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肆甲廣皿。王城尚都,朗乾宮
數以百計的披甲軍士,徐步走入大殿。其後是以數十位長髯大臣攀附禦製的玉磚喘息而上。
大殿之上,四阿頂嵌以數以萬計的金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有一精雕燭龍銜珠與一灼鳳爭奪。寶頂周身以八根鎖鏈齊拉向燭龍,似是要將其降服於此。
金殿裏,廣皿的帝王,武王項之燚端坐在代表他至高地位的金座之上。他的身旁,是數十名記錄帝王所敘之事的聞召司。他們的分工極為細致,關於項之燚的玉召,分門別類極為廣泛。他又是一個心思縝密但又出乎意料決絕霸道的帝王。動用如此之多的聞召司,的確存在著必要。
由金絲繞燒而製成的金鏐方磚,緊致而細密的碼在廣武王禦座周身。與大殿更為廣泛的西淮玉磚形成一個極易辨識的區域。
這便是王的威儀。
九根象征王權的燭龍金柱鑲嵌於武王兩側,依次向後排列。九根象征威儀的灼鳳玉柱豎陳於大殿入口的兩側,徐徐向內延展與燭龍金柱相交。金殿其上,雕飾以各種上古異獸廝殺之景,宛若一幅遺世卷軸。鋪陳而開的玉磚映照著上方的雕飾,交相生輝。
頭頂配以灼鳳羽冠的將領走在最前方,其後是百計的低位將領逐次跟近。殿內兩側的侍衛在他們進殿的同時,抬高了手裏的長槍,僅留一支兩人寬的過道供他們通過。
武王略一皺眉,麵龐微微顫動。身旁的聞召司侍長首先會意,急忙尖著嗓子高喊:“車驅大將軍項之焱入殿,無需戒備!諸位殿司請放下手中長槍!”
“遵命!”百名殿司放下長槍,各自向後退卻,巨大的聲響震顫著金殿,久久不息。
武王緊繃的臉龐漸漸鬆弛,他微笑著看向慢慢走來的大將軍。車驅大將項之焱摘下灼鳳羽冠頭盔,露出極顯英氣的麵龐。他的步履戛然而止在金磚與玉磚的交界,忽的搶跪在地上。
“王上,臣弟征馳東國許久,現已經破其樞紐六城,特前來複命。”
武王微愣,旋即大笑。他慢慢地站了起來,無顧身邊聞召司的驚唿,信步下了金階。他用手卷起絲質大裳的動作有些略顯生硬,顯然身披鐵甲,勁旅戎裝更加適合這位驍勇善戰的帝王,他鄭重地扶起跪在地上的項之焱。
“三弟,如今你已經是車驅大將,不再是從前那個跟在我屁股後麵的孩子了。”他說,“如此大禮,以後便是無需了!”
“王上……不,哥哥,弟弟今天的成就都是您一手交予我的,算不上我的能力。”
“賢弟,你倒是有心,就是不知其他郡王,是不是也像你這樣忠誠。”武王的眼裏藏著烈火,但他卻隱下了勢頭,“三弟,東征以來……辛苦了。”
項之焱一愣,他抬頭看向武王,竟覺得他是如此的陌生與突然的親切。善騎射,拔劍弑敵終麵色不改,便是他這個二哥的勇猛之處。這個殺兄奪位的帝王,注定便是不滿屈居於心無韜略的大哥的。
他漸漸想到了那個時候的事情,至今仍然覺得背若芒刺。
哀帝十八年,二十八個身居高位的諸侯,已經僅剩下了十個最終仍在磨礪爪牙的亂世之狼。而彼時陸洲的諸侯之爭已經接近了尾聲,十大王朝雄霸陸洲,他們窮兵黷武,企圖就這麽爭奪下去,將這陸洲壓縮為大一統集團。
廣皿國的侯爵,廣太侯項儲素有謀略,可他貴為侯爵,加封大鉞給予的極高地位,權勢一度達到足以威脅帝王的存在。廣皿國本就是臨近鉞都的封國,其優越的地勢造就了廣皿國的軍士鐵甲所向披靡。因此,項儲的目光,對準了南邊不遠的鉞都,愈發的目中無人,而這正是摧毀了他的前兆。
時為二皇子的項之燚是項儲最為扼腕長歎且怒罵不中用的皇子。他早早地就將精力投身於酒肆娼館與那氓流之輩聚集的地方,大街小巷裏,無人不知他項之燚的大名,每談起這個名字,人們皆是麵如死灰且捶胸頓足著怒罵他就是一個無用匹夫。
主城尚都裏,廣為流傳著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關於二皇子項之燚究竟是何許人也?有說他是一生下來就會跑會跳,卻是個不成器的東西,畢生本事豈是一個賭字了得。也有人說他是下官為了擾亂君心,排除萬難,送到了侯爺的妃子產房裏,讓他當了二皇子。更有妖人大言不慚道,二皇子乃是亂世之昏君,是導致大鉞覆滅的始作俑者。沒人會信這個言論,畢竟大鉞沒落時,項之燚這個地痞無賴還在娘胎裏打著轉!
但那妖人或許誤打誤撞,也猜對了一半。不過不是昏君,而是一頭亂世的狼。
繁華的鳳棲街頭,一處閉著門戶的說書堂裏,有說書人大笑著猛拍下驚堂木,驚煞了一眾搬著小凳坐在堂前聚精會神聽書的人們。他手裏折扇一收,忽地又變為緊皺的麵龐裏有道不盡的神秘。
他低低的發問:“誰人不知炎之烈猛?而誰人又不知炎之炎,尤為甚?現今三炎且無力,餘觀此勢,定當早夭!”
“早夭!”眾人捧腹裏大笑。
而說書人眉頭又猛地一擰,仿著樣子,大驚中一腳踩住座椅,當頭就是一聲斷喝,“哪兒來的野狗!拉下去斬咯!”
屏風後麵,烏琴特有的低沉頓響聲一下接一下爆響,評書堂裏充斥了緊張的氣息。而早已準備就緒的小廝,從眾人裏極為驚嚇的一聲尖叫,倒摔在了地上,忙跪著求饒。
“小的該死!小的該死!”
“既是該死,那怎的求饒!拉下去!”說書人將折扇充當斬令扔在了地上,立時有二人上前扯過了那小廝,朝著後房拉去。
不知是誰帶頭鼓起了掌,眾人都從剛才緊張的氣息裏反應過來,掌聲如雷貫耳。
“好!好!”
“靜!”說書人又一止住,拍下驚堂木。掌聲戛然而止,人們又迴到了方才的聚精會神中,而說書老漢剛一張嘴,就恍若千軍萬馬疾馳而過。
“世人皆知這陸洲英雄,項儲當為一絕,然其操備一生,隻是給後世宵小留下祖上蔭庇苟延殘喘!您說這,算是個什麽?這後王,哪個皇子又當得起?二炎當得起?”
三弦厚亮的聲色起伏,仿佛將眾人帶進了那廟堂托孤的場景。
“二炎當不得!二炎當不得!”眾人聲嘶力竭的大喊著迴應說書人,可那震耳欲聾卻顯得愈發無力。而說書人越發的抖擻起來,他抓耳撓腮,或站或坐,或笑或哭,隨後一下狠狠地拍下了驚堂木,堂內又重迴了寂靜。
“二炎當不得,那誰人又可當?自是二火!”說書人飄然入了屏風之內,隻留下個耐人尋味的背影。
眾人嘻嘻哈哈過後,就又重歸了死寂。多數的人都是知道這個調侃意味濃厚的小詞是在說誰,隻是他們沒有這個膽子去說。
“奇怪……”有的人已經發現了今天的說書內容有些莫名的怪,因為上迴說書老漢的評書乃是前煒朝的演義,這迴卻是忽然說了那極為隱晦但並不難猜的,對二皇子項之燚的謾罵故事。
“這說書人是在尋死……”有人低著頭與身邊的人竊竊私語,已經有了想要走的趨勢。他們都是迎合了方才說書人的評書,若是給朝廷的耳目探到了,那是要砍頭的。
他們是恨透了這項之燚,但不代表他們願意為了辱罵他而去受刑。所以沒有人敢公然說這些事,這個說書人今天的反常,很是奇怪。
這時,有人站起身開始鼓起了掌。眾人都從沉寂裏抬頭盯著他,那是個年輕的公子哥模樣的人,身邊還帶了個年紀相仿的侍從。公子一言不發,隻是在無聲地笑。沒有人知曉那鼓動之下的意思,他們也已來不及思索。殘留的掌聲像是還縈繞在耳旁,隻是公子已經離開許久了。
陸陸續續有人起身離開了說書堂,他們的心裏都是在想著今日的說書老漢到底是中了什麽邪,居然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評書,這可是足以株連九族的絕罪啊!
一個眉目尚且年幼的小孩兒眼見的堂中人越來越少,賊溜溜的眼睛盯緊了桌上的那碟還未動過的水煮花生。他許是餓極了,滑稽的爬上了桌子,雙手並用著去摸那小碟的花生,可是手伸到半空,就被另一隻大手給狠狠地打落了。小孩兒吃痛,驚惶地低鳴了一聲,一抬頭卻發現是自己的老爹。
“看什麽看!還不快走!”胡子拉碴的中年漢子又一伸過了手,緊緊扯住了小孩兒,抬腿就朝門外走。
因為小孩兒的耽誤,漢子出去時,已經是最後一個了。他的頭上蓄滿了冷汗,扯過堂門的遮簾子,一抬腳踏過了門檻,離開了這裏。可是門外的光亮並沒有讓他感到些許的心安,反倒是恐懼愈發占據了他的全身。
數以百計的披甲軍士,徐步走入大殿。其後是以數十位長髯大臣攀附禦製的玉磚喘息而上。
大殿之上,四阿頂嵌以數以萬計的金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有一精雕燭龍銜珠與一灼鳳爭奪。寶頂周身以八根鎖鏈齊拉向燭龍,似是要將其降服於此。
金殿裏,廣皿的帝王,武王項之燚端坐在代表他至高地位的金座之上。他的身旁,是數十名記錄帝王所敘之事的聞召司。他們的分工極為細致,關於項之燚的玉召,分門別類極為廣泛。他又是一個心思縝密但又出乎意料決絕霸道的帝王。動用如此之多的聞召司,的確存在著必要。
由金絲繞燒而製成的金鏐方磚,緊致而細密的碼在廣武王禦座周身。與大殿更為廣泛的西淮玉磚形成一個極易辨識的區域。
這便是王的威儀。
九根象征王權的燭龍金柱鑲嵌於武王兩側,依次向後排列。九根象征威儀的灼鳳玉柱豎陳於大殿入口的兩側,徐徐向內延展與燭龍金柱相交。金殿其上,雕飾以各種上古異獸廝殺之景,宛若一幅遺世卷軸。鋪陳而開的玉磚映照著上方的雕飾,交相生輝。
頭頂配以灼鳳羽冠的將領走在最前方,其後是百計的低位將領逐次跟近。殿內兩側的侍衛在他們進殿的同時,抬高了手裏的長槍,僅留一支兩人寬的過道供他們通過。
武王略一皺眉,麵龐微微顫動。身旁的聞召司侍長首先會意,急忙尖著嗓子高喊:“車驅大將軍項之焱入殿,無需戒備!諸位殿司請放下手中長槍!”
“遵命!”百名殿司放下長槍,各自向後退卻,巨大的聲響震顫著金殿,久久不息。
武王緊繃的臉龐漸漸鬆弛,他微笑著看向慢慢走來的大將軍。車驅大將項之焱摘下灼鳳羽冠頭盔,露出極顯英氣的麵龐。他的步履戛然而止在金磚與玉磚的交界,忽的搶跪在地上。
“王上,臣弟征馳東國許久,現已經破其樞紐六城,特前來複命。”
武王微愣,旋即大笑。他慢慢地站了起來,無顧身邊聞召司的驚唿,信步下了金階。他用手卷起絲質大裳的動作有些略顯生硬,顯然身披鐵甲,勁旅戎裝更加適合這位驍勇善戰的帝王,他鄭重地扶起跪在地上的項之焱。
“三弟,如今你已經是車驅大將,不再是從前那個跟在我屁股後麵的孩子了。”他說,“如此大禮,以後便是無需了!”
“王上……不,哥哥,弟弟今天的成就都是您一手交予我的,算不上我的能力。”
“賢弟,你倒是有心,就是不知其他郡王,是不是也像你這樣忠誠。”武王的眼裏藏著烈火,但他卻隱下了勢頭,“三弟,東征以來……辛苦了。”
項之焱一愣,他抬頭看向武王,竟覺得他是如此的陌生與突然的親切。善騎射,拔劍弑敵終麵色不改,便是他這個二哥的勇猛之處。這個殺兄奪位的帝王,注定便是不滿屈居於心無韜略的大哥的。
他漸漸想到了那個時候的事情,至今仍然覺得背若芒刺。
哀帝十八年,二十八個身居高位的諸侯,已經僅剩下了十個最終仍在磨礪爪牙的亂世之狼。而彼時陸洲的諸侯之爭已經接近了尾聲,十大王朝雄霸陸洲,他們窮兵黷武,企圖就這麽爭奪下去,將這陸洲壓縮為大一統集團。
廣皿國的侯爵,廣太侯項儲素有謀略,可他貴為侯爵,加封大鉞給予的極高地位,權勢一度達到足以威脅帝王的存在。廣皿國本就是臨近鉞都的封國,其優越的地勢造就了廣皿國的軍士鐵甲所向披靡。因此,項儲的目光,對準了南邊不遠的鉞都,愈發的目中無人,而這正是摧毀了他的前兆。
時為二皇子的項之燚是項儲最為扼腕長歎且怒罵不中用的皇子。他早早地就將精力投身於酒肆娼館與那氓流之輩聚集的地方,大街小巷裏,無人不知他項之燚的大名,每談起這個名字,人們皆是麵如死灰且捶胸頓足著怒罵他就是一個無用匹夫。
主城尚都裏,廣為流傳著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關於二皇子項之燚究竟是何許人也?有說他是一生下來就會跑會跳,卻是個不成器的東西,畢生本事豈是一個賭字了得。也有人說他是下官為了擾亂君心,排除萬難,送到了侯爺的妃子產房裏,讓他當了二皇子。更有妖人大言不慚道,二皇子乃是亂世之昏君,是導致大鉞覆滅的始作俑者。沒人會信這個言論,畢竟大鉞沒落時,項之燚這個地痞無賴還在娘胎裏打著轉!
但那妖人或許誤打誤撞,也猜對了一半。不過不是昏君,而是一頭亂世的狼。
繁華的鳳棲街頭,一處閉著門戶的說書堂裏,有說書人大笑著猛拍下驚堂木,驚煞了一眾搬著小凳坐在堂前聚精會神聽書的人們。他手裏折扇一收,忽地又變為緊皺的麵龐裏有道不盡的神秘。
他低低的發問:“誰人不知炎之烈猛?而誰人又不知炎之炎,尤為甚?現今三炎且無力,餘觀此勢,定當早夭!”
“早夭!”眾人捧腹裏大笑。
而說書人眉頭又猛地一擰,仿著樣子,大驚中一腳踩住座椅,當頭就是一聲斷喝,“哪兒來的野狗!拉下去斬咯!”
屏風後麵,烏琴特有的低沉頓響聲一下接一下爆響,評書堂裏充斥了緊張的氣息。而早已準備就緒的小廝,從眾人裏極為驚嚇的一聲尖叫,倒摔在了地上,忙跪著求饒。
“小的該死!小的該死!”
“既是該死,那怎的求饒!拉下去!”說書人將折扇充當斬令扔在了地上,立時有二人上前扯過了那小廝,朝著後房拉去。
不知是誰帶頭鼓起了掌,眾人都從剛才緊張的氣息裏反應過來,掌聲如雷貫耳。
“好!好!”
“靜!”說書人又一止住,拍下驚堂木。掌聲戛然而止,人們又迴到了方才的聚精會神中,而說書老漢剛一張嘴,就恍若千軍萬馬疾馳而過。
“世人皆知這陸洲英雄,項儲當為一絕,然其操備一生,隻是給後世宵小留下祖上蔭庇苟延殘喘!您說這,算是個什麽?這後王,哪個皇子又當得起?二炎當得起?”
三弦厚亮的聲色起伏,仿佛將眾人帶進了那廟堂托孤的場景。
“二炎當不得!二炎當不得!”眾人聲嘶力竭的大喊著迴應說書人,可那震耳欲聾卻顯得愈發無力。而說書人越發的抖擻起來,他抓耳撓腮,或站或坐,或笑或哭,隨後一下狠狠地拍下了驚堂木,堂內又重迴了寂靜。
“二炎當不得,那誰人又可當?自是二火!”說書人飄然入了屏風之內,隻留下個耐人尋味的背影。
眾人嘻嘻哈哈過後,就又重歸了死寂。多數的人都是知道這個調侃意味濃厚的小詞是在說誰,隻是他們沒有這個膽子去說。
“奇怪……”有的人已經發現了今天的說書內容有些莫名的怪,因為上迴說書老漢的評書乃是前煒朝的演義,這迴卻是忽然說了那極為隱晦但並不難猜的,對二皇子項之燚的謾罵故事。
“這說書人是在尋死……”有人低著頭與身邊的人竊竊私語,已經有了想要走的趨勢。他們都是迎合了方才說書人的評書,若是給朝廷的耳目探到了,那是要砍頭的。
他們是恨透了這項之燚,但不代表他們願意為了辱罵他而去受刑。所以沒有人敢公然說這些事,這個說書人今天的反常,很是奇怪。
這時,有人站起身開始鼓起了掌。眾人都從沉寂裏抬頭盯著他,那是個年輕的公子哥模樣的人,身邊還帶了個年紀相仿的侍從。公子一言不發,隻是在無聲地笑。沒有人知曉那鼓動之下的意思,他們也已來不及思索。殘留的掌聲像是還縈繞在耳旁,隻是公子已經離開許久了。
陸陸續續有人起身離開了說書堂,他們的心裏都是在想著今日的說書老漢到底是中了什麽邪,居然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評書,這可是足以株連九族的絕罪啊!
一個眉目尚且年幼的小孩兒眼見的堂中人越來越少,賊溜溜的眼睛盯緊了桌上的那碟還未動過的水煮花生。他許是餓極了,滑稽的爬上了桌子,雙手並用著去摸那小碟的花生,可是手伸到半空,就被另一隻大手給狠狠地打落了。小孩兒吃痛,驚惶地低鳴了一聲,一抬頭卻發現是自己的老爹。
“看什麽看!還不快走!”胡子拉碴的中年漢子又一伸過了手,緊緊扯住了小孩兒,抬腿就朝門外走。
因為小孩兒的耽誤,漢子出去時,已經是最後一個了。他的頭上蓄滿了冷汗,扯過堂門的遮簾子,一抬腳踏過了門檻,離開了這裏。可是門外的光亮並沒有讓他感到些許的心安,反倒是恐懼愈發占據了他的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