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們!咱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這麽一對神奇的“小翅膀”——耳朵。從咱們還在咿呀學語,指著鼻子、耳朵認識自己身體的時候,耳朵就一直陪伴著咱們啦。


    耳朵這小家夥,可是默默無聞地為咱們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就像一位忠實的老朋友。但你可別小瞧了它,耳朵的結構那叫一個複雜,而且由於它所處的位置和特殊作用,還特別容易被咱們忽略,甚至受到傷害。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揭開耳朵的神秘麵紗,好好了解一下它的構造,順便增強一下咱們的護耳意識,為咱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咱們先從外耳說起。外耳主要包括咱們常說的耳廓和外耳道。


    先看看耳廓,它的主要功能就像是一個聲音收集器,能把外界的聲音聚攏起來,還能增強聲音信號,就像一個小喇叭。耳廓的外麵有個大孔,叫外耳門,這就是通往外耳道的入口。耳廓的形狀就像個漏鬥,專門負責收集那些飄在空中的聲波。


    它大部分是由位於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麵小部分在皮下隻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就是咱們常說的耳垂啦。說到這耳垂,用處可不小,在臨床上它可是耳穴治療和耳針麻醉的重要部位,而且咱們采血的時候也經常會選擇耳垂,是不是很神奇?


    有的人耳廓前邊會長出一個小肉肉,咱們叫它附耳。要是覺得這附耳影響了美觀,還能通過手術把它切除掉,就像去掉一個小瑕疵一樣。還有的人耳廓前邊或上邊會出現一個小眼,老百姓叫它耳倉。可別以為這是財富的象征喲,其實它是先天性耳前瘺管。要是這瘺管不小心感染了,那可得趕緊去看醫生,千萬別拖,不然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炎症和並發症。


    接著,咱們順著外耳廓往裏走,就來到了外耳道。


    成人的外耳道長度大約 2.5 - 3.5 公分,直徑隻有半公分不到一公分,又窄又深,簡直就是一條“小胡同”。外耳道是一條從外耳門到鼓膜的彎曲管道,它的皮膚是由耳廓延續過來的。靠外麵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是由軟骨組成,裏麵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則是由骨質構成。軟骨部分的皮膚上還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聹腺。


    這就導致很多人在掏耳朵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損傷外耳道。一旦損傷感染,形成外耳道炎,那可就麻煩啦!外耳道會變得紅腫狹窄,還會伴有劇烈的疼痛,這時候就得趕緊去看醫生治療。


    再往裏走,就到了中耳。


    外耳道繼續往裏,首先遇到的就是鼓膜。鼓膜是中耳的一部分,到了鼓膜這兒,就相當於進入了中耳的“地盤”。鼓膜是一層半透明的薄膜,呈淺漏鬥狀,凹麵向外,邊緣固定在骨頭上。外耳道和中耳就以它為界。


    經過外耳道傳來的聲波,會引起鼓膜的振動。小時候,大人總是教導咱們,自己不要亂掏耳朵,家長教訓孩子的時候,也遵循著老祖宗的遺訓“打屁股不打臉”,為啥呢?就是怕掏耳朵不小心碰到鼓膜,或者一巴掌打在臉上不小心震破了鼓膜。


    要是鼓膜破了,那可不得了,會引起傳導性聽力損傷,還可能引發中耳炎。所以啊,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還是很有道理的!


    鼓膜再往後,連著的就是聽骨鏈啦。


    鼓室位於鼓膜和內耳之間,是一個含有氣體的小腔,容積大概 1 立方厘米。鼓室可是中耳的重要組成部分,裏麵有三塊小小的骨頭:錘骨、砧骨和鐙骨。這三塊骨頭由韌帶和關節銜接起來,組成了聽骨鏈。鼓膜的振動就能通過聽骨鏈傳到內耳裏的卵圓窗,引起內耳裏淋巴的振動。


    鼓室的頂部有一層薄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顱腔隔開。有些類型的中耳炎特別厲害,能把這層薄骨板給腐蝕、破壞掉,然後侵入腦內,引起腦膿腫、腦膜炎。所以,要是得了中耳炎,可千萬不能大意,一定要及時治療。


    鼓室還有一條小管——咽鼓管,從鼓室前下方一直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條細長、扁平的管道,全長約 3.5 ~ 4 厘米。靠近鼻咽部的開口平時是閉著的,隻有在咱們吞咽、打嗬欠的時候才會張開。咽鼓管的主要作用就是讓鼓室內的空氣和外界的空氣相通,這樣一來,鼓膜內、外的氣壓就能維持平衡,鼓膜也就能好好地振動啦。


    要是鼓室內氣壓高,鼓膜就會向外凸;鼓室內氣壓低,鼓膜就會向內凹陷。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鼓膜的正常振動,進而影響聲波的傳導。咱們坐飛機的時候,當飛機上升或下降時,氣壓急劇降低或升高,因為咽鼓管口沒開,鼓室內氣壓相對增高或降低,鼓膜就會外凸或內陷,咱們就會感到耳痛或耳悶。這時候,隻要咱們主動做個吞咽動作,咽鼓管口一開放,就能平衡鼓膜內外的氣壓,這些症狀也就緩解啦。


    再往後走,就到了內耳。


    聽骨鏈再往後,就來到了內耳。內耳包括前庭、半規管和耳蝸,由於它的構造複雜,管道盤旋,就像個迷宮一樣,所以也叫迷路。


    先說耳蝸,它的形狀特別像一隻蝸牛,所以才叫耳蝸。


    內耳這地方可不得了,它包括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由結構複雜的彎曲管道組成,簡直就是個“迷魂陣”。迷路裏充滿了淋巴,前庭和半規管是負責感受身體平衡的地方,和咱們身體的平衡有關。


    前庭能夠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化和直線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半規管能感受頭部的旋轉變速運動。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樞以後,就會引起一係列的反射來維持咱們身體的平衡。


    耳蝸則是負責聽覺的地方,和咱們聽到聲音息息相關。那聽覺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呢?咱們人類的聽覺雖然不算特別靈敏,但是從每秒振動 16 次到


    次的聲波都能聽到。當外界聲音被耳廓收集以後,從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振動的頻率和聲波的振動幅度完全一致。聲音越響,鼓膜的振動幅度也就越大。


    內耳是聽覺和平衡感受的主要部分,結構複雜又不規則。


    耳蝸是內耳裏主要的聽覺器官,裏麵充滿了淋巴液。聲波通過聽骨鏈傳遞到前庭窗,引起淋巴液的振動,進而刺激耳蝸內的毛細胞產生神經衝動,最後傳遞到大腦皮層,咱們就聽到聲音啦。


    前庭在耳蝸的前方,和三個半規管相通。前庭裏麵有橢圓囊、球囊和膜半規管等結構,能感受身體的平衡和位置變化,然後通過前庭神經把這些信息傳遞到腦幹裏專門的區域。


    半規管是內耳中負責感受平衡的部分,包括前骨半規管、後骨半規管和外骨半規管三個互成直角排列的小管。它們能夠感受頭部的旋轉和傾斜運動,再通過前庭神經把信息傳遞到大腦皮層。


    內耳有感受聲音和感受平衡的功能,讓咱們有了聽覺和平衡覺。要是沒有內耳,咱們可就會在“無聲的世界”裏“暈頭轉向”啦。說到這兒,是不是很多人才知道耳朵不光能聽聲音,還有這麽重要的平衡功能呀!


    咱們再來聊聊影響耳朵健康的主要因素。


    首先,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衰老,耳朵也不例外。老年性耳聾就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生的進行性聽力減弱,嚴重的甚至會全聾。通常在 65 ~ 75 歲的老年人中,發病率能高達 60%左右呢!


    然後,長時間佩戴耳機也是個大問題。長期戴耳機可是目前聽力下降低齡化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連續使用耳機可能會造成內耳功能的損傷,引起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還可能伴隨著耳鳴的症狀。


    還有,壓力過大也會導致聽力下降。要是長期生活壓力太大,尤其是睡眠休息時間不足,高強度工作,通宵加班,甚至日夜顛倒,有些人可能會突然聽力下降,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突發性耳聾。


    再有,長時間暴露在噪音環境中也不行。要是長期在噪聲環境中,還不做任何防護措施,可能會導致聽覺神經疲勞,引起慢性內耳的損傷。長期接觸 85 分貝以上強度的噪聲,就可能導致噪聲性聽力損失。


    另外,耳毒性藥物也是導致聽力減退的一個重要因素。比較常見的耳毒性藥物有抗癌藥及氨基糖甙類抗菌藥。


    那怎麽判斷自己的聽力是不是下降了呢?


    比如說,你能聽到聲音,但就是聽不清;在噪聲環境中聽聲音特別困難;隻有麵對著講話的人,才能聽清楚;你覺得別人說話好像在嘟囔或者含糊不清;你必須要讓人重複一些內容;你需要把電視音量調到比別人大的程度;你發現自己不明白談話的主題,還常常答非所問;參加會議、去公共場所或者家庭聚會的時候覺得有些吃力;除非距離很近,否則聽不到電話聲或門鈴聲;你感到腦袋裏有聲音,像嗡嗡聲或鈴聲(耳鳴)。


    常見的耳部疾病也不少。


    比如耳鳴,據估計,咱們國家患耳鳴的人群有 1.2 億,占總人口的 10%。成人中 10%~26%有不同程度的耳鳴,其中 4%~8%是嚴重耳鳴。在耳鼻咽喉科門診病例中,耳鳴的發生率能高達 80%。


    再比如耳聾,突發性耳聾是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全世界的發病率在 5 ~ 20 人\/10 萬人。隨著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咱們國家的突聾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還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要是治療不及時,一直拖著,可能會導致永久性耳聾耳鳴,影響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質量。


    還有眩暈,耳源性眩暈是指前庭迷路感受異常引起的眩暈。像梅尼埃病、耳石症、暈動病、前庭神經炎、中耳感染等都可能引發眩暈。耳源性眩暈是耳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大概占所有眩暈疾病的 70%左右。


    最後咱們來看看耳朵在足底的反射區。


    它位於兩側足底,在第四、五趾的第一節趾骨的遠側 1\/2 和第二、三節趾骨。


    這個反射區的定位由三部分共同組成。為了方便記憶,咱們可以歸納為“四麵一點一橫”。


    先來說“四麵”,就是第四、五趾趾腹(額竇區)近側的底側麵,第四趾的外側麵和第五趾的內側麵。按摩這部分的時候,用的手法是指腹推法。著力點是拇指腹。施力手的腕部要上抬,位於足趾上方,拇指要和趾平行。輔助手要握住足部。操作的時候要從遠側向近側推動。


    要注意的是,施力部位是第四趾的底側和外側,第五趾的底側和內側,操作順序不分先後。還有,如果腕部和足趾在同一高度,拇指處於橫位,操作的時候可能就會缺乏力度,或者需要增加施術強度。


    再來說“一點”,就是第四、五趾根部間足背側的點狀區,位於第四、五趾根部間縫的頂端。這部分用的手法是指端捏揉法,著力點是食指端。施力手的食指端要放在足背側第四、五趾根部間縫的頂端,拇指放在足底側,正對施力部位。輔助手要握住足部。操作的時候,食指和拇指要相向按壓,到了需要的力度時,食指端要作環旋揉動。要注意,施力部位在兩趾根部間縫的頂端,也就是位於第一趾骨體水平,並不接近蹠趾關節。


    最後是“一橫”,就是鄰近第四、五趾根部的蹠前穹隆。這部分用的手法是指關節推法,著力點是食指第一指間關節。施力手的食指要屈曲,輔助手的四指要位於足背側,正對施力部位。操作的時候,要沿著蹠前穹隆從第五趾根部向內推移到第四趾根部。要注意,著力點不是食指第二指節。


    這個耳朵反射區的適應證包括耳聾、耳鳴以及其他耳部疾病等等。


    朋友們,通過這次對耳朵反射區的深入了解,是不是對咱們這對神奇的“小翅膀”有了更多的認識和關注呢?讓咱們好好嗬護耳朵,傾聽這個世界的美好聲音,保持身體的平衡,享受精彩的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華足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藥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藥王並收藏清華足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