待。
曹魏政權,不能隻是讓後人提起時隻說一句建安風骨,更應該是超越漢唐雄風的巔峰帝國!
有人才能有無限可能,沒人一切都是空談。
所以他從平定烏桓遼東迴來,就反複和大曹探討裁軍恢複民生的事。
二十萬青壯返鄉,不僅充實了農村勞動力,減少百姓養軍負擔,更能宣傳曹軍思想到各個階層,匯聚百姓積極參軍的蓬勃力量,同時還能精兵強將,增加曹軍的戰鬥力,簡直就是一舉多得。
“兵在精而不在多,平定天下有二十萬驍勇善戰的將士足夠了。”
曹德自信滿滿的說,常遇春號稱十萬之眾橫行天下,他沒有常遇春的本事,那就翻個倍,二十萬。
他還不信二十萬精兵強將拿不下孫劉。
曆史上大曹滿打滿也不過二十多萬就南下,還是加上後續的幾萬荊州兵。
現在踢除那些老弱傷殘,剩下的二十萬人馬全是精銳之師,比曆史上大曹的南征之師不知強了多少倍。
“也罷!”
大曹見曹德說得有理,灑然一笑,“反正從今以後,我就在這鄴城為你和子修管理後勤,既然你認定有二十萬人馬足矣,那就裁軍吧。”
返迴鄴城後,大曹奏請天子封曹昂為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副丞相,比曆史上曹丕擔任這個位置早了整整五年。
不僅如此,大曹更與滿朝文武議定了日後的發展方略,由其主理內政,曹德與曹昂叔侄則肩負征戰之責。
眾人深知此舉乃是大曹和曹德兩人讓曹昂執掌軍權,在隨荀彧處理數年內政後得以進一步磨礪,自是欣然應和。
早早確定繼承人,雖然少了潛邸從龍之功,但至少也免除了站錯隊的風險。
畢竟功勞再大,也要有那個命去享受。
雖然過去大家都知道曹昂這個繼承人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誰又說得清楚,哪朝哪代沒有幾個廢“太子”。
現在好了,不僅他們能跟著大曹再進一步,後代兒孫也能跟著曹昂繼續前行。
二人接著深入探討了未來數年的發展路徑,而後又開啟新一日的日程安排。
“二郎,走著?”
“今日不去了吧?”
“你不是常說人生得意須盡歡嗎?走,走,趕緊的,早去早迴。”
“你今日又不管事了?”
“管個屁啊,有子修在,老夫清閑兩日。”
就在兩人走後沒多久,曹昂抱著一摞公文走了進來。
“大公子,別找了,丞相和君侯又出去了。”
“又去留香院了?”
“是的。”
“啪!小爺今日不幹了,我也要去留香院……”
然而其整體實力相較於曆史而言,可謂有了天翻地覆般的提升。
曹軍兵強馬壯、陣容齊整,正規軍數量高達四十萬之眾,其中騎兵部隊則多達八萬騎,步兵軍團有二十五萬人,最後便是那七萬徐州水軍,縱橫江河湖海,堪稱當世第一諸侯。
南方孫權、劉表等人聽聞曹軍數量,全都倒吸一口涼氣,惶惶不可終日,生怕曹軍一言不合就南下一統天下。
然而苦等數月,派出的探子如過江之鯽,卻驚覺曹軍宛如沉睡的雄獅,毫無南下的跡象,反倒有偃旗息鼓、刀槍入庫之態。
鄴城皇宮。
自從劉協被曹德送往幽州勞軍後,再也沒有迴來過,滿朝諸公似乎也忘了大漢還有這麽一個皇帝在。
曹操站在龍椅下方,文武百官分站兩旁。
“諸位,如今大軍平定北方,天下一統在望。可是自從建安五年曹袁大戰以來,北方戰亂紛紛,百姓苦不堪言,為了恢複民生,近日本相和太尉商議,決定裁軍遣返青年歸鄉務農耕種。”曹操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丞相,此舉萬萬不可啊!”荀彧出列說道,“如今天下未定,諸侯虎視眈眈,此時裁軍豈不是自廢武功?”
曹操擺了擺手,“本相自有分寸。如今北方已定,當務之急是恢複民生。裁軍可以減輕百姓負擔,同時也可以讓士兵們迴家耕種,增加糧食產量。”
“可是丞相……”荀彧還想再說些什麽,卻被曹操打斷。
“不必多言,此事就這麽定了。”曹操站起身來,“退朝吧。”說完便轉身離去。眾大臣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歎息。
“二郎,真裁啊?”
與在朝堂之上鎮定自若相反,大曹散朝後就哭喪著臉拉著曹德問。
四十萬啊?
那可是四十萬百戰老兵,他曹阿瞞何時會想過有朝一日手下也這麽多的兵。
可是現在曹德卻說要裁軍,隻留二十萬,這比殺了他還難受。
一下子砍去二十萬人,當初如果有這二十萬人,他早就橫掃天下了。
曹德滿臉無語的看著他,“昨晚不是商量好了嗎,現在又舍不得了?”
大曹嗯了一聲,心疼的說,“那可是二十萬百戰老兵,要不少裁點?”
江東碧眼兒不過五萬人馬,都敢叫囂北上,這可是二十萬,打孫權都夠了。
“有舍有才得,我們不是說好了嗎?要將格局放大,眼光看遠,誌向高遠些,今天裁軍二十萬,再過幾年這二十萬人返鄉所帶來的效益可不止二十萬人在沙場上征戰所得。”
曹德耐心解釋道,雖然剛才的話這幾日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了。
眼光、格局、雄心是曹德這段時間反複向滿朝文武提的三個詞。
按照曹軍眾人的推測,就算現在提兵南下,一統天下也是不在話下。
不過曹德還是想更穩當一些,畢竟曆史上大曹也是這麽想的,可結果呢?
就因為一招之差,雖然沒有全盤皆輸,但卻讓整個天下重新大一統推遲了好幾十年。
三國那幾十年整個大漢漢民死了差不多三千萬人啊。
現在穩當些,多發展兩年,然後一戰定勝負,縮短戰亂時間,那能少死多少人。
曹德都不敢想,但是真的好期待。
曹魏政權,不能隻是讓後人提起時隻說一句建安風骨,更應該是超越漢唐雄風的巔峰帝國!
有人才能有無限可能,沒人一切都是空談。
所以他從平定烏桓遼東迴來,就反複和大曹探討裁軍恢複民生的事。
二十萬青壯返鄉,不僅充實了農村勞動力,減少百姓養軍負擔,更能宣傳曹軍思想到各個階層,匯聚百姓積極參軍的蓬勃力量,同時還能精兵強將,增加曹軍的戰鬥力,簡直就是一舉多得。
“兵在精而不在多,平定天下有二十萬驍勇善戰的將士足夠了。”
曹德自信滿滿的說,常遇春號稱十萬之眾橫行天下,他沒有常遇春的本事,那就翻個倍,二十萬。
他還不信二十萬精兵強將拿不下孫劉。
曆史上大曹滿打滿也不過二十多萬就南下,還是加上後續的幾萬荊州兵。
現在踢除那些老弱傷殘,剩下的二十萬人馬全是精銳之師,比曆史上大曹的南征之師不知強了多少倍。
“也罷!”
大曹見曹德說得有理,灑然一笑,“反正從今以後,我就在這鄴城為你和子修管理後勤,既然你認定有二十萬人馬足矣,那就裁軍吧。”
返迴鄴城後,大曹奏請天子封曹昂為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副丞相,比曆史上曹丕擔任這個位置早了整整五年。
不僅如此,大曹更與滿朝文武議定了日後的發展方略,由其主理內政,曹德與曹昂叔侄則肩負征戰之責。
眾人深知此舉乃是大曹和曹德兩人讓曹昂執掌軍權,在隨荀彧處理數年內政後得以進一步磨礪,自是欣然應和。
早早確定繼承人,雖然少了潛邸從龍之功,但至少也免除了站錯隊的風險。
畢竟功勞再大,也要有那個命去享受。
雖然過去大家都知道曹昂這個繼承人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誰又說得清楚,哪朝哪代沒有幾個廢“太子”。
現在好了,不僅他們能跟著大曹再進一步,後代兒孫也能跟著曹昂繼續前行。
二人接著深入探討了未來數年的發展路徑,而後又開啟新一日的日程安排。
“二郎,走著?”
“今日不去了吧?”
“你不是常說人生得意須盡歡嗎?走,走,趕緊的,早去早迴。”
“你今日又不管事了?”
“管個屁啊,有子修在,老夫清閑兩日。”
就在兩人走後沒多久,曹昂抱著一摞公文走了進來。
“大公子,別找了,丞相和君侯又出去了。”
“又去留香院了?”
“是的。”
“啪!小爺今日不幹了,我也要去留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