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諾瓦科維奇還想開口解釋,部長抬手給製止住了。
“諾瓦科維奇同誌,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們不能抱著過去的那些一成不變的老的教條做事了,如果我們還按著之前的節奏一步一步的行走,還堅持著那些束縛我們手腳的條條框框不放,那我們還將會一事無成,你的那個理想、你的那些設計理念也隻能會一直鎖在保險箱裏,再過一段時間就真的都成了毫無價值的廢紙了,趁著現在還有人願意出錢,願意與我們合作,我們起碼還可以把那些即將過時的東西賣個好價錢,這樣做至少可以保證我們曾經的那些投入損失不會太大,同時也幫助了我們重啟了這個項目、恢複了生產,諾瓦科維奇同誌,我們的目光都應該向遠處看,希望你能理解我們的苦心。”
部長的一通講說讓諾瓦科維奇低下了頭,他不想再爭辯了,沉默了良久諾瓦科維奇隻低聲的說了一句:
“那一點都不過時,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這個設計仍舊有許多的亮點,有許多的專利技術,隻是我們沒有……”
諾瓦科維奇最後的一句話幾乎是哽咽著說出來的,沒有人聽清楚他最後到底說的是什麽意思。
也許是覺得自己剛才說話的語氣太重,這名部長站起身來,繞過偌大的桌案,緩步走到諾瓦科維奇的身邊,拍了拍對方的肩膀安慰道:
“諾瓦科維奇同誌,你也不要太悲觀了,我們都知道你對這個項目傾注了多少的心血、做出多麽大的貢獻,這裏沒有別人比你更希望將這張圖紙上的線條變成實體的機器讓它飛上藍天,我們現在就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況且那個國家離我們這裏非常遙遠,他們暫時不會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等到我們度過了麵前的這道難關,條件充足了,我們肯定會再進一步開展下去,我們可以造出來更好的東西,隻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現在受點委屈是為了將來打基礎,等到時機成熟,到那個時候,這一切就由我們自己做主了,相信我,這個時間不會讓你等待太久的。”
諾瓦科維奇知道這名部長說的都是實情,他也知道現在這裏四麵受困,隻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根本幹不成任何的事,諾瓦科維奇心有不甘,但卻無能為力。
“你知道嗎?部長同誌,當看到這個合作條款的時候,這讓我有一種非常不好的感覺,一種賣自家孩子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痛心。”
“我知道你的感覺,也能理解,但我們都有一個最基本的期盼,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中途因故夭折,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長大,當我們實在無力養活他的時候,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就這樣的死去,我們要為他找條活路,哪怕這樣做會讓我們失掉些許尊嚴,但起碼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活下去。”
盡管心裏有老大的不情願與抵觸情緒,但諾瓦科維奇還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這一次新的合作當中去,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這是他的孩子,他不能將它扼殺在搖籃裏。
出於各自的利益追求,合作開展的很是順利,讓諾瓦科維奇倍感欣慰的是,他在對方那裏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尊敬與認可,這在以往是不曾有過的,與之前f國那邊的盛氣淩人的姿態相比,現在諾瓦科維奇所受到的待遇可算是天壤之別,那些人帶來的那種東方的文化讓諾瓦科維奇很是癡迷,而且來到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麽的勤奮、敬業與專心,正是這種認真與嚴謹讓諾瓦科維奇很快的就認同了這些遠道而來的同行,進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項目的推進工作當中去。
沒想到,這種剛剛產生的默契與協同並沒有持續多久,戰火的重啟讓這裏的一切再次停滯下來,就在剛才,諾瓦科維奇又送走了六名中方的同事和十幾個本地的員工,封上了一個製作車間,撫摸著重新封鎖住的製造廠房那冰冷的厚重鐵門,諾瓦科維奇不禁老淚縱橫,下一次的開啟不定要等到什麽時候,他更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蹣跚迴到自己居住的園區,看到的是和研究院那裏差不多的清冷與淒涼,為躲避戰亂,許多人都逃離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難民生活,現在在這一片由國家配給給學者、專家的公寓住宅小區,已經看不到幾個走動的人影了,絕大多數都已投親靠友遠走他鄉了,踏著遍地的落葉,諾瓦科維奇來到了自己的家門近前。
諾瓦科維奇打開房門,一股溫暖代替了往日的陰冷撲麵而來,這讓諾瓦科維奇很是驚訝,要知道這裏的集體供暖幾年前就取消了,冬天裏更多的時候是圍坐在壁爐前裹著毛毯度過的。
這種溫暖驅散了諾瓦科維奇身上的寒意,也稀釋了那份淒涼與失落,諾瓦克維奇熟悉這種溫暖。
“科娃,是你嗎?是你迴來了嗎?”
室內外的溫差讓諾瓦科維奇的眼鏡起了一層霧,一時無法看清屋裏的具體狀況,諾瓦科維奇抬手將鼻梁上的眼鏡拿了下來,虛眯起雙眼在屋裏搜尋著自己的希望。
壁爐裏的火光將屋內大半個屋頂映紅,環繞在壁爐前方的沙發上,一個諾瓦科維奇異常熟悉、親切的身影從那裏站了起來。
“科娃,真的是你,你是什麽時候迴來的?能再見到你真是太高興了。”
當諾瓦科維奇重新戴上眼鏡看清麵前的來人的時候,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緊走兩步上前將對麵來人擁到了自己的懷裏。
款步過來的女人用自己擁抱和親吻迴應著諾瓦科維奇的熱情,良久,女人托起諾瓦科維奇的麵龐,輕聲說道:
“諾瓦,是我迴來了,是我不好,我不應該離開你,對不起,真沒想到,我們分開沒有多少時間,你就老了許多,也瘦了許多,真不知道這些日子你是怎麽過來的,來,坐到這邊,讓我好好的看看你。”
這個叫科娃的女人挽著諾瓦科維奇的手臂,來到了壁爐近前,她伸手將圍在諾瓦科維奇脖頸間的厚厚的圍巾摘了下來,又幫著諾瓦科維奇脫下身上的大衣方到一旁,兩人這才相互依偎著做到了壁爐前的沙發裏。
兩人就這樣頭抵著頭,彼此抓著對方的雙手,坐在暖烘烘的壁爐前,久久沒有說話。
科舍列娃今年三十多歲,有著俄羅斯人女孩特有的高挑身材和白皙的皮膚,一頭金發像緞子一邊披散在後肩,很顯然,她和諾瓦科維奇的關係不一般。
數年之前,原本鐵板一塊的政~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動蕩的苗頭開始顯現出來,一直對這種壓抑的生活深為不滿的諾瓦科維奇的夫人,終於下決心帶著她與諾瓦科維奇的兩個孩子離開了n國,迴到了自己的母國,原本她也想勸說諾瓦科維奇隨她一起離開,但那個時候以諾瓦科維奇為首的與f國合作的新型戰機項目剛剛開始,諾瓦科維奇終於放棄了與她們母子一同遠走海外的打算,安心地留在了這個日漸蕭條的國家裏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在諾瓦科維奇的妻子離開半年之後,以諾瓦科維奇為總工程師的這個與f國合作的項目開始漸漸地步入到了正軌,隨著大批的實驗室和製造車間的相繼落成,科舍列娃闖進了諾瓦科維奇的視野。
從前蘇高等學府畢業的科舍列娃,她的專業所學正是航空材料與空氣動力這一學科,急需大量的專業人才的諾瓦科維奇很快將科舍列娃招募到了自己的治下,在一個實驗室從事基礎的實驗和檢測工作,盡管工作簡單、枯燥,但科舍列娃卻絲毫沒有怨言,交到她手裏的每一個研究課題都會在最短的時間裏拿出可靠地結果和數據,遞交到主管那裏,很快,科舍列娃的認真與踏實贏得了諾瓦科維奇的青睞,越來越多的工作被交到了科舍列娃那裏,而科舍列娃每一次都會出色的完成各項任務,科舍列娃的青春、隨性與開朗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而諾瓦科維奇更是從心裏喜歡上了這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女孩,
隨著經濟的日漸蕭條以及不同種族的相互傾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離開這裏另謀生路,緊接而至的第一次內戰的開啟,進行了幾年的合作項目終於被叫停了,f國撤走了相關專家,帶走或封存了絕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對這個項目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諾瓦科維奇倍受打擊,整日裏渾渾噩噩的借酒澆愁,但不管諾瓦科維奇怎樣的傷心,他每天必到曾經熱火朝天的工廠、實驗室去轉上一次,已經沒有幾個人還在這裏堅守了,科舍列娃卻是一直堅持在這裏沒有離開,盡管早就沒有什麽具體的科目需要她去完成了,她也隻拿著僅夠維持溫飽的微薄薪水度日,但她卻依舊堅持留守在這裏,幾次的相遇讓諾瓦科維奇和科舍列娃越來越多的產生了共鳴,糟糕的境遇讓這兩個人漸漸地走到了一起,在一個淒冷的秋雨之夜,科舍列娃終於接納了這個比自己大了近二十歲的半老男人。
隻是讓諾瓦科維奇猜想不到的是,科舍列娃一直留守在這裏不肯離開,並不完全是她的看淡與甘願清苦,她有自己的苦衷。
“諾瓦科維奇同誌,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們不能抱著過去的那些一成不變的老的教條做事了,如果我們還按著之前的節奏一步一步的行走,還堅持著那些束縛我們手腳的條條框框不放,那我們還將會一事無成,你的那個理想、你的那些設計理念也隻能會一直鎖在保險箱裏,再過一段時間就真的都成了毫無價值的廢紙了,趁著現在還有人願意出錢,願意與我們合作,我們起碼還可以把那些即將過時的東西賣個好價錢,這樣做至少可以保證我們曾經的那些投入損失不會太大,同時也幫助了我們重啟了這個項目、恢複了生產,諾瓦科維奇同誌,我們的目光都應該向遠處看,希望你能理解我們的苦心。”
部長的一通講說讓諾瓦科維奇低下了頭,他不想再爭辯了,沉默了良久諾瓦科維奇隻低聲的說了一句:
“那一點都不過時,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這個設計仍舊有許多的亮點,有許多的專利技術,隻是我們沒有……”
諾瓦科維奇最後的一句話幾乎是哽咽著說出來的,沒有人聽清楚他最後到底說的是什麽意思。
也許是覺得自己剛才說話的語氣太重,這名部長站起身來,繞過偌大的桌案,緩步走到諾瓦科維奇的身邊,拍了拍對方的肩膀安慰道:
“諾瓦科維奇同誌,你也不要太悲觀了,我們都知道你對這個項目傾注了多少的心血、做出多麽大的貢獻,這裏沒有別人比你更希望將這張圖紙上的線條變成實體的機器讓它飛上藍天,我們現在就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況且那個國家離我們這裏非常遙遠,他們暫時不會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等到我們度過了麵前的這道難關,條件充足了,我們肯定會再進一步開展下去,我們可以造出來更好的東西,隻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現在受點委屈是為了將來打基礎,等到時機成熟,到那個時候,這一切就由我們自己做主了,相信我,這個時間不會讓你等待太久的。”
諾瓦科維奇知道這名部長說的都是實情,他也知道現在這裏四麵受困,隻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根本幹不成任何的事,諾瓦科維奇心有不甘,但卻無能為力。
“你知道嗎?部長同誌,當看到這個合作條款的時候,這讓我有一種非常不好的感覺,一種賣自家孩子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痛心。”
“我知道你的感覺,也能理解,但我們都有一個最基本的期盼,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中途因故夭折,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長大,當我們實在無力養活他的時候,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就這樣的死去,我們要為他找條活路,哪怕這樣做會讓我們失掉些許尊嚴,但起碼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活下去。”
盡管心裏有老大的不情願與抵觸情緒,但諾瓦科維奇還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這一次新的合作當中去,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這是他的孩子,他不能將它扼殺在搖籃裏。
出於各自的利益追求,合作開展的很是順利,讓諾瓦科維奇倍感欣慰的是,他在對方那裏獲得了超乎尋常的尊敬與認可,這在以往是不曾有過的,與之前f國那邊的盛氣淩人的姿態相比,現在諾瓦科維奇所受到的待遇可算是天壤之別,那些人帶來的那種東方的文化讓諾瓦科維奇很是癡迷,而且來到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麽的勤奮、敬業與專心,正是這種認真與嚴謹讓諾瓦科維奇很快的就認同了這些遠道而來的同行,進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項目的推進工作當中去。
沒想到,這種剛剛產生的默契與協同並沒有持續多久,戰火的重啟讓這裏的一切再次停滯下來,就在剛才,諾瓦科維奇又送走了六名中方的同事和十幾個本地的員工,封上了一個製作車間,撫摸著重新封鎖住的製造廠房那冰冷的厚重鐵門,諾瓦科維奇不禁老淚縱橫,下一次的開啟不定要等到什麽時候,他更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蹣跚迴到自己居住的園區,看到的是和研究院那裏差不多的清冷與淒涼,為躲避戰亂,許多人都逃離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難民生活,現在在這一片由國家配給給學者、專家的公寓住宅小區,已經看不到幾個走動的人影了,絕大多數都已投親靠友遠走他鄉了,踏著遍地的落葉,諾瓦科維奇來到了自己的家門近前。
諾瓦科維奇打開房門,一股溫暖代替了往日的陰冷撲麵而來,這讓諾瓦科維奇很是驚訝,要知道這裏的集體供暖幾年前就取消了,冬天裏更多的時候是圍坐在壁爐前裹著毛毯度過的。
這種溫暖驅散了諾瓦科維奇身上的寒意,也稀釋了那份淒涼與失落,諾瓦克維奇熟悉這種溫暖。
“科娃,是你嗎?是你迴來了嗎?”
室內外的溫差讓諾瓦科維奇的眼鏡起了一層霧,一時無法看清屋裏的具體狀況,諾瓦科維奇抬手將鼻梁上的眼鏡拿了下來,虛眯起雙眼在屋裏搜尋著自己的希望。
壁爐裏的火光將屋內大半個屋頂映紅,環繞在壁爐前方的沙發上,一個諾瓦科維奇異常熟悉、親切的身影從那裏站了起來。
“科娃,真的是你,你是什麽時候迴來的?能再見到你真是太高興了。”
當諾瓦科維奇重新戴上眼鏡看清麵前的來人的時候,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緊走兩步上前將對麵來人擁到了自己的懷裏。
款步過來的女人用自己擁抱和親吻迴應著諾瓦科維奇的熱情,良久,女人托起諾瓦科維奇的麵龐,輕聲說道:
“諾瓦,是我迴來了,是我不好,我不應該離開你,對不起,真沒想到,我們分開沒有多少時間,你就老了許多,也瘦了許多,真不知道這些日子你是怎麽過來的,來,坐到這邊,讓我好好的看看你。”
這個叫科娃的女人挽著諾瓦科維奇的手臂,來到了壁爐近前,她伸手將圍在諾瓦科維奇脖頸間的厚厚的圍巾摘了下來,又幫著諾瓦科維奇脫下身上的大衣方到一旁,兩人這才相互依偎著做到了壁爐前的沙發裏。
兩人就這樣頭抵著頭,彼此抓著對方的雙手,坐在暖烘烘的壁爐前,久久沒有說話。
科舍列娃今年三十多歲,有著俄羅斯人女孩特有的高挑身材和白皙的皮膚,一頭金發像緞子一邊披散在後肩,很顯然,她和諾瓦科維奇的關係不一般。
數年之前,原本鐵板一塊的政~局出現了鬆動的跡象,動蕩的苗頭開始顯現出來,一直對這種壓抑的生活深為不滿的諾瓦科維奇的夫人,終於下決心帶著她與諾瓦科維奇的兩個孩子離開了n國,迴到了自己的母國,原本她也想勸說諾瓦科維奇隨她一起離開,但那個時候以諾瓦科維奇為首的與f國合作的新型戰機項目剛剛開始,諾瓦科維奇終於放棄了與她們母子一同遠走海外的打算,安心地留在了這個日漸蕭條的國家裏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在諾瓦科維奇的妻子離開半年之後,以諾瓦科維奇為總工程師的這個與f國合作的項目開始漸漸地步入到了正軌,隨著大批的實驗室和製造車間的相繼落成,科舍列娃闖進了諾瓦科維奇的視野。
從前蘇高等學府畢業的科舍列娃,她的專業所學正是航空材料與空氣動力這一學科,急需大量的專業人才的諾瓦科維奇很快將科舍列娃招募到了自己的治下,在一個實驗室從事基礎的實驗和檢測工作,盡管工作簡單、枯燥,但科舍列娃卻絲毫沒有怨言,交到她手裏的每一個研究課題都會在最短的時間裏拿出可靠地結果和數據,遞交到主管那裏,很快,科舍列娃的認真與踏實贏得了諾瓦科維奇的青睞,越來越多的工作被交到了科舍列娃那裏,而科舍列娃每一次都會出色的完成各項任務,科舍列娃的青春、隨性與開朗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而諾瓦科維奇更是從心裏喜歡上了這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女孩,
隨著經濟的日漸蕭條以及不同種族的相互傾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離開這裏另謀生路,緊接而至的第一次內戰的開啟,進行了幾年的合作項目終於被叫停了,f國撤走了相關專家,帶走或封存了絕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對這個項目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諾瓦科維奇倍受打擊,整日裏渾渾噩噩的借酒澆愁,但不管諾瓦科維奇怎樣的傷心,他每天必到曾經熱火朝天的工廠、實驗室去轉上一次,已經沒有幾個人還在這裏堅守了,科舍列娃卻是一直堅持在這裏沒有離開,盡管早就沒有什麽具體的科目需要她去完成了,她也隻拿著僅夠維持溫飽的微薄薪水度日,但她卻依舊堅持留守在這裏,幾次的相遇讓諾瓦科維奇和科舍列娃越來越多的產生了共鳴,糟糕的境遇讓這兩個人漸漸地走到了一起,在一個淒冷的秋雨之夜,科舍列娃終於接納了這個比自己大了近二十歲的半老男人。
隻是讓諾瓦科維奇猜想不到的是,科舍列娃一直留守在這裏不肯離開,並不完全是她的看淡與甘願清苦,她有自己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