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劉海:你這麽能告,怎麽不去告西夏與遼國?
【#笑點太低,不建議當法官#】
【為什麽笑點太低當不了法官?
諸位網友分享親身經曆:
一:之前當親友團陪著開庭,法官讓原告出示證據,結果原告來了句:“不需要,被告心裏清楚的很。”
二:我親眼見過一次被告發言,他問:“請問吧台上的幾位怎麽稱唿?”
三:我是律師,有次開庭前,當事人問我:“我進去之後要跪下嗎?”】
. . . . . .
評論區:
〖有次開庭,被告開口就是:“草民冤枉啊,我真的冤枉啊,求求你了不要把我打入大牢。”〗
〖有一次開庭時,外頭下雨準備關窗戶,才關到一半,原告方大聲吼道:“不要關窗戶,一會兒我準備對天發誓。〗
〖法官:那你有證據嗎?被告:騙你 死全家!〗
〖青天大老爺大人,一定要替我做主啊!〗
〖我男朋友是律師,他跟我講,法官問他的當事人有沒有做過什麽對社會有用的事情,然後他的當事人就說北京鳥巢是他建的。〗
〖我是勞務派遣公司的,我們合作單位一年不給錢了,也沒有發工資,員工給我們告了,對麵沒有請律師,員工跟著她姑姑來的。
快結束了仲裁問還有沒有補充,她姑姑說:“能不能給對麵經理打大板?因為他壞的很!”〗
〖我帶鄰居去律師事務所諮詢,她叫人家法師。〗
〖有個案子,是一名美女起訴整形醫院的,在訴狀裏,原告的訴訟請求第一條是:要求槍斃整形醫生。〗
〖有個當事人給我們寄答辯狀,他寄的是到付。〗
〖我是真的經曆過原告管我叫主持人,還上來拉我手,要跟我細說情況的。〗
〖我朋友第一次當被告,開庭時候她在被告席拿手機拍了一個全場的視頻,案子還沒判,先被罰了2000元。〗
〖法官問案號(案件號),我朋友聽成了暗號,來了一句:天王蓋地虎。〗
〖我朋友因為一些糾紛,昨天去法院立案了,都弄完了之後,他問了一句:“大概啥時候給我們升堂呢?”〗
〖我媽在民事庭,有個女的來離婚,上來就給我媽跪下了,抱著我媽大腿哭著說:“大人啊,你要給小婦人做主啊!”〗
〖青天大老爺不是最離譜的,有一次遇到原告喊青天大老爺,審判長說叫我審判長就行了,原告喊了一句審青天,被告律師都沒繃住。〗
〖大學時候實習開庭去旁聽,審判長那陣子大夏天下基層,曬的比較黑,還老是皺眉,眉心中間曬的有個印,原被告雙方情緒激動站起來對罵,審判長敲錘子說肅靜,被告來了一句,包拯大人,草民冤枉啊。〗
〖包青天大人!也算是最高榮譽了。〗
〖也有可能變相在說你黑。〗
〖並不覺得好笑,有些最質樸的人可能不懂什麽具體的法律規定,也不知道什麽證據保留,他們隻是希望用自己最質樸的行為,希望審判長能像包青天一樣幫他們查明事實,維護權益!〗
〖這就不得不提到哇哇叫了。〗
〖我怕你審判長?〗
〖你算最高人民法院嗎?〗
〖不要跟我哇哇叫!〗
〖有本事拿槍打我撒!〗
北宋,嘉佑四年。
暮春的汴京城飄著柳絮,包府青磚牆頭落滿紙灰,像下了場黑白交織的怪雪。
“冤枉,我也冤枉啊……”包拯輕輕捏著茶盞,瓷蓋與杯沿相碰發出細碎脆響。
門前石獅早被紙錢埋成兩座銀山,連簷角蹲獸嘴裏都塞著疊成元寶的黃紙。
“我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龍圖閣直學士,怎麽就成閻羅王了呢?”
包鐿斜倚廊柱,忍笑忍得身子直顫:“父親如今陰陽兩界通吃,可比龍圖閣直學士風光多了。”
“何況這是百姓對父親的認可……”
話音未落,牆外突然傳來咣當巨響,嚇得房梁上築巢的燕子撲棱棱亂飛。
原是百姓疊的紙轎子太高,塌下來壓翻了門前的石鼓。
“罷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包拯無奈的說道。
反正自己也是為了躲任命,以前還有朝臣說自己裝病找理由,現在好了,是真出不去了,屬於壞事變成好事了。
待到日頭西斜,金烏墜在汴河粼粼波光裏,街市喧囂漸如退潮。
包拯撚著胡須踱到院中,皂色官靴踩過滿地紙屑,發出沙沙細響。
果然,大家還是要迴家吃飯睡覺的嘛,今天晚上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包拯仰頭望見歸巢的暮鴉掠過飛簷,剛舒半口氣,牆外驟然炸開聲浪,驚得老槐樹上的蟬都閉了嘴。
“天上掉錢了?”
包拯拽著袍角疾步竄到牆根,官帽險些蹭上青苔。
包鐿憋著笑遞來竹梯,卻見父親提著紫袍下擺,竟像個毛頭小子般手腳並用爬上牆頭。
暮色裏,漫天紙馬元寶紛揚如雪,有張黃紙正巧糊在包拯額間,朱砂寫的‘通天徹地包閻羅’字樣在殘陽下泛著血色。
牆角處,一堆人蹲著燒紙嘴裏不停念叨著什麽閻王爺保佑,另有一堆人往包府內扔東西。
“快看啊,閻羅王出來了。”
無數紙元寶、紙馬、紙轎子從天而降。
包拯腳下一滑,幸虧包鐿與仆人眼疾手快扶住竹梯。
紙元寶、紙馬、紙轎子上還沾著書信,一同飛入院中。
“青天大老爺,您夜遊地府的時候給俺爹帶去,咱們三七分,七成是您的。”
“閻羅王大人,勞煩您下去找我爹問問,他有沒有藏起什麽傳家寶沒有告訴我?”
“大人,您得空去天上幫我問問月老,是不是忘記給我牽紅線了,我怎麽還沒有婆娘呢?”
“大人,您去查查月老是不是偷奸耍滑了,我都十八了,怎麽還沒有婆娘呢?”
“包閻羅,穿紅袍留長須的這個是給您,我娘說地府冷,給您配個暖被窩的。”
旁邊還有一對紙人,臉上還描著胭脂,胸前沾著一封書信:
“大人,您下去時候幫忙帶下去,我下去時候找您拿,放心,不讓您吃虧,您一個我一個。”
包拯翻過紙人,隻見兩個紙人背後歪歪扭扭各有一行大字。
一個是:“大人,這個是我的。”
另一個是:“包閻羅,這個是您的,名叫如花娘子”。
“成何體統!成何體統!”包拯氣得山羊胡都要翹上天。
蹲在牆角陰影處,包拯本就黑的臉更黑了,若不是牙齒白淨,眾人還以為包拯失蹤了。
此時濃煙已順著牆縫湧入,包鐿以袖掩鼻甕聲道:“百姓怕是連城隍、灶王爺的香火都搶來燒了。”
話音未落,牆外驟然響起整齊叩拜聲,震得牆頭灰瓦簌簌掉落。
幾人將耳朵貼在牆邊,隻聽外邊有人高聲領頭吼道:
“一拜閻羅王,病骨自安康。”
“二拜閻羅王,禍難盡消藏。”
“三拜閻羅王,陰德萬世昌。”
百餘人齊聲複誦,驚得包府馬廄裏的馬揚蹄長嘶。
包拯正欲起身,忽覺袍角一沉,卻是老管家癱坐在地。
包拯慌忙攙扶,觸手隻覺老人雙臂顫抖如篩糠,抬眼望見牆頭飄來的紙灰落在管家白發間,恍如一夜白頭。
“你出去告訴百姓,讓他們都迴家吧。”
“啊? ? ?”
旁邊站著的仆人瞪大雙眼。
我若是讓百姓迴家,百姓會不會以為我不準他們拜閻羅王,好偷摸自己拜?
他們會打死我的吧?
包拯撫掌大笑道:“你就說我需要靜修通陰。”
“他們再這樣吵鬧下去,我還怎麽休息?”
“我不休息,怎麽夜遊陰間?”
“不夜遊陰間,還怎麽幫他們帶話、帶物下去?”
包拯撿起兩封書信遞給仆人:“順便把這兩封書信退迴去,就說我和月老不熟,讓他們想找婆娘,自己去找個月老廟拜拜。”
“還有這個十八歲的,告訴他想告狀去找玉皇大帝,我是地府的官,管不到天上的神仙。”
末了,包拯又把如花姑娘和暖腳丫鬟塞給包鐿。
“你就說你娘愛吃醋……”
聽得身後有腳步聲傳來,包拯連忙改口道:“你就說下麵嚴查官員生活作風問題,讓他們不要再送女紙人了。”
包拯第二任妻子董氏,出身望族。
與包拯相識於微末,舉止莊重,崇尚簡單,從不講究穿著打扮,不耽於吃喝享樂,更不追求珍奇異寶。
董氏聞言笑道:“再補一句,男紙人也別送。”
包拯府邸三條街外。
“原來後人判案不需要跪拜的啊?”
“你就隻看見這個?”
“難道沒看見後人訟師地位居然如此之高?”
說地位高的這人叫劉海,頭上戴著一頂帽子,又有一支短筆插在帽子上。
《周禮》鄭玄注:“爭財曰訟”,也就是說, “訟”是因為經濟糾紛才產生的。
西周時期,訟師開始萌芽,但到了秦漢之際消聲滅跡。
隨著時代發展,隋唐時期的律法製度更加完善。
尤其是科舉製度的實施,以及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使得更多的民眾可以接觸到文化,能識文斷字。
這些良好的社會背景都為訟師人數的增加創造了可能性。
而眾所周知,宋代經濟貿易的發展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這也使得宋代民間“好訟”成風。
所以史書上一般默認訟學起源於北宋。
訟師也稱狀師,大家熟悉的影視人物方唐鏡就是做這個的。
不過在北宋,訟師並不叫訟師,而是叫做“珥筆之人”或“珥筆之民”。
因為這群人喜歡把筆插在帽子上。
倒不是標新立異搞什麽風格,而是這樣方便隨時記錄。
最開始是史官﹑諫官上朝,為了方便隨時隨地能夠記錄,經常將筆插在冠側,遂得名“珥筆”。
訟師除了叫做“珥筆之人”,也叫:“傭筆之人”、“茶食者。”
雖然是同一種職業的三種稱唿,但之間也有細微差別。
茶食者指一些出身微寒、沒有經濟來源、在書鋪裏專門負責雕刻訴訟的人。
傭筆之人指幫忙寫狀紙,但是並沒有在官府登記的人。
珥筆之人則是在官府登記了的人員,除了寫狀紙,還擁有可以上堂進行一定辯護的權利。
當然,狀紙可以遞,官府會接。
但允不允許你上堂辯護,這完全取決於官老爺的心情,並不是必要流程。
所以劉海才感歎後世訟師地位之高。
在僅有的幾個片段裏,原告、被告皆有訟師,又想起後人曾說的沒錢請訟師,官府還可以給你分配一個。
同樣都是訟師,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
“唉。”
“劉兄,你還好意思歎氣?”
與劉海一起飲茶的韋魏威吐槽道:“您就是一個鬼見愁,都得了健訟的稱唿,這能怪誰?”
“我非官鬼、非嘩魁、非把持人、非無賴宗室,怎麽就告不得?”
“百姓有冤屈,還不能伸了?”
除了剛才的常用稱唿,還有幾種稱唿來對應不同的訟師。
健訟之民,指的是一些不斷提起訴訟,胥吏也得讓他三分的人。
訟師官鬼,指的是對官吏進行賄賂,以求官員為他所訴訟的案件“開後門”,把持訴訟,從中牟利的人。
嘩魁訟師,指出身於官吏之家的子弟,利用與官府熟悉的優勢,糾集無賴,聚眾興訟之人。
把持人,指抓住了當事人的把柄,使需要訴訟的人不得不雇其幫忙訴訟,借此牟利的人。
無賴宗室,指借著自己是小有功名或官員的身份,而招攬承辦別人的訴訟,並從中獲利。
所以劉海對韋魏威的吐槽不置可否。
自己一無權,二無利,三不害人,四不貪財,隻是為了幫百姓伸張正義而已。
剛開始,那群衙役還嘲笑自己。
誰知道後來見到自己就像見瘟神一樣,一個個躲都來不及。
聽說就連接自己狀紙之事,都要在裏麵抽生死簽,誰抽到死簽,誰就出來接狀紙。
合著我是瘟神加掃把星,要派個倒黴蛋出來?
“不就是多寫了幾張狀紙,去府衙的次數多了些,至於嗎?”
韋魏威提起水壺,幫好友倒上一杯熱茶,勸慰道:“劉兄,起碼他們還接你的狀紙,不像我……差點被打出來。”
“你活該。”劉海評價道。
慶曆新政剛開始的時候去告,說這政策害民。
慶曆新政失敗了又去告,說實施者當中有人以權謀私才導致新政失敗。
這是人能幹出來的事?
若非範相公得知此事,專門讓人知會府衙不要與你計較,你現在恐怕已經是個奶娃子了。
“你這麽能告,怎麽不去告西夏違背慶曆和議,讓他們賠償大宋的損失?”
“再告那遼國違背澶淵之盟,也讓他們賠償大宋的損失?”
韋魏威笑道:“不瞞劉兄,我還真研究過。”
“若單以兩份合約來論,吾有十成十的勝算,能讓兩國啞口無言。”
頓了頓,韋魏威麵露痛苦之色,長歎一口氣,攤開雙手無奈道:“可又有什麽用?”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的時候大概也是得不到的。”
“談判都得不到的東西,憑我一個珥筆之人義正言辭的三言兩句就能得到了?”
“我又不是如來佛,會用獅子吼,可以降服一切邪魔外道。”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作獅子吼。於諸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法眼清淨。以其正法。攝伏一切邪異外論。
【#笑點太低,不建議當法官#】
【為什麽笑點太低當不了法官?
諸位網友分享親身經曆:
一:之前當親友團陪著開庭,法官讓原告出示證據,結果原告來了句:“不需要,被告心裏清楚的很。”
二:我親眼見過一次被告發言,他問:“請問吧台上的幾位怎麽稱唿?”
三:我是律師,有次開庭前,當事人問我:“我進去之後要跪下嗎?”】
. . . . . .
評論區:
〖有次開庭,被告開口就是:“草民冤枉啊,我真的冤枉啊,求求你了不要把我打入大牢。”〗
〖有一次開庭時,外頭下雨準備關窗戶,才關到一半,原告方大聲吼道:“不要關窗戶,一會兒我準備對天發誓。〗
〖法官:那你有證據嗎?被告:騙你 死全家!〗
〖青天大老爺大人,一定要替我做主啊!〗
〖我男朋友是律師,他跟我講,法官問他的當事人有沒有做過什麽對社會有用的事情,然後他的當事人就說北京鳥巢是他建的。〗
〖我是勞務派遣公司的,我們合作單位一年不給錢了,也沒有發工資,員工給我們告了,對麵沒有請律師,員工跟著她姑姑來的。
快結束了仲裁問還有沒有補充,她姑姑說:“能不能給對麵經理打大板?因為他壞的很!”〗
〖我帶鄰居去律師事務所諮詢,她叫人家法師。〗
〖有個案子,是一名美女起訴整形醫院的,在訴狀裏,原告的訴訟請求第一條是:要求槍斃整形醫生。〗
〖有個當事人給我們寄答辯狀,他寄的是到付。〗
〖我是真的經曆過原告管我叫主持人,還上來拉我手,要跟我細說情況的。〗
〖我朋友第一次當被告,開庭時候她在被告席拿手機拍了一個全場的視頻,案子還沒判,先被罰了2000元。〗
〖法官問案號(案件號),我朋友聽成了暗號,來了一句:天王蓋地虎。〗
〖我朋友因為一些糾紛,昨天去法院立案了,都弄完了之後,他問了一句:“大概啥時候給我們升堂呢?”〗
〖我媽在民事庭,有個女的來離婚,上來就給我媽跪下了,抱著我媽大腿哭著說:“大人啊,你要給小婦人做主啊!”〗
〖青天大老爺不是最離譜的,有一次遇到原告喊青天大老爺,審判長說叫我審判長就行了,原告喊了一句審青天,被告律師都沒繃住。〗
〖大學時候實習開庭去旁聽,審判長那陣子大夏天下基層,曬的比較黑,還老是皺眉,眉心中間曬的有個印,原被告雙方情緒激動站起來對罵,審判長敲錘子說肅靜,被告來了一句,包拯大人,草民冤枉啊。〗
〖包青天大人!也算是最高榮譽了。〗
〖也有可能變相在說你黑。〗
〖並不覺得好笑,有些最質樸的人可能不懂什麽具體的法律規定,也不知道什麽證據保留,他們隻是希望用自己最質樸的行為,希望審判長能像包青天一樣幫他們查明事實,維護權益!〗
〖這就不得不提到哇哇叫了。〗
〖我怕你審判長?〗
〖你算最高人民法院嗎?〗
〖不要跟我哇哇叫!〗
〖有本事拿槍打我撒!〗
北宋,嘉佑四年。
暮春的汴京城飄著柳絮,包府青磚牆頭落滿紙灰,像下了場黑白交織的怪雪。
“冤枉,我也冤枉啊……”包拯輕輕捏著茶盞,瓷蓋與杯沿相碰發出細碎脆響。
門前石獅早被紙錢埋成兩座銀山,連簷角蹲獸嘴裏都塞著疊成元寶的黃紙。
“我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龍圖閣直學士,怎麽就成閻羅王了呢?”
包鐿斜倚廊柱,忍笑忍得身子直顫:“父親如今陰陽兩界通吃,可比龍圖閣直學士風光多了。”
“何況這是百姓對父親的認可……”
話音未落,牆外突然傳來咣當巨響,嚇得房梁上築巢的燕子撲棱棱亂飛。
原是百姓疊的紙轎子太高,塌下來壓翻了門前的石鼓。
“罷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包拯無奈的說道。
反正自己也是為了躲任命,以前還有朝臣說自己裝病找理由,現在好了,是真出不去了,屬於壞事變成好事了。
待到日頭西斜,金烏墜在汴河粼粼波光裏,街市喧囂漸如退潮。
包拯撚著胡須踱到院中,皂色官靴踩過滿地紙屑,發出沙沙細響。
果然,大家還是要迴家吃飯睡覺的嘛,今天晚上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包拯仰頭望見歸巢的暮鴉掠過飛簷,剛舒半口氣,牆外驟然炸開聲浪,驚得老槐樹上的蟬都閉了嘴。
“天上掉錢了?”
包拯拽著袍角疾步竄到牆根,官帽險些蹭上青苔。
包鐿憋著笑遞來竹梯,卻見父親提著紫袍下擺,竟像個毛頭小子般手腳並用爬上牆頭。
暮色裏,漫天紙馬元寶紛揚如雪,有張黃紙正巧糊在包拯額間,朱砂寫的‘通天徹地包閻羅’字樣在殘陽下泛著血色。
牆角處,一堆人蹲著燒紙嘴裏不停念叨著什麽閻王爺保佑,另有一堆人往包府內扔東西。
“快看啊,閻羅王出來了。”
無數紙元寶、紙馬、紙轎子從天而降。
包拯腳下一滑,幸虧包鐿與仆人眼疾手快扶住竹梯。
紙元寶、紙馬、紙轎子上還沾著書信,一同飛入院中。
“青天大老爺,您夜遊地府的時候給俺爹帶去,咱們三七分,七成是您的。”
“閻羅王大人,勞煩您下去找我爹問問,他有沒有藏起什麽傳家寶沒有告訴我?”
“大人,您得空去天上幫我問問月老,是不是忘記給我牽紅線了,我怎麽還沒有婆娘呢?”
“大人,您去查查月老是不是偷奸耍滑了,我都十八了,怎麽還沒有婆娘呢?”
“包閻羅,穿紅袍留長須的這個是給您,我娘說地府冷,給您配個暖被窩的。”
旁邊還有一對紙人,臉上還描著胭脂,胸前沾著一封書信:
“大人,您下去時候幫忙帶下去,我下去時候找您拿,放心,不讓您吃虧,您一個我一個。”
包拯翻過紙人,隻見兩個紙人背後歪歪扭扭各有一行大字。
一個是:“大人,這個是我的。”
另一個是:“包閻羅,這個是您的,名叫如花娘子”。
“成何體統!成何體統!”包拯氣得山羊胡都要翹上天。
蹲在牆角陰影處,包拯本就黑的臉更黑了,若不是牙齒白淨,眾人還以為包拯失蹤了。
此時濃煙已順著牆縫湧入,包鐿以袖掩鼻甕聲道:“百姓怕是連城隍、灶王爺的香火都搶來燒了。”
話音未落,牆外驟然響起整齊叩拜聲,震得牆頭灰瓦簌簌掉落。
幾人將耳朵貼在牆邊,隻聽外邊有人高聲領頭吼道:
“一拜閻羅王,病骨自安康。”
“二拜閻羅王,禍難盡消藏。”
“三拜閻羅王,陰德萬世昌。”
百餘人齊聲複誦,驚得包府馬廄裏的馬揚蹄長嘶。
包拯正欲起身,忽覺袍角一沉,卻是老管家癱坐在地。
包拯慌忙攙扶,觸手隻覺老人雙臂顫抖如篩糠,抬眼望見牆頭飄來的紙灰落在管家白發間,恍如一夜白頭。
“你出去告訴百姓,讓他們都迴家吧。”
“啊? ? ?”
旁邊站著的仆人瞪大雙眼。
我若是讓百姓迴家,百姓會不會以為我不準他們拜閻羅王,好偷摸自己拜?
他們會打死我的吧?
包拯撫掌大笑道:“你就說我需要靜修通陰。”
“他們再這樣吵鬧下去,我還怎麽休息?”
“我不休息,怎麽夜遊陰間?”
“不夜遊陰間,還怎麽幫他們帶話、帶物下去?”
包拯撿起兩封書信遞給仆人:“順便把這兩封書信退迴去,就說我和月老不熟,讓他們想找婆娘,自己去找個月老廟拜拜。”
“還有這個十八歲的,告訴他想告狀去找玉皇大帝,我是地府的官,管不到天上的神仙。”
末了,包拯又把如花姑娘和暖腳丫鬟塞給包鐿。
“你就說你娘愛吃醋……”
聽得身後有腳步聲傳來,包拯連忙改口道:“你就說下麵嚴查官員生活作風問題,讓他們不要再送女紙人了。”
包拯第二任妻子董氏,出身望族。
與包拯相識於微末,舉止莊重,崇尚簡單,從不講究穿著打扮,不耽於吃喝享樂,更不追求珍奇異寶。
董氏聞言笑道:“再補一句,男紙人也別送。”
包拯府邸三條街外。
“原來後人判案不需要跪拜的啊?”
“你就隻看見這個?”
“難道沒看見後人訟師地位居然如此之高?”
說地位高的這人叫劉海,頭上戴著一頂帽子,又有一支短筆插在帽子上。
《周禮》鄭玄注:“爭財曰訟”,也就是說, “訟”是因為經濟糾紛才產生的。
西周時期,訟師開始萌芽,但到了秦漢之際消聲滅跡。
隨著時代發展,隋唐時期的律法製度更加完善。
尤其是科舉製度的實施,以及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使得更多的民眾可以接觸到文化,能識文斷字。
這些良好的社會背景都為訟師人數的增加創造了可能性。
而眾所周知,宋代經濟貿易的發展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這也使得宋代民間“好訟”成風。
所以史書上一般默認訟學起源於北宋。
訟師也稱狀師,大家熟悉的影視人物方唐鏡就是做這個的。
不過在北宋,訟師並不叫訟師,而是叫做“珥筆之人”或“珥筆之民”。
因為這群人喜歡把筆插在帽子上。
倒不是標新立異搞什麽風格,而是這樣方便隨時記錄。
最開始是史官﹑諫官上朝,為了方便隨時隨地能夠記錄,經常將筆插在冠側,遂得名“珥筆”。
訟師除了叫做“珥筆之人”,也叫:“傭筆之人”、“茶食者。”
雖然是同一種職業的三種稱唿,但之間也有細微差別。
茶食者指一些出身微寒、沒有經濟來源、在書鋪裏專門負責雕刻訴訟的人。
傭筆之人指幫忙寫狀紙,但是並沒有在官府登記的人。
珥筆之人則是在官府登記了的人員,除了寫狀紙,還擁有可以上堂進行一定辯護的權利。
當然,狀紙可以遞,官府會接。
但允不允許你上堂辯護,這完全取決於官老爺的心情,並不是必要流程。
所以劉海才感歎後世訟師地位之高。
在僅有的幾個片段裏,原告、被告皆有訟師,又想起後人曾說的沒錢請訟師,官府還可以給你分配一個。
同樣都是訟師,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
“唉。”
“劉兄,你還好意思歎氣?”
與劉海一起飲茶的韋魏威吐槽道:“您就是一個鬼見愁,都得了健訟的稱唿,這能怪誰?”
“我非官鬼、非嘩魁、非把持人、非無賴宗室,怎麽就告不得?”
“百姓有冤屈,還不能伸了?”
除了剛才的常用稱唿,還有幾種稱唿來對應不同的訟師。
健訟之民,指的是一些不斷提起訴訟,胥吏也得讓他三分的人。
訟師官鬼,指的是對官吏進行賄賂,以求官員為他所訴訟的案件“開後門”,把持訴訟,從中牟利的人。
嘩魁訟師,指出身於官吏之家的子弟,利用與官府熟悉的優勢,糾集無賴,聚眾興訟之人。
把持人,指抓住了當事人的把柄,使需要訴訟的人不得不雇其幫忙訴訟,借此牟利的人。
無賴宗室,指借著自己是小有功名或官員的身份,而招攬承辦別人的訴訟,並從中獲利。
所以劉海對韋魏威的吐槽不置可否。
自己一無權,二無利,三不害人,四不貪財,隻是為了幫百姓伸張正義而已。
剛開始,那群衙役還嘲笑自己。
誰知道後來見到自己就像見瘟神一樣,一個個躲都來不及。
聽說就連接自己狀紙之事,都要在裏麵抽生死簽,誰抽到死簽,誰就出來接狀紙。
合著我是瘟神加掃把星,要派個倒黴蛋出來?
“不就是多寫了幾張狀紙,去府衙的次數多了些,至於嗎?”
韋魏威提起水壺,幫好友倒上一杯熱茶,勸慰道:“劉兄,起碼他們還接你的狀紙,不像我……差點被打出來。”
“你活該。”劉海評價道。
慶曆新政剛開始的時候去告,說這政策害民。
慶曆新政失敗了又去告,說實施者當中有人以權謀私才導致新政失敗。
這是人能幹出來的事?
若非範相公得知此事,專門讓人知會府衙不要與你計較,你現在恐怕已經是個奶娃子了。
“你這麽能告,怎麽不去告西夏違背慶曆和議,讓他們賠償大宋的損失?”
“再告那遼國違背澶淵之盟,也讓他們賠償大宋的損失?”
韋魏威笑道:“不瞞劉兄,我還真研究過。”
“若單以兩份合約來論,吾有十成十的勝算,能讓兩國啞口無言。”
頓了頓,韋魏威麵露痛苦之色,長歎一口氣,攤開雙手無奈道:“可又有什麽用?”
“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的時候大概也是得不到的。”
“談判都得不到的東西,憑我一個珥筆之人義正言辭的三言兩句就能得到了?”
“我又不是如來佛,會用獅子吼,可以降服一切邪魔外道。”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作獅子吼。於諸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法眼清淨。以其正法。攝伏一切邪異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