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城池多依山而建,安市城是其中代表,三麵環山,是高句麗花費上百年時間打造的軍事重鎮,可謂是易守難攻。
安市城裏水源豐富,梯田多畝,建有糧倉、集市、軍械庫等等。城牆聳立在四周的山脊上,山脊坡度超過六十度,城牆高五米。
整座城周長三公裏,西低東高,東邊最高處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在城內居高臨下,可以將唐軍動靜看的一清二楚。
出口隻有一個西門,守軍隻需要集結兵力守住西門就行,可以說安市城不怕火攻,不怕斷水斷糧,不怕攀岩攻城。
城主楊萬春更是高句麗名將,深通韜略,熟諳兵法,又有三萬士卒嚴陣以待。
楊萬春和他駐防的安市城已經阻擋了唐軍幾十天,唐軍各種攻城器械齊出,始終無法攻克。
時到深秋,唐軍大營。
要說這座營寨也真奇怪,正常大軍安營紮寨都要挖壕溝,修營壘,以防止敵軍突襲,而唐軍這座大營,非但沒有壕溝營壘,甚至連鹿角拒馬都沒有幾個。
如果從高空俯視,會發現唐軍一個個懶散著躺在地上,烤著火吃著火鍋唱著歌。
其實這是李世民想出來的誘敵之計,他也是沒辦法,無論唐軍怎樣引誘,楊萬春就是不上當。
秋風已經染紅了遼東的落葉,大唐的將士們不禁思念家鄉。
中軍大帳。
李世民與諸將商議軍機。
氣氛有些沉悶。
還是李道宗率先打破沉默。
“陛下,要不還是依照我的辦法,舍棄安市城,揮動大軍向東拿下烏骨城,然後直取平壤!”
李道宗早就提出這個主意,但是被長孫無忌給否了。
如今長孫無忌還是那套說辭,隻聽他苦口婆心勸道,“江夏王,天子出征與一般將領不同,不可冒險僥幸,如今安市城中尚有精兵數萬,若斷我軍退路,到時候腹背受敵,如何是好?”
李道宗急道,“長孫大人,你不知兵,安市城難以攻克,如果遷延日久,時到寒冬,我軍恐怕隻能撤軍,談何滅掉高句麗?”
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就是撤軍,天子也不可以行險!徐圖進攻,才是萬全之策。”
李世民聽煩了二人爭吵,清了清嗓子,問向高句麗降將高惠真和高延壽,“咳咳,你們二位以為道宗的策略如何?”
這二人相視了一眼,似乎有所顧忌。
李世民淡然道,“但說無妨!”
高延壽這才出聲,“我兄弟二人也同意江夏王的策略,放棄安市,揮兵向東直取平壤!”
要說這二人也確實真心歸降,為唐軍攻略高句麗出謀劃策。
一來高句麗的宗室與大對盧、掌握軍權的泉蓋蘇文不和,前文曾說過高句麗苦泉蓋蘇文久矣。二來大唐皇帝李世民待高句麗降將甚厚,封高延壽為鴻臚卿,封高慧真為司農卿,要知道這都是正四品上的官職,其餘高句麗降將都有封賞。
因此兩兄弟真心為唐軍出主意。
當下高惠真補充道,“陛下,這遼東不同於關中,如今時近隆冬,若再不快速進兵,天寒地凍,如何作戰?遼東都是山城,如果一個個拔出這些釘子,那需要太長的時間,不如隻搗平壤,一戰定勝負!”
“對!陛下!末將願為先鋒直取平壤!”說話的乃是黑水都護張儉。
前文曾提過,他率領黑水軍兵進扶餘,一路勢如破竹,攻下數座城池,早已經和大唐皇帝李世民合兵一處。
薛萬徹與薛萬備兄弟二人一向好勇鬥狠,這種場合怎麽會落下,紛紛起身嚷嚷著,“陛下,還是讓我兄弟二人為先鋒,必定攻下平壤,把那泉蓋蘇文的首級取來!”
“哎呀!諸位將軍,你們這……這這是幹什麽?我都說了,天子親征與諸位不同,不可以兵行險著,須步步為營,才是上策!”長孫無忌來到諸將中央,雙手顫抖,搖晃著胳膊。
李道宗聲色俱厲,“長孫大人,你張口天子,閉口皇上,當今皇帝在此,前日還衝鋒陷陣,年少時更是天策上將,冒的險還少嗎?如今隻有直取平壤這一招,不然我軍幾個月的攻伐都將止步於安市城下!”
“你!你!”長孫無忌被江夏王李道宗搞的鼓舞顫抖。
他眼珠一轉對李世民和諸將說道,“陛下!諸位將軍,臣有一計,可保萬全!”
李世民聽到這裏,眼睛一亮,“嗯!說來聽聽!”
長孫無忌胸有成竹,“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已經攻下卑沙城(大連),可命其繼續向東,攻取烏骨,然後兵發平壤,試探虛實,而我們繼續圍攻安市城!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嘛?”
此話一出,諸將不皆作聲。
長孫無忌有些懵圈,“諸位這是何意?難道我這個主意不好嗎?”
又是李道宗忍不住迴懟,“長孫大人,其一張亮所部都是水軍,不善攻城,其二,如果泉蓋蘇文親自帶兵援助烏骨城,張亮絕不是對手!其三,本王還是那句話,除非皇上親臨平壤,否則恐怕沒人是泉蓋蘇文的對手。”
“絕對不行!皇帝鑾駕不可輕動!江夏王你不必長敵人威風,滅我軍銳氣,我軍自征遼東以來,所向披靡,區區泉蓋蘇文有什麽可怕的?張亮足以與之敵對!”
……
李道宗和長孫無忌吵了個大紅臉。
李世民聽的心煩意亂,大喝一聲,“好了,不要吵了!就依無忌的意思,命張亮兵取烏骨城!”
其實,李世民心裏也沒底,甚至他也認為張亮不可能是泉蓋蘇文的對手。
然而他還是下達了這個命令。
或許是身為皇帝終究與為將時不同,不願意再行兇冒險,或許是因為李世民太過自信,他覺得一定有辦法拿下安市城,拔下遼東之地最後一顆釘子,再率軍東進,再無後顧之憂,也或許他是為了給長孫無忌一點麵子。
然而這個決定會讓李世民後悔不已,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當然了,這是後話。
於是隨即給張亮下達了東進的命令。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迴分解。
安市城裏水源豐富,梯田多畝,建有糧倉、集市、軍械庫等等。城牆聳立在四周的山脊上,山脊坡度超過六十度,城牆高五米。
整座城周長三公裏,西低東高,東邊最高處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在城內居高臨下,可以將唐軍動靜看的一清二楚。
出口隻有一個西門,守軍隻需要集結兵力守住西門就行,可以說安市城不怕火攻,不怕斷水斷糧,不怕攀岩攻城。
城主楊萬春更是高句麗名將,深通韜略,熟諳兵法,又有三萬士卒嚴陣以待。
楊萬春和他駐防的安市城已經阻擋了唐軍幾十天,唐軍各種攻城器械齊出,始終無法攻克。
時到深秋,唐軍大營。
要說這座營寨也真奇怪,正常大軍安營紮寨都要挖壕溝,修營壘,以防止敵軍突襲,而唐軍這座大營,非但沒有壕溝營壘,甚至連鹿角拒馬都沒有幾個。
如果從高空俯視,會發現唐軍一個個懶散著躺在地上,烤著火吃著火鍋唱著歌。
其實這是李世民想出來的誘敵之計,他也是沒辦法,無論唐軍怎樣引誘,楊萬春就是不上當。
秋風已經染紅了遼東的落葉,大唐的將士們不禁思念家鄉。
中軍大帳。
李世民與諸將商議軍機。
氣氛有些沉悶。
還是李道宗率先打破沉默。
“陛下,要不還是依照我的辦法,舍棄安市城,揮動大軍向東拿下烏骨城,然後直取平壤!”
李道宗早就提出這個主意,但是被長孫無忌給否了。
如今長孫無忌還是那套說辭,隻聽他苦口婆心勸道,“江夏王,天子出征與一般將領不同,不可冒險僥幸,如今安市城中尚有精兵數萬,若斷我軍退路,到時候腹背受敵,如何是好?”
李道宗急道,“長孫大人,你不知兵,安市城難以攻克,如果遷延日久,時到寒冬,我軍恐怕隻能撤軍,談何滅掉高句麗?”
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就是撤軍,天子也不可以行險!徐圖進攻,才是萬全之策。”
李世民聽煩了二人爭吵,清了清嗓子,問向高句麗降將高惠真和高延壽,“咳咳,你們二位以為道宗的策略如何?”
這二人相視了一眼,似乎有所顧忌。
李世民淡然道,“但說無妨!”
高延壽這才出聲,“我兄弟二人也同意江夏王的策略,放棄安市,揮兵向東直取平壤!”
要說這二人也確實真心歸降,為唐軍攻略高句麗出謀劃策。
一來高句麗的宗室與大對盧、掌握軍權的泉蓋蘇文不和,前文曾說過高句麗苦泉蓋蘇文久矣。二來大唐皇帝李世民待高句麗降將甚厚,封高延壽為鴻臚卿,封高慧真為司農卿,要知道這都是正四品上的官職,其餘高句麗降將都有封賞。
因此兩兄弟真心為唐軍出主意。
當下高惠真補充道,“陛下,這遼東不同於關中,如今時近隆冬,若再不快速進兵,天寒地凍,如何作戰?遼東都是山城,如果一個個拔出這些釘子,那需要太長的時間,不如隻搗平壤,一戰定勝負!”
“對!陛下!末將願為先鋒直取平壤!”說話的乃是黑水都護張儉。
前文曾提過,他率領黑水軍兵進扶餘,一路勢如破竹,攻下數座城池,早已經和大唐皇帝李世民合兵一處。
薛萬徹與薛萬備兄弟二人一向好勇鬥狠,這種場合怎麽會落下,紛紛起身嚷嚷著,“陛下,還是讓我兄弟二人為先鋒,必定攻下平壤,把那泉蓋蘇文的首級取來!”
“哎呀!諸位將軍,你們這……這這是幹什麽?我都說了,天子親征與諸位不同,不可以兵行險著,須步步為營,才是上策!”長孫無忌來到諸將中央,雙手顫抖,搖晃著胳膊。
李道宗聲色俱厲,“長孫大人,你張口天子,閉口皇上,當今皇帝在此,前日還衝鋒陷陣,年少時更是天策上將,冒的險還少嗎?如今隻有直取平壤這一招,不然我軍幾個月的攻伐都將止步於安市城下!”
“你!你!”長孫無忌被江夏王李道宗搞的鼓舞顫抖。
他眼珠一轉對李世民和諸將說道,“陛下!諸位將軍,臣有一計,可保萬全!”
李世民聽到這裏,眼睛一亮,“嗯!說來聽聽!”
長孫無忌胸有成竹,“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已經攻下卑沙城(大連),可命其繼續向東,攻取烏骨,然後兵發平壤,試探虛實,而我們繼續圍攻安市城!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嘛?”
此話一出,諸將不皆作聲。
長孫無忌有些懵圈,“諸位這是何意?難道我這個主意不好嗎?”
又是李道宗忍不住迴懟,“長孫大人,其一張亮所部都是水軍,不善攻城,其二,如果泉蓋蘇文親自帶兵援助烏骨城,張亮絕不是對手!其三,本王還是那句話,除非皇上親臨平壤,否則恐怕沒人是泉蓋蘇文的對手。”
“絕對不行!皇帝鑾駕不可輕動!江夏王你不必長敵人威風,滅我軍銳氣,我軍自征遼東以來,所向披靡,區區泉蓋蘇文有什麽可怕的?張亮足以與之敵對!”
……
李道宗和長孫無忌吵了個大紅臉。
李世民聽的心煩意亂,大喝一聲,“好了,不要吵了!就依無忌的意思,命張亮兵取烏骨城!”
其實,李世民心裏也沒底,甚至他也認為張亮不可能是泉蓋蘇文的對手。
然而他還是下達了這個命令。
或許是身為皇帝終究與為將時不同,不願意再行兇冒險,或許是因為李世民太過自信,他覺得一定有辦法拿下安市城,拔下遼東之地最後一顆釘子,再率軍東進,再無後顧之憂,也或許他是為了給長孫無忌一點麵子。
然而這個決定會讓李世民後悔不已,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當然了,這是後話。
於是隨即給張亮下達了東進的命令。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迴分解。