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待到翌日天亮之時,劉榮便去尋申培三人,對其言道:“三位長者此到河東乃是欲祭拜文侯,此時文侯已然安葬之,我要同老師同行至河東其餘諸縣,以查河東之民風。
此時已至隆冬時節,隻怕三位長者有何異樣,不若迴轉長安如何,也好令魏其侯安心”。
申培三人哪裏聽不出劉榮之意,一拱手便言道:“此來河東,便是勞煩殿下,老朽等這便迴長安去”。
聞此,劉榮自然是喜之,對於儒學劉榮從未有過任何之偏見,但此次出行帶了三個儒學大家,隻怕讓長樂宮中的竇太後知道,劉榮和一群儒士混在一起,隻怕便要遭之不喜。
而湯晟便隻得不情不願的調了五十名騎卒,送申培三人迴長安而去。
此三人走後,賈誼便問劉榮道:“殿下,咱們先到何處去矣?”。
賈誼之問,卻是問住了劉榮,也不能沒有目的的隨意前往,河東郡之治所安邑更是不能去之,若是到了那裏說不得便要被人認出來,到時若是搞得整個河東上下皆知皇子到來,在要訪查河東之事之實情,便是要難比登天。
一番思慮過後,劉榮突然想到了什麽,對賈誼言道:“不若到汾陰去如何?”。
“汾陰縣在脽之上,距離東垣縣不過一日之路途,且汾陰乃是汾陰侯之封地,汾陰悼侯乃是天下聞名之名臣,若是到了汾陰,還是要去祭拜一下為好”。
從老師賈誼的言語之中,劉榮自然是聽出了賈誼對汾陰悼侯周昌之敬仰之情。也確實,向周昌那樣的正直敢言之臣自然亦是值得敬仰。
周昌此人為人極其堅忍剛強,敢於直言不諱。
且周昌曾經有一次在劉邦休息時進宮奏事,劉邦正和戚夫人抱在一塊膩歪,周昌抬頭見此情景,迴頭便跑,劉邦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朕是什麽樣的皇帝?。
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之君主。劉邦聽了是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
對天子都敢如此說話,更別說是其餘之朝臣,即便是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等人見到周昌都是非常敬畏之,也怕被這直言敢言之“諍臣”抓到什麽把柄去…………
後來,為了保護趙王劉如意不被呂後迫害,劉邦更是命周昌出任趙國丞相,以保其周全。
然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最終呂後一狠心,將周昌先召進了長安軟禁起來,將劉如意關入永巷之中致其喪命……
最終周昌心灰意冷之下,辭官歸至封地鬱鬱寡歡而終………………
然此次劉榮想到到汾陰而去之,可不是因為要去祭拜周昌,而是想到,司馬遷曾曾在《史記》中記載,汾陰有一神器!
如此,次日兩人決意辭別張奉之後,便要乘車離去…………
張奉原還想著這幾日在家中好好侍奉劉榮,不不想還未過兩日,劉榮等人便要離去。
“天使竟如此急於走之,難道是下臣招待不周不成,若是如此,還望天使勿怪之!”,張奉一行禮,言道。
“哈哈,北平侯怎會有何招待不周之處,在北平侯府中這幾日,可是比我在長安之時還要安逸之”,劉榮這話,可不是客氣之言,這十餘年住在宮中,什麽時候也沒睡過鋪滿錦緞與狐裘之床榻。
臨行之時,張奉更是帶著其子張預一同送劉榮等人到了近十裏之外,才掉頭離去。
張預自然也是不知道父親為何如此,兩人並馬同行,迴至府中之時,便問道:“隻是天子一使者,父親為何如此看中之?”。
張奉感慨道:“此人之貴,貴不可言!”。
……………………………………………………………………
在張奉家中待了數日,可是把陳阿嬌給憋壞了,在車駕之中更是不願意老老實實坐在劉榮一旁,直往劉榮的懷裏鑽。
如此,劉榮也隻得放下手中之竹簡,言道:“阿嬌,不可亂來,一女兒家怎能往他人懷裏鑽”。
然陳阿嬌可是一點也未將劉榮的話聽進去,依然是我行我素的躺在劉榮懷中……
不過須臾,便聽車駕之外之禦者言道:“公子,我等已入汾陰之境”。
聽到入了汾陰,劉榮便拉開車駕之眼簾,觀望窗外之景象。
然此時正值冬季,道路一旁之田地之中,自然也是未有勞作之百姓。
如此,行至汾陰縣城,一路之上劉榮也未見到街市之上有幾人。
這可是與劉榮在東垣縣所見之場景可是大不一樣,隻有寥寥數人在街市上行走,見此,劉榮當即便令禦者停車,自己下得車來,徒步在街市上行走。
“縣城之中如此,鄉間還不知是怎樣,看來河東定是出了大事!”劉榮暗道。
賈誼見到此番場景,也是皺起了眉頭,湊到劉榮近前,道:“殿下,汾陰與東垣之差異,竟如此之大”。
而就在此時,劉榮抬頭一看,隻見扛著一捆柴之人,突然便倒在了街市之上。
劉榮忙喚身旁侍從道:“愣什麽!還不快去救之”。
聞此,這侍從才反應過了,忙不迭的湊前,看那倒地之樵夫…………
待就送行至近前之時,這侍從才言道:“殿下,此人應是餓昏了過去”。
望著躺在地上之人麵色饑黃且骨瘦如柴,到了冬日竟還穿著單薄之破爛衣物。
劉榮皺著眉頭言道:“去從我之車駕上拿著可食之物,喂其食之”。
“諾”。
喂其吃下半個粟米餅,喂下幾口水之後,這人便醒了過來,然一醒過來之後不僅未謝眼前之人,而是一把搶過那侍從手中之粟米餅,狼吞虎咽的塞入嘴中。
然還未咽下,便被噎的直翻白眼,一旁之侍從忙不迭的遞過水囊,令其飲之。
待喝下幾口水,這人坐在地上一陣喘氣,這時才注意起了一旁站立之數人。
忙不迭的跪地,痛哭道:“謝貴人救命之恩,謝貴人救命之恩!”。
“你可是汾陰之人,怎會昏倒在此?”。
“迴貴人的話,小人自然是汾陰之人,然卻不是汾陰縣城之人,乃是距離此處十餘裏外一村落之人。今日在附近山中砍些柴,原想到城中賣了,換些粟米歸家,熬粥之用。
不想竟先因腹中饑餓難耐,昏倒在此處,多虧貴人所賜之食”。
說完,此人便是止不住的跪地叩頭…………
聞此,劉榮便又問道:“可是因此次河東旱情,粟米欠收,而至使如此饑餓之”。
“貴人所言不差,確是因為如此,因今年大旱,田中粟米欠收,交完賦稅之後,小人家中便無甚餘糧。至今數月,小人已未食過粟米”。
原本劉榮對祖父開創的史上鼎鼎有名文景之治,還有幾分憧憬,幻想即便此時天下之百姓,即便不能日日食得飽,但一日之中還是能吃著糧食之物……
但此時,望著眼前跪地哽咽著之人,劉榮也是心有餘悸,“這便是華夏第一個盛世王朝之景象,盛世之百姓尚且如此難以繼日,若是亂世之時還不知要怎的……”。
“不知我等可否隨你至你所住之村落之中?”,劉榮問道。
“這……這貴人所請,小人應當遵從,隻是小人還要賣掉所伐之柴還要賣掉,換些糧食歸家,才好令妻兒食之”。
聞言,劉榮當即便令侍從從車上拿出五十製錢交於此人,“此便算是我買下你之柴,錢歸你所有,柴亦歸你,隻須你將我等帶到你之村落便可,如何?”。
這人聽劉榮如此說,自然是高興萬分,一捆柴,賣出去最多也就幾個製錢,今日卻有人以五十錢買,且柴還不歸自己所有。
這簡直就是祖墳冒了青煙,才會有如此好事落在我的頭上…………
接過五十錢,此人更是對劉榮等人畢恭畢敬。
“貴人可否再此稍後,待我去買些粟米,便帶貴人行之”。
劉榮一點頭,那人便轉身去買糧,而劉榮一指車駕讓站立之軍卒,此人便明白了劉榮之意,立即便跟上了那人……
一刻過後,隻見那人背著半袋之糧,快步跑到了劉榮近前。
“五十錢,隻能買到這些粟米?”,劉榮看此人背這半袋糧最多不過三十餘斤之糧。
劉榮可是清楚知道,此時關中之糧價,不到百錢便可買下一石一百二十斤之糧,這五十錢怎也應該買的到六十斤之糧。
ps:漢朝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二百五十克,也就是現在半斤。
“迴貴人之言,自前月起,汾陰城中粟米之糧便大漲之,近乎一日一價,小人這三十斤糧還是一番哄搶才得之,若是適才去的晚了,這五十錢可能隻能買的到二十五斤之糧”。
聞此,劉榮之是一點頭,那樵夫也不多言,立即便扛著半袋之糧與那一捆柴,領著劉榮等人,出了汾陰縣城,往其家之方向走。
一個多時辰之後,終於在道路盡頭見到十餘處破破爛爛的房舍出現在了麵前。
河東比之雲中、北地那些邊地而言,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河東之地,土壤肥沃,而雲中可是異常之貧瘠。
自孝文皇帝時便征發近十萬囚徒、流民屯田,時至今日,邊地各郡所產之糧還是難以供養邊地之百姓與戍邊之軍卒。
否則晁錯也不會想出了那捐粟賜民爵之法,吸引令天下各地之民將多餘之糧送往邊地而去之。
但在劉榮看來,這河東百姓所居之房舍比之自己當年隨祖父至雲中時所見之遷移邊地的農戶之家,可還要破敗的多。
此時已至隆冬時節,隻怕三位長者有何異樣,不若迴轉長安如何,也好令魏其侯安心”。
申培三人哪裏聽不出劉榮之意,一拱手便言道:“此來河東,便是勞煩殿下,老朽等這便迴長安去”。
聞此,劉榮自然是喜之,對於儒學劉榮從未有過任何之偏見,但此次出行帶了三個儒學大家,隻怕讓長樂宮中的竇太後知道,劉榮和一群儒士混在一起,隻怕便要遭之不喜。
而湯晟便隻得不情不願的調了五十名騎卒,送申培三人迴長安而去。
此三人走後,賈誼便問劉榮道:“殿下,咱們先到何處去矣?”。
賈誼之問,卻是問住了劉榮,也不能沒有目的的隨意前往,河東郡之治所安邑更是不能去之,若是到了那裏說不得便要被人認出來,到時若是搞得整個河東上下皆知皇子到來,在要訪查河東之事之實情,便是要難比登天。
一番思慮過後,劉榮突然想到了什麽,對賈誼言道:“不若到汾陰去如何?”。
“汾陰縣在脽之上,距離東垣縣不過一日之路途,且汾陰乃是汾陰侯之封地,汾陰悼侯乃是天下聞名之名臣,若是到了汾陰,還是要去祭拜一下為好”。
從老師賈誼的言語之中,劉榮自然是聽出了賈誼對汾陰悼侯周昌之敬仰之情。也確實,向周昌那樣的正直敢言之臣自然亦是值得敬仰。
周昌此人為人極其堅忍剛強,敢於直言不諱。
且周昌曾經有一次在劉邦休息時進宮奏事,劉邦正和戚夫人抱在一塊膩歪,周昌抬頭見此情景,迴頭便跑,劉邦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朕是什麽樣的皇帝?。
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之君主。劉邦聽了是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
對天子都敢如此說話,更別說是其餘之朝臣,即便是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等人見到周昌都是非常敬畏之,也怕被這直言敢言之“諍臣”抓到什麽把柄去…………
後來,為了保護趙王劉如意不被呂後迫害,劉邦更是命周昌出任趙國丞相,以保其周全。
然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最終呂後一狠心,將周昌先召進了長安軟禁起來,將劉如意關入永巷之中致其喪命……
最終周昌心灰意冷之下,辭官歸至封地鬱鬱寡歡而終………………
然此次劉榮想到到汾陰而去之,可不是因為要去祭拜周昌,而是想到,司馬遷曾曾在《史記》中記載,汾陰有一神器!
如此,次日兩人決意辭別張奉之後,便要乘車離去…………
張奉原還想著這幾日在家中好好侍奉劉榮,不不想還未過兩日,劉榮等人便要離去。
“天使竟如此急於走之,難道是下臣招待不周不成,若是如此,還望天使勿怪之!”,張奉一行禮,言道。
“哈哈,北平侯怎會有何招待不周之處,在北平侯府中這幾日,可是比我在長安之時還要安逸之”,劉榮這話,可不是客氣之言,這十餘年住在宮中,什麽時候也沒睡過鋪滿錦緞與狐裘之床榻。
臨行之時,張奉更是帶著其子張預一同送劉榮等人到了近十裏之外,才掉頭離去。
張預自然也是不知道父親為何如此,兩人並馬同行,迴至府中之時,便問道:“隻是天子一使者,父親為何如此看中之?”。
張奉感慨道:“此人之貴,貴不可言!”。
……………………………………………………………………
在張奉家中待了數日,可是把陳阿嬌給憋壞了,在車駕之中更是不願意老老實實坐在劉榮一旁,直往劉榮的懷裏鑽。
如此,劉榮也隻得放下手中之竹簡,言道:“阿嬌,不可亂來,一女兒家怎能往他人懷裏鑽”。
然陳阿嬌可是一點也未將劉榮的話聽進去,依然是我行我素的躺在劉榮懷中……
不過須臾,便聽車駕之外之禦者言道:“公子,我等已入汾陰之境”。
聽到入了汾陰,劉榮便拉開車駕之眼簾,觀望窗外之景象。
然此時正值冬季,道路一旁之田地之中,自然也是未有勞作之百姓。
如此,行至汾陰縣城,一路之上劉榮也未見到街市之上有幾人。
這可是與劉榮在東垣縣所見之場景可是大不一樣,隻有寥寥數人在街市上行走,見此,劉榮當即便令禦者停車,自己下得車來,徒步在街市上行走。
“縣城之中如此,鄉間還不知是怎樣,看來河東定是出了大事!”劉榮暗道。
賈誼見到此番場景,也是皺起了眉頭,湊到劉榮近前,道:“殿下,汾陰與東垣之差異,竟如此之大”。
而就在此時,劉榮抬頭一看,隻見扛著一捆柴之人,突然便倒在了街市之上。
劉榮忙喚身旁侍從道:“愣什麽!還不快去救之”。
聞此,這侍從才反應過了,忙不迭的湊前,看那倒地之樵夫…………
待就送行至近前之時,這侍從才言道:“殿下,此人應是餓昏了過去”。
望著躺在地上之人麵色饑黃且骨瘦如柴,到了冬日竟還穿著單薄之破爛衣物。
劉榮皺著眉頭言道:“去從我之車駕上拿著可食之物,喂其食之”。
“諾”。
喂其吃下半個粟米餅,喂下幾口水之後,這人便醒了過來,然一醒過來之後不僅未謝眼前之人,而是一把搶過那侍從手中之粟米餅,狼吞虎咽的塞入嘴中。
然還未咽下,便被噎的直翻白眼,一旁之侍從忙不迭的遞過水囊,令其飲之。
待喝下幾口水,這人坐在地上一陣喘氣,這時才注意起了一旁站立之數人。
忙不迭的跪地,痛哭道:“謝貴人救命之恩,謝貴人救命之恩!”。
“你可是汾陰之人,怎會昏倒在此?”。
“迴貴人的話,小人自然是汾陰之人,然卻不是汾陰縣城之人,乃是距離此處十餘裏外一村落之人。今日在附近山中砍些柴,原想到城中賣了,換些粟米歸家,熬粥之用。
不想竟先因腹中饑餓難耐,昏倒在此處,多虧貴人所賜之食”。
說完,此人便是止不住的跪地叩頭…………
聞此,劉榮便又問道:“可是因此次河東旱情,粟米欠收,而至使如此饑餓之”。
“貴人所言不差,確是因為如此,因今年大旱,田中粟米欠收,交完賦稅之後,小人家中便無甚餘糧。至今數月,小人已未食過粟米”。
原本劉榮對祖父開創的史上鼎鼎有名文景之治,還有幾分憧憬,幻想即便此時天下之百姓,即便不能日日食得飽,但一日之中還是能吃著糧食之物……
但此時,望著眼前跪地哽咽著之人,劉榮也是心有餘悸,“這便是華夏第一個盛世王朝之景象,盛世之百姓尚且如此難以繼日,若是亂世之時還不知要怎的……”。
“不知我等可否隨你至你所住之村落之中?”,劉榮問道。
“這……這貴人所請,小人應當遵從,隻是小人還要賣掉所伐之柴還要賣掉,換些糧食歸家,才好令妻兒食之”。
聞言,劉榮當即便令侍從從車上拿出五十製錢交於此人,“此便算是我買下你之柴,錢歸你所有,柴亦歸你,隻須你將我等帶到你之村落便可,如何?”。
這人聽劉榮如此說,自然是高興萬分,一捆柴,賣出去最多也就幾個製錢,今日卻有人以五十錢買,且柴還不歸自己所有。
這簡直就是祖墳冒了青煙,才會有如此好事落在我的頭上…………
接過五十錢,此人更是對劉榮等人畢恭畢敬。
“貴人可否再此稍後,待我去買些粟米,便帶貴人行之”。
劉榮一點頭,那人便轉身去買糧,而劉榮一指車駕讓站立之軍卒,此人便明白了劉榮之意,立即便跟上了那人……
一刻過後,隻見那人背著半袋之糧,快步跑到了劉榮近前。
“五十錢,隻能買到這些粟米?”,劉榮看此人背這半袋糧最多不過三十餘斤之糧。
劉榮可是清楚知道,此時關中之糧價,不到百錢便可買下一石一百二十斤之糧,這五十錢怎也應該買的到六十斤之糧。
ps:漢朝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二百五十克,也就是現在半斤。
“迴貴人之言,自前月起,汾陰城中粟米之糧便大漲之,近乎一日一價,小人這三十斤糧還是一番哄搶才得之,若是適才去的晚了,這五十錢可能隻能買的到二十五斤之糧”。
聞此,劉榮之是一點頭,那樵夫也不多言,立即便扛著半袋之糧與那一捆柴,領著劉榮等人,出了汾陰縣城,往其家之方向走。
一個多時辰之後,終於在道路盡頭見到十餘處破破爛爛的房舍出現在了麵前。
河東比之雲中、北地那些邊地而言,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河東之地,土壤肥沃,而雲中可是異常之貧瘠。
自孝文皇帝時便征發近十萬囚徒、流民屯田,時至今日,邊地各郡所產之糧還是難以供養邊地之百姓與戍邊之軍卒。
否則晁錯也不會想出了那捐粟賜民爵之法,吸引令天下各地之民將多餘之糧送往邊地而去之。
但在劉榮看來,這河東百姓所居之房舍比之自己當年隨祖父至雲中時所見之遷移邊地的農戶之家,可還要破敗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