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離譜劇情#】
【上次咱們聊了《掌心》裏女帝將王子嫁去草原和親的劇情。
本以為這個劇情已經夠離譜了,沒想到這部劇的編劇是懂流量的,正所謂黑紅也是紅。
近日,該劇繼續更新。
最新劇情為:女帝在定下將王子送去和親的當晚,大宴群臣與使臣。
在宴會上,女帝命樂人演奏:《秦王破陣樂》。
文化工作者可以文化水平低,沒讀過什麽書,這不怪你。
但你在寫劇情的時候,對於不了解的故事,可不可以查查資料呢?
現在查資料又不複雜,都不需要打開書。
打開搜索軟件,一查便知。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
於是,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讚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詔魏徵等人增撰歌詞七首,呂才協律度曲,訂為《秦王破陣樂》。
貞觀七年﹐李世民親製《破陣舞圖》,對舞蹈進行加工: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迴互,往來刺擊,以像戰陣之形。
而《秦王破陣樂》更為大家所熟知的則是另一個故事:
廣明元年,黃巢進犯鳳翔,時長安已陷,鳳翔節度使鄭畋雖忠於大唐,奈何手下將士軍心不振,竟生出投降之意。
鄭畋氣得暈倒在地,不能言語。
翌日,黃巢遣使前來勸降,鄭畋口不能言,無法待客。
監軍袁敬柔竟出麵簽署了降書,並舉辦宴會招待使者。
豈料意外發生了,當宴會上響起慷慨激昂的《秦王破陣樂》,在座將士無不落淚。
黃巢使者感到訝異,幕僚孫儲以“眾人憂心鄭畋身體”搪塞過去,使者不疑有他,酒足飯飽便於次日離去。
後此事流傳到民間,百姓皆被情緒感染,於是軍民同仇敵愾,在鄭畋的號召下堅決保衛大唐。
. . . . . .
不過這裏得提一嘴:所有相關史書隻記載了演奏樂曲,並沒有記載具體的曲目名稱。
並且《舊唐書》並沒有記載黃巢遣使招降鳳翔的事,隻是用寥寥數語記錄了鄭畋加強守備,嚴陣以待。
《新唐書》也隻是確認了黃巢試圖招降鳳翔鎮一事,但並沒有宴會奏樂、眾將落淚這樣戲劇性的情節。
而聞曲落淚的情節是記載在《資治通鑒》裏的。
而關於曲目為《秦王破陣樂》是部分專家學者根據史書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測。
能在那種情況下,能讓軍士落淚,乃至反攻的歌曲,除了《秦王破陣樂》,應該也沒有其他的了。
. . . . . .
白天,女帝把大唐皇室、李姓親王送去和親。
晚上,又在宴會上演奏《秦王破陣樂》。
請問編劇:女帝是嫌自己統治太穩固了,還是嫌自己命太長了?
這相當於把眾位大臣最後的遮羞布扯了下來,指著他們的鼻子問:
“你是李家的忠臣,還是我們武家的狗?”
大臣們本來已經捏著鼻子認命了,結果曲子一響,當初追隨太宗皇帝建立貞觀之治的記憶瞬間湧上腦海。
後麵大概率會有人摔杯為號,大喊一聲:
“如今李唐江山被竊取,李唐宗室被屠戮,百年以後九泉之下,吾等還有何麵目去見太宗皇帝?”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殺妖女,複大唐!”】
. . . . . .
評論區:
〖相當於某位曲姓歌手去哈爾濱唱《你們的補償款在我的歌聲裏》!〗
〖這個編劇估計是以為《秦王破陣樂》裏麵的秦王是秦始皇。 笑哭.jpg。〗
〖哈哈,說不定真有可能,這劇情已經梅開二度了,還會再三再四嗎?〗
〖查了一下,這部劇一共有三十集,現在才到十二集,我懷疑大結局會來個大的。〗
〖我覺得編劇肯定是懂曆史,至少也是找了顧問,然後專門這麽寫的,你們看現在這部劇流量多高。〗
〖也有可能是編劇在劇本裏留下的陷阱,如果結款順利,就知會一聲把這段改了,如果結款不順利,那就讓這個作品上映,直接成為笑話。〗
〖還真有可能,編劇怕片方不給錢,故意在劇本裏挖坑,要是片方不賴賬就會在拍攝的時候給他改迴來,賴賬的話,要麽片方厲害自己看出來有坑,要麽就等著當笑話。〗
〖而且兩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不過是反著來的。
武則天送去和親的是自己侄孫,武家人,編劇就改成李唐宗室。
武則天雖然沒有下規定禁止演奏《秦王破陣樂》,但至少有這個暗示,武周朝查不到演奏的記錄。
編劇就改成女帝命人演奏《秦王破陣樂》。〗
〖關鍵在《掌心》這部劇裏,提出演奏《秦王破陣樂》的這個小子,就是真實曆史上被武則天送去和親的那個,我有點相信他們確實找了曆史顧問了!〗
《這簡直就是西門慶在武大靈堂上摟著潘金蓮,踏著武大靈位上,對剛收集完證據迴來的武鬆唱《世上隻有哥哥好》。〗
〖搶了李世民的江山,嫁李世民的皇孫,放李世民的曲子。〗
〖秦王破陣樂一響,張柬之絕對立馬逼宮,一刻都不帶等的。〗
〖肯定是狄仁傑先發瘋了,狄仁傑勸了一輩子,這曲一響,狄仁傑刀揮的比誰都快。〗
〖就算是狄仁傑,他忠的也是李唐王朝,武則天之所以重用狄仁傑,是因為沒人用了,有能力的不敢用,沒能力的用不了,也就剩個狄仁傑在當時的情況下還能用用。〗
〖狄仁傑勸了一輩子是因為他覺得武則天退了之後會把皇位傳迴給李唐,這曲一響狄仁傑也不用勸了,直接上砍刀了。〗
〖徐敬業:一言為定!
狄仁傑:雙喜臨門!
張柬之:動手,動手!〗
〖若是沒有狄仁傑居中調,李唐舊臣早就和武則天決裂了,可要是這曲一放,老狄是第一個提刀衝進宮中的。〗
大秦,鹹陽。
“不羨慕,朕一點都不羨慕。”
始皇吐槽道:“不就一首曲子嘛,朕大秦多的是!”
“比李老兒的大氣蓬勃多了!”
“不羨慕,朕一點都不羨慕!”
北宋,汴梁。
“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
宋神宗不由的感歎道:“連我大宋的臣子遇到冤屈,都要去唐太宗的昭陵哭訴,後人是怎麽想的?”
“把李唐宗室送去和親的當晚,居然還敢演奏《秦王破陣樂》?”
長歎一口氣,宋神宗也讀懂了後人評論裏:‘黑紅也是紅,讓人知道,就有流量了’的含義。
就如自己的祖父,仁宗皇帝。
明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卻被民間編排成‘狸貓換太子’。
武周。
見李隆基眼珠轉動,武皇笑著問道:“孫兒莫不是準備演奏《秦王破陣樂》,而後從玄武門進來,逼朕退位?”
李隆基起身行禮,解釋道:“若一首曲子就能有如此效果,祖母又何以登臨帝位?”
雖然話粗,但是理不粗,就是有點紮心。
“不要動不動就起身,家宴而已。”
武皇擺擺手示意李隆基坐下,不再言語。
嘴角微揚,心裏暗自想道:‘不知太宗皇帝看到天幕會是什麽感想?’
大唐,貞觀年間。
“陛下,魏征的詞沒有臣寫得好!”
“就是,他也就會罵人,寫詞的事還是應該臣來!”
天幕隻提了魏征等人,誰知道自己在沒在‘等人’裏麵。
正巧,魏征不在,此時不爭,更待何時?
至於安慰陛下?
陛下不需要安慰!
與其安慰,不如轉移話題!
沒看陛下現在笑意盈盈的看著我們嗎?
“二郎,是不是想哭?”
“想哭就哭出來,沒事的,躺在阿耶懷裏哭。”
麵對李淵的譏諷,李世民打定主意,絕對不能讓李淵看樂子。
硬憋出一個完美的微笑,望向群臣。
“寫,都寫。”
“都寫出來讓朕看看。”
而天幕的評論區還在滑動,最後出現了一條:
〖最新預告:來不及悼念送皇子和親和秦王破陣樂了,掌心編劇又給我們登場了斷糧幾個月的五千守城軍打破突厥八萬精兵的劇情。〗
“. . . . . .”
李世民看到評論,微笑快裝不下去了。
照後人的情況,這段劇情肯定又要做成視頻吐槽。
搞不好,又要提到朕……
你們不能拍秦朝或者漢朝嗎?
實在不行拍明朝也可以,再不濟宋朝也行……
【上次咱們聊了《掌心》裏女帝將王子嫁去草原和親的劇情。
本以為這個劇情已經夠離譜了,沒想到這部劇的編劇是懂流量的,正所謂黑紅也是紅。
近日,該劇繼續更新。
最新劇情為:女帝在定下將王子送去和親的當晚,大宴群臣與使臣。
在宴會上,女帝命樂人演奏:《秦王破陣樂》。
文化工作者可以文化水平低,沒讀過什麽書,這不怪你。
但你在寫劇情的時候,對於不了解的故事,可不可以查查資料呢?
現在查資料又不複雜,都不需要打開書。
打開搜索軟件,一查便知。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
於是,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讚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詔魏徵等人增撰歌詞七首,呂才協律度曲,訂為《秦王破陣樂》。
貞觀七年﹐李世民親製《破陣舞圖》,對舞蹈進行加工: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迴互,往來刺擊,以像戰陣之形。
而《秦王破陣樂》更為大家所熟知的則是另一個故事:
廣明元年,黃巢進犯鳳翔,時長安已陷,鳳翔節度使鄭畋雖忠於大唐,奈何手下將士軍心不振,竟生出投降之意。
鄭畋氣得暈倒在地,不能言語。
翌日,黃巢遣使前來勸降,鄭畋口不能言,無法待客。
監軍袁敬柔竟出麵簽署了降書,並舉辦宴會招待使者。
豈料意外發生了,當宴會上響起慷慨激昂的《秦王破陣樂》,在座將士無不落淚。
黃巢使者感到訝異,幕僚孫儲以“眾人憂心鄭畋身體”搪塞過去,使者不疑有他,酒足飯飽便於次日離去。
後此事流傳到民間,百姓皆被情緒感染,於是軍民同仇敵愾,在鄭畋的號召下堅決保衛大唐。
. . . . . .
不過這裏得提一嘴:所有相關史書隻記載了演奏樂曲,並沒有記載具體的曲目名稱。
並且《舊唐書》並沒有記載黃巢遣使招降鳳翔的事,隻是用寥寥數語記錄了鄭畋加強守備,嚴陣以待。
《新唐書》也隻是確認了黃巢試圖招降鳳翔鎮一事,但並沒有宴會奏樂、眾將落淚這樣戲劇性的情節。
而聞曲落淚的情節是記載在《資治通鑒》裏的。
而關於曲目為《秦王破陣樂》是部分專家學者根據史書內容進行的合理推測。
能在那種情況下,能讓軍士落淚,乃至反攻的歌曲,除了《秦王破陣樂》,應該也沒有其他的了。
. . . . . .
白天,女帝把大唐皇室、李姓親王送去和親。
晚上,又在宴會上演奏《秦王破陣樂》。
請問編劇:女帝是嫌自己統治太穩固了,還是嫌自己命太長了?
這相當於把眾位大臣最後的遮羞布扯了下來,指著他們的鼻子問:
“你是李家的忠臣,還是我們武家的狗?”
大臣們本來已經捏著鼻子認命了,結果曲子一響,當初追隨太宗皇帝建立貞觀之治的記憶瞬間湧上腦海。
後麵大概率會有人摔杯為號,大喊一聲:
“如今李唐江山被竊取,李唐宗室被屠戮,百年以後九泉之下,吾等還有何麵目去見太宗皇帝?”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殺妖女,複大唐!”】
. . . . . .
評論區:
〖相當於某位曲姓歌手去哈爾濱唱《你們的補償款在我的歌聲裏》!〗
〖這個編劇估計是以為《秦王破陣樂》裏麵的秦王是秦始皇。 笑哭.jpg。〗
〖哈哈,說不定真有可能,這劇情已經梅開二度了,還會再三再四嗎?〗
〖查了一下,這部劇一共有三十集,現在才到十二集,我懷疑大結局會來個大的。〗
〖我覺得編劇肯定是懂曆史,至少也是找了顧問,然後專門這麽寫的,你們看現在這部劇流量多高。〗
〖也有可能是編劇在劇本裏留下的陷阱,如果結款順利,就知會一聲把這段改了,如果結款不順利,那就讓這個作品上映,直接成為笑話。〗
〖還真有可能,編劇怕片方不給錢,故意在劇本裏挖坑,要是片方不賴賬就會在拍攝的時候給他改迴來,賴賬的話,要麽片方厲害自己看出來有坑,要麽就等著當笑話。〗
〖而且兩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不過是反著來的。
武則天送去和親的是自己侄孫,武家人,編劇就改成李唐宗室。
武則天雖然沒有下規定禁止演奏《秦王破陣樂》,但至少有這個暗示,武周朝查不到演奏的記錄。
編劇就改成女帝命人演奏《秦王破陣樂》。〗
〖關鍵在《掌心》這部劇裏,提出演奏《秦王破陣樂》的這個小子,就是真實曆史上被武則天送去和親的那個,我有點相信他們確實找了曆史顧問了!〗
《這簡直就是西門慶在武大靈堂上摟著潘金蓮,踏著武大靈位上,對剛收集完證據迴來的武鬆唱《世上隻有哥哥好》。〗
〖搶了李世民的江山,嫁李世民的皇孫,放李世民的曲子。〗
〖秦王破陣樂一響,張柬之絕對立馬逼宮,一刻都不帶等的。〗
〖肯定是狄仁傑先發瘋了,狄仁傑勸了一輩子,這曲一響,狄仁傑刀揮的比誰都快。〗
〖就算是狄仁傑,他忠的也是李唐王朝,武則天之所以重用狄仁傑,是因為沒人用了,有能力的不敢用,沒能力的用不了,也就剩個狄仁傑在當時的情況下還能用用。〗
〖狄仁傑勸了一輩子是因為他覺得武則天退了之後會把皇位傳迴給李唐,這曲一響狄仁傑也不用勸了,直接上砍刀了。〗
〖徐敬業:一言為定!
狄仁傑:雙喜臨門!
張柬之:動手,動手!〗
〖若是沒有狄仁傑居中調,李唐舊臣早就和武則天決裂了,可要是這曲一放,老狄是第一個提刀衝進宮中的。〗
大秦,鹹陽。
“不羨慕,朕一點都不羨慕。”
始皇吐槽道:“不就一首曲子嘛,朕大秦多的是!”
“比李老兒的大氣蓬勃多了!”
“不羨慕,朕一點都不羨慕!”
北宋,汴梁。
“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
宋神宗不由的感歎道:“連我大宋的臣子遇到冤屈,都要去唐太宗的昭陵哭訴,後人是怎麽想的?”
“把李唐宗室送去和親的當晚,居然還敢演奏《秦王破陣樂》?”
長歎一口氣,宋神宗也讀懂了後人評論裏:‘黑紅也是紅,讓人知道,就有流量了’的含義。
就如自己的祖父,仁宗皇帝。
明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卻被民間編排成‘狸貓換太子’。
武周。
見李隆基眼珠轉動,武皇笑著問道:“孫兒莫不是準備演奏《秦王破陣樂》,而後從玄武門進來,逼朕退位?”
李隆基起身行禮,解釋道:“若一首曲子就能有如此效果,祖母又何以登臨帝位?”
雖然話粗,但是理不粗,就是有點紮心。
“不要動不動就起身,家宴而已。”
武皇擺擺手示意李隆基坐下,不再言語。
嘴角微揚,心裏暗自想道:‘不知太宗皇帝看到天幕會是什麽感想?’
大唐,貞觀年間。
“陛下,魏征的詞沒有臣寫得好!”
“就是,他也就會罵人,寫詞的事還是應該臣來!”
天幕隻提了魏征等人,誰知道自己在沒在‘等人’裏麵。
正巧,魏征不在,此時不爭,更待何時?
至於安慰陛下?
陛下不需要安慰!
與其安慰,不如轉移話題!
沒看陛下現在笑意盈盈的看著我們嗎?
“二郎,是不是想哭?”
“想哭就哭出來,沒事的,躺在阿耶懷裏哭。”
麵對李淵的譏諷,李世民打定主意,絕對不能讓李淵看樂子。
硬憋出一個完美的微笑,望向群臣。
“寫,都寫。”
“都寫出來讓朕看看。”
而天幕的評論區還在滑動,最後出現了一條:
〖最新預告:來不及悼念送皇子和親和秦王破陣樂了,掌心編劇又給我們登場了斷糧幾個月的五千守城軍打破突厥八萬精兵的劇情。〗
“. . . . . .”
李世民看到評論,微笑快裝不下去了。
照後人的情況,這段劇情肯定又要做成視頻吐槽。
搞不好,又要提到朕……
你們不能拍秦朝或者漢朝嗎?
實在不行拍明朝也可以,再不濟宋朝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