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城內,燕王府中,白袍男子石慶義正在房間裏收拾著衣物行囊。想到自己將要離開,石慶義不免有些哀傷,歎氣道:“唉!偌大的燕王府,我竟容不得一席之地,真是可笑!”
男子繼續收拾著,眼裏卻是不斷衝刷著過往。
話說這石慶義身為石安山長子,為何又卻是這般不受重視與待見,那還得從石安山還不曾當燕王,怎麽做上那中郎將說起。
石安山原乃是隴關一帶的布衣百姓,可是他自幼便膂力過人,不肯自甘埋沒。雖是窮苦,但卻在待人處世頗有一套,常常樂於助人,對朋友更是豪義。若是有人前來結交,石安山必是熱情款待。
若是遇著有人來訪,這家中無酒,便會舍賣家田換酒;家中無肉,便宰了耕牛作下酒菜。總之對待朋友那是一個“義”字。那些個來訪的人士對他更是讚賞誇耀,漸漸的,石安山的豪義便傳開來。
一時間,四海之內皆知隴關有義士,喚作石安山。聞其豪義而來的江湖人士絡繹不絕,來訪的人常常帶上豪禮,甚至千金來會。漸漸的,這石安山因“義”而傳於天下。
可是石安山似乎並不止於如此,有了錢財的他,開始來到長安,通過各種手段接觸上層,因他奉承阿諛了得,又常常聞言觀色,總是見機言誌,願報效朝廷,希望得到舉薦。那些個大臣收了他的錢財,雖是對他愈是喜愛,但卻不為他舉薦過一句。
石安山知道,要想進入仕途,隻有三條路可走,若是生在宦官世家是為一路;若是前一路不是,也可發奮苦讀考取功名,或是參軍建立功勳也為一路;若是前麵兩路具都不是,隻得自祈天命,得到權貴賞識舉薦,此為最後一路。
石安山來到長安一年多的時間裏,常常遊曆於煙花巷柳,接觸了長安各色人等,特別是那些喜歡來煙花巷柳之地的朝堂大臣無不識得他的。
在石安山花了不知多少錢財下,他終於如願以償進入皇宮做了個小護衛,憑借他的謀略和天賦,得到統領賞識,學了一身本領,得到晉升,成為最年輕的中郎將。
這石安山年紀輕輕便做了皇帝身邊的中郎將,對他而言年少得誌,豈有不輕狂?話說這人便是這樣,皆有七情六欲,欲望貪念,這石安山也不例外。
石安山仕途愈發風順,漸漸也開始放縱不羈,對權利愈加渴望,色利熏心。無事時,常常出入風塵地,有傳聞石安山在長安時,曾利用自己中郎將身份甚至勾搭上皇宮那些被冷落的妃子,以致後來石安山擁兵自重也有部分原因是此。
話說有次石安山從外邊醉酒迴來,家中一婢女伺候他歇息,他一時酒勁上來,色字當了頭,便強行與那婢女雲雨了一夜。
對石安山來說這似乎不為什麽,但那那婢女卻是有了身孕,十月懷胎生下了石慶義。
那時的石安山雖小有成就,卻是尚未婚配,他擔心自己未來前途,便沒有給那奴婢名分。
說來也奇怪,也不知怎地,不久之後那奴婢便不知怎地染病離世。石安山見這石慶義畢竟是骨肉,又尚在繈褓,便養於家中,每日差乳娘喂養。
再說後來石安山雖是做了燕王,但是自知根基不穩,若想在這燕北之地徹底立足,必是要得到當地世家大族支持,於是石安山便與幽州大族公孫氏攀上關係,娶了公孫南的女兒公孫素做燕王妃,後來便有了石慶仁,石安山也是極其寵愛幼子,一直把他作為繼承者培養。
隻是這石慶仁不像石慶義那般聰慧,但是卻天賦異稟,生得一身孔武有力,很似當年石安山,小小年紀便是勇力過人。
雖說也有許多名師大家見其想要收入門下,可是石安山卻總是憂慮幼子前途,便從小就是讓他習文練武。而那石慶義,石安山卻怕他將來威脅到石慶義,便不準他習武修煉。好在石慶義自己知道,也不強求,免得遭父親猜忌,為人處處低調。
石安山不僅在地方氏族上籠絡,還在江湖上大肆籠絡各方,這燕北地方上的各大門派便是在此時興盛。靠著大運河及自己的鐵腕,石安山把燕北徹底打造成了自己的王國,在這裏他便是最大的王。
……
“哥哥,你在做什麽?”
石慶仁跑來,見哥哥在收拾衣物,好奇問道。
石慶義放下手中衣物,微笑道:“慶仁,哥哥呢,現在要去很遠的地方,你呢,要好好用功學習練功,知道嗎。”石慶義摸摸他的頭。
“哥哥你為什麽要去啊,能不能帶我一起去,我也想和你一起去。”
石慶義摸摸他的頭道:“現在還不行,等慶仁長大了,哥哥再帶你去,好嗎?”
“不好,你不帶我去,是不是要離開我啊,娘走了,碧蘭姐姐也走了,她們都沒有迴來。現在你又要走了,你是不是也準備不迴來了,你們都走了,這燕王府不就剩我和爹爹兩個人了,爹爹又是整日忙著自己的事,都沒人和我玩了!我不要你走,我不要你走,嗚,嗚,嗚……”
石慶仁有些哽咽的哭泣道。
少年跑過去,把那些原本就要收拾好的衣物全都扯開,石慶義無奈,也不攔他。
隻見石慶仁邊扯開邊哭泣道:“我不要你走,我不要你走……”
石慶義見弟弟如此,自己其實哪裏想走,隻是知道無能為力,又不能和他說,便安慰道:“慶仁,你先聽我說。”他一把抓住石慶仁,石慶仁停了下來,隻是淚水依舊在流。
石慶義一副意味深長的道:“慶仁啊,哥哥現在長大了,想出去遊曆,見識一下天下的大好河山,曆練曆練,書上不是說了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哥哥書是讀了不少,路卻走得少。哥哥答應你,一定會迴來的,等哥哥迴來以後,便給你講講外麵的世界,怎麽樣?”
石慶仁將信將疑,抽泣著道:“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啦,不過你要好好用功讀書,練功,不可荒廢,等哥哥迴來,可是要考你的喲!”
“嗯,你放心哥哥,慶仁一定會的,但是你也要答應我,到時要給我帶個姐姐迴來,我想哥哥不要再整日傷心了。”
石慶仁擦了擦眼淚說道。
石慶義笑笑,點了點頭。
“不許騙我,要和我拉鉤。”說著便伸出了手。
石慶義伸出手來,和他拉鉤,可是在石慶義心中,哪裏忘得了。
話說這石慶義曾今也是有一個心愛的姑娘,隻是那姑娘是燕王府中的丫鬟,叫做碧蘭。那碧蘭原是燕王府下人的女兒,從小便於石慶義一起長大,兩人是青梅竹馬。那石慶仁比替他們小,所以經常跟在他倆屁股後麵玩耍,那時三人可以說得上是最快樂的時候。
那一年,石慶義十八歲,碧蘭十六歲。那碧蘭自是長得皎若秋月,亭亭玉立,兩人也早已情投意合,有共度餘生之心,隻是石慶義沒有告訴他父親。
那一日,石慶義與石慶仁兩兄弟,外出去幽州城西寺廟為已過世的燕王妃祭奠,並在寺廟齋戒住宿兩日,就沒在燕王府。
那天,石安山並沒有同去,夜晚,石安山迴府,也是不懂怎地,喝得酩酊大醉,剛好在迴房時遇見那碧蘭。這石安山久未嚐過女色,見她膚白貌美,姿色嫋娜,一時間色上心頭,便是強行按住了碧蘭,奈何碧蘭苦苦掙紮,最後還是被石安山擄去房中。
那一晚後,碧蘭身心憔悴,不堪侮辱,已知再無臉麵見自己心愛之人,便於燕王寢房內上吊自殺,石安山下令膽敢言論此事者,立斬不赦,整個燕王府無一人敢多言。
石慶義兩兄弟祭祀禮齋後,便會迴王府,石慶義一迴到府中便尋碧蘭,可是卻不見她蹤跡,問下人也是具不知,那一天他像發了瘋一般四處尋找,碧蘭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般,甚至關於她的一切也都不複。
至此,石慶義整日茶飯不思,身體每況愈下,後來石慶義去了趟通天閣,迴來後,便像變了個人,臉上再也沒有了曾經那種笑容,沒人知道他那天去通天閣幹了什麽。既然他不再提起,也就沒有人再把此事提起,自此一切又像恢複如初一般。
幽州城外,少年身後跟著一行屬下,隻有少年在揮著手,他留著淚水,滿是難過的向船上的人告別,石安山沒有來,隻是交代跟隨石慶仁的人定要看著石慶義離開。
那船上的是石慶義,身後跟有一名書童,輕裝簡行,隻是坐著小船。
伴隨著太陽高升,船乘風往南邊去,漸行漸遠,石慶義最後迴頭看一眼幽州城,便轉過身去,再也沒有多看。
“公子莫非舍不得?”那書童問道。
“身在王家,半點不由人,舍不舍得又豈是我能說了算。”
書童似懂非懂,便也不再多說。
一路上,書童都是欣賞著沿途風景,隻有石慶義卻是心不在焉的,臉上毫無表情,也許在他心裏有的盡是些傷心和無奈吧!
男子繼續收拾著,眼裏卻是不斷衝刷著過往。
話說這石慶義身為石安山長子,為何又卻是這般不受重視與待見,那還得從石安山還不曾當燕王,怎麽做上那中郎將說起。
石安山原乃是隴關一帶的布衣百姓,可是他自幼便膂力過人,不肯自甘埋沒。雖是窮苦,但卻在待人處世頗有一套,常常樂於助人,對朋友更是豪義。若是有人前來結交,石安山必是熱情款待。
若是遇著有人來訪,這家中無酒,便會舍賣家田換酒;家中無肉,便宰了耕牛作下酒菜。總之對待朋友那是一個“義”字。那些個來訪的人士對他更是讚賞誇耀,漸漸的,石安山的豪義便傳開來。
一時間,四海之內皆知隴關有義士,喚作石安山。聞其豪義而來的江湖人士絡繹不絕,來訪的人常常帶上豪禮,甚至千金來會。漸漸的,這石安山因“義”而傳於天下。
可是石安山似乎並不止於如此,有了錢財的他,開始來到長安,通過各種手段接觸上層,因他奉承阿諛了得,又常常聞言觀色,總是見機言誌,願報效朝廷,希望得到舉薦。那些個大臣收了他的錢財,雖是對他愈是喜愛,但卻不為他舉薦過一句。
石安山知道,要想進入仕途,隻有三條路可走,若是生在宦官世家是為一路;若是前一路不是,也可發奮苦讀考取功名,或是參軍建立功勳也為一路;若是前麵兩路具都不是,隻得自祈天命,得到權貴賞識舉薦,此為最後一路。
石安山來到長安一年多的時間裏,常常遊曆於煙花巷柳,接觸了長安各色人等,特別是那些喜歡來煙花巷柳之地的朝堂大臣無不識得他的。
在石安山花了不知多少錢財下,他終於如願以償進入皇宮做了個小護衛,憑借他的謀略和天賦,得到統領賞識,學了一身本領,得到晉升,成為最年輕的中郎將。
這石安山年紀輕輕便做了皇帝身邊的中郎將,對他而言年少得誌,豈有不輕狂?話說這人便是這樣,皆有七情六欲,欲望貪念,這石安山也不例外。
石安山仕途愈發風順,漸漸也開始放縱不羈,對權利愈加渴望,色利熏心。無事時,常常出入風塵地,有傳聞石安山在長安時,曾利用自己中郎將身份甚至勾搭上皇宮那些被冷落的妃子,以致後來石安山擁兵自重也有部分原因是此。
話說有次石安山從外邊醉酒迴來,家中一婢女伺候他歇息,他一時酒勁上來,色字當了頭,便強行與那婢女雲雨了一夜。
對石安山來說這似乎不為什麽,但那那婢女卻是有了身孕,十月懷胎生下了石慶義。
那時的石安山雖小有成就,卻是尚未婚配,他擔心自己未來前途,便沒有給那奴婢名分。
說來也奇怪,也不知怎地,不久之後那奴婢便不知怎地染病離世。石安山見這石慶義畢竟是骨肉,又尚在繈褓,便養於家中,每日差乳娘喂養。
再說後來石安山雖是做了燕王,但是自知根基不穩,若想在這燕北之地徹底立足,必是要得到當地世家大族支持,於是石安山便與幽州大族公孫氏攀上關係,娶了公孫南的女兒公孫素做燕王妃,後來便有了石慶仁,石安山也是極其寵愛幼子,一直把他作為繼承者培養。
隻是這石慶仁不像石慶義那般聰慧,但是卻天賦異稟,生得一身孔武有力,很似當年石安山,小小年紀便是勇力過人。
雖說也有許多名師大家見其想要收入門下,可是石安山卻總是憂慮幼子前途,便從小就是讓他習文練武。而那石慶義,石安山卻怕他將來威脅到石慶義,便不準他習武修煉。好在石慶義自己知道,也不強求,免得遭父親猜忌,為人處處低調。
石安山不僅在地方氏族上籠絡,還在江湖上大肆籠絡各方,這燕北地方上的各大門派便是在此時興盛。靠著大運河及自己的鐵腕,石安山把燕北徹底打造成了自己的王國,在這裏他便是最大的王。
……
“哥哥,你在做什麽?”
石慶仁跑來,見哥哥在收拾衣物,好奇問道。
石慶義放下手中衣物,微笑道:“慶仁,哥哥呢,現在要去很遠的地方,你呢,要好好用功學習練功,知道嗎。”石慶義摸摸他的頭。
“哥哥你為什麽要去啊,能不能帶我一起去,我也想和你一起去。”
石慶義摸摸他的頭道:“現在還不行,等慶仁長大了,哥哥再帶你去,好嗎?”
“不好,你不帶我去,是不是要離開我啊,娘走了,碧蘭姐姐也走了,她們都沒有迴來。現在你又要走了,你是不是也準備不迴來了,你們都走了,這燕王府不就剩我和爹爹兩個人了,爹爹又是整日忙著自己的事,都沒人和我玩了!我不要你走,我不要你走,嗚,嗚,嗚……”
石慶仁有些哽咽的哭泣道。
少年跑過去,把那些原本就要收拾好的衣物全都扯開,石慶義無奈,也不攔他。
隻見石慶仁邊扯開邊哭泣道:“我不要你走,我不要你走……”
石慶義見弟弟如此,自己其實哪裏想走,隻是知道無能為力,又不能和他說,便安慰道:“慶仁,你先聽我說。”他一把抓住石慶仁,石慶仁停了下來,隻是淚水依舊在流。
石慶義一副意味深長的道:“慶仁啊,哥哥現在長大了,想出去遊曆,見識一下天下的大好河山,曆練曆練,書上不是說了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哥哥書是讀了不少,路卻走得少。哥哥答應你,一定會迴來的,等哥哥迴來以後,便給你講講外麵的世界,怎麽樣?”
石慶仁將信將疑,抽泣著道:“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啦,不過你要好好用功讀書,練功,不可荒廢,等哥哥迴來,可是要考你的喲!”
“嗯,你放心哥哥,慶仁一定會的,但是你也要答應我,到時要給我帶個姐姐迴來,我想哥哥不要再整日傷心了。”
石慶仁擦了擦眼淚說道。
石慶義笑笑,點了點頭。
“不許騙我,要和我拉鉤。”說著便伸出了手。
石慶義伸出手來,和他拉鉤,可是在石慶義心中,哪裏忘得了。
話說這石慶義曾今也是有一個心愛的姑娘,隻是那姑娘是燕王府中的丫鬟,叫做碧蘭。那碧蘭原是燕王府下人的女兒,從小便於石慶義一起長大,兩人是青梅竹馬。那石慶仁比替他們小,所以經常跟在他倆屁股後麵玩耍,那時三人可以說得上是最快樂的時候。
那一年,石慶義十八歲,碧蘭十六歲。那碧蘭自是長得皎若秋月,亭亭玉立,兩人也早已情投意合,有共度餘生之心,隻是石慶義沒有告訴他父親。
那一日,石慶義與石慶仁兩兄弟,外出去幽州城西寺廟為已過世的燕王妃祭奠,並在寺廟齋戒住宿兩日,就沒在燕王府。
那天,石安山並沒有同去,夜晚,石安山迴府,也是不懂怎地,喝得酩酊大醉,剛好在迴房時遇見那碧蘭。這石安山久未嚐過女色,見她膚白貌美,姿色嫋娜,一時間色上心頭,便是強行按住了碧蘭,奈何碧蘭苦苦掙紮,最後還是被石安山擄去房中。
那一晚後,碧蘭身心憔悴,不堪侮辱,已知再無臉麵見自己心愛之人,便於燕王寢房內上吊自殺,石安山下令膽敢言論此事者,立斬不赦,整個燕王府無一人敢多言。
石慶義兩兄弟祭祀禮齋後,便會迴王府,石慶義一迴到府中便尋碧蘭,可是卻不見她蹤跡,問下人也是具不知,那一天他像發了瘋一般四處尋找,碧蘭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般,甚至關於她的一切也都不複。
至此,石慶義整日茶飯不思,身體每況愈下,後來石慶義去了趟通天閣,迴來後,便像變了個人,臉上再也沒有了曾經那種笑容,沒人知道他那天去通天閣幹了什麽。既然他不再提起,也就沒有人再把此事提起,自此一切又像恢複如初一般。
幽州城外,少年身後跟著一行屬下,隻有少年在揮著手,他留著淚水,滿是難過的向船上的人告別,石安山沒有來,隻是交代跟隨石慶仁的人定要看著石慶義離開。
那船上的是石慶義,身後跟有一名書童,輕裝簡行,隻是坐著小船。
伴隨著太陽高升,船乘風往南邊去,漸行漸遠,石慶義最後迴頭看一眼幽州城,便轉過身去,再也沒有多看。
“公子莫非舍不得?”那書童問道。
“身在王家,半點不由人,舍不舍得又豈是我能說了算。”
書童似懂非懂,便也不再多說。
一路上,書童都是欣賞著沿途風景,隻有石慶義卻是心不在焉的,臉上毫無表情,也許在他心裏有的盡是些傷心和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